讚美的禁忌
不理解孩子的努力就隨口讚美,不如不要說!
讚美孩子其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即使是非常類似的兩件事,也常常會因為當時的狀況不同而必須分別採取讚美或不讚美的對應方式。孩子是否值得讚美,完全取決於媽媽對事物的看法,是媽媽價值觀的一種表現,所以讚美會有如此多不同的表現方式,也就可以理解了。不過無論如何,還是有一些「最好不要用來讚美孩子」的方式。
例如,採取「比較式」的讚美法就比較不妥,像是「這一個比較漂亮呢!」或是「這一邊比較快喔!」的比較法都不是很恰當。我們總是很習慣以比較的方式,來判斷事物的好與壞。透過比較的方式,確實容易讓我們對事物做出評價,因為只要單純比較表面的事實與現象就可以得到答案。只是一旦養成這種「凡事都用比較」的態度來看待事物的習慣後,就很難注意到隱藏在背後的「事物的本質」。
「雖然外表不怎麼好看,仍然盡力地完成了」或是「雖然速度很慢,但是為了要送給媽媽,還是拼命地努力」以及「雖然被毛巾卡住了,還是努力地試著將抽屜關起來」等情況發生時,雖然沒有留下完美的結果,但孩子的心意、精神集中力、幹勁,都是全心全意的。對於將力量都灌注在努力完成這些事情上的孩子來說,這個過程是非常有價值的,請大人們務必要理解孩子的這種努力。
如果媽媽凡事都只被表面的假象給牽絆住的話,自然就只會對孩子說出:「你做的比A好喔!」或是「你做的比B快喔!」之類的話,根本沒辦法讓孩子的純真心靈。能適當地採用「愛的教育」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不過在這當中,還是有一些讚美方式是對孩子非常不好的,例如下列的這種讚美方式:
•敷衍式的讚美→即使被讚美,也感受不到真正的喜悅。
•不管什麼事,通通都讚美→「被讚美」變成一種目的。
•「好棒喔!」、「你好乖喔!」、「你好聰明喔!」↓缺乏具體性,讓孩子感到莫名其妙,不知道自己到底是為什麼被讚美。
不管是孩子還是媽媽,都應該在讚美的同時一起展現笑容,畢竟讚美這個行為代表的是媽媽認同孩子的努力,也是媽媽想培養孩子認同自己努力的一個契機。不過話說回來,培育孩子努力成長的媽媽,有時也需要被人讚美,所以偶爾不妨試著要求一下孩子的爸爸或週遭的人,來讚美一下自己吧?
提醒與斥責
斥責是為了讓孩子明白「為什麼不可以」!
好奇心旺盛的孩子,總是隨時優先追求探索的快樂,而不管大人所謂的「家教」、「禮貌」或「危險」,所以媽媽非常有必要教導孩子「為什麼非得這麼做不可」的理由。例如:「我們等一下要一起去餐廳吃飯,不過餐廳不是給人家玩耍的地方,所以你要安靜地乖乖吃飯喔!」但即使行前如此對孩子解釋,孩子還是有可能到了餐廳後,照樣在餐廳裡到處亂跑。這種時候,大人們總是會不自覺地想要大聲斥責孩子:「不准用跑的!」或是「你給我差不多一點!」只是即使如此斥責孩子,仍無法讓孩子清楚明白自己為何會被罵,結果只會造成相同的戲碼不斷重複上演而已。
這種時候不妨捉住孩子,然後看著孩子的眼睛,清楚告訴孩子,他的行為已經造成其他客人的困擾,然後再告訴孩子:「這裡是給大家吃飯的地方,所以我們去位子上坐好喔!」用這種方式清楚地把訊息傳達給孩子。斥責孩子的目的,在於向孩子傳達「為什麼不可以這麼做,以及在這種場所裡應該怎麼做才對」的訊息。
此外,孩子無法判斷什麼事對他是危險的,所以當孩子真的做了絕對不該做的事或是危險的事時,一定要當場義正嚴詞地斥責,例如:「絕對不可以摸這個東西!」不過此時媽媽的語調,大概都會非常強硬又很大聲,所以在斥責孩子之後,一定要立刻清楚地向孩子說明危險的理由,例如:「媽媽跟你說,這個東西會……」,才能讓孩子明白「因為這個東西是這樣的,所以才絕對不能碰」。
如果是大人,自然懂得判斷事物的道理,知道「這個東西一碰的話,就會變成這樣,所以不能隨便亂摸」,並能夠推論出「上次才犯過相同的錯誤,所以這次可不能再重蹈覆轍」。但孩子還不具備這種判斷能力,所以媽媽當然有必要在每個不同的場合裡,告訴孩子:「這個東西如何」,並依據狀況採取「提醒或斥責」的手段,確實將訊息傳達給孩子明白。
不過話說回來,媽媽畢竟也是凡人,難免也會有怒火上升的時候,因此不自覺地大聲斥責對孩子也是無可厚非的事。只是萬一發生這種情形時,一定要在事後安撫孩子,甚至抱住孩子,溫柔地對他說:「對不起喔!媽媽剛才罵得太過火了。」斥責孩子時,絕對不能讓孩子因此產生「媽媽討厭我」的感受,而是設法讓孩子覺得「媽媽很愛我」,這種充滿愛的斥責方式,才是最重要的教導方式。為了讓孩子懂得區分什麼是可以做的事、什麼是不可以做的事,媽媽非常需要鍛鍊出那「名為斥責的愛的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