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找書網找車網
FindBook  
 有 7 項符合

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

的圖書
最新圖書評論 -  目前有 10 則評論,查看更多評論
 讀完這本書後對於人類在歷史洪流...
轉載自博客來  推薦  2019/12/29
讀完這本書後對於人類在歷史洪流中的渺小與無力感又更強烈了 作者平鋪直敘的說明 911事件的發生的前後, 是如何引起一個意氣風發的22歲青年在身分認同上的掙扎。 成吉思在異鄉紮根是依憑對於美好未來藍圖的追求與想像,以及對於艾芮卡情感的羈絆 但當這兩個條件都不存在時,內心...
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 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

作者:莫欣.哈密 / 譯者:謝靜雯 
出版社:INK印刻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08-05-01
語言:繁體書   
圖書介紹 - 資料來源:博客來
圖書名稱: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

內容簡介

拉合爾巿集的一間茶館裡,
巴基斯坦男子跟美國陌生人叨叨述說自己的故事。
當夜越來越深,男子的故事漸漸透露出,兩人的相遇或許並非偶然……

  生命中會有那麼些時候,一些比金錢、地位,甚至愛情更重要的東西,從心底蠢蠢湧出……

  來自巴基斯坦沒落家族的成吉思,曾經努力編織美國夢,而他也的確過上了許多移民夢寐以求的生活:從普林斯頓大學畢業,被曼哈頓的頂尖財務顧問公司招攬,跟氣質高雅的富家女談戀愛,擠身紐約上流社會。沒落貴族出身的他悄悄以為,命中注定他就是要過這樣的生活。然而,九一一恐怖攻擊之後,什麼都變了。成吉思周遭的世界、自己深愛的女人、內心的自我認同,所有的一切開始分崩離析,而一些過去從沒注意過、潛藏在心底最深處的東西,開始慢慢湧出。

  *  入圍曼布克獎決選(shortlist)
  *  入圍大英國協作家獎決選
  *  《紐約時報》2007年年度好書
  *  《出版人週刊》2007年年度好書

  來自巴基斯坦的成吉思在美國過著許多移民夢寐以求的生活:從普林斯頓大學畢業後,?身曼哈頓財務管理菁英的行列,還跟家境富裕、氣質高雅的女同學談戀愛,擠身紐約上流社會。但九一一恐怖攻擊之後,一切都變了,成吉思的自我認同陷入劇烈的掙扎。

  全書由成吉思在拉合爾茶館裡跟一個美國陌生人的「對話」寫成,雖說是對話,讀者卻只能聽到成吉思單方面的聲音,美國人則始終神祕地躲在陰影裡。成吉思向美國人叨叨述說自己的故事,說到最後他決定放棄大好前程與富足人生,回到家鄉拉合爾,變成一個仇恨美國的激進分子,也就是眼前這個蓄鬍子、有點陰沉的敘事者。故事接近尾聲,夜也很深了,成吉思陪美國人走回他的飯店,兩人身後似乎還跟了一些人,美國人愈來愈不安,伸手進口袋裡彷彿要掏出什麼,全書結尾在控制得恰到好處的懸疑氣氛中達到高潮。

作者簡介

莫欣.哈密(Mohsin Hamid)

  一九七一年出生於巴基斯坦第二大城拉合爾,在當地長大,後來到美國求學,進入普林斯頓大學主修公共與國際事務,畢業後又轉到哈佛大學法學院深造,一九九七年取得哈佛法律博士學位。之後在紐約曼哈頓的財務管理公司擔任管理顧問,也曾擔任拉合爾特約記者,目前定居倫敦。

  二○○○年,莫欣.哈密出版處女作《蛾煙》(Moth Smoke),這部小說獲得貝蒂特拉斯克(Betty Trask)文學獎、入圍美國筆會海明威文學獎,並獲《紐約時報》選為年度好書。二○○七年,他的第二本小說《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甫出版即在美國造成轟動,不但迅速躍上各大暢銷排行榜,還入圍英國曼布克獎、不列顛國協作家獎,並且被《紐約時報》選為年度好書、《出版人週刊》選為年度小說。

譯者簡介

謝靜雯

  政治大學英語系學士,荷蘭葛洛寧恩大學英語語言與文化碩士,主修文學。現專事翻譯,譯作有《漫步在河上》、《失物之書》等。

 

導讀

美國夢碎
莫欣?哈密與《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

台北?李有成?文

  巴基斯坦前總理班娜姬?布托(Benazir Bhutto)遭到槍殺的那天晚上,我跟任教於新加坡國立大學的老同學飯後在永康街散步。走到冰館正對面一家二手光碟店的門前時,店裡的電視正好播放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的新聞報導。電視音量很大,吸引我們駐足觀看。電視上是班娜姬的巨型半身像,幾占了整個畫面。主播正在播報世界新聞:班娜姬在參加群眾大會後,乘車離去時被人槍擊身亡。緊接的電視畫面相當混亂,電視台對事件的資訊顯然掌握不足,只知班娜姬站在車上探出頭來向群眾揮手時被槍手近身射殺。

  班娜姬在遇難前兩個月才結束八年的流亡歲月,從杜拜回到巴基斯坦,準備參加即將舉行的大選,希望東山再起。班娜姬死於非命,原本已經動盪不安的巴基斯坦政情更形雲譎波詭,短期的動亂恐怕在所難免。班娜姬一家的悲劇頗能反映巴基斯坦獨立六十年來整個國家的坎坷命運。二○○七年十一月號的《印刻文學生活誌》曾經刊出我的長文〈在甘地的銅像前〉,我在文中約略提到近代巴基斯坦顛躓崎嶇的政治進程:「印、巴紛爭不斷,甚至不惜兵戎相見,血流成河;巴基斯坦的民主搖搖欲墜,軍閥當權,貪腐無能,不幸走上某些第三世界國家當家作主後的宿命;孟加拉雖然另自巴基斯坦分裂建國,但也是連連天災人禍,苦難重重。」班娜姬被刺身亡不幸為我的敘述再添註腳。

