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說到對消費者行為的影響時,我們立刻會想到媒體的影響力,尤其是廣告的影響力。矛盾的是我們也許認為以「訊息」傳遞為主的廣告運作模式,對消費者行為的影響最大,但其實消費者的行為一直被各種因素所影響。且事實上不僅因接收廣告訊息所傳達的各種可能性會影響,另外情感尋求因素、購買過程中或購買時的心理是否被照顧到等不同因素,都會影響購買的行為。
然而,這本書介紹許多實際進行的實驗,顯示出一些看來無關緊要的訊息卻可大大地影響消費者的行為(例如簡單的產品介紹字句、標籤等),或有如所謂間接影響的情境因素(如色調、燈光明亮度、氣味、背景音樂等),另外又像銷售員與顧客間的社交互動本質(銷售員本身的吸引力、展示推銷員和顧客間肢體的接觸等)。
本書特色
作者挑選了69則人們最為熟悉,且行銷人員普遍認為最具影響力的消費者心理法則。並引領讀者進一步探究,這些概念到底是無往不利的行銷利器,還是以訛傳訛的行銷迷思?作者以犀利幽默的口吻,提出這些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行銷手法,並藉由實際的調查與分析,透過科學方法與具體數據,為讀者們一一抽絲剝繭,作出精準的分析,深入的詮釋與精湛的論述。是本充滿趣味性與實用性的知識讀物。
作者簡介:
尼古拉‧賈于庸
關於作者:
同時擁有資訊工程師及認知心理學博士文憑,現為南不列塔尼大學教授-研究員,亦為LESTIC (原GRESICO)實驗室主任。相關著作《操弄及服從的心理學》、《100則趣味誘惑心理實驗》、《心理學方法論30講》、《給公司經理的社會心理學》、《100則趣味姓名心理實驗》,皆為Dunod出版社出版。
譯者簡介:
簡薇倫
輔仁大學法國文學碩士,曾擔任法國巴黎Gabriel Fauré高中及Camille Claudel中學華語助教,並從事特約口、筆譯工作。現任職於國立大學並為自由譯者。譯有:《環遊世界動物書》、《實驗好好玩-化學的遊戲》、《失落的小天使》。
章節試閱
你或許會問,若同一件商品標價 9.99 歐元,是否真的會比標價 10.00 歐元賣得更好?如果在賣「天然有機」產品的專賣店中,放著蟲鳴鳥叫的大自然音樂,是否會讓你想在裡頭逛得比平常久一點?當你在百貨公司購物時,銷售員在請你試吃新推出的乳酪同時,輕輕地碰觸了你,是否會促使你買下這產品?
當我們說到對消費者行為的影響時,立刻會想到媒體的影響力,尤其是廣告的影響力。矛盾的是,我們也許認為以「訊息」傳遞為主的廣告運作模式,對消費者行為的影響最大,但其實消費者的行為一直被各種因素所影響。事實上,不僅因接收廣告訊息所傳達的各種可能性會影響,另外情感尋求、購買過程中或購買時的心理是否被照顧到等不同因素,都會影響購買的行為。
這本書介紹了許多實際進行的實驗,顯示出一些看來無關緊要的訊息,卻可大大影響消費者的行為(如簡單的產品介紹字句、標籤等),或間接影響的情境因素(如色調、燈光明亮度、氣味、背景音樂等);另外,像銷售員與顧客間的社交互動本質(如銷售員本身的吸引力、展示推銷員和顧客間肢體的接觸等)。這些影響因素的力量,主要在於它們可能激起消費者正面的情緒,促使對該銷售場所或銷售人員有正面的評價,甚至對其介紹的產品訊息能夠間接吸收且接受,而這些元素常常能夠導入購買行為,或增加消費者購物籃中的購買量。
