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必讀的,培養孩子正確價值觀的理財教育書。
這本書,讓您幫助孩子掌握理財真諦,早一步培養完整健全的人生態度!
愛孩子,就給他完整的理財觀!
三立新聞主播 李晶玉 誠摯推薦
親職教養專家 江兒 誠摯推薦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副教授 鍾志從 誠摯推薦
韓國知名金融教育專家親筆撰寫,訪談歐美教育界和金融界,
歸納出最貼近孩子、最具國際視野的理財觀點。
本書由淺入深,傳達完整、正確的理財知識,
有別於目前市場上相關書籍僅僅單薄地提供幾則理財操作方法,
或是單純的人格教養書,本書以啟發孩子的完整健全人格為訴求,
內容含括金錢態度,理財觀與人格培育。
這本書,將能開啟孩子的理財觀念,引導孩子從小建立正確的價值觀,讓孩子:
愛上儲蓄!
不成為卡奴!
建立正確的金錢價值觀!
培養正確的理財態度!
從編列預算,學習自制力!
藉由財務規畫,擁有責任感!
認識金錢的真諦,樂於與人分享!
從理財,培養獨立性格!
學會感恩,具有健全的人生觀!
【本書大綱】
理財能力的高低決定孩子一生的成就,本書提供實用、完整的家庭理財教育觀念,這些理財訊息已得到韓國人民的廣大迴響肯定。
本書透過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平凡實例,提示金錢可以做的五件事情「賺錢、存錢、分錢、消費、信用」,來建立孩子正確的理財觀念和作法。
關於理財,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因為孩子會在父母從事儲蓄、投資、捐贈、納稅、消費、使用信用卡等經濟行為的時候,逐步學到父母理財的方式,所以父母應該和孩子共同建立良好的理財觀念。
在國外,人們把「理財教育」視為「道德教育」或「人性教育」,理財教育並不是單純的以傳播知識,增進智慧為目的,其核心在於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理財教育又是生活教育。金錢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父母既是理財教育的唯一老師,又是最好的老師,因為孩子可以在與父母的生活中受到教育。理財教育不是單純的知識和情報的傳播,而是依靠父母來完成的教育。
作者簡介:
樸哲
韓國高麗大學經營系本科及研究所畢業。現從事國民銀行理財教育,是金融界與教育界極受歡迎的資深專家,二○○三年榮獲韓國最高榮譽──總統獎,二○○四年當選為大韓民國新知識份子,二○○六年獲得第一屆傾向理財大獎(理財監督員獎)。樸哲認為理財教育必須及早進行,從小開始紮根,才能培養孩子的良好人格。在《朝鮮日報》、《明日報》理財教育專欄連載〈讓子女成為富翁的理財教育〉、〈跟子女一起學習的樸哲理財教育〉等文章,受到熱烈迴響。著有《二十歲,與錢成為好朋友的年齡》、《錢是我們最好的朋友》、《懂錢、懂經濟》《走向經營的最前線》等書。
章節試閱
<別讓孩子成為理財盲>
每年四月是美國孩子最忙的時候。不是因為開學或補習,更不是因為考試,而是為了學習如何運用銀行帳號,學習如何儲蓄和計算利率。在美國,四月是政府制定的「青少年理財教育月」(Financial Literacy for Youth Month)。
每到這個時期,各級學校都忙於進行理財教育。以銀行為代表的各家金融機構,紛紛派出講師團,到全國各地的各級學校進行理財教育。老師們深知理財教育在孩子未來發展中的重要性,他們不但協助講師培養孩子的理財意識,也與學生一起學習理財知識。
