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更新並擴充了許多主題,例如,情感與情緒、自我揭露、社會認同及親密關係中的情緒。這些主題將可幫助學生對社會心理學及其研究有一更廣泛和更深入的瞭解。
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有 4 項符合
社會心理學導論的圖書 |
社會心理學導論 作者:Graham M. Vaughan 出版社:N/A 出版日期:2014-01-23 語言:繁體書 |
圖書館借閱 |
國家圖書館 | 全國圖書書目資訊網 |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 電子書服務平台 | MetaCat 跨館整合查詢 |
臺北市立圖書館 | 新北市立圖書館 | 基隆市公共圖書館 | 桃園市立圖書館 | 新竹縣公共圖書館 |
苗栗縣立圖書館 | 臺中市立圖書館 | 彰化縣公共圖書館 | 南投縣文化局 | 雲林縣公共圖書館 |
嘉義縣圖書館 | 臺南市立圖書館 | 高雄市立圖書館 | 屏東縣公共圖書館 | 宜蘭縣公共圖書館 |
花蓮縣文化局 | 臺東縣文化處 |
|
本書更新並擴充了許多主題,例如,情感與情緒、自我揭露、社會認同及親密關係中的情緒。這些主題將可幫助學生對社會心理學及其研究有一更廣泛和更深入的瞭解。
作者簡介
Graham Vaughan
心理學教授,為紐西蘭心理社會學會的榮譽院士,前奧克蘭大學心理系系主任,也是紐西蘭心理社會學會和澳洲社會心理學家學會的前任主席。Michael Hogg是昆士蘭大學社會心理學教授。他同時也是澳洲社會心理學家學會和心理社會問題研究學會的成員。目前出版的書籍、篇章及文章已達200篇以上。
譯者簡介
張文哲
學歷:美國奧勒岡大學教育心理系博士
現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副教授
邱發忠
學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博士
現職:國防大學心理及社會工作學系心理組副教授
黃俊豪
學歷: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
洪光遠
學歷:國立臺灣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
現職:國防大學心理及社會工作學系心理組副教授
第一章
社會心理學概論 1
社會心理學是什麼? 2
社會心理學與相關學科 3
社會心理學的主題 4
研究方法議題 5
科學方法 5
實驗法 7
實驗室實驗法 9
田野實驗法 10
非實驗方法 10
檔案研究 11
個案研究 11
調查研究 11
田野∕實地研究 12
資料與分析 12
研究倫理 14
參與者的身心福祉 15
尊重隱私權 15
欺騙方式的使用 15
知後同意權 16
事後解釋 16
理論議題 16
社會心理學的理論 17
行為主義 17
認知心理學 18
進化社會心理學 18
人格 19
社會心理學的「危機」 20
化約論與解釋的層級 20
實證主義 21
歷史脈絡 22
19世紀的社會心理學 22
英裔歐洲人的影響 22
早期教科書 23
實驗法的興起 23
社會心理學的第一個實驗在什麼時候? 24
後續影響 24
態度測量 24
社會團體的研究 26
著名的教科書 26
著名的實驗 26
著名的方案 27
後續發展 27
歐洲的貢獻 28
期刊 28
澳洲與紐西蘭的社會心理學 29
關於此書 30
摘要 31
關鍵專有名詞 32
進階閱讀 33
第二章
社會認知與社會思考 35
社會心理學與認知 36
認知在社會心理學中的歷史 36
對他人形成印象 38
Asch的印象結構模式 38
印象形成的偏差 39
初始與新近 39
正性與負性 40
個人建構與內隱人格理論 40
外表 41
刻板印象 41
認知代數 42
總加模式 42
平均模式 42
加權平均模式 42
社會基模與類別 43
