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家族史為女性造像,近幾年此間讀者並不陌生,陳玉慧《海神家族》、鍾文音《在河左岸》都有個女性「幽靈」在其中,但這樣的小說往往看似本土、尋根實則現代,相對而言,〈暝哪會這呢長〉表面不斷挪用挺現代的元素:手機、周杰倫的歌、部落格……卻搭上中心人物阿嬤楊蔡屎所騎的野狼125,把相依為命的祖孫三人直達車送到台南鄉土大內的大內,一個三人小世界。 ——蘇偉貞
〈暝哪會這呢長〉讓我想起N年前讀過的美國小說家瑪莉蓮‧羅賓遜的《管家》。
小孩的父母恆不在場,隔代養育的「猛嬤」,以其從舊昔年代之價值、秩序(包括單身出馬將受到婚姻暴力之大姑婆搶回,或對媽祖的親愛與相信),扮演那個「後家變」,已是空屋的大母親角色。 ——駱以軍
如何在可容優游呼吸的私人感性筆調中,透顯出一定的構思安排與創意,是好散文需要展現的基本素質。〈我所知道的最後三十一階〉運用了階梯的意象貫串了青少年的苦悶情緒,把文章收束在一起沒有鬆開。〈寒假〉有很精要的場景選擇,讓對於阿嬤的感情能具象地浮凸出來。〈十七〉則寫了很具體的成長焦慮,絕對假不來的一種自我生命掙扎中的自問自答。這些都是「散中有不散」的好散文。 ——楊照
〈入夢〉是篇令人驚奇不已的作品,我和楊照都不約而同的認定,本文當為本屆的首獎之作,而且是罕見的佳作。故事內容張力十足,描述情境之精準細膩,句句到位,皆能帶引讀者身處於相似的哀傷情境,而末段的戲劇性高潮,更將本文拉昇精彩的高度。縱使一位創作老手,都不盡然有此嫻熟的掌控和書寫本領。作者在在顯示了,自己的敘述能力己臻至職業作家的水準。 ——劉克襄
〈邀黑面琵鷺跳一支舞〉是一首風險極高的意象實驗;作者一方面以井井有條的意象鋪陳,勉強在黑面琵鷺與母親之間編織出還算具說服力的同質性與象徵性連結(這是困難度極高的嘗試);一方面又以豐盛鮮明的成長過程場景營造出細膩深情的母子關係(這是極具感染力的部分),最後,特技表演完成,鬆了一口氣的評審報以熱烈掌聲。 ——羅智成
〈夜間遠足〉一詩展現了,青春的自我放逐與追求,詩人和夢中情人一同出走,上下求索,有一種至死方休的激情及纏綿感;〈一隻貓咪繞過牆腳〉,少見輕快的詩,洋溢著一片天真,甚至有不少的任性與隨興。相對而言,〈Matasisaq〉是一首憂傷沉重,甚至帶幾分沉痛的詩。屬於眾多平地原住民的,「有家歸不得」的濃濃感慨。 ——楊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