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是以魏晉時的史書,以及《郭子》、《語林》等書為基礎,分門別類編選而成,是一部志人筆記小說集,主要記載東漢末年至東晉末年兩百多年間士族階層的瑣聞軼事,內容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三十六門。本書依其分類加以注釋新譯,使現代讀者更易於閱讀。
本書文字,風格雋永,語言精練生動且富文采,擅於描寫人物的神情、特性,為魏晉時期筆記小說的代表,對後代筆記文學和戲劇有極大的影響力。
作者簡介:
劉義慶(403年-444年)
彭城(今江蘇徐州市)人,南朝劉宋宗室,武帝劉裕之侄,襲臨川王。任官各地清正有績,後因疾病還京師,卒年四十一。
劉義慶本長沙王劉道憐之子,過繼給劉裕另一弟弟劉道規,故世襲臨川王。他是著名文學家、政治家,先後任尚書省左僕射、荊州刺史,再轉任南兗州刺史,加開府儀同三司。
其為人恬淡寡慾,愛好文史,不少文人雅士麇集門下,含當時名士如袁淑、陸展、何長瑜、鮑照等。他匯集門客,著有《徐州先賢傳》,編有《幽明錄》、《宣驗記》等,但皆多散佚,存《世說新語》一書,大傳於世。南朝梁代劉孝標為《世說新語》作注,引書四百多種,與《世說新語》並行。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出版序
魏晉南北朝,一個政局不穩的時代,文人自保的方法有二,一是在爭權奪利的漩渦中,不斷踏著別人的肩膀往上爬,取得掌控局勢最有利的位置;二是放下一切俗世名利與官場頭銜,隱遁山林間,做個自由自在的放達逸士。魏文帝曹丕就屬於殺敵衛權的前者,而《世說新語》的編者劉義慶,便屬於隱逸逃遁的後者。
正由於當時政權的混亂,造成人心不安,許多人選擇逃進文學裡,「志人小說」和「志怪小說」就在這樣的政治氛圍下開始風行。「志怪小說」脫離人事,利用虛構的情節諷刺現實生活中的不合理;「志人小說」則以人物為主,其間有真有假,雖不可盡信,仍足夠讓後世的我們拼湊出當時的社會樣貌。
南朝宋文人劉義慶所編撰的《世說新語》,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志人小說」的代表作。不願沾染權力鬥爭爛泥的劉義慶,在遠離塵世之後,與門人一道研究前人軼事,並以精簡清雅的文句記錄下來,依內容共可分為三十六門類,每類收有若干則簡短的敘事對話,表現出魏晉士人各種精神風貌,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政治、歷史、道德、哲學與美學等方面的某些特徵。
在本書中,我們保留了三十六門的分類,並用現代的觀點予以重新編排順序,各門類中也擷選較具代表性的篇章,讓讀者能夠綜覽魏晉時期文人隱士的品德、技藝、智慧……,乃至於詼諧、放浪、灑脫……等多樣面貌;我們還針對某些章節特地開闢小專欄,探索各種相關聯的典故與細節,期使讀者更加了解其中的來龍去脈。
《世說新語》以簡練的文字帶領我們迎向寬闊的視野,它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絕不是像其內容一般,能用三言兩語輕筆帶過;它對後世文學的影響,小至四字成語,大至長篇小說,蹤跡隨處可見。這樣經典的一部著作,當然值得你我再三捧讀,體會它的精華,它的內蘊。
「教你看懂」中國文學名著系列,希望能為讀者開啟一條通往中國文學之路的捷徑,以淺顯的文字、活潑的導引、有趣的注釋與生動的補充說明,跳脫枯燥乏味的學究式說理,重新編撰的,可以輕鬆閱讀的作品。能看懂古人的文字,就能領略他們的思想脈絡,了解當時社會文化的狀態,找出可以學習借鏡的智慧精華。因為了解、欣賞,才能借鑑學習;因為借鑑學習,才能延伸應用;因為應用,才能承先啟後,激發創作的種籽。
文學的魅力不應該受限於時代、語言、國界的束縛,而文體的表達方式,也不應該只能有一種詮釋方法。就像我們想讀世界各國的文學作品,可以藉由翻譯來讀懂它的道理一樣,中國許多優美的經典文學創作,也不應該受限於文言文的隔閡,而讓現代的讀者望之生畏。中國文學作品的浩瀚精采,博大精深,如果能找到更多元的入門通道,那麼成千上萬的精采創作,將會是人人都喜歡閱讀的最佳讀物。
高談文化總編輯 許麗雯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出版序
魏晉南北朝,一個政局不穩的時代,文人自保的方法有二,一是在爭權奪利的漩渦中,不斷踏著別人的肩膀往上爬,取得掌控局勢最有利的位置;二是放下一切俗世名利與官場頭銜,隱遁山林間,做個自由自在的放達逸士。魏文帝曹丕就屬於殺敵衛權的前者,而《世說新語》的編者劉義慶,便屬於隱逸逃遁的後者。
正由於當時政權的混亂,造成人心不安,許多人選擇逃進文學裡,「志人小說」和「志怪小說」就在這樣的政治氛圍下開始風行。「志怪小說」脫離人事,利用虛構的情節諷刺現實生活中的不合理;「志人小說」則以人...