我們也能看到消費者對某銷售場所的忠誠度及持有的正面評價,往往也藉由這些因素擴大影響其他消費者。看完本書,你將會了解購買行為是會被影響的,對大多數的人來說,在實際生活中,透過認知或情感因素的影響,讓購買行為產生相當程度的變化,效果是非常顯著的。這些因素亦能掌握住消費者行為心理學,衍生出許多我們日常消費中,早已司空見慣而未自覺的訊息傳達。而其中也強調出,心理學研究已在企業行銷及溝通策略行之有年。的確,消費者身為處理各種接收銷售訊息的個體(評估價錢),感受自身於過程中的各種情緒(偏好某餐廳),特別的社會互動連結(較喜愛某銷售員)。而從很久之前,心理學家在處理銷售訊息機制的了解上、激化正面情緒提升或社群關係上,就已獲得熟練的理論和實際操作。這本書用佐證的實際實驗,介紹了在一般商業應用心理,及消費者行為中的理論和方法,尤其以英國為主。
第一部分
訊息感受度和購買行為:處理訊息時的陷阱、曲解及限制
「耳聽三分假,眼見未必真。」這句中國成語,聽起來似乎有其道理。行為科學及認知科學的研究,讓我們能夠非常肯定人類在扮演消費者的角色上,不會僅採取客觀的態度處理所接收到的訊息。這樣一來,會使我們對訊息本身有不客觀的評論,我們會主觀的詮釋或以另一個角度解讀。人類能理性的處理訊息,且讓認知理性運作,這樣的假設只不過是個理想罷了。人類記憶的運作、起規範作用的預先設定、不自覺且無法自行控制的影響,都是使我們預先傾向以主觀角度解讀訊息的因素。如果加上近50 年來,現代社會的資訊爆炸,我們能確定每個訊息概念的設計者,知道自己要表達的概念,可能都不會像當初所想的那樣被解讀。社會的演變,無法停止我們以自我觀點詮釋的趨勢,同樣的,今日我們所解讀的資訊,比起 50 年後的規模,則又顯得少了許多。
處理訊息時的陷阱、局限性,和各自解讀的情形,促使研究人員研究推演出影響消費者行為的技巧。這個章節中,你將會看到,其實這些技巧真的非常簡單,因為他們只不過運用了幾個字句或數字,看起來就效果驚人;更何況,行銷資訊的創新是日新月異。
第 1 章主要討論心理學定價,如同英國人所說的「心動價格」。稍微翻一本型錄,你會觀察到大部分的定價尾數皆為9。9這個數字使用於定價上,已是司空見慣了。今日,這些定價已深植於日常生活所常見之定價或廣告中。且針對研究報告、民眾訪問、產品及製造部門本身的調查顯示:10 個定價中,有 6 至 8 個為 .9. 結尾定價。它們從低價的商品(1 歐元)到高價商品(汽車、不動產)皆被廣泛的使用,於生活中到處可見。然而,它真的對我們的購買行為有實際的影響嗎?如果是,影響發生在哪個層面?如何以認知的觀點,了解它是如何運作的?
第 2 章嘗試回應下列問題:我們是否都被訊息影響而毫不自覺?當然,在所有個體都希望給別人一個良好形象的情況下,你一定會回答「不是」。不管什麼狀況,你的行動一定是在理性意志的引導下發生,即使你大可衝動、不考慮前因後果,但你總是能對即將發生的事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那你將會看到這所謂的自我控制和個人實際認知運作,兩者間相差甚遠。
第 3 章討論的是廣告,它是介紹商品、提升產品及服務價值中最常看見的媒介。廣告並非只存在於商業領域,像行車安全等公共宣導,也是由廣告作為媒介,但卻旨在導正行車行為或節省能源等。但是,廣告真的有效嗎?
第 4 章則將探討產品傳單真有說服力嗎?其宣傳內容是否有其重要性?如果我們已深深地被說服,訊息本身是帶有影響力的,那麼研究表示,這觀點有其矛盾之處。實驗時發現,內容本身的影響不大,近來心理學才開始對於短語及單單幾個字的宣傳字句,所產生的廣告影響力感到興趣。但是這裡所進行的實驗已證實,充斥在我們生活周遭及社會上常看見的訊息裡,一些毫不起眼的元素,卻隱含著能起重大影響的潛能。
同商品定價 9.99 歐元,會比 10 歐元賣得更好嗎?