  上面這些文字所勾勒的大抵是一般人對巴基斯坦的粗略印象,在莫欣?哈密(Mohsin Hamid)的第一本小說《蛾煙》(Moth Smoke,2000)中,我們看到的卻是另一個更為墮落、更為沉淪的當代巴基斯坦社會。《蛾煙》在精神上屬於《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的文學家族,小說的敘事時間是一九九八年的夏天,印度與巴基斯坦正為核子試爆劍拔弩張,南亞次半島的情勢極為險惡。在這樣的地緣政治背景之下,莫欣?哈密的小說毫不留情地暴露了當代巴基斯坦社會陰暗而又粗暴的一面:走私販毒、貪污腐敗、欺詐謀殺、司法不公,不一而足,我們看到的是一個令人髮指的罪惡淵藪。小說的年輕主角達魯(Daru)身陷這樣的一個世界,彷彿燈蛾撲火,最後火焚身亡,只留下一嬝輕煙,這就是書名的寓意。莫欣?哈密筆下的巴基斯坦就像行將破裂的腫瘤,享譽國際的印度作家安妮塔?德薩伊(Anita Desai)就認為,莫欣?哈密眼光銳利,觀察獨到,他將當代巴基斯坦社會的權力結構由講求出身的舊封建主義轉移到以財富為基礎的新封建主義,確是見人所未見。

  《蛾煙》不僅獲得安妮塔?德薩伊在《紐約書評》(New York Review of Books)撰文評論,美國著名女作家歐慈(Joyce Carol Oates)和南非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葛蒂瑪(Nadine Gordimer)也在書前提辭推薦。對一位新進作家而言,這些國際級前輩的青睞意義非凡。這本初試啼聲之作後來獲得鼓勵新人的貝蒂特拉斯克文學獎(Betty Trask Award)、《紐約時報》二○○○年年度好書獎,並且還進入美國筆會的海明威文學獎的決選書單。

  一九七一年,莫欣?哈密出生於巴基斯坦的文化古城拉合爾(Lahore),現居倫敦的諾丁丘(Notting Hill)。成長的年代正好碰上獨裁者齊亞(Zia ul-Haq)鐵腕統治巴基斯坦——齊亞就是在一九七九年四月把班娜姬的父親布托(Zulfikar Ali Bhutto)送上絞架的軍事強人,自己後來卻死於直昇機失事。《蛾煙》的敘事背景雖然是一九九○年代末期,但敘事中有關販毒與吸毒的情節其實可以溯及齊亞主政的一九八○年代。齊亞是美國的盟友,與美國聯手對抗由蘇聯所支撐的馬克思主義阿富汗人民民主黨政權,因此獲得美國的大量援助,同時齊亞也默許海洛英氾濫,從中謀取暴利,以挹注當時對抗阿富汗所需的巨額軍費。

  莫欣?哈密童年時期曾在美國北加州度過,由於他的父親在史丹福大學修讀博士學位,因此他就在帕羅奧多(Palo Alto)上小學。後來回到拉合爾,在拉合爾念完中學後,他再度來到美國,入普林斯頓大學就讀,主修公共與國際事務。在普林斯頓大學期間,他還選修了歐慈與莫莉生(Toni Morrison)的文學創作課程。《蛾煙》完成於一九九三年,初稿是他交給莫莉生的作業,這一年莫莉生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回想他在文學創作上的起步階段,他認為這兩位良師對他的啟發甚大。普林斯頓畢業後,他轉到哈佛大學法學院繼續深造,曾經選修年輕講師李察?巴克(Richard Parker)所開的法律與文學這門課,《蛾煙》也曾經過他的過目。

  莫欣?哈密於一九九七年取得哈佛法學院的法律博士(J.D.)學位,不久即加入紐約曼哈頓的一家財務管理公司擔任管理顧問。二○○一年發生九一一恐怖攻擊時,他剛被公司派駐倫敦不久。他發現九一一之後情勢大變,整個美國陷入近乎瘋狂的愛國主義之中,伊斯蘭教徒的處境非常困難,恐怖分子、美國政府及大眾媒體似乎有志一同,聯手合擊,在美國社會中製造恐慌與恐懼。莫欣?哈密在接受加拿大廣播公司(CBC)的訪談時指出,自九一一之後,人們即生活在一個過度簡化的世界:「就是我們對抗他們。還有邪惡軸心。就是伊斯蘭教對抗基督教或西方。」這以後進出美國,他的經驗說明了美國不再是個友善的國家。莫欣?哈密的第二部小說企圖捕捉的正是這樣的政治氣候。《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The Reluctant Fundamentalist)於二○○七年面世,出版後佳評如潮,不僅暢銷,還進入曼布克獎(The Man Booker Prize)決選小說之列。莫欣?哈密認為,這本小說之所以廣受重視,部分原因可能與其出版時機有關。「幾年前出版像我的這本小說比較困難。我想現在已開始有傾聽這類故事的飢渴。」他說。

  《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屬於日漸增多的後九一一小說。九一一恐怖攻擊已經事隔將近七年,但其效應至今仍然餘波盪漾,全球的地緣政治與地緣文化固然因之改觀,阿富汗戰爭與伊拉克戰爭也師老無功,結束無期,非但死傷日增,而且似乎無日無之,這兩個國家的人民家亡城毀,數百萬人流離失所,無家可歸,中東與南亞的和平一時無望;而美國所發動的反恐戰爭更是鋪天蓋地,幾乎以全世界為戰場,某些舉措卻又過猶不及,甚至違反人權,戕害自由,不符公理正義,在古巴島上的美軍關達納摩(Guantanamo)拘留營已經成為美國之恥,也難怪越反恐似乎恐怖分子越多。環繞著九一一恐怖攻擊的各種報告、考察與論述可謂汗牛充棟,不少作家、藝術家、電影工作者更以其文化生產,從不同角度、形式與立場介入對九一一的挪用、詮釋、批判,乃至於再創造。