章節試閱
荀巨伯看友人疾
荀巨伯遠看友人疾,值胡賊攻郡。友人語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遠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邪!」賊既至,謂巨伯曰:「大軍至,一郡盡空,汝何男子,而敢獨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我身代友人命。」賊相謂曰:「我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遂班軍而還,一郡並獲全。
【譯文】
荀巨伯遠道去探望患疾病的朋友,正好遇上外族敵寇攻打郡城。朋友對巨伯說:「我馬上就要死了,您還是離開吧!」巨伯說:「我遠道來看望您,您卻要我離開,敗壞道義以求生,難道是我荀巨伯會幹的事嗎?」敵寇進城之後,友人對巨伯說:「大軍一到,整個郡城的人都跑光了,你是什麼人,竟敢一個人留下來?」巨伯說:「朋友有病,不忍心丟下他,情願用我自身來代替朋友的性命。」敵寇相互議論說:「我們這些不講道義的人,卻侵入到這有道義的國度。」於是撤軍而回,整個郡城因此都得到保全。
華、王優劣
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欲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後賊追至,王欲捨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托,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
【譯文】
華歆和王朗一道乘船逃難,有一人想要搭船,華歆馬上便回絕了他。王朗說:「幸好船還寬敞,為什麼不能讓他搭乘呢? 」後來強盜趕上來了,王朗想丟下隨帶的那個人。華歆說: 「我起先之所以猶豫,正是估計到了這種情況。既然接受了他的請求,怎麼可以因為情況急迫就把他扔下呢?」於是依舊像開始那樣攜帶救助他。社會上便根據這件事來評定華歆、王朗的高下。
竹林七賢──輕蔑禮教的阮籍
阮籍是三國魏陳尉留氏(今屬河南)人,字嗣宗。曾任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與嵇康齊名。他蔑視禮教,與當權的司馬氏集團有矛盾,常用醉酒的方式來保全自己。
阮籍是個自我意識強烈、非常自傲的人,年少時曾度過一段遊俠式的浪漫生活,年長之後,「或閉戶視書,累月不出;或登山臨水,經日忘歸。」出身仕宦之家的他,也曾對未來有一番遠大的期許,他飽讀詩書,滿懷濟世之志,但世局的變化使他看透了政治的黑暗,不願捲入權力鬥爭之中。為了平衡政治生活的苦悶,阮籍在日常生活中,以蔑視禮法出了名,司馬昭曾想利用兒子司馬炎迎娶阮籍女兒,作為政治聯姻,攏絡名人學士,而阮籍為了避開當朝者的要求,索性大醉兩個月。
他既是詩人,也是散文家,還是賦作者。他的詩歌成就主要是〈詠懷詩〉八十二首,反映了他一生的思想情感,也是魏晉交替時代政治生活的曲折寫照。
貧者士之常
殷仲堪既為荊州,值水儉,食常五碗,盤外無餘餚。飯粒脫落盤席間,輒拾以啖之。雖欲率物,亦緣其性真素。每語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云我豁平昔時意。今吾處之不易。貧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爾曹其存之」。