尾數.9.定價法對購買行為的實際影響
根據非正式史實的說法,起初尾數 .9. 定價法的沿用,其實根本和影響消費者行為的行銷策略毫無關聯。依照 Hower 於1943 年的觀點,接近 19 世紀末和 20 世紀初時,美國的商人和商店老闆採用尾數 .9. 定價法,其主要目的應在減少店員偷竊的情形。正因採用此定價法需找零錢給顧客(在當時都用現金交易),能讓店員回到櫃台放錢並找錢,因此不會把顧客付的錢私吞下來。以下舉例即可說明,定價 2.00 美元的槌子,若改採定價1.99 美元的價格銷售,顧客一定會要求店員找給他1分美元。
雖然這種定價法已施行將近一世紀了,但少有科學研究及試驗性的測試,驗證此定價法是否有效,直到 1996 年,終於出現此定價法對購買行為的效益分析。
Schindler 及 Kibarian 於 1996 年的統計實驗中,以郵件方式寄出 24 頁女裝型錄,其中收錄 169 件女裝,價格介於 7至 120 美元之間(平均售價為 30 美元)。此型錄有兩種版本 (商品內容均相同):第一個版本均採整數結尾定價(7.00 、 18.00 、50.00 、100.00 美元);第二個版本則採尾數.99定價(6.99、17.99、49.99、99.99美元)。每種版本均寄予 30,000名婦女,這些受測的女性是從 600,000 筆地址中隨機選出(以抽籤的方式),而記錄訂貨資料明細的期限共 6 個月。
此數據分析中特別指出:尾數.9.定價法比起整數結尾定價法,僅促使平均購買金額小幅提高,顯示出此種定價法並不會明顯刺激買氣,但是能讓受測的女性多掏出一些錢。其他補充資料也顯示出,收到整數結尾定價型錄的女性消費者,不管在何種定價等級均消費同比例(25%);相較於收到尾數 .9. 定價法型錄的女性消費者,在定價少於50美元的等級消費較少,但是介於50 到 100 美元間的較高價等級,則消費較多。不管如何,神奇數字 .9. 只要是在高於 100 美元的高價等級(109.99 、199.00美元),就起不了任何神奇作用了。
我們觀察到,尾數 .9. 定價法,對上述女性消費者在消費行為上的確起了作用。而最近於法國的實驗結果中,也證實此定價法的效益影響。其中第一項針對此定價法的效果評估,選定在一般傳統消費層面(Gueguen 及 Jacob 於 2005 年的測驗),實驗進行於地方雜貨店的乳酪區,價格尾數 .9. 及尾數為整數的產品標價輪流更替(每 2 小時換一次)。在為期兩天的實驗中,觀察者暗中注意此區選購乳酪的民眾對價格的反應,發現於價格尾數 .9. 的商品前停佇並購買的民眾有 51.2%,相較於標價為整數的商品,則僅有 44.1% 的購買率。此外,Schindler 和 Kibarian於 1996 年的實驗也顯示,平均一個購物籃的總消費金額,若表 1.1 依據價格尾數之不同,顯示出的購買率及平均購買金額採整數結尾標價時,總消費金額為 5.08 歐元,採尾數 .9. 標價時,則為 6.53 歐元。
第二項對此定價法的效果評估更為特別,是以口頭報價方式進行。Gueguen 及 Jacob(此測驗藉由大眾媒體播放形式進行)要求學生挨家挨戶口頭兜售鬆餅,並且對消費者仔細說明賣出所得均作為公益用途,旨在幫助先天性黏液稠厚症患者對抗疾病。當學生以 2.00 歐元整數賣 6 張鬆餅時,有 45.5% 的受測民眾購買,相較於以 1.99 歐元(尾數 .9. 定價法)賣出同數量鬆餅時,則有 59% 的受測民眾購買。
結 論
若尾數 .9. 定價法對於購買行為真有實際效用,同時也出現了一些矛盾的結果:這些尾數 .9. 的神奇定價,對購買率時而有影響,時而沒有。依銷售方式不同而有不同變數影響,例如,此種定價法出現在商店中標示的售價,或用口頭方式兜售時,會較出現於型錄上來得有效。這些尾數 .9. 的定價存在已久,但它們仍保留許多尚待我們去發掘的祕密。
為什麼會喜歡.9.尾數價格?
價格尾數與選擇取向
在 Schindler 及 Kibarian 於 1996 年的統計實驗中,受訪者所收到的型錄是尾數 .9. 定價,或是整數結尾定價這兩種版本。因此觀察到的結果,可能來自於一般對這兩種標價所做出的反應,並非針對特定商品所起的反應。但當這些「神奇的」定價法,和我們常見的其他定價法放在一起時,又會有怎樣的結果呢?