基模的種類 44
個人基模 45
角色基模 45
腳本 45
無特定內容基模 45
自我基模 45
類別與原型 46
分類與刻板印象化 48
基模的使用與發展 51
基模的使用 51
獲得、發展與改變 54
社會編碼 55
突顯 56
生動性 57
可觸接性 57
個人記憶 58
個人記憶的內容 59
個人記憶的組織 60
使用個人記憶 62
社會推論 62
偏離常態 63
社會訊息的蒐集與取樣 63
迴歸 64
基礎概率之訊息 64
共變與錯覺相關 65
捷思法則 66
代表性法則 67
可得性法則 68
碇錨與調整法則 68
社會推論的改進 68
情感與情緒 69
情感的後果 69
社會認知的「社會」在哪裡? 71
摘要 71
關鍵專有名詞 72
進階閱讀 73
第三章
歸因與社會知識 75
社會性解釋 76
基本歸因歷程 76
Heider的素樸心理學理論 76
Jones與Davis的對應推論理論 78
Kelley的共變模式 79
歸因理論的延伸 81
情緒的可變性 81
自我知覺理論 82
Weiner的歸因理論 82
歸因理論的應用 84
個別差異與歸因風格 84
人際關係 85
歸因的偏差 86
基本歸因謬誤 86
行動者─觀察者效果 89
錯誤共識效果 90
自利偏差 91
團體間歸因 93
歸因與刻板印象化 96
社會知識與社會歸因 97
社會表徵 97
謠言 98
陰謀理論 99
社會歸因 100
文化的影響 101
摘要 103
關鍵專有名詞 103
進階閱讀 104
第四章
自我與身分認同 105
你是誰? 106
從歷史看自我與認同 106
心理分析的自我 107
個人我與集體我 107
集體我 108
符號互動論的自我 109
自我覺察 110
自我知識 112
自我基模 112
從行為來推論 114
社會比較與自我知識 116
多種自我與認同 117
自我與認同的類別 117
自我與認同的脈絡敏感性 118
尋求自我概念的一致性 119
社會認同 119
社會認同與個人認同 120
社會認同突顯性的歷程 120
社會認同突顯時的一些後果 121
自我動機 122
自我評量與自我證實 122
自我顯揚 122
自尊 124
自尊與社會認同 126
個別差異 128
自尊的追求 129
自我呈現與印象整飾 131
策略性自我呈現 131
表達性自我呈現 132
自我與認同的文化差異 133
摘要 135
關鍵專有名詞 136
進階閱讀 136
第五章
態度 137
態度的結構與功能 138
背景 138
態度有幾個成分? 139
一個成分 139
二個成分 139
三個成分 139
態度的功能 140
認知的一致性 141
平衡理論 141
認知和評價 143
決策與態度 144
我們使用認知計算? 144
建構與態度 144
態度能預測行為嗎? 145
信念、意向與行為 146
特定態度 147
一般態度 148
合理的行動 148
有計畫的行為:意志的角色 149
態度的可觸接性 153
態度強度 154
直接經驗 155
調節變項 156
情境變項 157
人格變項 157
態度的形成 158
行為取向 159
直接經驗的影響 159
古典制約 159
操作制約 160
觀察學習 160
認知發展 161
學習的來源 161
父母 161
大眾媒體 162
態度的相關概念 162
價值 162
意識型態 163
社會表徵 164
態度的測量 165
Thurstone的等距量表法 167
Likert的總加量表法 168
Guttman的累加量表法 170
Osgood語意差別法 171
Fishbein的預期價值技術 172
今日態度量表使用的情形 173
生理測量 173
外顯行為測量 174
態度測量的問題與解決辦法 175
內隱態度測量 177
有關態度測量的省思 178
摘要 179
關鍵專有名詞 179
進階閱讀 180
第六章
說服和態度改變 181
態度、論點和行為 182
說服性溝通 182
溝通者 185
訊息來源可信度 186
訊息 187
重複效應 188
訴諸恐懼有效嗎? 188
事實和情感 190
