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有 2 項符合
太極易筋經的圖書 |
太極易筋經 作者:沈茂松 出版社:文笙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2-09-01 規格:27.5*21cm / 初版 / 400頁 |
圖書館借閱 |
國家圖書館 | 全國圖書書目資訊網 |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 電子書服務平台 | MetaCat 跨館整合查詢 |
臺北市立圖書館 | 新北市立圖書館 | 基隆市公共圖書館 | 桃園市立圖書館 | 新竹縣公共圖書館 |
苗栗縣立圖書館 | 臺中市立圖書館 | 彰化縣公共圖書館 | 南投縣文化局 | 雲林縣公共圖書館 |
嘉義縣圖書館 | 臺南市立圖書館 | 高雄市立圖書館 | 屏東縣公共圖書館 | 宜蘭縣公共圖書館 |
花蓮縣文化局 | 臺東縣文化處 |
|
太極易筋經分為總篇、拉筋療傷篇、熱身拉筋篇、發勁熱身篇、丹田勁練法、單腳樁、太極站樁、收功篇、靜臥導引篇、趙堡太極忽靈架拳招詳述與由趙堡太極忽靈架拳招推衍的五行推手加陳氏太極拳新架拳招共十篇十三章。
序 言
太極易筋經分為總篇、拉筋療傷篇、熱身拉筋篇、發勁熱身篇、丹田勁練法、單腳樁、太極站樁、收功篇及靜臥導引篇與趙堡太極忽雷架共十篇十一章。
太極易筋經總篇:發勁是人體結構力學的表現,太極拳是人體結構力學與人體機構學合一養生練氣的武術,而太極易筋經為人體機構修護的保養學,太極易筋經總篇旨在介紹太極易筋經的發展過程與練習太極拳的哲理。
太極易筋經拉筋療傷篇為人體機構自我修護療傷的保養學,其動作為躺在床上,利用肢體伸展及呼吸牽引,將人體20條筋脈舒展拉開達到內炁與外氣更选換新之養身哲學,使人達到虛、靜、空、靈的輕鬆境界。
太極易筋經熱身拉筋篇為打拳前之熱身拉筋動作,其從頭部頸項諸穴之按摩,胸肩甩手到鬆腰,敲打腰背大腿及坐骨神經,按揉膝蓋腳踝等關節,跳躍衝頂加暴發,手臂拉筋及開胸至疏放小腿腳趾等筋脈。由頭頂百會至腳底湧泉及全身各關節、筋脈全數拉開,使走拳打拳時身無罣礙,達到全身鬆柔之境界,在發勁及反作用力反噬時,全身能鬆柔化勁,內炁能由丹田上衝百會。
太極易筋經發勁熱身篇為打拳發勁前之熱身動作,陳式太極的纏絲螺旋發勁,為由襠部起勁連接腰勁及肩背勁,然後依各拳招瞬間發出,若無發勁前熱身,一則無法順利快速發勁,二則容易因身體某部位不夠鬆柔而束筋受傷,故平時練拳前熱身,須做發勁熱身,以保持身體九大關節運轉如意及全身筋絡鬆柔具有勁性。
太極易筋經單腳樁為練習趙堡太極忽雷(靈)勁的方法,以單腳驅動全身肢體關節,柔化背肌,使以身領手、由腳底起勁之背絲扣能瞬間發放。
太極站樁為練習腰腿勁及鬆柔全身、氣沉丹田、以意念呼吸、打熬氣力的方法。
太極易筋經丹田勁的練法,在於快速的轉換橫膈膜肺氣與丹田氣。各種內家拳、外家拳皆具有攻擊力能打出氣勁為瞬間快速移動身形與出拳,練拳至最後練功即在熬練丹田勁與肺活量,走拳由鬆柔的導引慢拳,至快速柔靭的快拳,到各式拳招皆能發勁的打拳,其中間關鍵在瞬吸瞬呼之肺活量與橫隔膜快速縮放之丹田勁。武者能練至肺活量夠、丹田勁足,則不必在意何種拳招,身體之各部位全都是攻擊點,此即忽靈勁的至理。
動態練拳後體內炁息澎湃,太極拳即為動態的氣功練習(動功)(但需練到發勁,發勁為將身體的電離子做快速的壓降),伴隨之動功後即須靜功 (靜態)的收斂導引,靜功的練法有多種:坐、立、臥皆可,以腹部吸氣,靜坐導引,但筆者以靜臥導引:靜臥躺平,以腹部吸氣、胸部吸氣、頭部吸氣然後(天地人三才氣),由百會吐氣導引至左右手心勞宮穴及循任督兩脈至腳底湧泉穴,然後再把意念停留在玄竅穴(百會穴外),數息呼吸(以玄竅控制呼吸,此即深沉的呼吸),以意念控制呼吸,至最後,呼吸緩慢甚至不覺得呼吸,人之靈識即會脫離身體達到「放空」的境界,再深沉的放空會感覺眉心放出強烈光芒,此時,丹田會瞬間如針般凝聚電流向四肢末梢之勞宮穴及湧泉穴快速通電,此為太極拳「練精化炁,練炁化神,練神還虛、位階神明」之最後境界。