Schindler 和 Warren 於 1988 年的實驗中向學生提議,以不同的餐飲種類(有飲料、前菜、主菜、甜點、沙拉、湯)組成不同套餐,依種類的多寡總共配成 2 至 28 種套餐,受訪者需選擇其中一種套餐來進行實驗。在一張菜單上,有整數結尾定價(如 40.00)、個位數 .9. 結尾定價(如39.95),或不規則數字結尾定價(如 40.25、40.50)。當然,對於每一位受測者而言,選擇的套餐價錢型態有所差異,主要是因套餐組合中,有他/她較喜歡/或厭惡的食物。每個人有 1 分鐘的時間,選擇取用哪一個套餐,之後回答問卷上的題目,旨在了解價格於選擇餐點過程中扮演的重要性,及選擇時猶豫的部分。接著,要求受測者回想菜單上面餐點的價格,及其選擇的套餐價格。
測驗的統計結果非常明顯的呈現:個位數 .9. 結尾定價的套餐最多人選。矛盾的是,受測者在說明為什麼選擇某種套餐時,卻未提及價格,而這類受測者,對於不管是何種數字結尾的定價情況,其回想能力通常也沒有比較好。這些研究人員觀察到,尾數 .9. 定價有一個被低估的普遍現象:一個標上 6.99 美元的套餐,會被回想成僅有 6.00 美元;而 7.00 美元的套餐,卻被回想成 7.00 美元,甚至是 7.25 美元結論我們在處理訊息,或決定選擇哪項產品時,尾數 .9. 定價一直存在於我們的思考過程中。奇怪的是,決定的個體(即你和我),卻不自覺的讓它在決定的過程中產生效果。
為什麼於折扣促銷期間購買商品,會讓你感覺自己很精明?
價格尾數的型態及對折扣的感受
你一定曾看過折扣的廣告,上面顯示出給予相當大的優惠,其折扣後的價格就標示在中間畫一槓的原價旁邊。被劃掉的價格(未折扣的價格)通常為整數結尾定價,而打折後的價格為尾數 .9. 定價。這樣的小細節,就會讓你覺得這兩個價格的差距較大,而說服你現在正是買這產品的最佳時機。但這折扣感受效果是真實的嗎?最近的一項研究,試著了解此手法在對折扣感受度上產生的效果。
Gueguen 和 Legoherel 於 2004 年時,放映一些學生熟悉的商品幻燈片(如手錶、電動咖啡壺、電腦等),產品價格介於 5 到 70 歐元之間。照片是在打折期間照的,如此即表明了這些標價的特性:一個較高的原價價格被劃掉,而另一個打折時的新價格則標價較低。依照實驗的情況,針對不同的受測者,新的價格不是尾數 .9. 定價,就是整數結尾定價,因此有兩種呈現形式。
以一個價值 13 歐元的小背包為例:
13.00 歐元 13.00 歐元
現今價錢…… 現今價錢……
11.00 歐元 10.99 歐元
學生看了所有的幻燈片之後,分心一段時間,做和剛剛看的投影片毫無相關的事情,主要是讓其記憶力開始忙碌運作。之後,再將所有的幻燈片放映一次,但順序與前次播放的不同,且這一次沒有任何的價格提示。研究人員請他們確認並說出剛剛每個商品打折時的低價,他們的主要任務,即在回想看過的每個商品各打了幾折。
在看過的商品中,10 個有 9 個當折扣價格尾數為 .9. 時,比起折扣價格尾數為整數時,受測者會認為尾數為 .9. 的,和未折扣前的價格相比,其折扣較多。此次實驗中觀察到,尾數為.9. 較尾數為整數的折扣價,和原價相比時,前者給受測者有平均高出 15% 的折扣感覺。
結 論
一件商品原價 13.00 歐元到折扣價 10.99 歐元,比起 13.00歐元到11.00歐元,前者給消費者的折扣感受度較高。但客觀的來說,實際的折扣差異實在是微不足道。消費者對於 .9. 尾數定價法,似乎不會以其全部的價格數字作整體的考量,結果導致判斷及估價有所誤差。另外,用反向方法也顯示同樣的現象(Gueguen, 2001 年)。從 .9. 定價或整數定價到帶有 .9. 的折扣價(例如從 12.99 歐元或 13.00 歐元到折扣價 10.99 歐元),其結果亦強調,從整數定價到帶有 .9. 的折扣價,消費者的折扣感受度較高(13.00 歐元到 10.99 歐元)。
最後,當價格為調漲的情況時(不幸的,這種情況也會發生),我們同樣也觀察到誤判漲幅感受度的結果。Schindler 於1984 年證實,從 30.00 歐元調漲至 31.99 歐元,比起 30.00 歐元調漲至 32.00 歐元,前者令人感覺較合理。消費者於換了標價後的兩天期間,比較了這兩組標價,大多數的消費者相較於第二組的價格,比較不會感受到第一組價格的調漲。而僅僅是這樣的價格漲幅感受度,就可能讓你放棄購買了。
為什麼明明需要藍色的鞋子,卻買了紅色的?
