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特色】
‧一次解答,所有你對心經的疑惑
「般若心經」千餘年前由印度梵文譯為漢文以來,因其言簡意賅,大乘佛教六○○卷「大般若經」的精髓均濃縮在二六○字般若心經之中,心經之末復將般若密教化,附加密教咒語真言,因此研讀二六○字心經即等同讀畢六○○卷大般若經,精要瞭然,同時誦讀心經咒語真言又可感受到持誦心經的法力,微妙無邊。因此,長久以來,般若心經不但在國內外佛教各派廣為持誦,且已深入民間,流行之盛為其他經典所難比擬。然而,正由於心經是濃縮在濃縮的佛典精華,對於一般民眾而言,理解上常有困難,或者僅能以字面上的意義做解釋,實在可惜。
為了便利一般民眾瞭解,本書作者特別鑽研諸多高僧大德的見解,予以融會貫通,以淺顯易懂的文字加以說明,並配合插畫提示重點,方便讀者持誦閱讀與理解。
‧為你領航,玄奘法師生命背景、取經的艱苦歷程
年少時的玄奘如何破例成為比丘?西出陽關,在橫渡八百里莫賀延磧飲水時不慎遺失飲水皮袋,五天四夜無水可沾,終於昏厥時,玄奘如何因為心經化解危機?……本書作者針對一般民眾較少接觸到的心經說法者──玄奘法師,描寫其生命歷程與取經過程,讓你可以更加了解心經產生的時代背景,以及玄奘本身又是如何落實心經中的真義。
‧引領你,體悟修讀心經的好處
心是人的主宰,心是認識一切的開始,宇宙的萬象變化,都是內心意識的變化所致。修行的重點是心,心無所執著心就解脫了,心一解脫一切就解脫了。就像風鈴一樣,不管是涼風、熱風、冷風吹來,風鈴都一樣搖曳作響毫不執著,凡人同樣也能得到大自在而就心無罣礙了。藉由本書作者對心經的解讀,引領你體悟修讀心經的真義,進而從生活之中體會到心經對人生的助益。
作者簡介:
李儀坤
經濟學博士。曾任財政部金融研究小組研究員、台北銀行駐日代表、台灣綜合研究院金融顧問,並於致理學院、台北商業技術學院、中原大學、銘傳大學……等校任教。
研讀心經數年,多年前負笈北上,於商務印書館無意間購置玄奘大師「大唐西域記」,對於玄奘大師為追求真理,排除萬難孤身前往印度取經的精神感動不已,同時瞭解玄奘大師西行途中幾度面臨死亡危機,均靠持誦心經使念力大增而安渡難關,始知心經之重要性。
嗣以因緣際會,常於公暇參與慈濟四大志業相關活動,其間對於心經倒背如流,心生歡喜卻未深入持誦研讀。
九○年代中因工作關係派駐日本四年,其間購得日人以白話文翻譯之「大唐西域記」,前惑盡解。同時購入數冊心經入門日文書,展讀之餘已可粗略體會心經含義。迄二○○○年初還台後,發覺國人喜愛心經者為數可觀,能背能誦者不在少數,但是真能簡要解析心經深遠含義者卻甚少見,極為可惜,因而將多年研讀心經的體悟撰寫成文,期望能助愛好佛學的大眾參悟心經中深厚的道理,使人生更加美好。
章節試閱
心經語譯
觀世音菩薩依據佛陀無上智慧修行到達正信正覺無煩惱佛境界時,照見人的肉體(物質)和心的作用(精神)都沒有固定不變的存在(空性),因此得以遠離一切苦難與災厄。舍利子,世界上一切物質現象(色)都具有空性,空性就與一切物質現象沒有差別,物質現象等於空性,空性等於物質現象。同時,人的感受、想像、行動、體認(精神)也同樣具有空性。舍利子,因為這個世界上所有存在的事物都具有空性,所以也就沒有實在的生也沒有真正的滅,沒有污垢也沒有潔淨,不會增加也不會減少。因此,空性狀態下沒有永遠固定不變存在的物質(色),沒有固定不變存在的感受、想像、行動、體認(精神),沒有固定不變存在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沒有固定不變存在的形色、聲音、香臭、味覺、觸覺與意識(六境)。凡人從眼睛所看到的世界一直到意識界(十八界)也都同樣沒有永遠固定不變的存在(空性)。