  《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出版前曾經數易其稿。莫欣?哈密在二○○○年夏天開始創作這本小說,九一一恐怖攻擊之前三個月完成初稿,情節所敘主要涉及一位任職於紐約的管理顧問決心回返巴基斯坦的心路歷程,這樣的情節顯然自傳性很強。九一一發生之後,莫欣?哈密決心另起爐灶,把小說重寫,並且把背景擺在九一一之前。第二稿完成後,莫欣?哈密認為完全不去面對或處理九一一似乎有些矯情,於是決定徹底修訂第二稿,而且要把後九一一的效應納入小說中。由於九一一的各種衝擊日漸擴大,莫欣?哈密花了不少時間思考九一一事件,以及隨後發生的反恐戰爭——包括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乃至於印度與巴基斯坦之間的宗教爭執在內。這段時間他又重寫這部已經多次易稿的小說,在他完成第五稿時,已經是二○○五年了。他的經紀人和《蛾煙》的編輯看過第五稿後並不滿意,他們認為這本小說的理念可取,可惜整個呈現方式是個敗筆。就在莫欣?哈密向其未來妻子求婚的這一天,他接到出版社捎來的壞消息。出版社的編輯也是對小說的形式不盡滿意。據莫欣?哈密透露,第五稿採用美國人的聲音,以第一人稱平鋪直敘的形式推展情節。幾經思考,他決定再易原稿。在接受他的英國出版商的訪談時,莫欣?哈密表示:「我決定採用一種既優雅而又具威脅性的聲音,一種含混的時代錯誤的聲音,根植於巴基斯坦菁英學校的英印傳統,隱含某種較古老的價值系統與長久的歷史自尊。」於是他選擇了兩個觀點、兩個視境,擺在同一個敘事者身上,讓這位敘事者出入於美國與巴基斯坦這兩個現實,互相映照,互相糾纏。這份第六稿就是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這位第一人稱的敘事者也就是小說的主角成吉思(Changez)。《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原書雖然不滿兩百頁,卻是莫欣?哈密經營了六年、六易其稿的心血結晶。

  《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的形式結構很像舞台上的獨白,或者說對白——至少是對白的情境,只不過我們聽到的只是一個人的獨言獨語,卻聽不到另一個人的反應或答話。說話者是成吉思——由於小說中的他對美國的態度前後不一,有些書評者就認為他的名字Changez意指改變(英文的change),其實這是烏爾都語(Urdu)的Ghengis,也就是曾經以鐵蹄橫掃歐亞大陸的成吉思汗。Changez是南亞一帶相當普通的男性名字,如果一定要從中尋找象徵意義,這個名字當然指涉男主角成吉思的東、西方(巴基斯坦與美國)雙重經驗。莫欣?哈密否認這本小說的自傳性,男主角的成長、教育及工作與他的經歷雖有若干雷同之處,但那只是出於寫作上的方便,因為他習慣取材自本身所熟悉的經驗。

  小說的情節在過去與現在之間穿梭來回。成吉思是一位約二十五歲的巴基斯坦年輕人,一個暮春的午後,他在拉合爾阿娜卡莉舊城區(Old Anarkali)的一家茶館遇到一位美國人,於是開始與他攀談,這一談就是大半天,一直到服務生「晚班的下班時間也到了」,他們才一起離開茶館。成吉思陪這位美國陌生人往旅館的方向走去,他把他們的路程稱作「午夜漫步」,可知這兩個陌生人的談話——或者說成吉思的個人獨白——持續了好幾個小時。莫欣?哈密承認,這樣的談話情境在現實中不太可能,因此這樣的談話更可能隱含現實之外的政治與文化寓意。成吉思設法刺探這位美國人來到巴基斯坦的目的,美國人顯然不願據實以告,不過從美國人的種種反應來看,他不認為這個美國人是個單純的遊客。他對美國人說:「已經排除你是遊客,只是來到這世界一隅漫無目的遊蕩的可能性了。」

  成吉思的談話大部分與他的美國經驗有關。他出生於拉合爾,在這座城市長大。拉合爾是巴基斯坦旁遮普省的古都,用成吉思的話說,「這座城市就像沉積平原一樣,層層堆疊著入侵者的歷史,從亞利安人、蒙古人,一直到英國人。」這句話深具後殖民批判,當然也一語道盡強權下許多第三世界國家與社會的普遍命運。成吉思屬於巴基斯坦上層社會的仕紳階級,從曾祖父到父親三代,上的都是英國大學,只是在後殖民的巴基斯坦,這一類仕紳階級已經逐漸凋零,取而代之的是「那些靠合法或非法事業起家的新興企業家階級」。成吉思一家經過幾代分產之後,已經家道中落,因此等他負笈普林斯頓大學時,他必須「在校內兼三份工作」,才能支付他的留學費用。成吉思選擇到美國的長春藤盟校深造,而沒有像他的父祖輩那樣到殖民宗主國的英國升學,當然也饒富象徵意涵:美國的全球新霸權顯然已經取代舊日的大英帝國,支配獨立建國後的巴基斯坦社會。

  成吉思就讀普林斯頓時有一次與同學到希臘旅遊,認識了同校的美國女同學艾芮卡(Erica)。艾芮卡住在紐約,志在創作,希望成為作家。成吉思畢業後,在百中選一的情況下進入曼哈頓的一家管理顧問公司任職。由於表現優異,很受上司器重,他與艾芮卡也同時感情日增。艾芮卡有一位青梅竹馬的戀人叫克里斯(Chris),不幸因肺癌早逝,艾芮卡無法忘情,在某個意義上成吉思只是克里斯的替身,在艾芮卡心中,他只是被動地填補克里斯留下的空位子。對艾芮卡而言,克里斯「有一種『舊世界』的魅力」。艾芮卡家庭富裕,她引領成吉思進入「紐約最核心的時髦圈子」。有書評者認為,艾芮卡的名字Erica可以被視為America的縮寫,是成吉思心嚮往之的新世界,可是這個新世界總是以自己的想像——艾芮卡心中的克里斯——來形塑別人,強迫別人聽命、順從(艾芮卡之對成吉思)。艾芮卡深陷於對克里斯的思念而無法自拔,就像美國那樣迷戀自己的價值與形象,而且總是要以自己的價值與形象強行改造別人的國家。

