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從我有記憶以來就一直不是呆在同一個地方。以為自己屬於這裡,有時候卻會發現,我仍然被視為外來者。但我再也回不去我真正來自的那個地方。二十年來,搭著無數次飛機與長途火車,在一個又一個的城市間來去。一次又一次,一切漸漸變得陌生,城市再也不是我記憶中的樣子。握著手中的車票,目的明確,卻找不到回家的感覺。不過,有的時候,總能在自以為淡忘的城市中,在街道上,在人群中,找到記憶的碎片。我像是一個流浪者,二十年不停歇,尋找著自己的故鄉,卻永遠找不到自己啟程的那個城市。但是突然間我發現,我可以屬於任何地方。
編輯序
請繼續流浪
孔同學!從認識開始,都這麼稱呼她。
近五年,每年會在台北實踐大學媒體傳達系上一堂「漫畫創作」課。上學期四個月的課,希望讓年輕同學認識台灣漫畫作者,及日本漫畫之外的美國漫畫、歐洲漫畫,還有近年來在國際漸成顯學的「圖像小說」(graphic novel);最後兩個月則讓三十位同學們分組,討論出共同主題,創作一篇八頁漫畫。
前兩年,孔同學的這一組表現頗為亮眼,故事、分鏡、畫面均是成熟之作。唯一納悶的是,相較於大多數同學都是直式漫畫呈現,孔同學這組則以橫式漫畫完成。問她,為何要選擇用橫式?「這樣,不可以嗎?」孔同學反問著。(是啊!這樣不可以嗎?漫畫最重要的是什麼?不就是用圖像說故事嗎?黃老師搖搖頭,給了高分。)
慢慢的,在臉書上常看到孔同學。
孔同學去了紐約,在中央公園為過路群眾畫肖像(free portrait);她回西安,與家人去了新疆、西藏;她在台北參加展覽,作品入圍台中動畫節……,真是一邊抱怨人生無聊,一邊學業、展覽、工作忙碌的孔同學。
忍不住,邀她聊聊,問她是否想要創作漫畫,用圖像說故事、甚至出書的想法。她說了她的家庭:西安媽媽台北爸爸,在兩岸東飛西返的成長故事;及她在幾個城巿、地方遊走旅行與觀察。那,要不要試著畫一篇來瞧瞧?孔同學說好。
一個月後,她交了《流浪小孩》第一篇「西藏:Karma」,但不是漫畫,她交了一個動畫作品。
2016年,孔同學去了法國安古蘭漫畫節。以一個尚未畢業的大學生的身份,初生之犢的窺探這個國際漫畫界的大觀園。或許是最年輕,或許是沒有包袱,在亞洲區的現場繪圖時,反而最為專注。上台前的緊張顫抖,一坐上繪圖桌,拿起筆,孔同學彷彿達文西上身:筆如流水,撇勾之間,一個人物肖像約莫在一分鐘內完成。好奇的觀眾在爵士樂聲中越聚越多,孔同學不時抬頭,筆仍不停;觀眾也逐漸發現,他們成了孔同學筆下的一個個肖像。
這個創作能量,連同在亞洲區的韓國速繪作者金政基(Kim Jung-Gi)都大為佩服。在孔同學下台後,他上台前問了句:「Can I take a photo with you?」
《流浪小孩》,她的第一部作品。
這世界仍大,我們也都好奇。
請繼續流浪,孔同學。
黃健和(大辣出版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