同時,人因為無知而身陷十二因緣輪迴並非真實,小乘要以還滅觀斷盡生死輪迴亦非真實,因此也就沒有十二因緣從無明一直到老死的痛苦存在,當然更沒有小乘所說十二因緣老死還滅的存在。此外,也沒有小乘強調苦集滅道所謂四諦的存在。大乘的菩薩修行菩薩道圓滿佛陀智慧與普渡眾生卻不執著已悟與已得。
同時,大乘的菩薩修行菩薩道(六波羅蜜)的結果,心裡沒有任何煩惱,由於心中無煩惱的緣故,也就沒有任何恐怖畏懼,因此遠離不合理的思想行為與執著,而達到完全解脫(涅槃)佛陀的境界。
過去現在未來諸位佛陀,依佛陀智慧修行菩薩道的緣故,得到至高無上的正覺,因而知道,無上智慧的菩薩道,是無上智慧的咒語(真言),是至高無上的咒語,是無可比擬的咒語,能夠解除一切苦惱與災厄,一切因果都是真實而非虛幻的。
因此就以咒語禮讚智慧菩薩道說:「去吧!去吧!到達佛界(彼岸),用諸多法門到達佛界,圓滿完成正覺正道!」
心經語譯
觀世音菩薩依據佛陀無上智慧修行到達正信正覺無煩惱佛境界時,照見人的肉體(物質)和心的作用(精神)都沒有固定不變的存在(空性),因此得以遠離一切苦難與災厄。舍利子,世界上一切物質現象(色)都具有空性,空性就與一切物質現象沒有差別,物質現象等於空性,空性等於物質現象。同時,人的感受、想像、行動、體認(精神)也同樣具有空性。舍利子,因為這個世界上所有存在的事物都具有空性,所以也就沒有實在的生也沒有真正的滅,沒有污垢也沒有潔淨,不會增加也不會減少。因此,空性狀態下沒有永遠固定不變存在的物質(色...
作者序
「般若心經」千餘年前由印度梵文譯為漢文以來,因其言簡意賅,大乘佛教六○○卷「大般若經」的精髓均濃縮在二六○字般若心經之中,心經之末復將般若密教化,附加密教咒語真言,因此研讀二六○字心經即等同讀畢六○○卷大般若經,精要瞭然,同時誦讀心經咒語真言又可感受到持誦心經的法力,微妙無邊。因此,長久以來,般若心經不但在國內外佛教各派廣為持誦,且已深入民間,流行之盛為其他經典所難比擬。
筆者多年前負笈北上,於商務印書館無意間購置玄奘大師「大唐西域記」,展讀數十遍,內容文字多有疑惑不解,但是對於玄奘大師為追求真理,排除萬難孤身前往印度取經的精神感動不已,同時也瞭解到玄奘大師西行途中幾度面臨死亡危機,均靠持誦心經念力大增安渡難關始知心經之重要性。
嗣以因緣際會,內人加入慈濟基金會為委員,筆者亦常於公暇參與慈濟四大志業相關活動,其間對於心經倒背如流,心生歡喜卻訖未深入持誦研讀。
九○年代中筆者因工作關係派駐日本四年,其間購得日人以白話文翻譯之「大唐西域記」,前惑盡解。同時購入數冊心經入門日文書,展讀之餘已可粗略體會心經含意。迄二○○○年初還台後發覺國人喜愛心經者為數可觀,能背能誦者不在少數,但是真能簡要解析心經深遠含義者卻甚少見,極為可惜。
有鑑於此,筆者乃大量蒐集國內高僧大德相關心經著作,參酌日文版本,將心經逐句予以口語化,並配合女兒寧蓁生動傳神插畫,與語譯文字相得益彰,俾使一般讀者可以輕易瞭解心經真義,並就心經與佛教淵源,特別是玄奘大師西行取經偉大行徑加以引介。筆者深信國人面對M型社會,就業不易,生活壓力日益巨大,面對困境持誦心經有助於國人心靈活力啟發,坦然面對全力以赴!
