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盲點,更上層樓 文/吳娟瑜
懷抱裡的寶貝怎麼啦?
這個時代裡,任何一個初生嬰兒被抱在胸前、摟在懷裡時,沒有一位爸爸媽媽不是充滿著愛心和期待,除了希望孩子健康快樂長大,也滿心渴盼孩子終有一天出人頭地,做一個有用的人。
然而日子一天天過,孩子一天天長大,不少爸媽看到的是「走了樣」的寶貝;孩子不但不懂噓寒問暖,還會頂嘴,甩門、鬧離家出走……
您說,做爸媽的心中將有多失望啊!有一天的演說會後,一對中年夫婦過來請教。我看到他們衣著樸實、面容焦慮,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他們的寶貝兒子在國中三年級以前是個用功讀書、孝敬爸媽的乖孩子;由於沒考上理想高中,只好進到一所專科學校就讀。校內嬉鬧的孩子多,他們的兒子耳濡目染,一學期後也變成粗裡粗氣、對父母頤指氣使,這令爸爸媽媽太痛心了。
也曾有位媽媽告訴我:「女兒高中畢業後,由於考上南部的大學,於是離家住校;沒想到,她第一個返家的星期日竟然對著我又哭又鬧的說『妳要把我的十八年青春歲月還我!』」
原來,女兒和同學們相處後才發現,從小被媽媽管得太嚴格了,不但要補習、上才藝班,還不可以和同學逛街、看電影;女兒認為她以前白活了,因此和媽媽鬥上。
媽媽在電話那頭,既沮喪又洩氣的問我:「吳老師,我那裡做錯了嗎?我這樣做,不都是為她好……」
現代父母的三大盲點
現代父母由於生得少,大家拚足了勁,渴望教出優秀的子女,最起碼是長大後不會給家裡添麻煩的孩子。
不過,說也奇怪,不管怎麼努力,親子關係多少還是會出岔;不管怎麼使勁,孩子的表現總是讓爸爸媽媽不滿意。
這其中,爸媽可能有如下三個盲點:
一、爸媽沒有做到軟硬兼施
教養孩子時,有的過度軟化──用哄的、用捧的,讓孩子無法無天了;有的正好相反,是過度強硬──用罵的,用打的,讓孩子懷恨在心。究竟要如何做到可以有說有笑,但是又能配合家庭的遊戲規則呢?
二、爸媽沒有做到收放自如
教養孩子時,誤以為做孩子的好朋友才是上策,卻鬆手過多,成為放縱;也有的則是把孩子拉得太緊,彼此關係變成過度緊張而互相喘不過氣。
三、爸媽沒有做到見微知著
教養孩子時,沒想到不同的孩子需要不同的教法,也沒想到每個孩子在情緒變化的時候、在低聲不語的時候,或是握緊拳頭、怒目相視的時候,其實都有著渴望被理解、被包容的蛛絲馬跡;可能是因為太匆忙或是太緊張了,孩子求助的訊息,剎時之間就淹沒在怒罵或頂嘴的聲浪中。
新的引導、新的成長
其實,不要太苛責現代的父母了;為了養育孩子、給孩子更好的生活條件,他們已經夠努力的工作,夠用心的成長。現在,只要再多多充實,再多多學習,就可以更上一層樓的改善親子關係了。
本書收錄的八篇文章,可大致分為三大類型:
第一類:前瞻性觀念引導
李偉文老師〈培養孩子未來的競爭力〉一文,把孩子的眼界拉高、拉遠。他提醒我們為人父母者,要明白「我們的孩子未來必須和全世界同年齡的孩子競爭」;所以,孩子需要及早培養如下的能力:一.溝通和團隊合作能力;二.想像力和創造力;三.保持求知的熱情;四.在愛與安全感中成長;五.自主學習。
蕭文教授主講〈教養孩子的快慢哲學〉,也是建議父母要多給孩子親身體驗的機會,鼓勵孩子發問找答案,讓孩子多遊戲、多體驗,培養孩子有所快、有所慢。他特別強調:「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獨特性,唯有在成長過程中放慢速度才能發掘出來。」
孫台鼎教授的〈談「情」說「意」話態度〉」,則提及完整的教育有三大目標,第一是「教認知」,第二是「教技能」,第三是「教情意」。他特別強調「情意教育」的重要性,認為每個孩子除了知識吸收和技能訓練,更需要將情意(例如:價值、意義、態度、興趣、習慣、熱情)融入教學和互動之中。
第二類:啟發性方法引導
這類型的內容強調教養子女的具體方法。例如,方蘭生老師的〈親子情,幽默心〉,提供了許多親子幽默共處的方法,並提及他對親子關係的「八字箴言」──有管、有教、有說、有笑,短短幾個字即道出了親子教養的藝術。
陳清泉老師的〈如何賞識你的孩子〉,提供了「賞識八大原則」──要客觀、要具體、要及時、只要微小的進步就要鼓勵、要選擇適當的辭彙、靈活應用多樣的方法獎勵孩子,以及賞識要發自內心。
林祺堂老師在〈正向心理在親子關係的運用〉,則提到「愛語要練習二十一遍以上」,還有三個練習方法:一.把抱怨轉成期許;二.將指責轉成鼓勵;三.將擔心轉成祝福。
第三類:多元性互動引導
本書有兩篇偏向這種內容,提供了多角度的探討,點出了事出有因的各種可能性,讓讀者的思考更開闊,處事更有彈性。
李宗燁老師的〈家庭關係的滋養與減壓〉點出了,不要只為「生存、生計的領域」(目標取向)來要求孩子,不妨從「生活的領域」(關係取向)來和孩子互動。
李老師建議:「在生活的領域裡,我們要顧慮彼此的感受,在乎的是你的想法和我的想法如何,不在乎有沒有達到目標……」如此一來,親子關係更有精神層次的交流,也更有互相尊重的空間出現了。
拙作〈讓生命來點柔軟〉,也是屬於多元角度(廣)再內縮至「近」來探討親子關係,希望從七字訣:「切、寬、面、心、意、大、開」來找回親子共同成長的動力,並且樂意成為更柔軟自己、善待他人的人。
忝為主講人之一,也身為泰山文化基金會董事之一,除了感激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熱心合作彙編本書,也對泰山文化基金會能策畫本書出版感到欣喜。
泰山文化基金會成立二十餘年來,對親職教育非常關心,經常舉辦講座,幫助了很多家庭解除他們教養上的焦慮及困惑;今又彙編成書,讓大家也能夠從字裡行間重新省思,找到調整改進的方向。
相信各位讀者捧讀之餘,都有再次成長與學習的欣喜,並且樂意在家庭關係、親子互動上更進一步的共同成長。
祝福大家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