  九一一之後,成吉思與艾芮卡見面,他發現「她整個人繃得很緊,憂心忡忡又一臉憔悴,就跟恐怖攻擊過後紐約的很多人一樣,顯得焦躁萬分」。艾芮卡後來舊病復發,住進距紐約市區有一個下午車程的一家精神療養院,最後竟然不知所終:「到了後期,她越來越常自己一個人在外頭遊蕩,有一天,她出去後就再也沒有回來。他們在俯瞰哈德遜河的懸崖上找到她的衣服,整整齊齊地折成一疊。」莫欣?哈密自承在當代英國小說家中,他最欣賞日裔的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而在亞洲作家當中,他獨鍾村上春樹。他甚至同意自己筆下的艾芮卡具有亞洲女性的氣質,宛如《挪威的森林》中的直子;只是美國人無法理解艾芮卡對初戀的執著,因此最後她會被送到療養院,接受精神治療。

  成吉思自普林斯頓大學畢業後,應聘進入設於紐約曼哈頓的安德伍參孫(Underwood Samson)公司擔任管理顧問。這是「一家評估公司,專門告訴客戶哪家企業值多少錢,據說他們的評估精準得可怕」。成吉思第一天到安德伍參孫報到時,即被公司大樓的氣勢所震懾:「他們的辦公室座落在市中心一棟大樓的四十一跟四十二層,把拉合爾任何兩幢大樓疊在一起,都沒這棟大樓高。雖然我搭過飛機,也去過喜馬拉雅山,但是從他們的大廳看出去的景觀,那種氣勢,還是讓我非常震撼。我這才明白,這裡跟巴基斯坦是兩個世界……。」

  安德伍參孫英文原名Underwood Samson的開頭字母是US,正好是美國的國名縮寫。莫欣?哈密在這本小說中耽於操弄名字寓意,這是另一個例證。安德伍參孫是間顧問公司,本身並未從事製造或生產,但是公司的生意擴及全球,是美式全球資本主義的具體象徵,膜拜的是新自由主義至高無上的神祇:市場。成吉思即曾被派到馬尼拉與智利的法耳巴拉索(Valparaso)去評估當地公司行號的財務與價值。成吉思最初完全認同安德伍參孫所擁抱的企業價值,同時也對自己的工作和角色感到自得。公司裡所有的人「都來自菁英學府:哈佛、普林斯頓、史丹福、耶魯:我們全都散發出一種自信的自我滿足感」。身為全球企業的一員,何況還定居在全球資本主義中心的紐約,難怪成吉思這位來自第三世界的菁英要躊躇志滿,意氣風發:「我感覺自己沐浴在一股溫暖的成就裡,沒什麼能再困擾我,我是個年輕的紐約客,紐約就在我腳下。」成吉思在被派往馬尼拉期間,也就是直接面對同屬第三世界的人民時,他努力表現自己的美國屬性:「在我的尊嚴許可的範圍內,我盡量讓自己言談舉止更像美國人。」就像成吉思的女友艾芮卡一樣,安德伍參孫也是美國夢的象徵。至少在發生九一一恐怖攻擊之前,成吉思曾經短暫實現他的美國夢。

  對於第三世界或邊陲國家而言,象徵美國夢的安德伍參孫卻是一場夢魘。這場夢魘當然也是一場全球化的進程,成吉思參與這個進程,只是開始時他毫無自覺。他和同事飛到馬尼拉評估一家音樂公司,其中的參訪行程甚至讓他「覺得大權在握,因為我知道我們的團隊正在塑造未來。這些工人會不會被炒魷魚?這些CD會不會轉移陣地到別的地方去製造?」。換言之,遠在紐約曼哈頓某一幢大樓的安德伍參孫可以決定萬千公里之外某些工人的命運,而與這些工人毫不相干的幾個菁英就可以左右他們的未來。

  在智利的法耳巴拉索,成吉思奉派去評估一家出版公司,負責人叫璜-包蒂斯塔(Juan-Bautista),年紀很大,出版公司的老闆卻另有其人。老闆有意把出版公司出售,因此璜-包蒂斯塔很不高興。他指著成吉思質問:「靠破壞別人的生活來餬口,你不覺得不安嗎?」當他了解成吉思來自巴基斯坦的旁遮普之後,他甚至將成吉思比擬為土耳其禁衛軍(the janissaries)。這些禁衛軍「原本是基督教民族的小孩,被鄂圖曼帝國的土耳其人擄走,訓練成回教軍隊的士兵,回教軍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一支軍隊。土耳其禁衛軍非常凶悍,而且百分之百忠心,他們為消滅自己的文明而戰。」璜-包蒂斯塔的一番話如醍醐灌頂,讓九一一之後深陷認同危機的成吉思大夢初醒。他這樣反省:「毫無疑問,我是現代的土耳其禁衛軍,正當美國侵略我的兄弟國,甚至可能跟別人串通要讓我的國家面臨戰爭威脅的時候,我卻甘作美利堅帝國的僕人。」