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練拳不收功一世白練功。每次練完拳,關節、肌腱血液充塞,骨髓中更是血氣旺盛,若不收功,令其自然冷卻,身體在外冷內熱下,肌腱下骨膜及關節軟骨血膜即發生收縮,骨膜上微血管無法排出為運動充塞之多於的血液而腫脹壓迫神經,因而在隔天,即產生運動疲勞之腰酸背痛,關節剌痛等現象。
太極易筋經收功篇為在打拳運動後之再次的暖身運動,但其目的在將打拳後之肌腱骨膜,膝蓋等關節再次行血活氣,將骨膜上腫脹之微血管血液揉散,如此才能收到打完拳神清氣爽之境界。
趙堡太極拳忽雷架之介紹:2007年大陸趙堡太極拳拳師馬秦嶺先生應邀來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表演的趙堡太極拳中已無”以身領手”及”背絲扣”的忽雷勁,及馬先生的師父要其到台灣來尋拳的遺志研判,趙堡太極忽雷架在中國大陸文化大革命後已經不見了,本書所述趙堡太極忽雷架,為延續王晉讓老師之鄭國輝老師所傳的趙堡太極忽雷架,因王晉讓老師臨終囑咐鄭國輝老師要將趙堡太極忽雷架書寫流傳,但20多年過後,因鄭國輝老師忙於傳承趙堡太極拳與陳式太極拳,故由敝人不揣淺漏在太極易筋經後補上趙堡太極忽雷架之拳招及個人對拳招各式之心得,個人以拋磚引玉之心情來敘述趙堡太極忽雷架,希望諸公前輩能給予指點與發揚,期能讓趙堡太極忽雷架之拳流傳久遠。
從事教職人員,因長久站立及固定姿勢使身體過度疲累,而產生筋骨肌腱之傷痛,如:五十肩、退化性關節炎、坐骨神經痛、偏頭痛、腰背僵硬及高血壓,甚至腦神經衰弱。教職人員忙於課業準備上課、管教學生、應付行政、評鑑、聯絡家長…等,每天忙到只有晚上睡覺才有時間休息,長期下來,身體筋脈緊繃無法放鬆,因而身心皆不快樂,故俗語說「人世間壽命最短的為二種人,一為醫生,一為先生(老師)」。教師壽命短是因勞心勞力,醫生壽命短是因接觸病菌及不快樂的工作環境。
筆者從事教職(1980-2010)前後約30年,深覺教職人員的苦痛,多年來因自己身體傷痛求醫拜師,而發展出可舒解筋骨緊繃酸痛,及利用睡前醒後在床上練習之太極易筋經拉筋療傷篇,深覺其對人體身、心、靈三方面的助益相當大,因而動念想推廣至廣大的群眾,此為本書發行的動機。
勞工朋友、運動員、練武之人、年歲較長之人,因常年勞碌筋骨,致使肢體肌腱緊繃酸麻,皆可來嚐試太極易筋經拉筋療傷篇的舒筋活血自我調理的功效。
感謝陳式太極拳、趙堡太極拳鄭國輝老師對敝人的太極拳啓蒙,感謝敝人指導的研究生林昆德、丁相斌的常年陪伴切磋研習太極拳。太極易筋經的問世,希望能協助延續中華民族武術的命脈,其在放鬆人體筋脈促進新陳代謝有特殊的功效,對需要鬆筋活絡為底的拳藝(如太極拳、八極拳、行易拳等內家拳及少林拳、螳螂拳、詠春拳、洪拳等)皆有助益。
本書附贈光碟片,希望藉由光碟片的反覆研習,可收太極易筋經實質的功效。感謝我指導的碩士生林昆德、李俊穎、余哲瑋的打字、照相及錄影,使本書能夠付梓。
新營 沈茂松
于台灣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
2010年12月
序言
第一章太極易筋經發展背景
第一篇太極易筋經總篇
第二章太極易筋經總論
2.1內氣更迭
2.2五行勁
2.3位階神明之玄竅穴
2.4炁斂入骨的現象
2.5發勁路徑
2.6療傷的七傷拳與丹田勁
2.7以手領身及以身領手的發勁方法
2.8太極收功