媒體與訊息 191
訊息的框架 191
觀眾 191
自尊 191
男人與女人 192
個別差異 193
年齡 193
其他變項 194
認知反應:說服的兩種雙歷程模式 194
推敲的可能性模式 195
捷思-系統模式 196
順從:人際影響 198
增進順從的技巧 198
多重要求 199
行動研究 202
態度-行為的不一致與認知失調 205
行動合理化 206
誘發的順從 207
自由選擇 210
間接降低失調:自我的角色 211
自我肯定 211
替代的失調 211
失調的其他解釋 212
認知失調:新看法 212
態度改變失敗:對於說服的拒絕 214
抗拒 214
預警 214
免疫效果 214
無價值化 216
態度強度的角色 216
摘要 217
關鍵專有名詞 217
進階閱讀 218
第七章
社會影響 219
社會影響 220
順從、服從及從眾 220
權力與影響 221
對權威的服從 223
Milgram的服從研究 223
影響服從的因素 225
一些倫理考量 227
從眾 228
規範的形成與影響 228
屈服於多數團體的壓力 229
誰會從眾?個人與團體特徵 232
文化規範 232
從眾的情境因素 233
規範性和訊息性的影響 234
參照訊息影響 235
少數團體的影響與社會改變 236
對於從眾研究的批評 237
行為風格的影響 238
團體成員身分與社會認同 240
皈依效果 240
歸因和少數團體影響 243
社會衝擊和少數團體影響 243
兩種歷程或單一歷程? 244
摘要 244
關鍵專有名詞 245
進階閱讀 245
第八章
團體中的人們 247
團體是什麼? 248
團體是類別 248
團體與集合體 249
定義 249
團體對個人表現的影響 250
單純在場與觀眾效應:社會助長 250
驅力理論 250
評鑑憂慮 251
分心-衝突理論 253
社會助長的非驅力解釋 254
團體作業的分類 256
社會閒散與社會衝擊 257
團體凝聚力 262
團體社會化 265
規範 269
團體結構 272
角色 272
地位 274
溝通網絡 275
次團體與橫切類別 277
歧異者與邊緣成員? 277
為什麼人們要參加團體? 278
加入動機與團體形成 279
為什麼不願參加團體? 280
摘要 280
關鍵專有名詞 281
進階閱讀 282
第九章
領導與決策 283
領導者與團體決策 284
領導 284
人格特質 285
情境觀點 286
領導者的行為 287
權變理論 289
領導為團體歷程 292
交易、公平與權力 293
領導者-成員交換 293
信任、正義及團體價值模式 294
領導者分類 294
社會認同與團體原型性 295
特異性與轉換 296
團體間的脈絡 298
團體決策 298
腦力激盪 300
團體記憶 302
團體回憶 302
交流記憶 303
團體文化 305
團體迷思 305
團體極化 307
說服性論點理論 308
社會比較∕文化價值理論 308
自我類別理論 309
陪審團決策歷程 310
摘要 311
關鍵專有名詞 312
進階閱讀 313
第十章
偏見與差別待遇 315
偏見的性質與向度 316
偏見態度與差別行為 317
偏見與差別待遇的對象 318
性別主義 319
性別刻板印象 319
行為與角色 320
性別刻板印象和角色的維持 322
性別主義的改變 323
種族主義 325
新種族主義 325
種族主義的偵測 326
年齡主義 329
對同性戀的差別待遇 330
對身心障礙者的差別待遇 330
差別待遇的形式 332
拒絕幫助 332
代幣主義 333
反向差別待遇 333
污名與偏見的其他影響 334
社會污名 334
自我價值、自尊與心理幸福感 335
刻板印象的威脅 336
失敗與不利 337
歸因不明確性 337
自我應驗預言 338
暴力與種族屠殺 340
偏見與差別待遇的解釋 341
挫折—攻擊 342
權威性人格 344
武斷性格與封閉心靈 346
右派權威主義 346
社會優勢理論 347
信念一致性 347
其他解釋 349
摘要 350
關鍵專有名詞 350