為什麼只有世界經濟強國美國能意識到理財教育的重要性?這一點非常值得深思。
美國理財教育的歷史,其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長。五○年代,美國青少年「文盲」(Illeteracy)現狀的調查報告〈Johny為什麼不能讀〉(Why Johny Can’t Read?)中,揭露了當時美國青少年文盲數量急劇增多的狀況。這份報告在美國引起軒然大波,也成為當時美國政府決心改革教育體制的主要原因,大家赫然發現,美國有為數眾多的青少年竟然連基本的文字發音和書寫都無法完成。
九○年代,美國社會再次掀起軒然大波。這次不是因為「文盲」,而是因為「理財盲」(Financial Illeteracy)。一九九七年,「Jump$tart」團體對美國十二年級(相當於台灣的高中三年級)的學生進行了有關理財知識的調查,結果顯示絕大多數的學生成績不及格,代表這群青少年嚴重缺乏理財的最基本概念。
就在這個時候,社會爆發多起攸關財務問題的慘劇──許多信用不良者因為無法償還信用卡債務而結束生命,其中不乏年輕人。因無法承受債務所帶來的壓力,中央奧克拉荷馬大學(Central Oklahoma)的新生Mitzi Pool,還有三年級的Sean Moyer等,分別在一九九七年和一九九八年選擇自殺,結束了他們年輕的生命。而這些都只是諸多不幸事件中的一例而已。
這些社會事件讓大家感到非常困惑:這群年輕人究竟出了什麼事?尤其其中還有許多是名校的在學學生。
警方事後調查發現,Sean Moyer擁有多達十二張信用卡,並在他的抽屜發現大量的購物收據。
這類事件頻傳,震驚了美國政府,讓政府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並將這類悲劇的根本原因歸結為理財盲數量的增多,理財教育成為政府亟待解決的問題。後來美國政府正式制定「青少年理財教育月」,在全國推行理財教育。
其實理財盲並不是美國的「專利」。以韓國為例,二○○四年韓國理財監督委員會(編註:類似台灣的金改會)針對國中生進行的理財知識評估測驗顯示,平均成績為40.1分,表示絕大多數的國中生都是理財盲!令人驚訝的是,後來針對高中生進行的理財測驗評估,結果竟也差不多,平均成績只有45.2分。
用同樣的評估測驗卷在美國進行測試,美國學生卻比韓國學生足足高出12.1分。在美國,政府和金融機構會共同承擔理財教育的義務,但亞洲國家卻尚未出現政府機構或團體來擔負這項義務。
對於這種狀況,身為父母的您,必須高度重視。
父母對孩子的愛就如同暖暖朝陽,為孩子拂去憂傷,帶來溫馨的氣息,這份愛更是孩子永遠的甘露,終其一生,都將滋潤孩子的成長。父母把希望寄託在孩子的教育上,關心人格成長,關心學業成績,但是有多少父母關心過孩子的「理財教育」?經濟成長的今天,任何人的生活都離不開「理財」兩個字。
任何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盲」人。二十一世紀的「盲」人,不再是不懂文字的「文盲」,而是不懂理財的「理財盲」。我們必須更加重視理財教育,將理財與學業同等重視看待。
<親子共同討論零用錢的金額>
對於零用錢,孩子和父母會有截然不同的回答,孩子嚷著「多多益善」,父母則認為「過猶不及」。父母常常為了究竟要給多少而苦惱,最後往往只能根據年齡、年級、孩子管理金錢的能力給零用錢。