【譯文】
殷仲堪擔任荊州刺史後,正好遇上水災,日常只吃五碗菜,此外沒有其他菜餚。有時飯粒散落到盤席上,總要撿起來吃掉。這樣做固然是想為人表率,但也是由於他本性純樸。他還常對子弟們說: 「不要因為我擔任了大州的官長,就認為我丟掉了平素的志向。如今我的抱負沒有改變。安於清貧,是讀書人的本分,怎能登上高枝就拋棄了根本呢?你們要記住這些話!」
正直坦率的襟懷
方正門
方正,指品行正直不阿。然而任何時代的所謂正直,都有其特定的標準。陸機不能容忍盧志直呼其父祖之名,是維護高門大族的尊嚴,而議者以此為高。陸玩不願與王導結親,則出於晉室東渡之初南北士族的矛盾,以及南人對北人的輕視。庾敳不顧王夷甫的反對,「卿之不置」,並大言「我自用我法」;王述陞官,「事行便拜」,不虛為辭讓;這樣的自尊自信,真率坦直,只能產生在魏晉那種特定的時代與特定的環境之中。但是像辛佐治鉞護軍紀,保障了魏國的利益;陳元方直言責父友,批評了失信與無禮。這樣的行為,雖出自古人,對今人也依然是有教益的。
陳元方責父友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 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譯文】
陳太丘與友人相約出行,約定在正午,正午過後客人還沒有來,太丘便不顧他而走了,走後客人才到。元方這時七歲,正在門外玩耍。客人問元方:「您父親在家嗎?」元方回答說:「等您許久您沒有來,已經走了。」太丘的朋友便很生氣,說:「真不是人啊!與人家相約出行,卻丟下人家自己走了。」元方說:「您與我父親約定在正午。正午時您沒來,是不講信用;對著兒子罵父親,則是沒有禮貌。」那朋友感到慚愧,下車來拉他。元方進門而去連頭都不回。
辛佐治立軍門
諸葛亮之次渭濱,關中震動。魏明帝深懼晉宣王戰,乃遣辛毗為軍司馬。宣王既與亮對渭而陳,亮設誘譎萬方,宣王果大忿,將欲應之以重兵。亮遣間諜覘之,還曰:「有一老夫,毅然伏黃鉞 ,當軍門立,軍不得出。」亮曰:「此必辛佐治也。」
【譯文】
諸葛亮駐軍清水岸邊時,關中地區極為震驚。魏明帝十分懼怕晉宣王出戰,便派遣辛毗出任軍司馬。晉宣王已與諸葛亮隔著渭水排開了陣勢,諸葛亮想盡辦法設計引誘挑戰,晉宣王果然十分氣忿,想要用重兵來應戰。諸葛亮又派偵探人員去窺察敵情,回來報告說:「有一位老漢,堅定地拿著黃鉞,面對著營門站立著,部隊無法出營。」諸葛亮說:「這一定就是辛佐治。」
阮宣子論鬼神
阮宣子論鬼神有無者,或以人死有鬼,宣子獨以為無,曰:「今見鬼者,云箸生時衣服,若人死有鬼,衣服復有鬼邪?」
【譯文】
阮宣子同人討論是否有鬼神的問題,有人認為人死之後便會有鬼,只有阮宣子認為沒有,他說:「現在那些自稱見過鬼的人,都說鬼穿的是活著時的衣服,如果人死之後有鬼,難道衣服也會有鬼嗎?」
恢宏而堅定的胸懷器度
雅量門
雅量,意思是恢宏不凡的氣度,在《世說新語》中,它往往指一種「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的修養氣度,這是魏晉人物識鑒中一條相當重要的標準。
漢末的社會大動盪,衝垮了傳統的禮教,同時也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傳統思想中對道德的尊崇轉變為對人格的尊崇。同時動盪的時代召喚英雄,而英雄最需要的素質便是堅強的個性。這就是為什麼魏晉士人和《世說新語》作者都特別重視「雅量」的原因。
