推薦序
跟奇妙的經濟學家喝一場愉快的下午茶
如果要寫一句簡短的話來推薦這本書,我會寫:「我向我所有的學生推薦這本書,因為這大概是唯一一本可以一面讓你忍不住大笑,一面又可以學到如何活用經濟學原理與最新經濟知識的書」。
從兩三年前開始,我就開始跟學生建議,要養成經常上網去看兩個財經專業中文網站的習慣,第一個是《華爾街日報》 (Wall Street Journal) 的中文網站,第二個就是老牌英國財經媒體《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的中文網站。而在《金融時報》的網站上,我又最推薦兩個專欄,就是提姆.哈福特 (Tim Harford) 的「臥底經濟學家」與「親愛的經濟學家」。
我開始讀提姆.哈福特的專欄,是先被那些稀奇古怪的問題所吸引的。例如說,有讀者會來信問「怎樣與有錢的女友相處?」信中是這樣寫的:「親愛的經濟學家:我的女友掙得比我多,住在公司提供的房子,可是當我們在討論同居時,她卻要求我得支付各種賬單。她有必要算得這麼清楚嗎?」署名的,是「困惑的學生」。
或者,像是下面這個問題:「怎樣在意大利唱單身情歌?」信的內容如下:「我是一個32歲的美國女人,5年前搬到義大利。在這裡,30多歲的單身男性簡直是鳳毛麟角。我該繼續留在義大利呢,還是回美國去?」署名的是:「喝著卡布奇諾哭泣的人」。
當你看著這些千奇百怪的問題(認真來說,其實這些煩惱也不能說是匪夷所思,只是大概很少有人會拿這些問題來問經濟學家)而忍不住哈哈大笑時,繼續讀下去,就不得不對提姆.哈福特的回答欽佩不已。他的筆調非常幽默,行文之間充滿機智,但是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最讓我這個經濟學家同行佩服的是,他對於這些疑難雜症問題的回答,總是能建立在紮實的經濟學理論或實證研究之上。
舉例而言,對於那位「困惑的學生」,他的忠告是:最好乖乖付帳單,因為根據諾貝爾獎得主邁克爾‧斯賓塞 (Michael Spence) 的「訊號理論」,那位有錢女友正透過要求小男友自己付賬單,來獲取「他愛的到底是我的錢,還是我的人」的訊號。而針對那位「喝著卡布奇諾哭泣的人」,提姆.哈福特的建議是:不要再陷在經濟學原理中所謂的「沉沒成本謬論」之中,為已經灑掉的牛奶無謂地哭泣,「請回到人口統計上有更多合格單身漢的地方吧。」
《親愛的臥底經濟學家》這本書,是提姆.哈福特最有名的暢銷書。根據《金融時報》上的簡介,至今已經翻譯成16國語言。你一旦拿起這本書,先不用細看裡面的文章內容,只要先讀文章目錄,就會讓你心情愉快,充滿好奇,而且忍不住一直看下去。你會想知道,到底這裡面在講甚麼啊?舉例而言,有人問說:「我35歲前該定下來嗎?」有人想知道:「到約會網站,該貼上照片嗎?」有人的煩惱是:「遠距離戀情,經得起考驗嗎?」也有人問:「我愛上了最要好的朋友,我該表白嗎?」光看到這些問題,應該就足以讓我那些青春年少的學生們說「哇」,並且張大眼睛。
不過,這本書涵蓋的主題不只侷限於這些感情的煩惱。在這本書第二個部分,作者主要回答的問題,來自於許多人會產生疑問的另一個重要領域,也就是生涯與工作。這些有趣的問題包括:「一份高薪而不穩定的工作好,還是一份薪水中等但是穩當的工作好?」「怎樣才是爭取加薪的有效策略?」「怎麼跟資深同事相處?」「追求夢想,值得嗎?」
我也非常推薦家長們要讀一下這本書,因為裡面不少篇文章的主題,會有助於你跟孩子講道理,譬如說:「每天多花一小時讀書,值得嗎?」或者你可以告訴孩子,為什麼期待全班同學聯合一起偷懶,是不可能的事情。
讀這本充滿了英式幽默口吻的書時,可以想像你正跟著一群有著許多心事,而又充滿好奇的朋友一起,與這位來自英國的奇妙經濟學家一起喝著愉快的下午茶。閒聊當中的許多問題,會讓你覺得非常有趣,而這位奇妙經濟學家的答案,又往往會讓你拍案叫絕。
如果你因此而在這場開心的知識下午茶結束之後,轉而到更多的經濟學書籍(或許會有點枯燥)當中找尋這些答案的來源,那麼,這場下午茶的收穫與影響,或許將會遠超過你的想像。
劉孟奇(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教授)
前言
Trust me,我是經濟學家──經濟學,本來就很適合解答人生難題
該怎樣跟別人相處,怎樣吸引異性,怎樣教養孩子?
想知道答案,你應該不會去問經濟學家。說好聽,經濟學家是一種很冷靜的人,很理性,不會猶豫不決,不會意志軟弱,會像影集《星艦迷航記》裡的角色史巴克(Spock)那樣,太過完美而不可能有凡人的煩惱。
但講難聽點,經濟學家就算不是離經叛道,也是不食人間煙火的。他們只懂得估算東西的價格,卻對價值一無所知。至少,這是經濟學家給人們的傳統印象。
但寫下這本書的「臥底經濟學家」不同。
他可不像其它主持讀者信箱的夫人阿姨們,那麼有同情心;他講話很直,很沒禮貌,而且很愛用專業術語。當一個愛玩樂的女人,因為玩過頭而錯過理想的終身伴侶,「臥底經濟學家」帶給她的,不是讓她哭泣的肩膀,而是「最適體驗理論」(optimal experimentation theory)的坦率建議。當一個晚宴上的客人,好奇著一瓶葡萄酒要多少錢時,「臥底經濟學家」不會認真去查什麼《葡萄美酒指南》(Good Wine Guide),而是援引《葡萄酒經濟學學報》(Journal of Wine Economics)上的統計。
然而,這樣的忠告,有時會明智得把你嚇一跳。
六年前,《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把「親愛的經濟學家」(Dear Economist)專欄的重責大任交付給我以來,眾所皆知,連我自己都會採取臥底經濟學家的建議。
經濟學,本來就很適合用來解決生活上的難題。經濟學家會拋開各種社會上的繁文縟節;會把糾結成一團的複雜問題,簡化為經濟模型,因而可以提出很實在的建議,而這,正是人們對一個好專欄的期待。
今天的經濟學,已經與過去的傳統形象大不相同。如今主宰經濟學的,不再是那些不食人間煙火的數學超人,而是深諳民間疾苦的統計學偵探,他們關注現實生活的種種問題;而當人類的行為比較像河馬.辛普森(Homer Simpson)而非史巴克時,行為經濟學與理性選擇理論兩方陣營的論辯,也提供了更多線索,讓我們更了解人類理性經濟行為的真貌。也因此,經濟學家不但知道我們該怎麼做才對,也很清楚我們有時候會做不到。
如果你想找一個很理性、充滿自信的萬事通,來為你提供人生難題上的解答,還有比經濟學家更好的人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