誘餌技巧
在誘餌技巧的情況下,沒有人可以依照自己想要的來做出決定(遇到如想要的產品缺貨等情況),他必須不得已接受其他的選擇(如較相近的產品)。在消費者中,有許多是誘餌技巧的受害者,而這技巧卻平凡不過到我們沒想到其帶有影響力。我們自身創造出讓自己變成這技巧受害者的情境:我們都發生過買了非原本預定要買的東西的經驗,例如買了別的牌子的某產品,因為我們要找的牌子的那項產品已經沒有了。假設這樣的技巧並非在我們不知情的情況下使用,而銷售員可以輕易的應用,讓我們購買了一些甚至自己想都沒想過的產品。
Joule 和其研究同仁於 1989 年時,驗證此技巧的效果。他們的目標是要讓學生義務參加一項實驗,而不支領任何報酬。實驗執行人員和學生接洽,他表示正在尋找願意參加一項關於情緒實驗的受測對象。受測對象必須看一段 25 分鐘的短片,接著有5 分鐘的時間回答關於影片的一些題目。參加的受測對象有 5 歐元的酬勞,有興趣參加的學生報出自己的名字,在一小時的確認實驗事項後,於隔天或是大後天,執行人員再請他們前往實驗室受測。等到了實驗室之後,另一個執行人員和同學表示出了一點問題,實驗因故提早完成,而未來得及通知已確定好的受測對象。目前有另一個關於記憶力的實驗,為時 30 分鐘,但這是一個無酬的實驗。在控制組,執行人員僅提出第二個關於無酬實驗的請求,最後比較這兩組的實驗數據。
誘餌技巧情況下,願意參加第二場實驗的學生比例,將近是控制組的3倍,與其白來一趟,不如做點事情。
/b>商業上的應用:鞋子誘餌
當你看著某些鞋店的櫥窗時,你一定看過標示著少有的瘋狂大特價促銷型態,似乎消費者不買就代表著損失一般。在這樣非一般打折的形式下,消費者被吸引並決定進入商店中,你是否相信,也許在你進入的同時,正快要成為此誘餌技巧的受害者。以下在鞋店進行的實驗,試著去實際計量這個技巧,在商業活動時所帶來的效應(Gueguen,2005 年)。這個針對某款女鞋進行了好幾個星期的實驗,首先實驗人員在鞋店櫥窗的展示櫃中央,放上一個寫著 –30% 訊息的漂亮板子,並將原先的價格劃掉,於上述價格下方寫上折扣後的價格,接著就等著被此訊息吸引的顧客入門。
在控制組,告示牌放在必須進入商店中才能看到的地方,上面寫著僅剩下 35 號、36 號,或是 42 號的鞋子(一般較少人穿的鞋碼)。在這組中,促使路人進入的動機,藉由觀看展示窗中鞋款的行為來觀察,進入鞋店內朝著該鞋款走去,而最後實際進入的原因確認,於顧客出店門時,會以問卷形式做了解。
在實驗組,則無放置任何關於僅剩鞋碼的告示牌,僅放在展示窗裡表示折扣的牌子,而顧客需等待店員過來招呼,才能得到進一步的訊息。當店員及顧客溝通後,顧客表示對於該鞋款有興趣,店員以訓練時所教的說出「這款在這一季賣得非常好」、 「你眼光真好」、「這雙鞋真的很優雅」..,一邊伸手拿該款鞋。等候顧客也表達出對該鞋的想法時,店員試著回答顧客的問題。當顧客要求試穿時,店員問對方所穿的號碼,此時店員才說很抱歉沒有這號碼了,只剩下大兩三號,或小兩三號的鞋子,也是因為如此,所以這鞋款在做促銷。店員等候了一會兒,並繼續對顧客問道,是否這樣的鞋款是她所喜歡的;一旦確認其喜歡的款式後,店員繼續告訴顧客,昨天晚上來了一批類似的新鞋款,問顧客是否有意願看一看。在此階段,我們觀察有多少顧客拒絕該項提議並離開。如果顧客表示願意看,店員將鞋款拿出,而顧客若詢問價錢時,店員即表示其價格和剛剛誘餌鞋款打折前的價格差不多。當然,顧客一定被告知這是新款所以沒打折,店員試著問顧客要不要試穿,如果願意,他便繼續接著固定的步驟。在控制組及實驗組中,購買一雙鞋的比例由表 8.5 呈現,可以看出誘餌技巧的有效性。
