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說,不用等待諸神,在這個不完美世界就可以找到自由,只要你夠努力。
他曾經叫做悉達多‧喬達摩,後來我們叫他佛陀,一個覺悟的人。
佛陀的一生,充滿許多神話及傳說。在經典中,我們只能得知佛陀出生及早年修道的歷程。但是對於他證道後的生活細節及確切的生平紀年,我們卻無法得知。
被戲稱為「落跑修女」的宗教學家凱倫˙阿姆斯壯,以研究一神教(回教、天主教、猶太教)而著名,這次她延伸自己的宗教關懷,把焦點放在起源於印度次大陸的古老宗教。
本書中,阿姆斯壯一方面從印度次大陸的地理環境,分析為何這片土地上會產生如此特別的宗教。另一方面,她從印度古老的宗教中,探究形塑佛陀思想的可能起源。最重要的,她試圖從巴利文佛經中,勾勒出佛陀可能的生平樣貌。另外,佛陀生平中的神話部分,她則以神話學及心理學的角度,試圖提供給讀者一些更合理的解釋。
作者簡介:
凱倫˙阿姆斯壯,1944年生於英國,在牛津大學聖安妮學院主修英國文學,畢業後曾在倫敦大學任教。她曾經是修女,後來離開教會,轉而研究各種宗教、寫書、到處演講,致力於調和各種宗教的衝突。她認為所有宗教的雖然表面上不同,但都強調同樣的生命態度:慈悲。911之後,她的著作《伊斯蘭》(左岸)、《穆罕默德──先知的傳記》(究竟)成為西方國家認識回教世界的熱門讀物,台灣引介出版的著作尚有,《神的歷史》(立緒)、《神話簡史》(大塊)。
譯者簡介:
台灣大學哲學碩士,德國弗來堡大學博士研究。譯著有:《詮釋之衝突》、《體會死亡》、《美學理論》、《法學導論》、《愛在流行》、《菁英的反叛》、《神在人間》、《神話學辭典》。
各界推薦
得獎紀錄:
阿姆斯壯成功地展露佛陀這個不平凡的人,以及那個不平凡的時代。對於佛教起源及入門知識有興趣的讀者,本書是完美的首選-亞馬遜書店阿姆斯壯以研究一神教及中東的著作聞名,這次她轉向遙遠的東方撰寫佛陀的一生。在書中我們將看到,佛陀那個時代的困境,同樣也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困境。雖然她在盡力要保持學者的嚴謹與客觀,但我們仍能在她筆下看到她對佛陀流露的景仰之情-出版人週刊在本書中,阿姆斯壯展現了她三種獨特的才華:歷史學家、評論家、說故事的人。所以這本書既有知識性,內容也讓人很着迷。她的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關於佛陀的傳記,市面上並不少見。本書的特色在於以兩百多頁的篇幅,用感性的文字加上專業的歷史考證精心撰寫而成,中間並加上阿姆斯壯對於宗教事件和教義的分析。除了詳述佛陀的一生,作者也在書中談及佛教起源的歷史文化背景,介紹基礎佛學觀念及修行方式。林宏濤先生從事譯著多年,在翻譯本書時,書中提及的佛經引文及佛陀教誨,他都引自漢文佛典,此外他也在譯注中加上各種佛教名詞解釋。為了簡潔呈現佛陀的一生與教法,作者與譯者都下了十足的苦功。這也是我們再次讓本書問世的動力。如果想認識佛陀的一生、原始佛教的教法、佛教生起的歷史
得獎紀錄:阿姆斯壯成功地展露佛陀這個不平凡的人,以及那個不平凡的時代。對於佛教起源及入門知識有興趣的讀者,本書是完美的首選-亞馬遜書店阿姆斯壯以研究一神教及中東的著作聞名,這次她轉向遙遠的東方撰寫佛陀的一生。在書中我們將看到,佛陀那個時代的困境,同樣也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困境。雖然她在盡力要保持學者的嚴謹與客觀,但我們仍能在她筆下看到她對佛陀流露的景仰之情-出版人週刊在本書中,阿姆斯壯展現了她三種獨特的才華:歷史學家、評論家、說故事的人。所以這本書既有知識性,內容也讓人很着迷。她的
特別收錄 ...