進階閱讀 351
第十一章
團體間行為 353
什麼是團體間行為? 354
相對剝奪與社會不安 354
相對剝奪 355
社會抗議和集體行動 358
真實衝突 359
真實衝突理論 361
合作、競爭和社會困境 362
囚犯困境 362
卡車遊戲 363
公有資產困境 363
社會困境的解決 365
社會認同 365
最小團體 365
社會認同取向 368
社會認同與團體成員身分 368
社會類別、原型與去個人化 369
突顯 370
自我顯揚與不確定性的降低 370
社會認同與團體間關係 371
其他層面 374
社會認知 374
類別化與相對同質性 375
記憶 376
獨特刺激與錯覺相關 377
最佳獨特性 378
團體間情緒 378
集體行為與群眾 378
早期理論 379
去個人化與自我覺察 381
緊急規範理論 384
社會認同取向 385
改善團體間關係 387
宣傳與教育 387
團體間接觸 388
相似性 389
類化 390
多元文化脈絡裡的接觸政策 391
上層目標 392
多元主義與多樣性 392
溝通 394
交涉 394
調停 394
仲裁 395
和解 395
摘要 396
關鍵專有名詞 397
進階閱讀 397
第十二章
攻擊 399
社群中的攻擊 400
攻擊的定義 402
攻擊的測量 403
主要的理論觀點 404
生物學的解釋 405
心理動力理論 405
動物行為學理論 405
演化社會心理學 406
生物學論點的限制 407
社會與生物社會的解釋 407
挫折與攻擊 407
激發遷移 408
仇恨犯罪 409
攻擊可能是學來的 409
這些理論有何重要性? 412
個人與情境因素 413
個別差異 413
人格 413
A型人格及ADHD 414
荷爾蒙 414
性別與社會化 415
挫折 415
宣洩 415
直接挑釁 416
酒精 417
除抑制現象 418
其他因素 419
情境變項 420
生理環境 420
弱勢團體 421
犯罪與女性 422
文化差異 422
互動論 424
大眾媒體 424
一個認知觀點的解釋 426
色情和攻擊 427
家庭暴力 429
性別 430
傷害所「愛」的人 431
制度化的攻擊 431
社會的角色 431
戰爭:大規模的攻擊 432
國家的角色 433
個體如同一代理人 433
解釋的層次 434
減少攻擊行為 434
摘要 436
關鍵專有名詞 436
進階閱讀 437
第十二章
親和、吸引與愛情 439
為什麼要與人親和? 440
合群或獨處? 440
長期疏離 441
實際案例 441
短期感覺剝奪 442
長期剝奪的動物研究 443
長期剝奪的嬰兒研究 444
依附型態 445
緩解焦慮:短期的動機 446
為什麼某些人就是那麼有吸引力? 448
身體吸引力:進化或文化? 448
吸引力的要件 450
接近性 451
熟悉感 451
便利性 452
繼續往來的期待 452
對等原則 452
個別差異 452
情境變項 453
相似性 454
適配度 456
其他特徵 456
需求互補 457
自我揭露 457
約會交友 458
吸引與人際關係的理論 458
平衡理論 459
增強理論 460
社會交換理論 461
關係中的公平性 463
成本與利益的不同價值觀 466
關係與幸福 466
愛情關係 467
喜歡與愛戀:不一樣嗎? 467
愛情的種類 467
愛情與婚姻 469
浪漫愛 469
愛情只是個標記? 470
職場愛情 471
愛情與錯覺 472
愛情如此這般 472
親密關係的情緒 473
被安排的婚姻 473
關係的維繫 474
承諾 476
角色互補 476
關係的結束 476
寂寞 479
摘要 480
關鍵專有名詞 481
進階閱讀 481
第十四章
利社會行為 483
背景 484
利社會行為、助人行為與利他行為 484
Kitty Genovese兇殺案 485
人們為何助人? 485
生物學取向 486
學習成為有幫助的人 488
給予指示 489
使用增強 489
楷模示範 489
歸因歷程 491
規範的影響 492
我們為何做出利社會行為 493
