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柔順而有堅持」的臺灣人民系性格是有利於臺灣經濟發展的。臺灣的閩南文化對於市場經濟發展而言顯然優於泉州的閩南文化,而泉州的閩南文化又優於漳州的閩南文化。譬如說,以農業為重心的漳州經濟在一九八○年代中國改革開放之前,其經濟發展超過泉州經濟百分之二十以上;反之,一九八○年代中國改革開放之後的今日,泉州經濟發展卻領先漳州許多。這依理可推環繞海洋的臺灣經濟在市場動力的功能上有其獨特的優越性。 六十年來臺灣經濟發展與臺灣的國際化有著密切的關係。一九五○年代起的二十年,臺灣經濟發展首依日本,繼之的一九七○年代起的二十年,臺灣經濟發展則首依美國,然而一九九○年代起的二十年,臺灣經濟發展則首依中國大陸。展望著未來,臺灣的經濟發展不但要首依中國大陸,也要依賴著其他的世界經濟。當然的臺灣經濟與中國大陸密不可分。 然而臺灣經濟首依中國大陸,但不能受制於中國大陸,以臺灣海島經濟的特質來說,臺灣經濟必需國際化與全球化。臺灣經濟發展必需有全方位的發展,以擷取世界各地經濟之所長。並以比較經濟利益的態度和「拿來主義」的精神吸收世界各地的資金和技術,用以補助臺灣經濟之不足,並保證臺灣經濟持續的發展。 臺灣經濟與世界經濟息息相關,臺灣經濟也離不開與中國大陸的政治關係。盱衡國內外以及全球政治與經濟發展情勢,臺灣要邁向獨立於中國是不可能的,可是臺灣卻擁有自己國家的主權,當今之計,臺灣與中國大陸似乎不能不邁向「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理論模式。目前美國、歐洲、日本以及世界各國基本上都認為一個中國的現實性,在臺灣的中國國民黨也支持「一國中國各自表述」的立場,這應該是一個大的形勢之所趨。預料臺灣與中國大陸的經濟貿易關係似將加強。 如此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兩岸似可簽訂一個長期的和平協定。具體而言,兩岸的關係似乎可在一個中國的架構下各自為政,形統實獨;至於終極的中國統一,這也是歷史發展的大必然。當中我們要強調的是文化使人和諧、文明使人幸福、政治使人分裂、武力使人分離,而經濟是文明發展的重心。 對於台灣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未放鬆過,在四個政治文書中,皆刻意地強調日本必須堅持1972年9月29日的「日中聯合聲明」,即「(二)日本國政府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三)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重申: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國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國政府的此一立場,並堅持遵循波茨坦宣言第八條的立場。」在此一聲明下,台日中的關係呈現出發展的界線與框架,馬「總統」未來四年的任期,甚至推定2012年仍可連任的八年任期,其最大的戰略究竟如何?必須值得各界深思與建言。 本文仍在此提出以下對台中日的戰略與展望作為結語。台灣目前在涵蓋中國大陸與蒙古共和國之「中華民國憲法」下,在外交上特別是「政府承認」上將會日益萎縮,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外交、國防、經濟的高度成長下,積極地要求各國「承認」台灣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固有領土的外交政策下,甚至有可能歸零。 對此,馬「總統」仍堅持「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戰略,以繼續強化自己「中華民國總統」統治的正當性,但此一戰略的有效性,將完全受制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產生交集的「中華民國」發展在內政上與外交上將日益地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牽制,特別是在「擴大小三通」與「七月份的包機直航」下,儘管據聞馬「總統」將於八月份前往中美洲鞏固邦誼,但前景似乎是朝向「固守」而非「擴展」;相對於此,日前日本東京都已發文各區市町村接受在戶籍地的公文書上可以「台灣」名義標記,將再度衝擊與考驗日中間的關係。最後,內政乃是外交的延長,馬「總統」日前發表談話強調應「遵守」「中華民國憲法」,而非「修改」「中華民國憲法」,更使得未來充滿更多的內政與外交障礙,儘管暫時的經濟復甦會令人暫時忘記此一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