章節試閱
為佛陀立傳
──《佛陀:喬達摩的人生旅程》導讀
凱倫.阿姆斯壯(Karen Armstrong)著,林宏濤譯
單德興
汝等當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即應依四念處而行。
如風止滅火,寂靜無可名。覺者除我執,離相亦離言。
立傳,難;為名人立傳,更難;為聖賢立傳,尤難;為教主立傳,最難。
立傳之所以難,是因為資料不可能完備,故有材料不足之嘆;而面對資料繁多者,則又有割捨之難與「不知所以裁之」之嘆。為名人立傳之所以更難,是因為讀者對名人多少已有先入為主的看法,而且可能評價不一,任何一本傳記都難以符合眾多讀者心目中不同的傳主形象。為聖賢立傳之所以尤難,是因為除了歷史的要求與文學的規範之外──這是傳記文學的基本條件──更增添了道德的訴求與教化的目的,稍一不慎便有違聖賢的崇高形象。至於為教主立傳之所以最難,是因為這類傳記除了上述的困難之外,特色在於修行的過程、靈異的經驗與宗教的體悟,相關的神話、傳說、譬喻等等在所難免,這些固然是該教信徒所重視、珍惜的,也是一般讀者覺得好奇、卻又往往較難接受的。至於宗教經驗中不可思議、難以言詮之處,更是令人擲筆三嘆。
而在世界各大宗教中,為佛陀立傳則比為耶穌或穆罕默德立傳更加困難,因為佛陀原本無意創立任何宗教,遑論成為教主,只因不忍眾生苦,所以在澈悟之後的四十五年間,四處弘化,將自己的修行心得與證悟之道(如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與有緣人分享,協助他們離苦得樂。至於佛教的經典,也不像基督宗教的《聖經》或伊斯蘭教的《古蘭經》,一開始並無撰寫成文的經典,而是佛陀的追隨者在他滅度後,才透過結集合誦,經眾人審定,分別部類,編成次第,是為經、律、論三藏;而且結集大會先後兩次,相隔多年(南傳佛教尚有「第三結集」之說),所審定的經典原先只是心念口誦,後來才有文字紀錄,而上座部的巴利文經典雖然「不是『三藏』的唯一版本,卻是唯一完整保存下來的經典」。再者,佛法主張無我,經典裡不凸顯個人的事蹟與色彩,「關於佛陀生平的故事缺乏連續性」,甚至「在佛陀的傳法中,有二十年的時間沒有任何事蹟記載」。此外,當時印度人的歷史觀與現今迥異,早期佛教徒「重視的是聖典的意義,而不是歷史上真實的細節」,以致「大部分西方人視之不可或缺的資料,在經典裡卻付之闕如」。因此,為佛陀立傳真可說是難上加難。儘管如此,歷代還是有許多人為佛陀立傳,顯示了這件事雖然困難,但並非完全不可能。
雖然這些資料無法「滿足現代史學的科學標準」,「只能說是反映了巴利文聖典形成時(也就是佛滅後三代之間)關於悉達多的傳說」,但其中確實包含了珍貴的史料。考古學家、歷史學家和語言學家的鑽研,也使今人對西元前五世紀北印度的政治、經濟、社會具有相當的認識。而經典中雖未詳載佛陀生平的細節,但對於關鍵時刻與事件,如誕生、出家、成佛、初轉法輪、入滅,都頗為重視。因此,根據佛陀一生的重要事蹟,再佐以其教法,足以勾勒出他的生平與要義。
歷代的佛陀傳記不知凡幾,台灣出版的佛陀傳記也不勝枚舉,單單筆者服務的中央研究院就收藏了數十種國人撰寫或翻譯的佛陀傳記。陳又新先生在《藏傳釋迦牟尼佛傳》的導讀中也指出,「當前世界學術界對於釋迦牟尼佛傳記的重新撰述,無虞上百種」,並提到下列幾個中譯本:「美國高樂斯的《佛陀的綸音》,日本中村元的《瞿曇佛陀傳》,副島正光的《釋迦其人及其思想》,池田卓然的《新譯佛所行讚》,武者小路的《釋迦》,常盤大定的《佛傳集成》,高楠順次郎的《釋尊的生涯》等等。」
目前台灣市面上較常看到的佛陀傳記包括了星雲法師的《釋迦牟尼傳》(佛光),英籍髻智比丘根據巴利藏經撰寫的《親近釋迦牟尼佛》(釋見諦、牟志京譯,橡樹林),越南裔一行禪師根據巴利文、梵文與漢文佛典撰寫的《一行禪師說佛陀故事》(何蕙儀譯,法鼓),甚至十五世紀末格桑曲吉嘉措根據藏傳佛教經典編寫的《藏傳釋迦牟尼佛傳》(達多譯,商周)等。這些都是由佛教高僧撰寫的佛陀傳。此外,佛教徒與佛教學者所撰寫的佛陀傳記也所在多有,嚴肅的與通俗的兼而有之。那麼,在台灣出版的林林總總的佛陀傳記中,凱倫.阿姆斯壯的《佛陀:喬達摩的人生旅程》(Karen Armstrong, Buddha, 2001)有何特色?