  九一一恐怖攻擊發生時,正好是成吉思留在馬尼拉的最後一晚,他在電視螢幕上目睹紐約世貿中心的兩幢大廈先後倒塌,竟然笑了起來。他對別人的苦難不是無動於衷,只不過他的心思「全陷在整個事件的象徵意義上,那就是有人在眾目睽睽之下把美國打倒了」。成吉思的反應不只一次讓作者莫欣?哈密面對質疑。莫欣?哈密認為,將小說作者與小說角色嚴格區分還是有必要的。九一一發生時他已經先後在美國住了十五年,不僅是半個美國人,更是道道地地的紐約人。他從前的一位室友就在世貿中心上班,他擔心他的安危,因此非常害怕,他的反應不可能與小說中成吉思的反應相同。

  九一一事件是個分水嶺。成吉思發現,恐怖攻擊發生之後的美國不再是一個他所熟悉的國家,種族與宗教歧視極為嚴重,而且極端排外,成吉思的鬍子竟然成為分別你我、區隔敵友的符號。他說:「留鬍子之後,我搭地鐵時不只一次被素不相識的人辱罵;而在安德伍參孫,我也似乎在一夜之間變成了眾人交頭接耳或盯著看的對象。」鬍子成為成吉思的文化屬性的一部分,是他「表示抗議的一種方式,強調文化認同的一種象徵」。個人的即是政治的,這是身體政治最好的例證。此時的美國完全「陷入一種危險的懷舊感之中。那些國旗與制服、將領在作戰指揮室裡面對鏡頭的講話、報紙頭條打出義務、榮耀等字眼」,整個國家籠罩在極端民族主義與愛國主義的氛圍中。面對這樣充滿敵意的情境,在智利法耳巴拉索時璜-包蒂斯塔的一記當頭棒喝,讓成吉思從他的美國夢中驚醒過來。艾芮卡既不知去向,他於是決定離開安德伍參孫,回到巴基斯坦去。他的美國夢至此徹底破碎。

  在我讀過的後九一一的小說中,《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對美國的批判最為直接、最為赤裸。莫欣?哈密曾經多次表示,小說中的批判出自主角成吉思,並不代表他的立場;不過他也說過,他之所以撰寫這麼一部小說,是因為他半生在美國度過,對美國的感情深厚。這麼說又似乎出於愛之深,責之切的善意。成吉思回想九一一之後美國的種種倒行逆施,忍不住對著眼前萍水相逢的美國人說:

  你們跟攻擊你們的人有了同樣的痛苦,這讓你們跟他們有了連結,可是整個社會根本不願意去反省這點。你們陷入一種迷思,以為自己與眾不同,以為自己高人一等,你們把這種信念落實到世界的舞台,讓全球都因為你們的震怒而受到波及,連我的家人都不能倖免,遠在千里之外的他們也面臨著戰爭的威脅。這樣的美國必須有人制止,不只是為了其他國家的人著想,也為了美國人自己著想。

  證諸美國這幾年來在阿富汗與伊拉克的所作所為,這一席話義正辭嚴,寧非可信?這一席話難道真的只反映主角成吉思的想法嗎?莫欣?哈密對民族主義向無好感,對民族國家的觀念也很有意見。他在二○○七年七月十三日《衛報》(The Guardian)的訪談中表示,地緣政治對他非常重要。他這樣解釋:「說政治應該與藝術分開,政治會敗壞好的作品,對我而言,這整個觀念大有問題。」莫欣?哈密雖然無意將《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歸類為政治小說,不過他也相信,他「個人的生命與他所生活的政治世界是分不開的」。《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之所以富於政治寓意,其理自明。

  小說的最後兩章敘述成吉思離開美國的經過與其在拉合爾的生活。回到家鄉之後,成吉思在一所大學擔任講師,除了講授財經課程,他還「把鼓吹巴基斯坦跟美國劃清界線當作自己的使命」。他甚至變成了許多青年男女的精神導師,更成為反對美國帝國主義的急先鋒:「當國際電視新聞台來我們校園採訪時,我跟他們說: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像美國一樣,隨時能置別國公民於死地,並且讓那麼多遠在千里之外的人擔心受怕。」他激烈的反美言論讓他的同志憂慮,擔心美國會「派一個間諜來恐嚇我,或者用更糟的手段對付我。」

  《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中最大的謎當然是那位願意耗掉大半天時間傾聽成吉思敘述他的故事的美國陌生人。小說中獨缺他的聲音,但從成吉思的談話中也多少可以窺測此人的種種反應。在茶館裡他設法背靠牆壁,「老是煞有其事地前後左右張望」,就像「一頭野獸遠離了自己的地盤,來到陌生的環境裡,已經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是捕食者還是獵物」。他還有一支「特殊的手機」,成吉思提醒這位美國人,「你輕薄的西裝料子下面鼓了出來,位置剛好就在胸骨這邊,也就是敝國的國家便衣通常配戴腋窩式槍套的地方,好用來攜帶附屬槍枝。」成吉思是說者無心,讀者則是聽者有意,尤其對照小說臨結束時,成吉思提到美國可能對他採取報復的臆測,這位美國人的身分更添神祕與聯想。這個美國人是誰?成吉思可能會面對什麼樣的命運?莫欣?哈密在小說結尾故意留下若干空白,挑戰讀者的想像力。這也是這本小說之所以充滿懸宕的原因。

李有成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畢業,國立台灣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國立中山大學合聘教授,國立台灣大學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兼任教授,《歐美研究》季刊主編,曾任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長。研究領域主要包括非裔與亞裔美國文學、當代英國小說、文學理論、文化批評等。主要著作有詩集《鳥及其他》、《時間》,文學評論與學術專書《文學的多元文化軌跡》、《在理論的年代》、《踰越:非裔美國文學與文化批評》,編有《帝國主義與文學生產》、《在文學研究與文化研究之間》(合編)等書。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6631009
  • 叢書系列: LINK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圖書評論 -   評分:
 讀完這本書後對於人類在歷史洪流...
轉載自博客來  推薦  2019/12/29
讀完這本書後對於人類在歷史洪流中的渺小與無力感又更強烈了

作者平鋪直敘的說明 911事件的發生的前後,
是如何引起一個意氣風發的22歲青年在身分認同上的掙扎。
成吉思在異鄉紮根是依憑對於美好未來藍圖的追求與想像,以及對於艾芮卡情感的羈絆
但當這兩個條件都不存在時,內心某個角落便開始動搖
做為一個處在美國的巴基斯坦人,該如何定義自己,未來又該往哪裡去 ?

