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教育改革──為了培養宗教心和企業家精神
一、教育的意義
教育擁有改變人類的「魔力」
首先,我請各位想想何謂「教育的意義」?
基本上,我認為教育非常符合佛法真理所說的「緣起的理法」,也就是「原因(因)加上條件(緣),產生結果(果),連帶產生影響(報)」(因緣果報)的法則。
除了日本之外,美國等其他國家也有類似的情形;「透過教育改變人生」是一個很重要的特徵。
例如,透過在學校進修,能夠決定一個人未來會選擇何種職業、走入何種社會,或者是決定了是否會從事和父母親一樣的職業。
由此可看出,教育在每個人創造此次的人生時,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從某個角度來說,我們可以透過教育,經歷完全不同的人生,藉由不同的學校或主修科目,就可以改變自己的人生。
當然,或許在此期間當中,家裡經濟狀況會改變,學習環境、學校的校風、認識不同的老師和朋友,種種條件交錯在一起,進而創造出一個人生。
也就是說,教育在某種意義上像是一種「魔法」。
…………
各位必須了解到,學問和教育具有一種非常神秘的力量。一個默默無聞的人,可以透過學問和教育,在某個特定領域中,創造出優越的成績。
而這個關鍵就是教育。當然光靠教育是不夠,但至少在接受教育之後,在現實社會中實際運用時,更能夠充分展現才能,而學校的老師也必須充分了解教育的重要。
…………
二、日本國民教育的問題點
過去國民教育的成功,讓日本得以發展
目前主要的問題是日本的國民教育。如果從明治時期之後的一百多年來看,日本的國民教育在某種程度上,堪稱是成功的。
當時除了義務教育之外,期間還舉辦免費的教育,再加上學校老師熱情十足,百姓學習欲望旺盛,因此識字率變得非常高。而日本之所以能夠成功,就是因為當時培養出許多能夠讀寫的孩子。
目前活躍於經濟領域的經濟學家辜朝明,曾在自己的書中提到父親說過的一段話。
父親對他說:「你知道日本為什麼會發展嗎?你看看他們的學校,日本的百姓雖然很貧窮,到處都是木造的房子,只有學校蓋了許多鋼筋水泥的建築,這就是日本發展的理由。」
我曾經在他的書中看過他所寫的這段話:「為了教育花錢不手軟,就是國家發展的理由。」我也認為日本過去確實是因為教育而成功。
但是日本在一九八○年代經濟高度成長之後,就變得和以前不一樣了。
從一九八○到一九九○年代之後,日本對於是否能夠超越美國,向前更進一步顯得猶豫不決。日本一直以來雖然追隨美國的腳步不斷地前進,但現在對於是否應該將美式社會直接複製到日本,開始出現迷惘。
也就是說,因為日本有著特有的平等性以及平等教育的優點,對於是否應該轉型成為競爭激烈、重視個性的美式社會,感到裹足不前。人們認為日本的經濟已經發展到某個程度,百姓也十分富裕,應該到此就好了。日本就是在如此階段前停下了腳步,找不到下一個目標;這就是大致的潮流。
公立小學所教授的是「為人處事之道」
…………
在創辦幸福科學學園之前,我盡可能讓自己的孩子就讀不同的學校,藉此觀察學校進行了何種教育。遺憾的是,日本的公立小學實在沒有哪一間是值得推薦的。
不過,關於這一點,以前的情況也差不多。因為我讀小學時只顧著玩,所以公立小學或許非常適合我,但似乎就不太適合現在住在都市裡、升學競爭較激烈地區的孩子。
我的每個小孩在上小學之前,都被人說是「天才兒童」。因為他們五個在上小學之前,智商都高達一百六十至一百七十,但是在上了公立小學之後頭腦明顯地變不好,對此我感到莫可奈何。感覺就好像是大腦開始退化,我納悶他們到底在學校學了什麼,結果發現公立小學教的其實是「為人處事之道」,他們教孩子如何在社會中存活謀生。
對於這一點我或許應該感謝他們;這個世界中有各種各樣的人,你只要稍微特立獨行,就會被扯後腿、被欺負。而學校教育孩子在這樣的社會中,如何才能不落人後生存下去。
學校的老師試圖教出「合群的孩子」
我的孩子資質並不差,但是上了公立小學之後,卻發現具協調性、懂得自我壓抑的孩子,得到評價會較高;而具有強烈個性的孩子,會被歸類為適應不良的問題兒童。
太有個性的孩子確實容易和人產生衝突,對於必須照顧班上幾十個學生的老師來說,這些孩子或許會讓他們覺得棘手。聽話的孩子教起來比較輕鬆,所以老師會試圖將孩子教成這個樣子。
此外,還有一件事和以前不一樣。以往在公立小學,只要是會讀書的孩子就可以成為班長,擔任老師的左右手,負責管理班上的同學。但現在都市裡的孩子,成績好的都得上補習班,沒有人有這個閒工夫。
這些孩子在競爭的世界裡,習慣踩著別人往上爬,不會想要照顧或善待其他的同學,這點和以前的孩子非常不同。