首先,這是一位非佛教徒為佛陀所寫的傳記。一般而言,由非教徒或異教徒為另一個宗教的教主立傳,只要心懷尊重與同情的了解,不存著黨同伐異的預設立場,理論上較能擺脫虔誠信徒的崇拜心態、甚至神格化的現象,而根據相關的宗教經典與歷史文獻,予以較客觀的呈現。因此,本書便是根據巴利文佛教經典,綜合相關的佛學研究和佛陀當時北印度文明的知識,所撰寫的佛陀傳記。
此外,阿姆斯壯獨特的生命歷程與宗教經驗也賦予本書靈修、比較宗教學與文化史的視野。作者出生於一九四四年,成長於英國工業大城伯明罕,十七歲時為了尋求生命的意義,毅然告別家人,進入天主教修道院,當時適逢第二次梵諦岡會議之前,所以是最後一批接受傳統嚴苛訓練的修女。在幾年的基礎訓練之後,她進入牛津大學主修英國文學,然而自由、獨立、批判的學院風氣與要求服從、謙卑、無我的修道院生活之間的矛盾益形激烈,在經過內心強烈掙扎之後,終於在一九六九年還俗(有關其七年修女生活,詳見第一本自傳《穿越窄門》[Through the Narrow Gate, 1981])。二○○二年她在接受美國著名電視節目主持人墨耶思(Bill Moyers)專訪時坦言,還俗後有長達十五年的時間很排斥、厭惡任何宗教,後來卻因為赴耶路撒冷拍攝英國電視台的紀錄片,得以接觸猶太教與伊斯蘭教,體認到三個宗教之間的關係與異同,重新肯定宗教的意義與價值。
以後她陸續寫出許多本叫好又叫座的書,有些高踞暢銷書排行榜,至少翻譯成四十種語文在世界各地流通,其中幾本也有中譯:《穆罕默德──先知的傳記》(Muhammad: A Biography of the Prophet, 1991 [究竟,2001])、《神的歷史》(A History of God: The 4000-Year Quest of Judaism, Christianity and Islam, 1993 [立緒,1996])、《萬物初始:重回創世紀》(In the Beginning: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Genesis, 1996 [究竟,2003])、《伊斯蘭》(Islam: A Short History, 2000 [左岸,2003])、《為神而戰──基本教義派的起源與發展》(The Battle for God: Fundamentalism in Judaism, Christianity and Islam, 2000 [究竟,2003])、《神話簡史》(A Short History of Myth, 2005 [大塊,2005])。由這些書名便知,作者出入於不同的宗教之間,尤其是猶太教、基督宗教和伊斯蘭教這三大一神教,致力於促進相互的了解與尊重,尤其是扭轉當前西方世界對於伊斯蘭教的誤解。這些在所謂「文明的衝突」(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之說盛行以及後九一一時代,都有著重大的宗教與世俗的意義與作用。
作者雖然自稱是「自由獨立的一神教信徒」(“a freelance monotheist”),然而根據對於世界幾個主要宗教的深入體認,明確指出各個正信的宗教儘管表面上各有不同,其實卻有個共同之處,就是去除自我(ego),重視慈悲(compassion),亦即「無私無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因此,不同宗教可以在這個交集之下合作,增加彼此的了解,促進世界的和平。她也對各宗教內的基本教義派提出深入的觀察,分析其形成的原因,並愷切指陳這些自認「為神而戰」的「忠實」信徒,對於自己信奉的教義狹隘、偏執的詮釋,以及由之而來的激烈行為,反倒完全背離了該宗教的核心價值。
此外,本書的出版緣由更增添其比較宗教學的色彩。《佛陀》一書名列企鵝傳記系列(Penguin Lives Series),是著名的企鵝出版社規劃出版的幾本宗教傳記之一,尋求在有限的篇幅內向一般西方讀者介紹著名的宗教人物,以增進世人對於不同宗教人物和相關教義的認識。