作者在塑造成吉思矛盾性格相當成功,
美國,既承載著他人生理想,卻也同時摧毀他心中理想的和平
踏上紐約顧問公司的人上人之路,卻也背負上對於家鄉的羞愧與罪惡
周圍同僚、路人的辱罵與異樣眼光,都在提醒他的格格不入
他的美國夢顯然要和他的良心背道而馳 

一個人的美夢就如同汪洋的一葉扁舟
在湍急的歷史的洪流隨時可能翻覆
但當心中絕不能背棄的信念出現時,那或許才是自己存在的價值
 我遲到了,隔了十年才來看這本書...
轉載自博客來  極力推薦  2017/12/28
我遲到了,隔了十年才來看這本書。這本書是因為我出差巴基斯坦後對這個國家產生好奇,意外在網路上以首都Lahore這名子去查資料,發現的書。非常棒的一本書,作者以第一人稱來撰寫與美國人的對話。當我開始接觸這些被美國稱為邪惡國家的伊朗,巴基斯坦等等,帶著恐懼的心態前往並與當地人接觸後,我才慢慢發現,所謂的邪惡不過只是建立在石油的利益,宗教信仰的差異與地緣政治因素的考量。谁對谁錯,也已經被利益掩蓋了~我也終於能更客觀的來看待這些所謂的邪惡國家~
 很好看的一本小說, 對於911...
轉載自博客來  極力推薦  2012/04/05
很好看的一本小說, 對於911事件, 是否為\"邪惡的軸心國\"與\"正義的同盟國\"之間的對抗? 第一次不用美國人的觀點來看待此一事件, 主角對於美國的功\利主義, 講求效率以及故鄉巴基斯坦的描述, 也會吸引人一直讀下去, 對於生在中東國家又懷抱著美國夢的主角, \"我是誰?\"成了內心衝突的來源, 作者在書後面的訪談內容, 也值得一看.
 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自己的聲音
轉載自TAAZE 讀冊生活  推薦  2011/05/17
這幾天,看著這本《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雖然知道試讀結束前,我還是看不完,但是一路慢慢讀來,看著書裡的成吉思自我獨白,看似跟另一個人的對話,又像跟自己的對話,閱讀的感覺是非常奇妙的。可能是自己平時碎碎唸習慣了,所以看見這樣雖然加入另一個角色的碎唸文章,便會回到自己的內在,看自己與自己對話的聲音。

這幾天,跟C聊著,關於「書寫」這件事。我說書寫對我來說是很有用的治療,檢視自己的、觀察別人的、感覺世界的,對我來說那種自我的對話,能助我聽見一些聲音,也清楚看見一些什麼。C說:「可是我太愛跟自己對話了,怕變成跟邱妙津一樣,是一種自溺!」我想想也是,自我的對話,要在過與不及中間,剛剛好就好。

於是看《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的時候,便在想C是不是可以像這本書的成吉思一樣,假裝是在跟一個人對話,找出那個自己不想面對,又不得不面對的自己,與之對話,或許就會在這些過程中,釋放自己。

我其實不太在意這本書裡的美國人與巴基斯坦人的關係,但是那種一個巴基斯坦人本來以自稱從美國來的自傲,到最後仇視美國的心情轉折,讓我十分著迷。那是每 個人每個階段都會有的過程,從信仰、存疑、矛盾到最後的轉變,然後再從另一個信仰開始,重複的經過這樣的循環。當然,有些人是一路信仰到底,有些人可能中 途找到了自己的信仰。又或者有些人是一直從未信仰些什麼。

http://www.sun-line.idv.tw/blog/?p=445
 《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 最...
轉載自博客來  尚可  2008/11/06
《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

最近一直在看這本書

嚴個說來這本書算本佳構

以簡斂沉著的敘事與文字書寫911後中東裔旅美僑客

書中最精彩處是將\"認同\"錯亂游移甚至潰散包藏進懸疑緊張的衝突中,在那隱隱然將一觸及發

的衝突中顯現主角的迷惘,但更嚴格來看,這本小說在認同上始終沒越出國界,也許\因此表現在文體上的一鼓流動之不能的局限感反被強化了。我不想以自己的美學來批評這本小說的眼界,但若將這本小說放到他自身的認同迷惘上來看,這美感無遺是成立而令人興起些許\歎息的。
 很棒的一本書,不論敘事的方式或...
轉載自博客來  極力推薦  2008/05/20
很棒的一本書,不論敘事的方式或故事的內容,都會讓你忍不住一氣呵成無法停止閱\讀下去。尤其書中敘事者和聽故事的人的\"互動\",透過本書絕妙的方式栩栩如生地在你眼前演出....這本書有一種魔力,你會隨著它進入另一個世界和視野!
 雖然本書小小一本只有兩百多頁,...
轉載自博客來  極力推薦  2008/05/11
雖然本書小小一本只有兩百多頁,人生的掙扎與矛盾拉扯在本書中作者發揮淋漓盡致。

「生命有時候,一些比金錢、地位甚至愛情夠重要的東西從心底蠢蠢湧出.......」

痛苦得不到的愛情、種族地位在國際、社會上的差別,何不是我們人生的縮影?