激起同理心 493
助人的情境模式 496
Latané及Darley的認知模式 496
「冒煙失火」 498
「小姐受傷了」 498
「他癲癇發作了」 498
旁觀者冷漠的發生歷程 499
三合一實驗 500
這些效應的限制 500
Piliavin的旁觀者計算模式 502
生理上的激發 502
標籤激發 502
評估結果 503
行為方程式 506
瞬間的心理狀態 506
好心情 506
壞心情 507
個人特質 507
人口統計學的變項 508
人格變項 509
助人技巧與能力 509
領導者和追隨者 511
男女互動 511
應用的情境 512
協助預防犯罪 512
商店扒竊 513
考試作弊 514
接受幫助 516
不同人種的互動 516
健康支持網絡 517
摘要 518
關鍵專有名詞 518
進階閱讀 519
第十五章
語言與溝通 521
溝通 522
語言 522
語言,思考與認知 523
副語言與說話方式 524
說話的社會標誌 525
語言與種族 527
說話調適 530
雙語與第二語言的學習 531
性別、年齡、與語言 534
性別 534
年齡 535
非語言溝通 536
注視與眼光接觸 537
臉部表情 539
姿勢與手勢 542
觸摸 545
人際距離 546
印象管理與欺瞞 548
對話與言談 549
對話 549
言談 551
電子媒介溝通 553
摘要 554
關鍵專有名詞 555
進階閱讀 555
第十六章
文化 557
文化脈絡 558
文化在社會心理學的定位 558
定義 559
文化、歷史與社會心理學 560
文化人類學的貢獻 560
跨文化心理學的崛起 562
行為的文化差異 563
歸因風格的差異 563
從眾的差異 563
不同生存型態的從眾行為 564
文化與社會化 564
兩種心理學派:東方與西方 566
比較文化系統 567
以價值觀描繪文化 567
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 570
合作、競爭與社會認同 570
利社會行為 571
以社會關係描繪文化 572
文化、規範與認同 574
文化間的聯繫 575
語言與語言風格 576
語言和理解 577
文化適應與文化變遷 578
社會心理學的文化挑戰 580
跨文化的挑戰 580
本土心理學 580
尋找普同化 581
多元文化的挑戰 583
包容文化的差異 583
摘要 584
關鍵專有名詞 584
進階閱讀 585
譯者兼校閱者序
在學習心理學的歷程中,相信很多學生會相當喜歡「社會心理學」,也會對「社心」(社會心理學的簡稱)產生相當大的興趣。因為社會心理學是眾多心理學領域中最貼近生活經驗的學科。想起自己以前學生時期,常在生活中檢驗與使用社心中的理論,不覺莞爾。例如,人際吸引、愛情研究、刻板印象、說服、自我及態度等議題,都曾被我在生活中來加以應用,的確也實質性的解決一些問題。因此,學習社心不但可以學習到紮實的科學知識,也可以用來達成某些目標(最常見的目標是如何結交異性朋友?如何在賣場中殺價?又如何讓人心服口服等……哈哈……)。
這本社心是由Graham Vaughan與Michael Hogg教授合著,Graham Vaughan為紐西蘭心理社會學會的榮譽院士,也是紐西蘭心理社會學會和澳洲社會心理學家學會的前任主席。Michael Hogg則是昆士蘭大學社會心理學家教授,著作等身,這兩位作者皆是社心學界的重量級學者。自然寫出了一本在社心領域的經典好書。本書的特點:在研究的實徵文獻裡,使用了大量澳洲和紐西蘭的研究。相信大家都對美國觀點為主的研究相當的熟悉,然而,這本社心可以看到許多不同的社心議題,被不同的研究者,以不同的樣本、時空來加以探究,卻依然可以得到一致性的結果。這使得我們對「心理科學」的「客觀性」多了一點的踏實感。當然,除了個體間的共相外,亦可觀察到不同社會文化脈絡下,人也呈現其差異性,此即為個體間的殊相。