2.9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
2.10練拳的禁忌
2.11太極易筋經的命名太極易筋經原理
2.12夢靨元神無意識下出竅之自治法
2.13鬼壓床的自救法
2.14困頓睡不醒的自治法
第二篇太極易筋經拉筋療傷篇
第三章拉筋療傷篇
3.1人體自我修護的保養學
3.2太極易筋經拉筋療傷篇的特色
3.3利用太極易筋經拉筋療傷篇助人療傷開筋
3.4太極易筋經拉筋療傷篇協助降低失眠及恢復精力
3.5太極易筋經拉筋療傷篇招式與三才氣調氣方法
3.5.1第一招、天地同壽
3.5.2第二招、舖天蓋地
3.5.3第三招、金龍探爪
3.5.4第四招、神龍擺尾
3.5.5第五招、嫦娥奔月
3.5.6第六招、神仙拜佛
3.5.7第七招、力拔山河
3.5.8第八招、放手一搏
3.5.9第九招、蹈光養晦
3.5.10第十招、童子拜佛
3.5.11第十一招、左扭轉乾坤
3.5.12第十二招、左力拔山河
3.5.13第十三招、左飛天
3.5.14第十四招、右扭轉乾坤
3.5.15第十五招、右力拔山河
3.5.16第十六招、右飛天
3.5.17第十七招、金龍探爪
3.5.18第十八招、天地同位
3.5.19第十九招、借花獻佛
3.5.20第二十招、右掌江山
3.5.21第二十一招、左掌江山
3.5.22第二十二招、天地開張
3.5.23第二十三招、天地同位
3.5.24第二十四招、右佛腳朝天
3.5.25第二十五招、左佛腳朝天
3.5.26第二十六招、金龍探爪
3.5.27第二十七招、席天幕地
3.5.28第二十八招、霸王扛鼎
3.5.29第二十九招、仰天長嘯
3.5.30第三十招、回歸太極
3.5.31第三十一招、天地同壽
3.5.32第三十二招、經外一招,天地通暢
第三篇太極易筋經熱身拉筋篇
第四章熱身拉筋篇
4.1開筋的技巧
4.2太極易筋經熱身拉筋招式
4.2.1第一招天地同壽
4.2.2第二招經緯萬方(共六式)
4.2.2.1數下導引
4.2.2.2九轉纏絲
4.2.2.3逆式呼吸
4.2.2.4甩手姿勢
4.2.2.5前甩功
4.2.2.6後甩功
4.2.2.7左右翻車甩功
4.2.2.8四平甩功
4.2.2.9天地甩功
4.2.2.10混沌甩功
4.2.2.11韻律調氣
4.2.2.12經緯萬方甩手功之練習目的與功效
4.2.3暮鼓晨鐘
4.2.3.1前暮鼓晨鐘
4.2.3.2左暮鼓晨鐘
4.2.3.3右暮鼓晨鐘
4.2.3.4暮鼓晨鐘後招
4.2.3.5暮鼓晨鐘功效
4.2.3.6韻律調氣
4.2.4第四招根基萬年
4.2.4.1左右輪轉膝蓋
4.2.4.2上下彎曲膝蓋
4.2.4.3韻律調氣
4.2.4.4雙腿左右拉弓
4.2.4.5左右敲擊雙腿
4.2.4.6前膝蓋按摩
4.2.4.7後膝凹按摩
4.2.5第五招氣沖雲霄
4.2.5.1韻律踏步
4.2.5.2韻律跳躍
4.2.5.3韻律走步調氣
4.2.6第六招拔肩開胸
4.2.6.1左右扣肩手
4.2.6.2左右反背手
4.2.6.3左右反肩手
4.2.6.4左右反扣手
4.2.6.5左右翻輪手
4.2.6.6雞冠手
4.2.6.7左右沉思手
4.2.6.8後背摩翅手
4.2.7第七招混沌初開
4.2.7.1右混沌初開
4.2.7.2左混沌初開
4.2.8第八招金龍探爪
4.2.8.1金龍探爪
4.2.8.2扭轉崑崙
第四篇太極易筋經單腳樁篇
第五章單腳樁篇
5.1右單腳樁
5.1.1右足鼎立
5.1.2左右胸腰褶疊
5.1.3左轉崑崙
5.1.4左踢腳
5.1.5左掛腿
5.1.6左右鬆背
5.1.7右單腳樁附記
5.2左單腳樁
5.2.1左足鼎立
5.2.2左右胸腰褶疊
5.2.3右轉崑崙
5.2.4右踢腳
5.2.5右掛腿
5.2.6左右鬆背
5.2.7左單腳樁附記
5.3根基鬆活
5.3.1韻律走步調氣