因為這些成績優秀的孩子會反抗老師,容易使班級管理產生問題。如果這些會讀書的孩子,能夠負責管理班上的同學,聽從老師的指揮帶領同學的話,班級就不容易出問題。但因為學校教的東西他們都會了,所以覺得無聊,到學校只是為了來玩、來消除壓力的,所以才會導致班級管理產生問題。
因此,公立小學不適合程度較差或較佳的孩子,也許只適合一部份程度中等的孩子。對於必須面對幾十個學生的老師,說辛苦也真的是很辛苦。
因此,老師也認為只要能夠教出合群的孩子,帶起班級來就會比較容易。因為懂得因應環境和大家合作的孩子,比較能夠適應學校的生活。
因此,我的五個孩子當中個性比較鮮明的,在公立小學裡都倍受挫折。
…………
四、在學校教育中加入宗教的精神
老師的話之所以沒什麼力量,是因為缺乏「價值判斷的標準」
我為了教育改革,針對霸凌等問題推動了許多活動,但霸凌的問題之所以無法輕易解決,是因為教育缺乏中心思想。
從校長到老師都不知道該以什麼做為價值判斷的標準,正因為缺乏好壞判斷的標準,目前學校基本上無法教授學生何謂道德和教養。
因此老師說的話也沒有什麼力量,我認為這是很大的原因。
此外,因為孩子不明白幸福科學強調的「施愛」和「對人親切」,是「天國的價值觀」,所以就算到補習班去,也大多會產生「努力用功以擊敗對手」的強烈阿修羅波動。
如果將這樣的情緒帶到學校,就會經常和同學吵架。也就是說,不管是學校或補習班,不一定是呈現理想的狀態。
為了徹底進行教育改革,必須在學校教育中確實導入「宗教的精神」。如果不認同尚有一個偉大的精神超越人類的世界,人是不會謙虛努力的。因此,必須教導孩子這些道理。
…………
五、培養具有企業家精神的孩子
將風險降至最低,挑戰新的事物
關於教育改革,除了學校必須加入宗教和信仰的思想外,為了今後日本的發展和繁榮,還必須培養具有旺盛企業家精神的孩子。
企業家精神旺盛的小孩有時並不容易教導,因為他們的個性強硬、堅持己見,負責教育的人必須要能夠忍受這個部分。
我們必須了解所謂的企業家精神,並不只是說一些奇怪的話。
除了必須做好基本的工作外,還要主動改變自己。整體而言,在某種程度上,也必須依照學校的進度完成基礎學習。
當然企業家大多會主動冒險,但重要的並不是培養永遠都在冒險的人。
雖然不冒險無法成為企業家,但重要的是在冒險時,必須努力將風險降至最低。我們必須培養出能夠降低風險,同時也能夠開發出新的道路的孩子。因此在教導他們挑戰新事物的重要性的同時,讓他們理所當然的完成理所當然的事也很重要。理所當然的完成理所當然的事,並且在展開新的冒險時,盡可能降低風險進行挑戰,讓孩子具備這樣的「智慧」也是不可或缺的。
為了要讓孩子具備這樣的智慧,必須教育他們如何才能夠理所當然的完成理所當然的事。此外,還必須激發他們挑戰新事物的「勇氣」。
不斷地累積細部改善,培養企業家精神
從這個角度來看,「拋棄所有既有的事物,只要是新的事物,隨你怎麼做都行」的想法,是毫無責任感的教育方式。
當然在做完應該做的事,考慮完應該考慮的事之後,冒險挑戰也很重要。而為了要成為能夠率領眾人的人,還必須思考如何才能將風險降至最低進行挑戰,之後再從小事開始逐步擴大規摸。重要的是教育孩子從小事物的改革開始,之後再逐漸擴大。
雖然靠自己一代的時間,不假他人之手,就要建立大企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做為起跑點,可從校內學習改革,好比說改變學校校刊的編輯方針,或者是改變社團的活動方式,或者是多少改變學校園遊會的型態等。事實上,從這些地方就可以培養出企業家精神。即使是挑戰新事物,也不是完全的胡作非為。
雖然學校必須培養出具有企業家精神的孩子,但這必須建立在基本能力的基礎上,而且越是能夠率領眾人的孩子,越須具備思考如何降低風險,同時繼續前進的智慧。
如前所述,在學校想法與眾不同的孩子會成為問題兒童,但學校應該抱持著「讓孩子做該做的事,經過不斷改善,培養孩子未來才能」的想法。我不認為放任特定的孩子,隨便他做什麼都好的做法是對的。
我相信培養像這樣具有宗教心和企業家精神的孩子,將有助於未來的教育改革。
…………
第四章 論教育的理想──實行在學生進了社會後能有所助益的教育
培養進了社會後,能夠做好工作的人
觀察目前的教育,看不出現在國中或高中學的東西,最終有哪些能在學生出了社會之後,還可以派上用場。
如果學生以後打算當老師教書的話,現在在學校學的東西,應該可以直接用吧!但是真正出社會工作之後,就會慢慢忘記在學校學過的東西,而且必須學習完全不同的新知識。
這麼一來,大家當然會質疑,為什麼要將人生中最重要的青春時期,拿來拼命念書,不斷參加期中考、期末考、檢定考和模擬考,培養學力究竟有什麼意義呢?