此實驗證實誘餌技巧之效果非常的驚人且有效率,4 個進入鞋店的顧客中,即有 1 人離開時買了一雙鞋;相對於控制組的情況,則是 10 人中僅有 1 人買鞋。若賣方的銷售情形並非在此兩種情況下,我們注意到如果顧客願意等較長的時間,且這段時間他是被好好招呼的,即使他渴望的產品缺貨,但是絕大部分的購買程序已經開始了。
如同低球技巧一般,誘餌技巧也經常被使用,只是你沒注意到而已。你可以按照傳單上所喜歡的產品,走進商店中該產品的所在位置,店員告訴你那商品已經沒有了,因為那是限量的(的確是,因為傳單上是這麼寫的),但這麼剛好,你看到一個相近的產品,更具吸引力且功能更多,但是價格也更高。同樣的,這次你又是誘餌技巧的受害者,只是應用的方式較不同,但所導致的結果則都相同。你總不會到了一個 50 公里外的地方,結果什麼都沒買、都沒做。一旦你決定買了這產品,實在很難就放棄購買的決定,而你離開時買了類似的產品,帶著類似買到想買的產品時的滿足感:這就是誘餌技巧的力量。
結 論
已經事前做出的決定,要回到未做決定前的心態,是很困難的,即使最後得到的滿足感未如同第一個決定所給的一樣。在下了購買的決定後,這樣的心態想法會持續發酵,並促使未滿足購買欲望的顧客,找出另一個滿足的來源,即使最後這個滿足所付出的價格較高。
你知道自己在某商店待比較久,是因為店員碰觸了你的手臂嗎?
觸摸的效果與對商店及其人員評價之關聯
觸覺在日常生活中是如此的頻繁,我們卻忽略其重要性,無疑是因為觸覺感知多年來在社會互動上的分量是改變最少的,它可以說是最具代表性的社會感官。如果聽覺、嗅覺及視覺可以用來作為影響消費者行為的因素(請見第二部分),那麼如觸覺這種瞬間觸壓在皮膚上的知覺,除非我們沒有注意到,否則同樣能影響我們的行為,及對他人的評價或是對四周環境的觀感。
如果握手有時被定義為達成階段性商業協商的象徵,那麼商店裡的顧客及店員之間,其肢體接觸的機會則是降到最低。然而,研究結果顯示,若掌握好程度,輕巧的使用觸覺接觸,對於消費者行為及商店中人員的評價,能夠帶來正面的效果。
由 Hornik 於 1992 年主導的實驗中所呈現的證據,喚起現今對於肢體接觸所帶來的效果影響。他在大城市中的一個商店裡,針對好幾百位的男女顧客進行測試,實驗於正式打折的第二天進行。當顧客獨自一人進到店裡時,受過訓練的實驗人員依照情況假裝成店員,向前和顧客攀談並給予折扣商品的傳單。根據現場情形,這位男店員或女店員,在這簡短的互動過程中,碰觸顧客的手臂 1.2 秒的時間(實驗組情形),或無碰觸(控制組情形)。店員同時告知客戶若有需要,會提供一張當日停車券。當顧客準備前往停車場,並和店員索取停車券時,另一位實驗人員則請顧客填寫一份簡單的問卷調查,主要欲了解顧客對於這商店的意見如何。而顧客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其待在店裡的時間,及消費的金額也都被記錄下來。
在所有這兩種情形(觸碰/無觸碰)的比較中,我們觀察到接觸所帶來的效果。觸碰讓顧客在店中停留較長的時間,也讓其對商店有較高的評價。另外,在碰觸的情形下,每個購物籃中平均的消費金額也較高。
結 論
對於這一開始進行的接觸測試,其過程的進行是順利且正面的。一個看起來沒什麼大不了的舉止,且是非常容易做出的,能讓購買數量及金額大幅提升,對購買地點的評價也有了正面提升。看來較施以觸摸者,對被觸摸者無做任何動作的情況下,觸摸帶來的效果是非常有效率且驚人。
促銷員碰觸你的手臂,會促使你購買其推銷的新乳酪嗎?