「你們跟攻擊你們的人有了同樣的痛苦,這痛苦使你們跟他們產生了連結,可是整個社會根本不願意去反駁這點........你們陷入一種迷思,以為自己與眾不同、以為自己高人一等,你們把這種信念落實到世界上,讓全球因為你們的震怒而受到波及,連遠在千里之外的人也都面臨戰爭的威脅。」這難道也不是當今國際情勢的寫照嗎?不管是美國還是其他國家,平民百姓或者弱勢國家必須隨著當權者或是強權國家

的喜怒哀樂起舞,細細品嘗作者的話語,再這一片迷幻、追憶的氣氛中,從書中可得到許\多不同於平常小說的省思。
 這本小說的風格相當特別,從頭到...
轉載自博客來  極力推薦  2008/05/03
這本小說的風格相當特別,從頭到尾就是主角 成吉思 與一位來到巴基斯坦的美國陌生人之間的單方面對話;所謂單方面,是因為讀者只看得到 成吉思 的口白,而對話,則可以從 成吉思 的口白中看出美國陌生人的反應。



小說一開始,成吉思 向美國陌生人推薦一家茶館、推薦好茶、美食,間或向陌生人說明當地的文化現象以緩解其心中的緊張與憂慮。席間,成吉思 的故事於焉展開……



作為一個遠渡重洋實現夢想的異國年輕人,成吉思 在美國的經歷可說是相當典型的:拿獎助金就學、偷偷打工、苦讀、畢業、獲得人人欣羨的工作、遇見心儀的伴侶,眼看著就快出現「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然而,真相永遠不會如此「好萊塢」!



「911 事件」打破了美國社會光鮮亮麗、和平繁榮的表象,隨後的反恐行動也觸發了成吉思 美國之夢背後的文化糾結衝突!從此,成吉思 的企管顧問工作不再只是成本、效率、獲益的精算,而是與真實的人血肉相連的殘酷決策。這也正是作者對美國文化之於異國文化的類比。



當 成吉思 發現自己的工作就彷彿是接受訓練以殘害同胞的「土耳其禁衛軍」行徑時,便開始深刻思考自己工作的意義、愛情的意義,乃至於文化的意義。最後毅然返回故鄉,為自己的文化發聲。



難道作者所鼓吹的只是八股的反美帝狂熱嗎?當然不是。



如果讀者居然可以從一本單邊口白的小說中讀到一個精彩故事並且引起思考 (當然一方面是作者的創作功\力不凡),那麼對異文化的瞭解當然也可以突破政治制度、經濟表現等表象,而深入到屬於各文化特有的價值,不再只是強制異國接受自以為優秀的價值標準。其實,作者在書的前半部就已經指出認識一個地區 (陌生人、文化) 應該採取的方法:



「如果有人剛剛才來到這裡,看到這幅景象,大概會以為阿娜卡莉舊城區不論早晚,一直都是這個樣子的。……我們對周遭環境剛剛上演的歷史有了某種熟悉度之後,就有辦法用比較客觀的角度來看待當前的情況……」



書中 成吉思 與女主角 艾芮卡 的愛情故事也很刻骨銘心,足以與其文化衝突相提並論。而作者也特意安排了不少隱喻、類比,讓讀者從兩人的愛情關係中看到異國人 (相對於美國來說) 對美國文化的憧憬、迷戀、反省與領悟。



最後,作者安排了一個開放的結局,讓讀者自己去想像這個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究竟是什麼身份?而他與主角 成吉思 又會有怎樣的互動?也正留給大家思考空間:對於一個看似熟悉、實則陌生的朋友 (異文化),除了理解,還有什麼方法可以建立真正的信任?



順帶一提,成吉思 談及自己愛情故事的部分,讓我清楚感受到村上春樹的風格。果不其然,看完本文之後,回頭看導讀,發現原來作者「在亞洲作家當中,他獨鐘村上春樹。」不可否認地,這也是吸引我開卷之後難以停止的元素之一。



對於想要深入瞭解造成「911 事件」背後文化衝突的讀者,這本書是一個不會嚴肅到昏昏欲睡的素材,其開放的反省空間也更大;而對於單純想讀小說解煩悶的人,作者說故事的手法也足夠讓你回味再三。
 當你拿到這本書在手中,我建議跳...
轉載自博客來  極力推薦  2008/04/17
當你拿到這本書在手中,我建議跳過前面的導讀,直接進入莫欣哈密要對我們吐露的故事。



或許\一開始你會對他敘事的方式感到有些不習慣,但請相信我,你很快就能跟上他的節奏,



然後就像一千零一夜裏面愛聽故事的國王,沉浸在一個接一個的事件中,彷彿親眼所見。



 



書裡的成吉思將毫無保留坦訴他對美國的觀感、對艾芮卡熾熱的愛、艾芮卡對克里斯的執著、



以及他為什麼放棄所有人稱羨的一切回到巴基斯坦... ...



當他所任職菁英公司的總裁以深具穿透力的眼光看著他並對他說:「你這傢伙很愛觀察,



你知道為什麼嗎?--因為你覺得格格不入。」 這句話對某些人來說或許\能令其鼻塞暢通。



 



在了解敘事者「成吉思」的工作性質之後,他與艾芮卡之間撲朔迷離的關係更令人著迷。



他說艾芮卡有時意識到他的目光,會對他嫣然一笑,他感覺那笑容彷彿就像她剛從寒冷的戶外



散步回來,而他在她肩頭圍了一件披肩一樣。



然而艾芮卡受傷很深,她的美總令人忽略了她潛藏的悲傷,只有成吉思知道這個秘密,



但他又多麼希望自己不必承受這個秘密帶給他的煩憂。



你深愛的人就在你面前但她卻無法同等愛你,你知道你所做的一切都將是徒然,但無法停止



繼續給自己希望的柴薪支持那微弱的火光,就像螢火蟲的光芒那般幽微並且終會滅去...