本書得以出版承蒙凱信出版社曾總經理元旭、吳總編輯國鏞大力支持,特致謝忱。
「般若心經」千餘年前由印度梵文譯為漢文以來,因其言簡意賅,大乘佛教六○○卷「大般若經」的精髓均濃縮在二六○字般若心經之中,心經之末復將般若密教化,附加密教咒語真言,因此研讀二六○字心經即等同讀畢六○○卷大般若經,精要瞭然,同時誦讀心經咒語真言又可感受到持誦心經的法力,微妙無邊。因此,長久以來,般若心經不但在國內外佛教各派廣為持誦,且已深入民間,流行之盛為其他經典所難比擬。
筆者多年前負笈北上,於商務印書館無意間購置玄奘大師「大唐西域記」,展讀數十遍,內容文字多有疑惑不解,但是對於玄奘大師...
目錄
第一部 基本知識
1. 佛教的誕生
2. 佛教經典來源
3. 佛教的派別
4. 佛教的南傳與北傳
5. 心經與佛教經典
6. 心經的版本和譯者
7. 心經的說法主
8. 心經的基本架構
9. 心經實為大乘佛經的精華
10. 心經普受誦讀信仰的緣由
第二部 心經譯註
一、心經導讀
二、心經組織架構的成形
三、心經的組織架構
1. 觀自在菩薩
2. 菩薩
3.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4. 照見五蘊皆空
5. 度一切苦厄
6. 舍利子
7. 色不異空
8. 空不異色
9. 色即是空
10. 空即是色
11. 受想行識
12. 亦復如是
13. 是諸法空相
14. 不生不滅
15. 不垢不淨
16. 不增不減
17. 是故空中無色(一)
17-1. 是故空中無色(二)
18. 無受想行識
19. 無眼耳鼻舌身意
20. 無色聲香味觸法
21. 無眼界
21-1. 乃至無意識界
22. 無無明
23. 亦無無明盡
24. 乃至無老死
25. 亦無老死盡
26. 無苦集滅道
27. 無智亦無得
28. 以無所得故
29. 菩提薩埵
30.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31. 心無罣礙
32. 無罣礙故
33. 無有恐怖
34. 遠離顛倒夢想(一)
34. 遠離顛倒夢想(二)
35. 究竟涅槃
36. 三世諸佛
37.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38.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39.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40. 是大神咒
41. 是大明咒
42. 是無上咒
43. 是無等等咒
44. 能除一切苦
45. 真實不虛
46.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47. 即說咒日
48. 羯諦 羯諦
49. 波羅羯諦
50. 波羅僧羯諦
51. 菩提
52. 薩婆訶
51. 菩提
52. 薩婆訶
第三部 玄奘法師
1.心經與絲綢之路
2.印度取經有去無回
3.年少聰穎破格為比丘
4.精研佛經兼及儒學
5.窮究真義毅然西行取經
6.九死一生心經救法師
7.高昌國王敬愛法師卻成空
8.攀越天山人畜非死即傷
9.突厥可汗挺身護法師
10.法師中亞佛跡巡禮感觸多
11.印度會高僧證佛理訪佛蹟
12.佛教大學師事戒賢法師
13.學成歸國依錦還鄉
14.譯經弘法振興佛教
15.三藏法師名揚千古
第一部 基本知識
1. 佛教的誕生
2. 佛教經典來源
3. 佛教的派別
4. 佛教的南傳與北傳
5. 心經與佛教經典
6. 心經的版本和譯者
7. 心經的說法主
8. 心經的基本架構
9. 心經實為大乘佛經的精華
10. 心經普受誦讀信仰的緣由
第二部 心經譯註
一、心經導讀
二、心經組織架構的成形
三、心經的組織架構
1. 觀自在菩薩
2. 菩薩
3.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4. 照見五蘊皆空
5. 度一切苦厄
6. 舍利子
7. 色不異空
8. 空不異色
9. 色即是空
10. 空即是色
11. 受想行識
12. 亦復如是
13. 是諸法空相
14. 不生不滅
15. 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