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序
自體心理學在臺灣2012
近來幾位對心理治療有興趣的精神科醫師朋友遇到我,第一件事總是不可置信地問我,「你們的自體心理學還在嗎?是怎麼做到的?」我總是驕傲地說:「是,我們還活著,而且還要繼續!」
這其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全仰賴明雄、時寧、慧卿、豪沖與凱理等五位精神科醫師對自體心理學的執著與承諾。他們自2002年開始第一場的「自體心理學研討會」。接著,他們每年透過明雄醫師的聯繫,按部就班地二月確認參加、四月訂立主題、十月繳交初稿、十二月提出報告,然後第二年八月如期交稿出書。這樣的穩定,不僅讓十二月第三個星期六成為自體心理學與許多同好的一年一度聚會,我們也一步一腳印地完成了「精神分析講堂:自體心理學在臺灣」的11年出版成果。
這一期的「自體心理學在臺灣2012」,共收錄林明雄醫師的「我,我─你,與他(I, I-YOU and the Other)、劉時寧醫師的「自體心理學的足跡──談Ernest Wolf的Treating the Self」、劉慧卿醫師的「機構中的自體」、張凱理醫師的「五千個碗沉思在荒山野道」,以及日本Dr. Koichi Togashi(富樫公一)的「發展的創傷和分析師的臉(Developmental Trauma and the Analyst’s Face)」等五篇作品。
當您閱讀本書時,我邀請您將這本論文集與早期論文集相互比較,您就會發現,自體心理學在臺灣的系列講堂論文集,已逐步從過去處處引經據典、兢兢業業地以Freud、Kohut等人的思維為唯一標準的論述,走向對臺灣心理治療實務工作的反思與分享。對我而言,這是令人興奮的改變,也代表「自體心理學在臺灣」邁入第二個十年轉型的新樣貌,象徵自體心理學研究正逐步走入本土、貼近實務。這是我們的用心,請您陪同我們一起走向自體心理學在臺灣的第二個十年!
王麗斐
寫於臺灣師大
201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