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這本書雖然可以當成教科書來用,不過筆者希望它的作用不止於此;筆者意在同時展現實務界新聞工作者和學術界新聞學學者的聲音,並且讓他們雙方彼此對話。在第二版中,每一章均經過不小的修訂更新,已經納入自第一版出版以來的新發展和讀者的回應。書中的每一個字均經過重新審視。
新增的部分包括:英國記者如何運用資訊自由(Freedom of Information)立法,還有比前一版更多有關網路上的部落格和影音應用、非線性套裝軟體(non-linear packages)、互動地圖…及其他線上新聞的作法。鑑於線上新聞日益成為全體新聞人員工作的一部分,為反映這個實際狀況,全書不時會談到線上的部分,並視之為日常新聞工作的一環,所以並未闢專章討論;不過第二版增加一章專門討論用畫面說故事,涵蓋電視及線上新聞。最後一章篇幅增加,除了更詳細的討論21世紀新聞事業聚合發展的特色,同時並提醒讀者,儘管我們周遭的科技不斷變革,新聞工作的基本要素依然極為重要。
這一版也納入一些對新聞工作者新的訪談資料,這些新聞工作者的簡介,請參看第一章。為第一版所做的訪談仍然保留,不過大都經過再訪同一人後,加以修正更新。遺憾的是,有兩位原始受訪者,在第二版準備工作開始時,已經離開我們。
本書第一版發行後沒有多久,其中一位受訪者Paul Foot於2004年7月過世,享年66歲。約有2,000人參加了他的喪禮(Ingrams, 2005: 6)。為紀念他的Paul Foot獎每年都會頒發,這一版新加入的訪談對象Deborah Wain就是此獎2007年的共同得獎人。
與牛津出身的Foot工作類型十分不同的Brian Whittle,從17歲起就在一家地方報工作。他們兩人的背景和態度或許有異,但都是出色的記者,也樂於撥出寶貴的時間,毫不藏私的與我討論他們的拿手技巧,以嘉惠新聞工作上的後進。後來,筆者在一個新聞同業集會的場合上巧遇Brian,他告訴我總算抽出時間來讀了這本書,覺得很喜歡,頗出乎他的預料。筆者有點懷疑。當時我告訴他,如果本書要出第二版,會再連絡他,修訂他所提供的內容。很遺憾,這已無法辦到了,因為他於2005年12月,參加《Express》及《Star》兩家全國性報紙退出曼徹斯特(Manchester)的活動上,突然倒地不起而過世,當時他年僅59歲。他的同事Peter Reece(2005)曾說:「Brian在新聞同業的陪伴下辭世真是死得其時,因為他的血管裡流的是報紙油墨」。
這兩位逝者所提出的忠告,無論是當時或現在,都一樣中肯貼切,因此本書的第二版依然保留對他們的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