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唯拼命追求者可得──從鐵達尼號到海角七號
著手撰寫此書,遠在前作「一山走過又一山」之前;是在蒐集資料的過程中,因另有所感,遂先完成了後者。我於是喜歡這麼形容:作為研究李安的心得報告,前作是敘事為主,兼伴抒情;這本則是專門論說,輔以敘事。此二者,儘管各自獨立,但構成的脈絡是一貫的。
我無法深刻解釋為何會如此「鍾情」於研究李安。這也許像是這位大導演勢必無法清楚交代自己為何總對和同志有關的題材產生興趣──他拍攝中的英語新作「Taking Woodstock」,乃繼「喜宴」、「斷背山」後再度涉及此一內容。我寫過奧黛麗赫本,未來還希望有機會能寫費雯麗、寫嘉寶等影壇傳奇,但她們吸引我的原因易於說明──她們的臉孔是如此美麗,她們的表演是如此動人,她們在大銀幕上鏤刻下的身影是如此絢爛奪目。
亦有其他導演因其傑作、因其風範讓我備極尊崇。但也許李安更似一湖寒潭;那平和如鏡、波光深邃的水面下蘊藏的巨大能量,於是將我深深的、牢牢的吸入,使我得以浮沈其中一窺究竟 - 關於李安如何成為李安;關於一個人如何用平凡創造出不平凡。
很巧合的,本書將屆出版的此時,距我完成初稿,整整一個年頭。一年前的這個時候,李安的「色,戒」正值熱賣;在台灣,乃至整個華人世界,都掀起了一陣評論與觀影的狂潮。一年後的今日,另一部出自台灣導演的電影「海角七號」,站上了同樣檔期;它打破了「色,戒」的賣座數字,正頂著年度票房冠軍的頭銜,朝更高的紀錄奔去,其不停歇的姿態壯哉偉哉。
這部電影的成功軌跡,總讓我聯想起李安的「臥虎藏龍」,以及詹姆士喀麥隆的「鐵達尼號」。當年,「臥虎藏龍」正是從首週末十六家戲院、總計六十六萬美元的票房開始,最終,憑藉絕佳口碑的支撐,以長達三十二週的映期,在北美寫下一億兩千八百萬美元的驕人紀錄。在北美影史的外語片賣座紀錄上,它以冠軍的姿態,遠遠地將總收入為五千七百萬美元的亞軍──義大利電影「美麗人生」拋在身後。而「海角七號」以首週末三天台北近四百萬台幣的票房為始,一路憑藉網路散布出的好口碑迅速衝破五千萬元、一億元、一億五千萬元等大關,恰似「臥虎藏龍」不靠傳統手法宣傳操作,一步一腳印在北美披荊斬棘的過程。
另一方面,這部電影在上映第三週才奪下週末票房冠軍,在第四週才寫下上映以來最佳週末票房數字,並持續維持每週票房冠軍的紀錄,也與「鐵達尼號」在上映第六週才創下開片以來最佳週末票房,隨後一路保持長紅的紀錄有所似。這兩部電影,都在觀眾間展現了一種罕見的受歡迎度與感染力。
事實上,「海角七號」與「鐵達尼號」都出現了一種超越單純好口碑電影所會發生的現象:許多觀眾看了不止一次;其中,猶有人看了不只兩次、三次。大眾爭睹這兩部電影的現象,早已超越一般看好電影、享受純娛樂的層次,而更像在從事一種非受強迫、純屬約定俗成的社會化行為。
無論如何,最終,「鐵達尼號」在北美寫下連續十五週票房冠軍的驚人成績,以連續四十一週的映期累積出六億美元的總票房,創下讓其他電影只能遙望,無法觸及的紀錄。(至今年九月為止,北美影史票房榜的亞軍與季軍分別為總收入五億兩千四百萬的「黑暗騎士」與總收入四億六千萬的「星際大戰」。)這部拍片費用一路追加,直至成為當時史上最昂貴製作的電影,曾經歷幾度拍不下的窘境,被業界視為碰不得的燙手山芋;正是編劇兼導演喀麥隆的全身投入,傾力為拍片資源同各方周旋,才改寫了人們對一部電影能取得多大成功的想像。
那「海角七號」呢?它能成為台灣的「鐵達尼號」嗎?從我在戲院持續觀察到的票房紀錄與觀眾反應,我想:是的,它將會是。
魏德聖先生──「海角七號」的編劇兼導演,與李安同樣都孕育自台南的好山好水;但這不是他們僅有的相似處。深入瞭解前者在完成本片前的心路歷程,我竟一點一滴地看到許多後者在邁向成功中所展現的特質。它們乍看並不起眼,但仔細端詳,一種突出於無華的光澤就會慢慢滲透出來。包括妻子的一路相挺、正式拍片前用不斷寫劇本來磨練與等待、為拍片的傾盡所有、慧眼選用新人……,這種種,當年曾發生在李安身上,如今則發生在魏德聖身上。我相信,它們也能在詹姆士喀麥隆,以及其他許多寫下新紀錄、創出新局面的人身上被覓得蹤影。
歸根究底,成功,源於最初的夢想,始於其後拼命的、不顧一切的追求。過程中,儘管斷不可能有簡易純粹的方法──那樣世上哪還會有失敗者?但在成功者身上,相同的脈絡應是一番梳理後可得。抱著這樣的想法,這書於是有了當初的開始,有了現今的完成。
此時此刻,回顧來時路,有幾個人是我不能也不該略而不提的。
首先,感謝李安導演的摯友馮光遠先生。在這前後兩本書完成後,馮先生皆於百忙中抽空賜予許多寶貴意見,並分享許多獨到見解;備受啟發之餘,它們尚讓我對兩度以李安為題材寫作,對這位大導演本人而言,是否是項冒失之舉的顧慮稍感釋懷。
接著,我也要感謝如果出版社的總編輯王思迅先生,與副總編輯張海靜小姐。雖然近來我們在討論如何讓出版品在不景氣的大環境中更具賣點賣相、更具銷售競爭力的過程中,他們總玩笑地自謙「仍在學習如何從文化人轉型成商業人」,但若非他們那文化人獨具的慧心與「慧眼」,我這商業人不可能有至今三本拙作的問世。在這價值觀日益扭曲變形的社會,正因有他們這樣的人仍在崗位上固執堅持,新一代於是不會失去所有的正直與良善。這其實是份遲來的感謝,但,我希望我們最新的約定(是的,我當成約定了!):奉上這出版社的第一本愛情小說,不會來得太遲。我會為此努力。
最後,我要鄭重感謝兩個人:李育光先生與林浣琴女士──我的父親與母親。感謝他們對我這隨興而為的「作家」生涯的一路無條件支持。沒有他們,這本書不可能完成;事實上,任何一本書都不可能完成。由是,倘有任何人因閱讀此書而獲得鼓舞或助益,一切請歸功於這兩位作者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我謹將此書獻給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