5.3.2暮鼓晨鐘後招
5.3.3左右敲擊雙腿
5.3.4前膝蓋按摩
5.3.5後膝凹按摩
5.4氣沖雲霄
5.4.1韻律踏步
5.4.2韻律跳躍
5.4.3韻律走步調氣
5.5拔肩開胸
5.5.1左右扣肩手
5.5.2左右反背手掌
5.5.3左右反肩手
5.5.4左右反扣手
5.5.5左右翻輪手
5.5.6雞冠手
5.5.7左右沉思手
5.5.8後背摩翅手
5.6混沌初開
5.6.1右混沌初開
5.6.2左混沌初開
5.7金龍探爪
5.7.1金龍探爪
5.7.2扭轉崑崙
第五篇太極易筋經太極站樁篇
第六章太極站樁篇
6.1正馬步
6.2左正馬步(左偏馬)
6.3右正馬步(右偏馬)
6.4左弓箭步
6.5左三七步
6.6右三七步
6.7右弓箭步
第六篇太極易筋經發勁熱身篇
第七章發勁熱身篇
7.1上下正纏勁(腎水勁)
7.1.1右上左下正纏勁
7.1.2左上右下正纏勁
7.2左右旋轉勁(脾土勁)
7.2.1右旋轉勁
7.2.2左旋轉勁
7.3上下側旋勁(心火勁)
7.3.1右上下側旋勁
7.3.2左上下側旋勁
7.4左右側橫勁(肝木勁)
7.4.1右側外橫勁
7.4.2右側內橫勁
7.4.3左測外橫勁
7.4.4左側內橫勁
7.5爆炸勁(肺金勁)
7.5.1前胸爆炸勁
7.5.2後背彈凸勁
第七篇太極易筋經丹田勁練法
第八章丹田勁練法
8.1丹田勁簡易熱身
8.1.1站著熱身
8.1.2躺著熱身
8.2丹田勁的練法
8.2.1小周天起勁導引
8.2.2大周天起勁導引
8.3丹田長短勁
8.4丹田勁收功
8.4.1放空導引
第八篇太極易筋經收功篇
第九章收功篇
9.1天地同壽
9.2鐵鎖橫江
9.3左右逢源
9.4胸腹圓融
9.5根基萬年未招
9.6韻律跳躍末招
9.6.1韻律踏步
9.6.2韻律跳躍末招
9.7韻律走路調氣
9.8暮鼓晨鐘
9.9太極收功
第九篇太極易經筋靜臥導引篇
第十章靜臥導引
10.1靜臥導引
10.2靈識放空
10.3位階神明靈視放光
10.4靜臥導引後記
第十篇趙堡太極拳忽雷架
第十一章趙堡太極拳忽雷架
11.1太極起式
11.2金剛搗碓
11.3攬扎衣
11.4六封四閉
11.5單鞭
11.6金剛搗碓
11.7白鶴亮翅
11.8摟膝斜行
11.9初收
11.10摟膝斜行
11.11再收
11.12演手肱捶
11.13金剛搗碓
11.14撇身錘
11.15合手
11.16出手
11.17肘底藏拳
11.18海底針
11.19倒捻肱
11.20白鶴亮翅
11.21摟膝斜行
11.22閃通背
11.23單鞭
11.24雲手
11.25高探馬
11.26右擦腳
11.27左擦腳
11.28轉身蹬跟
11.29舖地捶
11.30回頭望月
11.31二起腳
11.32抱膝蹬跟
11.33懷中抱月
11.34踢腳蹬跟
11.35鷂子翻身
11.36合手捶
11.37抱頭推山
11.38單鞭
11.39前招
11.40後招
11.41野馬分鬃
11.42玉女穿梭
11.43攬扎衣
11.44六封四閉
11.45單鞭
11.46雲手
11.47跌岔
11.48金雞獨立
11.49海底針
11.50倒捲肱
11.51白鶴亮翅
11.52摟膝斜行
11.53閃通背
11.54單鞭
11.55雲手
11.56高探馬
11.57十字腳
11.58指襠捶
11.59金剛搗碓
11.60攬扎衣
11.61六封四閉
11.62舖地錦
11.63合手
11.64翻花指襠捶
11.65金剛搗碓
11.66攬扎衣
11.67六封四閉
11.68單鞭
11.69左舖地錦
11.70上步七星
11.71卸步跨虎
11.72懷中抱月
11.73雙擺蓮
11.74回頭看花
11.75金剛搗碓
參考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