不過,儘管同樣表現為恢宏不凡的氣度,各人的動因與目的卻不盡相同。嵇康因拒絕與篡權者司馬氏合作而慘遭殺害,他臨刑東市,索琴奏《廣陵散》,是為了表示對濁世的鄙視;王羲之坦腹東床,是出於對富貴的漠然;謝安聞淮上大捷,「意色舉止,不異於常」,又多少帶有些矯情鎮物的意圖;至於顧雍聞子凶信,強自作達,「以爪掐掌,血流沾褥」,這其實已談不上什麼雅量了。仔細體味這些條目,不僅能了解當時的特殊風尚,也能辨析出人物的不同性格。
顧雍喪子
豫章太守顧邵,是雍之子,邵在郡卒。雍盛集僚屬自圍棋,外啟信至,而無兒書,雖神氣不變,而心瞭其故,以爪掐掌,血流沾褥。賓客既散,方嘆曰:「已無延陵之高,豈可有喪明之責?」於是豁情散哀,顏色自若。
【譯文】
豫章太守顧邵,是顧雍的兒子。顧邵在太守任上死了。顧雍會集府裡下屬官員們下圍棋時,門外報告說使者來了,卻沒有兒子的書信,顧雍雖然臉上神態沒有變化,但是心裡已經完全明白了是什麼緣故,他用指甲使勁地掐著掌心,血都流到了坐褥上。賓客們散去後,他嘆息說:「我已經無法做到像延陵季子那樣曠達了,難道還能像子夏哭瞎眼睛那樣受到別人的指責嗎?」於是排解了悲哀的心情,臉色也就坦然自若了。
嵇中散臨刑東市
嵇中散臨刑東市,神氣不變,索琴彈之,奏《廣陵散》。曲終,曰:「袁孝尼嘗請學此散,吾靳固不與,《廣陵散》於今絕矣!」太學生三千人上書,請以為師,不許。文王亦尋悔焉。
【譯文】
嵇中散在東市被殺時,神態不變,向人要過琴來彈奏,彈了一曲《廣陵散》。曲子奏完,他說:「袁孝尼曾經向我請求學習這支曲子,我捨不得傳授給他,《廣陵散》從今後斷絕了!」當時有三千名太學生聯名給朝廷寫了奏章,請求赦免他讓他當老師,但沒有得到准許。晉文王司馬昭不久也後悔了。
竹林七賢──死也要守護承諾的嵇康
嵇康,字叔夜,三國魏譙郡(今安徽省亳縣)人。博學有奇才,不與世俗同流。官至中散大夫,故世稱「嵇中散」。好老、莊之學,擅長四言詩,著有《養生論》、《聲無哀樂論》、《琴賦》等。
嵇康被公認為「七賢」中最多才多藝的一位。他曾經在朝為官,後來因為朝政日漸腐敗,棄官歸隱,過著悠閒的平民生活。在這段隱居的日子裡,他曾跟一位音樂奇才學琴,琴藝為之大進。
他曾跟這位先師發誓,絕不把這首曲子傳授給別人。此後,一直遵守諾言,未曾把這曲《廣陵散》傳授給人,只有趁著沒人的時候,一個人躲起來偷偷地彈奏。這則〈嵇中散臨刑東市〉,講的就是《廣陵散》不轉教他人的故事。嵇康是因為幫一位朋友辯護,而被拘捕起來,正好辦理此案的官吏與嵇康有私仇,於是判了他死罪。這首千古以來被視為音樂上境界最高的琴曲,因此隨著嵇康的生命一起化為烏有。
荀巨伯看友人疾
荀巨伯遠看友人疾,值胡賊攻郡。友人語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遠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邪!」賊既至,謂巨伯曰:「大軍至,一郡盡空,汝何男子,而敢獨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我身代友人命。」賊相謂曰:「我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遂班軍而還,一郡並獲全。
【譯文】
荀巨伯遠道去探望患疾病的朋友,正好遇上外族敵寇攻打郡城。朋友對巨伯說:「我馬上就要死了,您還是離開吧!」巨伯說:「我遠道來看望您,您卻要我離開,敗壞道義以求生,難道是我荀...