不過,比起零用錢該給多少,更重要的是找出為零用錢定量的方法。多數父母都是根據個人經驗來決定,沒有什麼標準和訊息可供參考。但是想要做好理財教育,和孩子一起討論零用錢的金額才是上策。根據多項調查結果,和父母一起討論零用錢金額的孩子,作預算、規畫零用錢的能力較強,而且能夠合理安排消費。
在我的弟弟和妹妹上國中時,有天父親把他們叫到跟前,向他倆提議用每月按時發零用錢的形式,代替每次需要時就要跟爸爸要錢的作法。一想到每次要錢時就得聽爸爸的嘮叨,他們都欣然同意了。
第一個月領零用錢後,妹妹用錢非常仔細,可是弟弟卻不到兩星期就花光了。弟弟沒有辦法,跑到爸爸面前哀求增加零用錢,爸爸對手足無措的弟弟說了這些話:
「如果我沒有在約定的日子給你零用錢,那是我的錯,對不對?」
「對。」
「如果你的零用錢有了剩餘卻被我收走了,那就是我不好,對不對?」
「對。」
「是你說給你的零用錢足夠用一個月的,但你不到十天就花光了,這是你的錯,對不對?」
「對。」
面對爸爸的一連串質問,弟弟哭喪著臉,一動也不動。結果爸爸不管弟弟要如何度過月底前的這段日子,給了他畢生難忘的教訓。當時爸爸認為,為了能讓弟弟和妹妹養成堅決執行的習慣、懂得金錢的價值,以及對自己言行負責的態度,自己絕對不能輕易改變既定規則。
但是明明知道弟弟已經沒有錢了也不能不管,第二天,爸爸還是給了弟弟一些錢,同時語重心長地說:「本來每月領用零用錢是你的權利,但如果你要別人再額外給你,那麼本來堂堂正正的事不也變成乞求了嗎?」
—摘自洪思仲《想念你的鞭子》(韓國的森林出版社 西元一九九八年)
確定零用錢的金額,首先可以讓孩子詳細記錄實際用錢的情況,以此作為基礎來確定合理的零用錢金額。想要一次就確定孩子和父母都滿意的零用錢數目是不大可能的,應當透過反覆討論的過程,努力尋找雙方都滿意的零用錢數目。
由於事先徵求了孩子的意見,如果不足時孩子就不能無緣無故表示不滿或者撒賴再要錢。這個方法還能成為孩子反省自己消費行為的機會,學會主動訂定消費計畫。父母給孩子的零用錢太少了也不好,如果零用錢很少,日常開銷都不夠,他就不會費心思去考慮該如何使用——比如該用零用錢儲蓄還是消費、捐款等――結果孩子會失去學習作選擇的機會。
零用錢稍稍多於必要的金額,可以讓孩子用更廣的角度來考慮金錢,例如,如果父母想讓孩子將10%的零用錢用作捐款,那就要把這個捐款金額加進零用錢裡。在確定零用錢金額時,也可以參考周遭親朋好友的狀況。
給孩子零用錢是為了培養他管理錢的能力,這樣的「教育意義」遠比給孩子必要的零用錢的「經濟意義」重要得多。美國首屈一指的大富翁洛克斐勒二世童年時的零用錢並不比其他同齡孩子多,在零用錢這件事上,他父親的態度完全不像個富翁;理由很簡單,他認為錢多錢少是父母的事,不管是窮人還是富人的孩子,零用錢都不該有差別。因此,在父親的正確引導下,他領悟到非常重要的人生道理:「父親的財產是父親的,與自己無關。」
在日常生活中,向孩子灌輸經濟觀念的最簡單方法就是零用錢,但是成效如何完全取決於父母。在忙著掏錢給孩子之前,請先考慮這樣做給孩子帶來的影響,這需要父母的智慧。
<別讓孩子成為理財盲>
每年四月是美國孩子最忙的時候。不是因為開學或補習,更不是因為考試,而是為了學習如何運用銀行帳號,學習如何儲蓄和計算利率。在美國,四月是政府制定的「青少年理財教育月」(Financial Literacy for Youth Month)。
每到這個時期,各級學校都忙於進行理財教育。以銀行為代表的各家金融機構,紛紛派出講師團,到全國各地的各級學校進行理財教育。老師們深知理財教育在孩子未來發展中的重要性,他們不但協助講師培養孩子的理財意識,也與學生一起學習理財知識。
為什麼只有世界經濟強國美國能意識到理財教育...
