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從易理與自然找尋抗癌新法
加拿大易經學院校長 陳怡魁
從事社會服務工作已經五十年,我和一般科學家不同的是,除了研究人也研究挫折。一般人都知道,我們的一生會遇到很多挫折,因此必須學會克服、適應、轉化,但鮮少人瞭解到,憂鬱、挫折也可以用食物來化解;有時只要補充一點點特殊營養素,如氨基酸、醣類、礦物質或草藥,就能增加耐挫力,因而度過難關、解決問題。
從一九七二年以來,我就一直以美國臨床營養學家安德爾‧戴維斯女士的著作:《食療與保健(Let’s Get Well)》作為題材,開班教授「開運食療學」,加上我原本就擅長的八字、卜卦等知識,一起告訴學員如何認識自己、設定目標,面對挫折以解除痛苦;期望他們除了改善自己的問題,也能成為種子,幫助更多人解決困擾。這是一套行之有年,可以現代營養學、保健常識與易經八卦解釋的學問,卻被有心人曲解為出「怪招」、嘩眾取寵。
事實上,從精神醫學的角度來看,我的用意就是給當事人一絲希望、一些動力,激勵他們克服挫折、撐下去就有希望。因為沒有信心就不敢採取行動,就難以突破困境;情緒起伏過大則易阻斷腦神經傳導,導致胃口欠佳、營養不良;並因精神不濟、缺乏衝勁而感到運氣、事業都不順。一旦過度沮喪,萬念俱灰、哀莫大於心死,還可能罹患情緒性疾病或癌症。這絕非危言聳聽,截至目前為止,已經有很多證據顯示,長期精神抑鬱會影響心臟功能,無法產生足以殺滅癌細胞的四種荷爾蒙,因而罹患癌症。此時如能提供一點既可補充營養素,又能強化自信心的食物或方法,往往即能達到趨吉避凶、時來運轉的效用,那麼這些看起來很簡單、甚至有些不合常理的食物或方法,就好像仙丹妙藥一樣有其作用。
羅正武藥師跟我學習多年,對上述的食療知識與方法頗能體會、應用;他除了醫藥本業學有專精外,對大自然現象也深感興趣,不久前已經出版過《大量維他命C如特效藥》和《醫生不願公開的療法2》兩本書,頗受好評。近來因有感於癌症患者愈來愈多,而現行的化、放療與手術等療法只是治標,還會嚴重傷害到生活品質,亟思以自然之法、從根本解決問題。他希望以「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之心,由其他領域入手,徹底揭穿癌細胞的真面目,並尋求非侵入性的改善之道。
我告訴他不妨從先哲的智慧結晶《易經》中找理論基礎,再由傳統醫學中找答案,亦即盡量師法自然之理,進行跨領域的研究。《易經.繫辭下傳》云:「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而今吾人已知,癌症乃本身細胞惡變或病原微生物入侵所致。因此抗癌之道應上窮宇宙天文,瞭解電波與宇宙能量之運作,下察氣象地理與人文環境現象,以為仿生(學)應用;近者取驗於自身,遠則取法於萬物。亦即盡量取法自然,以期上通造化、下合眾人之需要。
在治癌的原理原則方面,不妨師法東漢醫聖張仲景發憤著《傷寒論》一書的精神。史書記載,東漢末年兵荒馬亂,疫病流行,「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一個二百多人的家族,「室室有僵屍之痛,家家有號泣之哀」;有些地區甚至出現「千里無雞鳴,白骨蔽原野」。此情此景逼使他發憤習醫,「乃勤求古訓,博采眾方」,著《傷寒論》。該書的特色是盡量不用抗生滅菌之草藥,而以改變體質、消滅病原微生物為主,從根本解決疫病,結果不但解除了鄉民對疫病的恐懼,也因此成為一方大家。
不意一千七百多年之後,法國學者安東尼‧貝尚(Antoine Bechamp) 也在距今一百多年前,提出「生物自然消除論」,指出病症導致病菌,而非病菌導致疾病;其理論基礎與張仲景的《傷寒論》不謀而合,實在非常奇妙。羅藥師聽後深有體會,決定從自然療法入手,討論可能的抗癌之道。而最簡易的抗癌活人之道莫如飲食,因而將書名訂為《標靶飲食也能抗癌》。