 



暫時撇開他與艾芮卡之間複雜的情感連結,成吉思提到令所有近代地球人難忘的911事件,



他說電視上的畫面讓他一開始以為是電影,繼續看下去才發現那不是演戲,而是新聞,



他瞪大眼睛看著紐約世貿中心雙子星大廈的一棟倒塌了,接著另一棟也倒了。然後,他笑了,



是的,聽起來很令人不齒,可是他的第一個反應是高興極了。這個反應其實也令他相當困惑。



在那一刻,他的心思並不在那場攻擊的受害者身上。電視上的死亡,只有當它是虛構的,



而且死去的人是經過了好幾集故事並讓他已經對其產生情感,才最能感動他。但當時不是這樣,



那時他的心思全陷在整個事件的象徵意義上,那就是「有人在眾目睽睽下把美國打倒了」。



他心中想到的是美軍彈藥把敵國的建設炸成廢墟的畫面,想到美國總是傾力干涉他國的政治,



因此將此一事件視為囂張強國受到報復,讓他不由自主感到快意,即使他也擔心艾芮卡的安危。



我感到作者在書中對人性的自私與可笑描述得毫無保留,雖然殘酷但也帶著幾分真實。



寫出這些難道不需要勇氣?就像把手伸進化糞池裡撿出被囫圇吞噬的真相。不容易。



 



國際情勢與關係不是我們平民百姓能左右的,但至少我們要能夠不受政客操弄的去思考,



思考我們在國際間扮演的角色、處於怎樣的地位,要如何使自己成為改變的力量。



莫欣哈密的作品與我們分享了某個角度的觀點,也讓我們有更寬廣的視野來看所處的世界。



 



這個故事雖然不真的像一千零一夜那般說也說不完,但是它有個氣氛怪異的結局。



而這個結局也不過是文字到了一個停頓點,意義與想像空間仍繼續展演。
 生命中會有那麼些時候,一些比金...
轉載自博客來  極力推薦  2008/04/08
生命中會有那麼些時候,一些比金錢、地位,甚至愛情更重要的東西,從心底蠢蠢湧出……



這是一本透過

在茶館裡和陌生男子聊天的方式所寫成的敘事書

如果沒事先認清這一點的話

也許\會在開頭處看得一頭霧水,摸不著頭緒

我個人就是在故事的前段處陷入如此的窘局

不過,早在還沒翻閱\書本之前

很多地方其實都已經說明了這一點

只是我個人看書總不喜歡先去了解太多書中的消息

於是,在讀著這本書的時候

我居然不由自主地想起了那本

曾讓許\多人評論為難解之書的『獨角人』

但事實上它們又根本是兩本內容迥異的故事

實在一點也沾不上關係的兩本書



話題回到這本書中

一位遠赴他鄉求學、工作

進而喜愛上美國這片土地與豐饒的環境

卻又一方面隱忍著對於新文化衝擊下

高傲、無禮的年輕族群之不屑與輕蔑



對於自己的家鄉

存有的情感,加上對新文化的愛戀與感情的依歸

這本書中充斥著許\多的對立與矛盾

我覺得作者在這方面表現的極為貼近人心

很容易讓讀者融入其中去感受那份內心裡的掙扎與拉扯



在一次又一次進退之間

一回又一回的抬腳後又縮回的躊躇之間

作者放進歷史上眾所皆知的 911 恐怖攻擊事件

很成功\的在書中形成強烈的引爆點

處於一觸即發的戰事情局之下

對一個身在美國的巴基斯坦人來說

儘管心中曾經多麼的熱愛美國這塊異域

種族的對立、彼此的猜忌與情感的分割

人性中僅存的一點點平和也不得不地被憤怒蒙蔽了智慧

舉目中許\多國家裡的人做著的看似愛國為民的舉動

反思深酌之後,不過是在分裂與瓜分人類之間的團結與和平罷了



這本看似平靜無波的敘事書中

其實正暗潮洶湧的潛藏著無數發人深思的議題在其中

看著書的您,是否也感受並發現到了呢



好啦,言盡於此

書啊,還是要自己翻開來讀才會感受到之中的精彩與美好呢

『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是本值得推薦的書,真的‧‧‧
贊助商廣告
 
城邦讀書花園 - 今日66折
我媽媽才是超級英雄【媽媽萬歲版】
出版社:水滴文化
出版日期:2024-03-28
66折: $ 251 
TAAZE 讀冊生活 - 今日66折
這本口說最實用!英文職場高手76篇情境會話從此擺脫中式英文
作者:張慈庭、許澄瑄
出版社:捷徑文化
出版日期:2022-07-06
66折: $ 231 
博客來 - 今日66折
全新制20次多益滿分的怪物講師TOEIC多益單字+文法【隨身版】(附文法教學影片+「Youtor App」內含VRP虛擬點讀筆+防水書套)
作者:怪物講師教學團隊(台灣)
出版社:不求人文化
出版日期:2022-07-27
66折: $ 263 
 
金石堂 - 暢銷排行榜
普陀洛日記 (首刷限定版)(全)
作者:観山小世
出版社:東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09-18
$ 162 
金石堂 - 暢銷排行榜
ONE PIECE航海王 109
作者:尾田榮一郎
出版社:東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09-05
$ 109 
金石堂 - 暢銷排行榜
以愛為食糧而生(上)
作者:芽玖いろは
出版社:東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09-18
$ 128 
Taaze 讀冊生活 - 暢銷排行榜
超有料!職場第一實用的 AI 工作術 - 用對工具讓生產力全面進化!
作者:施威銘研究室
出版社:旗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08-08
$ 473 
 
金石堂 - 新書排行榜
男狐狸精總想壞我修行 卷二
作者:桃春酒
出版社:藍海製作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10-02
$ 221 
金石堂 - 新書排行榜
海洋之戀(上下冊套書,泰國天后Mame同名耽美網劇原著小說,作者手繪印簽限量特典贈品版)
作者:Mame
出版社:春光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10-05
$ 630 
博客來 - 新書排行榜
讀懂古人的痛,就能跳過現代的坑:史上最潮的國學經典
作者:林俐君(綠君麻麻)
出版社:圓神
出版日期:2024-08-01
$ 339 
 

©2024 FindBook.com.tw -  購物比價  找書網  找車網  服務條款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