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演義》,是近幾年刊載在《看電影》和《香港電影》專欄的文字——究其特色,皆因工作性質所得:站在媒體立場,往往從第三方角度審視整個電影產業;與香港影人頻繁交流獲得第一手資料;是以撰寫內容更加追求深入有料,長此累積下來,自問大抵稱得上「遍訪名宿,撫今追昔,演義港片興衰秘史,影人沉浮內幕」。
本書名為《香港電影演義》,是因為一貫的寫作風格不是做評判,而是講故事。眾所周知,香港電影界的故事往往比戲本身更具傳奇性,《香港電影演義》就是經由講述台前幕後的影史秘聞、細節考據,窺視影人心態、類型創作、環境影響、產業格局……由細節入手,積少成多,相對全面的掌握香港電影的今昔概貌。
按說本書內容很多來自香港影人的口述親歷,真實性毋庸置疑,稱為「演義」似大可不必。但是一個創作或事件,除了結果是客觀無可更改的,任何人(包括當事人)講述起因和過程都或多或少存在主觀渲染(如張徹、劉家良對同一件事的不同說法),所以各種版本的影史八卦層出不窮。無法確認他們有多主觀,也不敢自認完全客觀,套用一句俗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部香港電影演義」——不敢說本書的最好,唯一敢保證的是比較好看有料……
今日的香港電影縱然已不再是像大多數人曾喜歡過沉迷過的那個黃金年代的香港電影;而香港電影人亦大多北上,將拍電影的眼光和態度擴大到融入大中華市場的概念中。但大家對香港電影的核心價值,卻從來沒有放棄,亦都明白,什麼才是大家喜愛的「香港電影」
香港電影有自己的影響力,尤其是商業片。幾十年來,香港只能拍商業片,甚至可以說,連王家衛都是很商業的一個。最近華語片市場好,身在其中,覺得這是香港片與內地片互補的橋樑,大家可以用港片來參考,我們之前成功在哪裡,弱點在哪裡。內地這幾年進步很大,發展得比我想像中要快,從十年前到現在反差太大了,從導演到演員,都很出色,但他們拍時裝片,終歸缺少了一個時尚的氣質。但是這幾年,通過香港和內地電影人的合作,已經慢慢在彌補這種氣質。
希望所有的中國電影人都要團結,不要分這幫是香港來的,香港當然有香港的貢獻,我們對華語電影推向世界是有貢獻,而且還繼續有著貢獻。雖然現在的香港電影慢慢被內地融合了,但是小小的香港,仍在堅持拍自己的特色作品。
希望這本《香港電影演義》對香港電影,以及下一代的觀眾,都有一個交流和學習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