書中除了剖析癌細胞面貌與標靶飲食之道外,原本對醫藥怪現狀、醫療體制與西方醫學的不合理之處有許多批判,但我認為「醫藥與生活都離不開易理」,包括陰陽、虛實、有無等等現象,都沒有絕對的對錯,只是適用與否而已。因此多數的批評與建言都是點到為止,把全書的重點都放在對癌症病人及其家屬有用的討論之上,亦即希望將醫藥與飲食之道,從「把病治好」提升到「全人醫療」的層次。個人覺得這是一本「癌症活人書」,既提升了抗癌視野,也非常實用,是為序。
自序:跨領域研究才能拯救癌症病人 羅正武
記得還在讀醫學院四年級時,母親在朋友的引介下造訪一位據說能通靈的師父,希望瞭解我的前途。通靈者沈思了一會兒後表示:「這個孩子將來會在藥界出人頭地,可能開發出好幾種治重病的特效藥,例如治癌症的藥等等。」我聽了不以為意,因為當時已知要開發一種新藥不是那麼容易,所花的金錢和精力不是區區個人所能負擔得起的。不過這個「開示」也在我心裡埋下一顆種子,總希望以後真的能夠實現此一理想。因此唸書時總比同學們更用功,也再攻讀傳統醫藥學研究所、獲碩士學位;連在外島服役期間也未中斷對醫藥的興趣,一面反覆重溫大學筆記,一面思考未來的方向。當時我特別欣賞惲子愉中西醫師(已故),他提倡西學為體、中學為用,認為只有中西醫密切合作才能真正治好病人,而不是只醫好他的病。
退伍以後首先在連鎖藥局工作以吸收實務經驗,後來自行開設鎵弘藥局,銷售過上萬種醫藥保健品。在這段期間,我經常研究醫藥商品說明書,也常上網查詢醫藥的最新發展,並記下其來源與出處。二OO三年藥局同事無意間將「心臟病免開刀」的專利營養配方資料交給我處理,讓我大開眼界,也大大引起我對「免開刀、免吃藥」治病的研究興趣,從此一頭栽入其中多年。
「心臟病免開刀」配方由馬蒂士.羅斯博士所開發,他是萊納士‧保林博士(得過兩次諾貝爾獎)的接班人,為了傳播正確理念、推廣其特殊配方,還特別成立了羅斯博士健康基金會。他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有些外國製藥業者往往結合政府官員,將無效的醫藥傾銷給醫藥不發達的小國,更令我悚然心驚,原來醫藥也和政界一樣黑暗,充滿「操作」的痕跡。從此之後即很少再看經過翻譯的健康資訊,大多直接上網以瞭解「真相」。數年的埋首研究之後發現,原來國外的報章雜誌與新聞媒體早就報導過治療癌症的有效療法,只是被「有心人」刻意忽略而已。例如老醫師羅萊爾‧雷夫博士,早在一九三一年就發明了「共振頻律治療儀」,宣稱只要巧妙利用共振頻率就可以治癌;一九五三年美國南加州大學醫學院也向全世界發布此一研究成果。但此種簡易方法如果普及話,勢將嚴重影響無數製藥業者的利益,因此雷夫不久就受到聯手打壓,儀器無法量產上市,研究成果也被封鎖、無法進入校園。只有龐大利益的化療藥品大行其道,成為市場「典型」的治癌方法。醫學院學生與教授一向以西方醫學馬首是瞻,當然也被洗腦,結果「積非成是」、形成惡性循環。
之後有很多國內外學者專家投入相關的研究,希望破除上述的迷思,我也多方研究、請教專家,略有心得之後,先後寫成「大量維他命C如特效藥」、「醫生不願公開的療法2」二書,頗獲讀者及前輩、同道的好評。後來細讀網路上的醫藥資訊,忽然想起通靈者的話,也許研究患者越來越多的癌症更能幫助世人解除痛苦。為此我再去請教食療學專家陳怡魁博士,他的建議與我不謀而合。陳博士告訴我:「全世界第一流的人才都匯集在癌症領域,如今已努力了一百年,為什麼都沒有具體成果?可能是方法有問題……」。