肢體接觸在食品及飲料消費上產生之效應
如果觸碰的行為能夠讓顧客於一間店裡停留較長的時間,且消費較多,那對於一般基本需求的消費,例如飲食方面,是否也能藉由肢體接觸發揮效用呢?這也是以下的研究所要探討及證實的。
由 Smith、Gier 及 Willis 於 1982 年所進行的實驗中,一位賣披薩的產品推銷員於商店的入口擺設攤位,並請進出的顧客試吃披薩。他客氣的和顧客攀談,並詢問他們是否有試吃的意願。
依據情況,產品推銷員在詢問顧客是否要試吃時,觸碰或不觸碰對方。在顧客離開試吃披薩的攤位後,如果他已試吃,則會有另一位實驗人員前往詢問顧客對試吃過的披薩給予的評價。評比的分數從 1(不好吃)至 10(非常美味),顧客從這量表中打分數。實驗人員感謝這位顧客的配合後,其中一位實驗人員繼續在顧客不知情的情況下,低調的觀察他是否買了試吃的披薩。
觸碰的行為能讓顧客更順利的接受試吃,也提高了民眾購買產品的意願。而這些行為的差異似乎和對產品的評價無關,因為在觸碰及未觸碰的情況下,願意試吃的兩組對於披薩的評價幾乎是相同的(觸碰的情況 8.65;未觸碰的情況 8.57)。這樣的結果亦傾向證實個體購買行為,並非絕對受到產品味覺評價的影響。觸碰的效果主要在社會關係區別的本質上產生出來,而非僅是單純的接觸所產生出的。
上述這個於美國進行的實驗結果,在另一個國家進行的實驗中也同樣被證實。在以色列由 Hornik 於 1992 年進行的實驗中,研究人員要讓顧客嘗開胃小點心。在肢體碰觸的情況下,有85% 的顧客願意試吃,相較於無肢體碰觸時則為 65%。而購買的情形亦不同,在肢體碰觸的情況下,有 64% 的顧客購買,相較於無肢體碰觸時則為 45%,額外增加了 40% 的購買者。這樣的增加,的確讓人容易繼續聯想到,其他的銷售情況是否一樣,因為在另一個銷售背景不同的情況下,也觀察到相同的結果。
Gueguen 於 2001 年的實驗中顯示在露天市集(於 Vannes 鎮,每個星期六早上氣氛活躍的市集),開胃小點(以不同香料醬汁醃漬的食品)的銷售情形得到同樣的效應:在肢體碰觸的情況下,有 46% 的顧客試吃,相較於無肢體碰觸時則為 35%;而在接受試吃的顧客中,有 38% 購買了銷售員建議的食品,相較於無肢體碰觸時則為 28%。這裡購買產品的顧客,增加超過 1/3。 當有肢體碰觸的情況下,我們除了吃得較多,也喝得較多。
Kaufman 和 Mahoney 於 1999 年在美國的酒吧進行的實驗中,觀察到這個特殊的消費者行為。Kaufman 和 Mahoney 進行的實驗,是以坐在酒吧裡椅子上一對對的顧客當作實驗對象,有五位女性服務員協助這次的實驗。每一位服務員各針對一組客人進行實驗,她先詢問一組顧客中預設不會被觸碰的那一位(次要對象),問他(她)想要點些什麼,接著問另外一位(主要對象)要點些什麼。在提出詢問的情況下,服務員碰了對方肩膀 1 至 2 秒的時間,接著就沒有再進行任何肢體上的互動了。各組中主要對象及次要對象消費的情況被記錄下來,且飲用量改以啤酒盎司來計測(以酒類來說,相當於裝入約 30 釐升的啤酒)。
被碰觸的主要對象消費較多,但是,和主要對象(他/她)同組的次要對象情況亦相同。這個實驗顯現出觸碰的影響力,因為被觸碰的顧客對對方展現說服力,讓對方也同樣多消費一點。
結 論
在不同的地點進行的不同實驗、在不同消費形式的情境下,我們觀察到了相同的結果:一個簡單的肢體接觸,就能影響消費者行為。觸碰的動作不需要重複,因為效果在個體被碰觸時,及其做出購買或下決定這幾分鐘之間持續發酵。這也表現出這效果的影響力有多大,也讓我們思考藉由觸碰的動作所激起的效果,幾乎是瞬間就被帶動的。
你知道自己會留給用餐期間,輕觸了你手臂的服務生最多小費嗎?