目錄
出版序
穿梭於亂世中的清醒思想
【篇一‧品格的鑑定】
◆ 德行門
陳仲舉為豫章
李元禮高自標持 *世說小辭典:登龍門
難兄難弟 *令大人汗顏的陳元方
荀巨伯看友人疾
割蓆分坐
華、王優劣
阮嗣宗至慎 *竹林七賢──輕蔑禮教的阮籍
鄧攸避難
庾公乘馬有的盧 *歷史上的名馬
阮光祿焚車
王子敬首過
貧者士之常
身無長物
焦飯遺母
◆ 方正門
陳元方責父友
辛佐治立軍門
向雄詣劉準
陸士衡答盧志
庾子嵩卿王太尉
阮宣子伐社樹
阮宣子論鬼神
陸太尉拒婚
王述轉尚書令
王藍田責文度
◆ 雅量門
顧雍喪子
嵇中散臨刑東市 *竹林七賢──死也要守護承諾的嵇康
諸小兒取李
庾子嵩答太傅
料財蠟屐
坦腹東床
謝太傅盤桓東山
淮上信至
◆ 賢媛門
王明君出漢宮
班婕好辯誣
許允婦捉夫裾
許允婦教子免禍
諸葛誕女答夫
陶公母湛氏
陶母封鮓責侃
桓車騎箸新衣
謝夫人大薄凝之
王夫人與顧家婦
眼耳關於神明
【篇二‧智慧的讚嘆】
◆ 言語門
眼中瞳子
小時了了
覆巢無完卵 *孔融不只會讓梨
二鍾答文帝問
鍾毓兄弟飲酒
鄧艾答晉文王 *成語「期期艾艾」的由來
陸機答王武子
新亭對泣
楊梅孔雀
麈尾故在
桓公北征經金城
王、謝共登冶城
寒雪日內集 *詠絮才女謝道韞
欲者不多 *竹林七賢──清儉仕宦的山濤
山陰道上行
芝蘭玉樹
滓穢太清
丞相初營建康
◆ 捷悟門
楊修令壞相國門
楊修啖酪
魏武過曹娥碑下 *孝行感動天的曹娥投水尋父
郗嘉賓更作箋
◆ 夙惠門
何氏之廬
晉明帝兩答父問
◆ 排調門
荀鳴鶴與陸士龍
能容卿輩數百人
支道林買〈山卬〉山
張吳興虧齒
郝隆日中仰臥
謝公出仕
阿翁以子戲父
桓豹奴似其舅
簸揚洮汰
顧長康啖甘蔗
◆ 輕詆門
王公以扇拂塵
劉夫人答謝公問
問是何物塵垢囊
不作洛生詠
支道林見諸王
◆ 假譎門
望梅止渴
魏武嘗言心動
玉鏡臺聘婚
【篇三‧技藝的精湛】
◆ 文學門
奴婢皆讀書
服虔善《春秋》
鍾會撰《四本論》
衛玠問樂令夢
向、郭二《莊》 *竹林七賢──沉迷《莊子》的向秀
三語掾
殷中軍下都
南北人學問
麈尾脫落
善人少惡人多
官本是臭腐
七步作詩 *同血不同心的曹氏兄弟
潘文樂旨
孫子荊除婦服
有意無意之間
都下紙貴
張憑作母誄
披錦簡金
要作金石聲
王東亭作白事
◆ 術解門
荀勖服阮神識 *竹林七賢──與豬共飲的阮咸
晉明帝問葬
郗愔常患腹內惡
殷中軍妙解經脈
◆ 巧藝門
鐘會與荀濟北
戴安道畫行像
謝幼輿在巖石裡
顧長康不點目精
【篇四‧官場的應對】
◆ 政事門
陳元方答袁公
小吏盜池中魚
吏錄犯夜人
陸太尉咨事
丞相末年
陶公性檢厲
共看何驃騎
◆ 規箴門
乳母求救東方朔
京房與漢元帝
衛瓘佯醉諷武帝
口未嘗言「錢」字
王平子諫敦氏
陸邁止蘇峻放火
莫傾人棟梁
遠公執經諷誦
桓道恭諫桓南郡
◆ 棲逸門
嵇康與孫登遊
嵇康告絕山公
翟不與周語
康僧淵立精舍
郗超辦百萬資
◆ 寵禮門
太陽與萬物同輝
髯參軍、短主簿
◆ 黜免門
黜免得猿子者