以英國醫師哈維為例,他為了研究血液循環,特地跑到義大利、跟伽利略學天文學和物理學,後來以實驗方法研究心血管,建立血液循環理論,開拓了新方向;因此建議我將視野放大,從生物學開始做跨領域研究,以不會罹癌的動物為對象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專長易經的陳老師說,易理其實是一種精緻的分類學,可以將最基礎的二分法則運用在醫學和生物學上(如陰陽、虛實等),可以讓問題變得十分單純,比如癌症患者體內會產生一些特別的蛋白質,這種現象就好像真菌菌絲侵入體細胞、交換遺傳物質一樣:腫瘤為真菌和細菌、黏菌的共生現象,這種「以真菌子實體表現出寄生體」現象,應該是人體的自我淨化機制,屬於良性反應,而非十惡不赦的壞蛋。了解腫瘤的作用機轉,就不會覺得癌有什麼可怕之處。
這個觀念確實給了我很深的啟迪。就目前所知,癌症之所以難治,多因太晚發現或化放療傷害了生機;因此若能早期發現,並針對需要給予生機飲食,應該可以改善或使其好轉。可惜大家只知道自然蔬果可以養生,卻缺乏更翔實的資訊,以致患者往往吃了過多碳水化合物,反而讓腫瘤長得更大、擴散得更快。為此我特別應用陳怡魁博士的易理飲食原則,開發出人人可以應用的「標靶飲食療法」,有癌症困擾者不妨試試。
在之前的拙作中大致提到,許多醫藥文獻均記載了好幾種有抗癌效用的療法,例如標靶飲食、雷夫共振頻律療法,以及電頻器療法、碳酸氫鈉注射法、細胞療法,以及在德國風行已久的臭氧療法、氯化銫療法等。但如前所述,由於與既得利益集團的產品相扞格,以及某些執醫藥牛耳的教育界人士之偏見,以致醫藥界出現「見樹不見林」、「信醫不信理」的現象;也就是患者(及其家屬)只聽信醫生,而醫學生只聽信教授的情況,以致病越醫越重、醫藥的研究領域越來越窄。舉例而言,主流醫學一向偏好使用明野式顯微鏡、排斥「暗野式顯微鏡」,所以看不到癌細胞背後、操縱其發展的病原微生物,難怪推導出來的抗癌理論大多是錯的。筆者為了證實其中的不足之處,乃援用生物學的定論,仔細說明癌症的形成、成長、致病與治療之道,同時提出「信理不信醫」觀念,鼓勵大家吸收新知,多聽主流醫學之外的聲音,或許應有益於自己或親友的健康。
個人在研究多年之後發現,腫瘤其實是真(黏) 菌之子實體,如其菌絲體大量出現加上體內二氧化碳含量大量上升(我稱之為「真菌瘋長」),就容易形成血癌等癌症,這也是本書的主題之一,希望對未來的癌症研究方向有些幫助。當然我的願望是未來能從多個面向來導正醫藥環境,近而達成全人醫療的目標。這些願望包括:
(1)醫學院普遍採用暗野式顯微鏡與雷夫顯微鏡,以增廣學生視野,強化醫學教育。
(2)教導各大專院校的電機、機械、資訊與醫學工程系學生,自行組合「共振頻律治療儀」,以利眾多患者使用,節省龐大的醫藥資源。
(3)更新醫藥教育內容,公開簡易有效的食療法,終止使用多年、無效的菜單。例如醫師、營養師、藥師都不應該再開「高澱粉菜單」給癌症病人食用;反之應該推薦大劑量維他命C療法;例如在H1N1新流感肆虐期間,若能公開大劑量維他命C注射劑,即使不打疫苗也能度過難關、不易被傳染。
(4)如果以上呼籲無效,建議民眾常向監察院、立法院陳情,要求衛生署、教育部修改教科書錯誤,以免醫學教育淪為愚民教育,而大家的身體成為化學藥品的試驗場。
(5)最重要的是,建議衛生署將所有有效療法納入全民健保,這樣讀者的健康才有保障。
總之,提升生活品質、常保健康要從改善醫藥環境著手,而提升醫藥水準又得從通達醫學教育與醫藥資訊做起才易見功。但在全面達成這個願望之前,讀者只能自求多福,細讀本書、充實醫藥知識,才能自救助人。癌症並非不治之疾,只要吃對食物就可能像發射導彈一樣,將癌症病灶徹底摧毀,此即「標靶飲食」的精神。最後祝天佑台灣,天佑所有癌症病人。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九月二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