服務生觸覺接觸和顧客給予小費之間的關係影響在餐廳裡,如果顧客對於服務感到滿意,會以不同的方法報酬服務人員,例如給予小費、再度光臨此餐廳、因為某人的服務很好介紹其他顧客光臨等。美國的研究學者 Lynn 於 2003 年時,則觀察到和一般既定想法不一樣的是,我們對於某間餐廳或服務人員印象深刻,並非取決於對飲食的品質或是和服務相關的面象(如上菜快速)。通常是社會互動的本質,如和男服務生/女服務生間的互動才是評價形成的根本。觸覺上的頃刻接觸,證實是對於某餐廳及服務生觀感有正面加強的作用。因此,這位給予頃刻接觸的人員,應是最常欣然接受報酬的。
1992 年於以色列,由 Hornik 進行的實驗中,觀測服務生的觸覺接觸,對餐廳中用晚餐的一對對顧客所產生的效應。在用餐尾聲,服務員若確保一切都進行順利,則設法觸碰一對客人中其中一位的手臂 1 秒鐘。當顧客離開餐廳時,實驗人員於出口處等候,請顧客針對用餐的情形回答問卷,其中包含不同的標準,以方便對服務員(好/不好)或是餐廳(高品質/低品質)進行評估。
我們又再一次看到,觸碰的情況及未碰觸的情況下,所呈現出的各方面數據皆各不相同。另外,也觀察到在對於服務員的評價及給予小費比例上,兩者間存有正面的相關性:評價愈好,服務員收到的小費也愈高。
Hornik 於 1992 年進行的實驗只是其相關實驗中,強調觸覺接觸和小費間關聯性的其中一項。在這實驗中,服務員是男性,但若是女性服務員觸碰男性顧客/或女性顧客時,小費也增加了(Crusco 及 Wetzel,1982 年;Stephen 及 Zweigenhaft,1986年)。另外,如輕觸顧客的前臂、肩膀或手的反應,則能呈現在小費的金額上。而當較年輕的顧客被觸碰時,其效果會較年長些的顧客來得更大(由 Lynn、Le 及 Sherwyn 於 1998 年的實驗中證實)。這些大多數於美國進行的實驗,其實驗的結果,和於一間法國酒吧所證實的結果有相似的導向:服務員做出的第一類觸覺接觸,讓給小費的顧客人數增加(Gueguen 及 Jacob,藉由大眾媒體播放形式進行之實驗中證實)。
結 論
給小費的動作,有非常密切且正面的因素是被觸覺所影響。在較個人的服務關係裡,觸覺接觸扮演了加強社會關係連結的角色。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在觸碰的情況下,對於該服務員的評價會提高。觸摸讓顧客對於男服務員或女服務員的評價導向正面,對於他/她為工作所付出的,給予較優渥的報酬。
你或許會問,若同一件商品標價 9.99 歐元,是否真的會比標價 10.00 歐元賣得更好?如果在賣「天然有機」產品的專賣店中,放著蟲鳴鳥叫的大自然音樂,是否會讓你想在裡頭逛得比平常久一點?當你在百貨公司購物時,銷售員在請你試吃新推出的乳酪同時,輕輕地碰觸了你,是否會促使你買下這產品?當我們說到對消費者行為的影響時,立刻會想到媒體的影響力,尤其是廣告的影響力。矛盾的是,我們也許認為以「訊息」傳遞為主的廣告運作模式,對消費者行為的影響最大,但其實消費者的行為一直被各種因素所影響。事實上,不僅因接收廣告訊息所傳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