不過,就我自己的經驗來看,學校最大的功能是告訴我「如何學習」,這點很重要。
進了社會之後,就變得只能靠自己一個人苦鬥學習,但因為之前我曾經在學校學習過「學習的方法」,所以非常受用。
在社會當中,必須配合自己工作的專業來學東西,但未必會有學校會教這些專業知識,大多只能靠自己學習。
也就是說,必須自己買書作調查,靠自己看。但這個時候就可以運用在學生時代培養的「學習能力」。
從這個角度來看,學生時代學會讀書和努力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出了社會實際工作之後,會發現和學生時代想像的世界完全不一樣。在學校,只要考高分就可以理所當然得到稱讚,但在現實社會中,並沒有所謂的考試,就某方面而言這是最無奈的事。
在現實社會中,沒有所謂的期中考、期末考和實力測驗,也不會依照考試的分數,來決定你的職位和薪水。
評價的方式是依照你工作的成果,以及客戶、上司和同事的評價,有別於學校的評分方式。
因為學生時代和畢業之後的評價方式不同,且學生時代學到的東西和做法,或許無法通用。但是我仔細思考教育的目的,應該是要培養未來出社會之後能夠工作,且能夠在社會上得到尊重的人。
做為人的基本,首先是「必須能夠做工作,好好地在世間生存」,更進一步即是「對於至今所受到的恩惠,能夠報答給世人」。學校必須培養學生具備這樣的人格。
…………
二、學校教育原本應該培養什麼樣的人才?
培養能夠感受到高貴義務的人才
我強烈認為目前的學校教育只停留在知識的學習,尚未傳遞給學子隱藏在背後最重要的部分。
我認為,把自己曾就讀於名校當作是自己出人頭地,或者當作是追求個人利益的工具,這做為人來說是一種恥辱。
越是畢業於好學校的人,就越是接受了更多人的力量和幫助。此人或許覺得這一切都是靠自己得來的,但事實上並非如此。
此人是在許多人的幫助下,才能走向這條菁英之路。即使看起來這個人像是只靠自己,但事實並不然,此人只是沒有發現有眾人之力介入其中而已。
然而,若是培養出眾多以自我為中心的菁英,對這個國家一點好處也沒有。我認為被稱為國家菁英的人,基本上應該要把為社會、為人類、為國家和為世界奉獻,當作是尊貴的使命。
日本雖然已經發展到某個程度,但仍未成功培養能夠感受到高貴義務的人才。
大部分的人都認為只要自己好就好,或是只要家人和身邊的人好就好,世界的部分就交給其他大國或聯合國,完全沒想過要為這個世界主動做些什麼。
但我認為必須要有決心,靠自己的力量讓這個國家和世界更好。
為此,就必須要培養能夠感受到高貴義務(noblesse oblige)的人才,必須以宗教思想為其中心思想。
然而,我不認為現今的日本憲法可以完全認同宗教,雖然有所謂國家應與宗教分離的政教分離之規定,但這容易被解讀成「宗教一旦和政府的權利掛勾,就會失控,進而做惡」。
但是,如果宗教原本就是從佛神的教義而來,就不應該會是壞的。冒牌的宗教是另當別論,但如果宗教是從佛神而來,就必須是善的。
因此,由接受過以宗教為中心思想的學校教育、宗教教育的人,來主導日本的政治和經濟,其結果也必然是非凡的。
與此同時,接受過如此教育的人,也必須要胸懷大志,「除了自己的國家之外,也要幫助其他國家」。我希望能夠培養出擁有如此壯志和熱情的孩子。
如果真的是優秀的人才,就必須擁有「勇氣」和「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