作者在本書中強調佛陀無與倫比的無我與慈悲,以及獨特的教法與意義,並且把傳主放置在更寬廣的歷史脈絡中。她認為佛陀所處的時代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大轉折,世人由以往盲目的信仰,轉為以人本為基礎的理智思維,尋求啟蒙與救贖,探索人生與宗教的意義,見證了「人文精神的開始」。在這個所謂的「軸心時代」(“the Axial Age”,西元前八百至西元前二百年,此觀念由德國哲學家雅斯培[Karl Jaspers]首倡,但書中未提其名,只是籠統地說「有些史學家」),出現了許多代表性人物,包括希伯來的先知,中國的孔子和老子,伊朗的索羅亞斯德,希臘的蘇格拉底和柏拉圖,而佛陀則是「軸心時代最重要也最典型的領導人物」。此外,當時印度由於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新興階級的崛起,挑戰了舊有的思想與階級制度。政治紛亂更促使人們亟思探求人生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追尋終極關懷。作者認為這些都與我們現今的處境相似。
除了比較宗教學與文化史的特色之外,作者以客觀、平實的手法再現悉達多.喬達摩的一生,由誕生、少年生活,於二十九歲出離求道,三十五歲澈悟,再以四十五年的時光四處行腳、弘法利生,於八十歲涅槃,所呈現的是一位積極尋求生命意義與解脫之道的人,如何由凡夫而成為佛陀(覺者)的過程,以及不忍眾生的苦難,而將自己證得的真理及證道的方法與在苦海中浮沈的世人分享,希望眾生也能離苦得樂。因此,不論本書中譯前版的書名(《眾生的導師 佛陀:一個追尋菩提的凡人》)或本版的書名(《佛陀:喬達摩的人生旅程》),都強調了由凡入聖之道,也就是人人都有潛能循著這條古仙人道澈悟成佛,但必須憑著自己的決心與努力,而無法藉由外來的恩寵直接獲致。另一方面,喬達摩成佛之後的弘法利生,也顯示了由聖返凡、濟度眾生的慈悲與智慧。全書也呈現了喬達摩所證悟與宣揚的佛法要義,如三無漏學、四聖諦、四念處、四無量心、五戒、八正道、十二緣起、無常、無我、中道、業、因緣、因果、輪迴、心解脫、菩提、涅槃等。就是這些使得佛陀成為法的化身,涅槃的具體實現,而四十五年的轉法輪則是「擊不死涅槃鼓」。
本書根據原初的巴利文經典,呈現了佛陀人性的一面,並提供了許多值得參考的觀點:如以瑜伽修行有系統地如實觀照,去除我執,親證四聖諦;質疑形上學說,強調經驗主義、實用主義、實證主義(「法必須是以實修實證為取向」);沒有原罪觀念,主張「自依止,法依止」,以佛法為依歸,拒絕權威崇拜與他力救濟(「不依賴另一個世界的神性奧援」);認為不斷試探、阻礙喬達摩的魔羅象徵著潛意識、「自我的黑暗面」,而「降服魔羅其實就是戰勝自己」;眾生平等的主張在當時階級分明的印度社會是很激進的;與其他軸心時期的一神教相較,在面對自我時「佛陀的學說卻更究竟」,避免了「把上帝想像為我們自我的放大,有著和我們一樣的愛憎……這個有限的上帝於是成為歷史上最可怕的宗教暴行的幫凶」,而即使「那些厭倦於宗教體制的褊狹而不容異說的人們,也會喜歡佛陀的強調慈悲心」;允許女性出家在當時固然是創舉,但比丘尼八敬法在今日看來不免性別歧視……
此書的中譯也相當具有特色。其實,以忠實、曉暢的中文傳達原著只是翻譯的基本要求,然而坊間許多翻譯連這個基本要求都達不到。而翻譯這類書籍更艱難的挑戰在於佛教中譯史源遠流長,如何將佛教名相與經文「還原」為漢傳佛教裡的用語與譯文,涉及專業知識與耐心、細心。譯者林宏濤先生以精練的文字傳達原文的意義,找出現存的中文經典譯文,更增添了不少譯注。這些譯注主要為原作提供經典的根據,但至少有五處是對原作的補充與修正(第三章註14,第五章註59及62,第六章註8及23)。這些在在顯示了譯者的專業與敬謹。
總之,作者從人類文明史與比較宗教學的寬廣視野出發,根據巴利文佛教經典,以平實、客觀、公正的史家手法,勾勒出喬達摩由凡夫而成佛之道,濟度眾生的悲願與行止,以及佛陀在人類歷史和當前世界的意義。譯者則以信實、精練、曉暢的文筆傳達原作,將其中的名相與經文「還原」為漢傳佛教裡約定俗成的文字,並以許多譯注適時地補充原作。若說原作呈現了喬達摩的人生旅程,那麼譯作則促成了此書進入中文的旅程,兩者相得益彰,也為中文世界增添了另一本具有特色的佛陀傳記。
2009年4月17日
台北南港
為佛陀立傳──《佛陀:喬達摩的人生旅程》導讀凱倫.阿姆斯壯(Karen Armstrong)著,林宏濤譯單德興汝等當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即應依四念處而行。如風止滅火,寂靜無可名。覺者除我執,離相亦離言。立傳,難;為名人立傳,更難;為聖賢立傳,尤難;為教主立傳,最難。立傳之所以難,是因為資料不可能完備,故有材料不足之嘆;而面對資料繁多者,則又有割捨之難與「不知所以裁之」之嘆。為名人立傳之所以更難,是因為讀者對名人多少已有先入為主的看法,而且可能評價不一,任何一本傳記都難以符合眾多讀者心目中不同的傳主形象。為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