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請用文明滋養我--顯性與隱性文明解構與省思
文明是物種的生活習性,以及延展出來的一切衍生物。生物形態,社會形態,環境生態相互交織與碰撞創造產生出的火花即文明。其又可分明顯可見的顯性文明如建築、文學與行為等。另一種相對的隱性文明,即生物為求生存的行為活動。
身為一個海島國家的台灣,如以文字為揭開文明的序幕,也不過是短短的四百年。但這四百年間,人口由數十萬到現在的兩千三百萬,我們如今有著全世界密度最高的人口群,我們有著全世界密度最高的公路網,在危脆與活動頻繁的地殼上,我們也聳立著全世界第二高的建築物。憑著超過兩萬美元的國民平均所得,我們也邁入已開發國家之林。另方面我們也建構著全世界最好的醫療系統,我們有著似乎不錯的教育體系,讀大學也不再是窄門,而成了坦途,也有著華文世界裡最自由蓬勃的媒體市場……但我們卻並不是地表上最長壽的族群,我們重學歷不重實力的教育體系也明顯跟不上時代的腳步,我們有著自由的媒體,但卻沒有最重要的媒體倫理,於是就出現了半盲文化的弱智形容詞……我們當然也不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國民。
但在南北長四百公里,東西最寬不到一百五十公里,總面積僅為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台灣島上,卻因位於亞熱帶特殊的地理位置,與境內最高近四千公尺的高山群。島內擁有含熱帶、溫帶到寒帶的生態圈,物種多樣性與豐富性舉世罕見。隨著文明的腳步,我們赫然發現,島內金錢的累積愈高,環境愈發危脆。曾經四百年前的荷蘭人經台因隨處可見梅花鹿而以出口鹿皮為經濟大宗,如今我們的電子產品的外銷數字攀高,卻也開始面對大自然界的示警與一波又一波的反撲。
傳統認為大自然由五種要素所構成,就是五行所指的金、水、木、火、土。隨著這五個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產生變化,不但影響到人的命運,同時也使宇宙萬物循環不已。《經典》以因緣際會於台灣到處可見的侏羅紀時代之筆筒樹,近年來不明原因之大量死亡為序曲,開啟了一系列對台灣生態環境的逐漸惡質的調查,我們報導了地層下陷的原因,我們探尋新能源的可能,我們告知空汙的嚴重,並警告著需要迫切的新視野的國土計畫。環境新五行的審視,也可視為顯性文明對環境的衝擊,我們最終將其匯整為「文明的代價」篇。
歐洲已開發的先進國家,如歐盟本身四億多的人口已成為全世界最大的成熟市場。相對來講無太多天然資源的歐盟,為了追求集體的永續生存,對環境的變異有著最敏感的標準,於是現在的歐盟標準,就成了舉世最嚴格的製造要求。但我們細看歐洲成功之道,除了顯性文明的因素外,隱性文明更是關鍵之所在。台灣一味追求經濟成長,曾經一度因為中國的鐵幕封閉而成為世界工廠,奇蹟的經濟成長數字,使台灣在短短的三十年間,從貧窮而到富裕。於是我們出現了很多的建設,在那一段「人定勝天」的年代裡,我們將所有工廠化,我們甚至有了「客廳即工廠」的口號。經濟的成長是令人滿意的,但除了財富,我們還有什麼?
在一個與外隔絕的島嶼,我們無法像陸連國,人力的便利流通,觀念與行為也互相學習與模仿。我們彷如一個與世隔絕的夜郎國,除了自相批評外,沒有合於台灣發展經驗的借鏡。我們有著卓越的醫療系統,但我們卻無足夠的預算人力放在人民健康第一線的食品衛生檢驗。我們每年都花上大筆的公路維修,但台灣道路的平整度就如同開發中國家一樣滿目瘡痍。我們在面對十多億人口的中國競爭中求生存之際,我們自己的教育仍在講求菁英制,忘了我們的母數是如何的小,每年數萬個菁英早就淹沒在對岸的人海大軍中,將每人都當菁英不離不棄才是教育之道。而歷年來花費全台最多預算的台北市,竟然獲得了全世界最醜的城市的封號……現實與荒謬並存於台灣多年,而我們卻習以為常。《經典》嘗試從食、衣、住、行、教育與美學面來一探與檢視隱性的文明面,我們總結了「生活密碼篇」。
從自然要素的「五行」到每天都面臨的民生問題,從顯性文明到隱性文明,我們明瞭到我們的獲得,我們的失去與我們的不足。而【文明密碼】這一系列專題,也相繼獲得吳舜文新聞獎的專題新聞攝影獎,與扶輪社之公益新聞金輪獎的肯定。我們知曉,我們解構「文明的密碼」是要為台灣的永續生存尋求解答!
經典雜誌總編輯 王志宏
楔子
文明的方向
如果文明是一輛不回頭的列車,它究竟要將我們帶往何方?
首先將台灣置於座標軸上,嘗試定位。橫軸代表大環境的裂變,縱軸則是與我們息息相關的生活瑣事,其中映照出我們的習慣、態度和價值觀。交叉比對之後,天人關係顯得立體清晰。
文明是人類高度智慧下的產物,讓人類擺脫蠻荒、邁向工業化,而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歡心擁抱堅固住居、便捷運輸、都市發展和繁榮經濟,但在文明的鐵蹄踏過之後,亦留下了生態浩劫、能源危機與崩潰的大地。人類切斷了與自然相連的臍帶,既不再從屬於這片土地,且反倒成為主宰者,對環境展開了一場漫長的掠奪。
《經典》長期關心環境議題,《文明密碼》增添了人文的角度,將大環境的問題延伸至日常生活當中,從常民文化裡見微知著,分析究竟是何種價值觀,影響著台灣的社會變遷。
過去數十年來,台灣為了加速現代化的進程,狂命奔馳於文明的軌道上,將他國的百年大業,濃縮在短短的時程內完成。不但製造出效率的假象,當我們回顧往昔,亦發現這輛列車已多處灼傷、斑駁嗚咽、疲憊不堪。然而,當我們向前看,理想的美好生活,似乎還離我們好遠好遠。
本書以【文明的代價】和【生活的密碼】兩個篇章,分別揭開大環境與生活周遭的問題,並提出適切的願景。
【文明的代價】以宏觀的角度,為台灣環境做總體檢。從最古老植物——筆筒樹的黯然消逝,發現人與自然之間的裂縫;從隱隱作痛的地層下陷,彰顯水資源的分配與管理問題;從再生能源的躑躅不前,提醒能源危機已迫在眉睫;從空氣品質的惡化,反應出工業的過度壓迫;而天人失和的結果在在顯示,我們急需一個完善的國土規畫,以療癒這塊受創的土地。
文明的出現,讓人類走出貧困,跨入舒適、安全、制度化的生活。然而,當市場經濟不斷鼓勵消費,另一方面也促成了浪費。大環境的被剝奪,反應在日常生活的失序。
【生活的密碼】以微觀的角度,診斷台灣人生活的文明病。從食物和衣服的過量消費,省思需要和想要的界線;從住宅和交通的友善度,重新計算台灣的進步指數;從教育敲響的警鐘,呼籲產官學合作,讓台灣人民重建自信;最後,從美感經驗的重塑,盼能尋回屬於自己的文化質地。
文明行進至今,究竟是最好的時代,抑或是最壞的時代,未能定論。確定的是,在這焦慮與疲弱的年代,我們需放慢腳步,好好思索這組文明密碼應如何破解,才能為台灣指引一條通往美好生活的新方向。
經典雜誌撰述 居芮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