目錄
目錄
推薦序 幫孩子打開財富的大門
推薦序 幸福理財法
作者序 理財教育改變孩子的一生
【第1章 「理財盲」比「電腦盲」更可怕】
1.別讓孩子成為理財盲
2.葛林斯潘的經濟神話
3.不要迴避金錢話題
4.帶孩子認識金錢的真諦
【第2章 學做孩子的第一個理財老師】
1.拯救孩子的理財IQ
2.和孩子一起學理財
3.雙薪家庭的理財困境
4.父母是孩子最好的理財老師
【第3章 從小培養良好的價值觀】
1.理財=致富?
2.用錢可以做的五件事
【第4章 一切都從零用錢開始】
1.零用錢是「引水」
2.小零食,大智慧
3.親子共同討論零用錢的金額
4.絕對不能用零用錢「控制」孩子
5.和孩子簽一份零用錢協議書
6.每個家庭都該有兩本帳簿
7會記帳的孩子也擅長財務規畫
【第5章 賺錢:天上不會掉下金子】
1.留給孩子一筆真正的遺產
2.女王節VS.兒童節
3.愛孩子,就鼓勵他做家事
4.別讓孩子一輩子跟你伸手要錢
5.不懂賺錢就坐以待斃
6.鼓勵孩子半工半讀
7.畢業即失業?
8.引導孩子作生涯規畫
9.幫孩子立定職業志向
10.和孩子一起尋找「偶像」
【第6章 存錢:擁抱財富】
1.儲蓄是致富的第一步
2.「富爸爸」VS.「窮爸爸」
3.孩子的第一本存褶
4.把儲蓄變成一件快樂的事
5訓練孩子「逛」銀行
6.帶孩子參加股東大會
7.低利率時代的聰明選擇
8.一頓價值千萬元的午餐
9.最受親子歡迎的兒童節禮物
10.面對年年喊漲的大學學費
11.和孩子一起討論投資
12.九一一事件後的理財原則
【第7章 分享財富:捐款與納稅】
1.培養孩子成為真正的「富人」
2.在能力範圍內捐款
3.了解納稅的意義
4.給壓歲錢的藝術
5.買東西要索取發票
【第8章 消費:賺錢是技術,消費是藝術】
1.做個聰明的消費者
2.窮爸媽也能教出富小孩
3.培養孩子擁有企業家的眼光
4.和耍賴要求買玩具的孩子鬥法
5.不要低估一塊錢
6.解決孩子喜新厭舊的妙方
7.從編列消費表學習自制
8.克服衝動消費的智慧
9.挑出孩子的消費盲點
10.看廣告,學當大老闆
11.先別急著吃棉花糖
12.網路虛擬交易全都是玩真的
13.不要讓消費成為浪費
【第9章 借錢:別揮霍了人生最珍貴的信用】
1.信用卡……令人又愛又恨
2.小學生的金錢遊戲
3.培養正確的信用觀
4.小心孩子淪為卡奴
【第10章 日常生活中的理財教育】
1.印第安人祈雨祭的理財啟示
2.從生活中尋找理財教育的主題
3.別讓孩子害怕理財教育
4.給孩子看家庭帳簿
5.會記帳的孩子也懂得自我管理
6.這些書有益孩子的理財教育
7.親子一起收看財經新聞
8.絕對避免的理財教育方式
9.教出孩子的財富力
10.到博物館學理財
11.大富翁遊戲暗藏理財玄機
12.理財教育的六大重點
【第11章 理財教育越早越好】
1.跟孩子比賽儲蓄
2.儲蓄不是苦差事
3.別把貧窮遺傳給孩子
4.理財教育越早越好
5.學校不會教的理財教育
目錄
推薦序 幫孩子打開財富的大門
推薦序 幸福理財法
作者序 理財教育改變孩子的一生
【第1章 「理財盲」比「電腦盲」更可怕】
1.別讓孩子成為理財盲
2.葛林斯潘的經濟神話
3.不要迴避金錢話題
4.帶孩子認識金錢的真諦
【第2章 學做孩子的第一個理財老師】
1.拯救孩子的理財IQ
2.和孩子一起學理財
3.雙薪家庭的理財困境
4.父母是孩子最好的理財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