咄咄怪事
老槐扶疏
◆ 讒險門
孝武帝不見珣
殷仲堪屏人
【篇五‧比較的藝術】
◆ 識鑒門
喬玄謂曹公
潘陽仲謂王敦 *世說小辭典:蜂目豺聲
石勒使人讀《漢書》
張季鷹在洛
桓公將伐蜀
郗超與謝玄不善
謝玄北征後
◆ 賞譽門
裴清通、王簡要
郭弈三嘆羊叔子
衛伯玉奇樂廣
陸機兄弟
皮裡陽秋
王藍田言家諱
掇皮皆真
桓溫經王敦墓
處長亦勝人
人可應無,己必無
才情過於所聞
共遊白石山
勝我自知
謝太傅道安北
許掾詣簡文
范豫章謂其甥
王大故自濯濯
孝伯常有新意
◆ 品藻門
諸葛門三兄弟
王大將軍四友
溫太真失色
桓公與殷侯齊名
會稽王語奇進
殷侯既廢
王長史答苟子問
不能復語卿
汝兄自不如伊
曹蜍李志見在
共道「竹林」優劣 *文學誕生的時代
吉人之辭寡
王子敬答謝公問
人固不可以無年
王楨之答桓玄問
◆ 容止門
床頭捉刀人
何平叔面至白
嵇康風姿特秀
潘岳出洛陽道
鶴在雞群
劉伶土木形骸 *竹林七賢──放浪形骸的劉伶
看殺衛玠
唯丘壑獨存
恨不見杜弘治
一異人在門
北窗下彈琵琶
王敬和嘆王長史
濯濯如春月柳
【篇六‧人性的表白】
◆ 豪爽門
王處重擊唾壺
祖車騎傳語阿黑
桓石虔救桓沖
◆ 自新門
周處除三害
◆ 企羨門
王右軍有欣色
孟昶籬間窺王恭
◆ 傷逝門
魏文帝作驢鳴
山簡省王戎
張季鷹鼓琴
埋玉樹箸土中
以麈尾置柩中
王子猷奔喪
◆ 任誕門
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傳統禮教的狙擊手
阮籍喪母食酒肉
劉伶脫衣裸形
阮籍嫂還家
不如即時一杯酒
孔群好飲酒
王子猷令種竹
王子猷夜往剡
溫酒流涕
王孝伯談名士
◆ 簡傲門
鐘士季尋嵇康
王子猷署馬曹
子敬兄弟見郗公
王子敬遊名園
◆ 儉嗇門
王戎散籌算計
王戎賣李 *竹林七賢──吝嗇遭譏的王戎
庾太尉啖薤
◆ 汰侈門
石崇要客燕集
王武子供烝豚
石崇與王愷爭豪 *世說小辭典:如意
◆ 忿狷門
王藍田食雞子
王大勸王恭酒
桓南郡悉殺鵝
◆ 尤悔門
欲聞華亭鶴唳
王丞相負周侯
晉明帝哀晉祚
周子南出仕
◆ 紕漏門
蔡司徒食彭蜞
任育長過江
◆ 惑溺門
荀奉倩取冷熨婦
賈充以女妻韓壽 *明人傳奇《懷香記》
◆ 仇隙門
白首同所歸
出版序
穿梭於亂世中的清醒思想
【篇一‧品格的鑑定】
◆ 德行門
陳仲舉為豫章
李元禮高自標持 *世說小辭典:登龍門
難兄難弟 *令大人汗顏的陳元方
荀巨伯看友人疾
割蓆分坐
華、王優劣
阮嗣宗至慎 *竹林七賢──輕蔑禮教的阮籍
鄧攸避難
庾公乘馬有的盧 *歷史上的名馬
阮光祿焚車
王子敬首過
貧者士之常
身無長物
焦飯遺母
◆ 方正門
陳元方責父友
辛佐治立軍門
向雄詣劉準
陸士衡答盧志
庾子嵩卿王太尉
阮宣子伐社樹
阮宣子論鬼神
陸太尉拒婚
王述轉尚書令
王藍田責文度
◆ 雅量門
顧雍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