本書共有十六章,在內容上,介紹的議題從較為低的分析層次:社會認知、歸因、自我、態度、說服與態度改變,到較高的分析層次:團體、領導、偏見、團體內行為、吸引力、利社會行為、語言溝通及文化等。架構相當的完整,並與時俱進的加入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例如內隱聯結測驗、恐懼管理理論、情緒、內隱社會認知等議題。因此,閱讀本書除了能對社心架構得到通徹的了解外,亦能掌握未來社心發展的議題走向。
本書在架構編排上,每章以「本章討論」、「焦點問題」出發,先提出擬介紹的問題,讓讀者帶著問題在後續的內容論述中找答案,促使讀者主動的學習和思考。在各章內容中,讀者可從理論概念論述中掌握社心議題的內涵,並接者經由實徵研究來證實理論。這樣的安排不但可以使讀者獲得社心的知識,更可獲得科學思考的邏輯。這是一本適合大學生、研究生及社會人士學習的社心專書。這本書有可能引領您進入社心的研究領域、或者獲得社心的專業知識,進而更能瞭解自己與他人、團體及環境的關係。很高興台灣又有新的一本社心譯著問世,社心的發展又多了一份力量,在眾多社心專書選擇中,這本書值得您優先考量。
邱發忠 謹識
2013.10.24 於北投
前言
這本書是社會心理學的第四版。本書的由來是因在1991年4月的社會心理學家年度大會,與會人士都認為澳洲和紐西蘭大學非常需要一本主題豐富、內容完整的社會心理學教科書,那本書不僅能以國際角度關注社會心理學各個主題和細節,同時,也可用於澳洲和紐西蘭大學課程教學,因此,本書應運而生。
第四版相較第三版只有些微修訂,主要修改是更新一些領域的研究、改善解釋、章節佈局及呈現。有些章節有大量圖和表的修正,或是增加章節,但對整體內容影響不大。這些修正許多是來自我們的同事、研究生及大學生的回饋,他們使用本書來教學、帶領或學習。我們非常感謝這些無價的回饋。
我們也要感謝雪梨Pearson Education出版團隊的協助――特別是資深策劃編輯
Nicole Meehan,資深編輯協調Jill Gillies,資深企劃編輯Carolyn Robson,副刊編輯Marji Backer,文字編輯Jo Rudd及校對Ron Buck。我們持續受到他們的熱誠、幽默感、鼓勵、智慧的激勵,也謝謝他們對期限的提醒、出色的編輯能力及驚人效率。
撰寫一本這樣的教科書,是一需要勇氣的承諾。它需要不斷的苦幹實幹來完成。非常謝謝我們的家庭、朋友及同事,謝謝他們的忍耐和體諒。Amanda Willetts與Ulrike Andres幫我們處理大量的研究材料,及Sussex大學的Peter Smith對內文提供了精采的建議。最後也要謝謝Jan Vaughan和Alison。
如何使用本書?
社會心理學(第四版)是一跟得上時代且包含社會心理學的所有主題。每章一開始有「本章討論」、「焦點問題」,可以幫助讀者快速瞭解每章重點及議題。雖然本書安排有其邏輯順序,即是一章引領出另一章的主題,但是章節間皆有交叉參照,因此,讀者可以自己需要以不同章節順序來閱讀。
以下是一些可幫助你閱讀本書的建議順序:
‧第1章是描述本書結構,包括為什麼我們會寫這本書,及為何它需要被讀――在閱讀其他章節時,值得先閱讀第1章的最後1節。第1章也同時定義社會心理學的目標、方法及歷史。
‧當你是要探索自我時,可閱讀第4章,及16章的自我在文化裡的角色。
‧當你關心的是態度,可先閱讀第5章,然後再看第6章。
‧當你要知道何謂團體時,在看第9章時,要先閱讀第8 章。
‧當要瞭解團體間的偏見和差別待遇時,先閱讀第10章,然後是第11章。
本書的有些材料是要讀第二遍時才會比較瞭解,因為在逐漸熟悉許多章節的社會心理學的理論、主題及議題後,你會更清楚知道這些材料的意義及價值。
本書對象為學生,雖然我們也需要能對教師能有幫助,其至是研究者,我們歡迎任何讀者分享建及意見給我們。
下表中列出的幾個領域或應用主題,在近幾年已相當程度引起社會心理學家的關注,
因此,我們列出與這些主題有關的章節,有時這些主題可能是與該章節所提到的例子或研究有關,有時是衍伸成的討論、專欄及圖表。
Graham Vaughan, Auckland
Michael Hogg, Brisbane
2004年八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