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知識的霸權與反智──王嵩山《台灣原住民:人族的文化旅程》
最近這幾年有關台灣原住民族研究、介紹的書籍,較以往的確有明顯增多的趨勢;觸及的層面不但多元,參與寫作的人也不再限於學術界,更多民間和原住民本身的作者著書立說,呈現活潑、多樣的面貌。不僅如此,大眾媒體、網路和娛樂圈,迅速塞進大批訊息,從歌壇、影壇、文壇到舞台,原住民議題的內涵,早已跳離傳統人類學所能掌握的範疇。愈來愈多的人不禁要追問:當代人類學對台灣原住民的研究,到底還可以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多元表達所引爆的知識解放,當然有它不同層次的意義和影響,其挑戰的範圍也不單只是一般所謂的學術霸權,它同時對我們習以為常的知識體系提出了具有拆解力的質問,涉及知識本體的問題。或許受到當前族群政治氣氛的影響,學術界對原住民研究所面對的新形勢,或迴避、或虛與委蛇、或完全撤守,始終還未正面交鋒,形塑一個具有創造力的對話環境。正因為這樣,資訊大量的湧現、流通,固然為我們的原住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視野和主體性內涵,但它同時也讓我們對原住民的認識陷入空前的戰國時代,並且逐漸有「反智」的傾向。愈來愈多的人因而也不禁要追問:到底什麼才是趨近真實的訊息?我們要如何去捕捉原住民較清晰的面容?
我認為王嵩山教授的這本新著《台灣原住民——人族的文化旅程》,正是對上述兩種追問的具體回應。做為一個人類學家,王教授不但長期參與鄒族的文化復振運動,且對博物館嚴密的知識分類與處理程序有著豐富的反省經驗;這都促使他有能力實存性地認真面對原住民文化社會變遷的現實,同時又能從系統的角度有效處理知識的整合問題。副標題為「人族的文化旅程」,突顯做為「人」而不是「番」的原住民,具有和一般人一樣的能動性,可以對快速變遷的文明做出適當的回應。王教授敏銳地從文化資產、自然環境、分配與交換系統、生產與消費型態、儀式信仰與新的政治組織原則、藝術形式的因襲與創造等知識框架,以變遷適應為軸心,綜論原住民文化社會的各個方方面面,既照顧到原住民傳統知識的本質,又能注意到其變動的現實;既尊重原住民主體性的訴求,又能維護學術追尋客觀普遍性知識的信仰。王教授結語中提到:
「台灣原住民的人類學研究指出,我們不但必須通過原住民知識本質的深刻認知,更必須通過特殊的社會關係策略所主導的協商活動,藉以增進文化理解的深度與廣度,正確的掌握原住民知識在維護台灣文化與生物多樣性的角色。」
這便是造就王教授這本書不同於其他概論性書籍的奧秘所在。我們或許不必全然接受他所有的論點和分析,但是他顯然在我與他者之間、傳統與現代之間、學術與政治之間,為我們演示了「通」、「變」間一場成功的辯證性對話。接下來的問題是:當前仍熱心於主體性論述的原住民知識精英,將如何避免淪入反智的深淵?應該是另一個無法迴避的課題。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主委/孫大川(paelabang danapan)
作者序
需要有多久的時間,才能對原住民族文化掌握充分的認識?需要有多麼接近,才能獲得生命親切的熟稔?需要何種文類的深描,才能揭露文化動態的真相?需要何種型態的實踐,才能落實基本的人文關懷?
1978年盛夏,穿越中橫、首途花東,一路上與古老神秘的史前遺址、阿美族豐年祭文化衝擊遭遇。人族的處境與多樣化的社會文化面貌,從此啟發我的知識與情感。三十二年轉瞬,本書是對於前述探問的部分成果,源起是一個演講。
1999年,我接受朱敬一院士的邀請,參與國科會第一屆「高中生人文社會科學營」的課程。課程結束之後,共催生了27本改寫自演講內容的專書。本書即脫胎自臺大出版的《臺灣原住民與人類學》。本書出版之後,全數進入各公私立學校、圖書館的書庫,沒有再版的計畫。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有追求原住民文化知識的同好,垂詢何處可購買。去年,遠足出版社呂學正執行長看過內容,覺得本書有獨特的文化關懷、也有應該和社會大眾分享的知識基礎,建議重新編輯出版。
十一年前一場與年輕朋友的對談,五年前講稿擴充成幾萬字的文章付梓,如今又有一個新的面貌。期望延續時任國科會人文社會科學處處長陳東升教授當年全力促成出版的目的:「對於高中生與一般大眾對人文與社會科學知識的學習提供良好的媒介,也對提升臺灣社會的人文及社會科學素養有些貢獻」。
從純文字的書稿變形為圖文並茂,我要感謝林建享、陳翼漢、洪昇平、林芳誠、溫欣琳、黃凱蘭、劉憶諄、撒古流.巴瓦瓦隆、遠足出版社,提供精彩的圖像。此外,非常感謝遠足出版社呂學正執行長與同仁們的專業編輯。
成書之後,很自然的想索序於孫大川兄。雖然知道他在原民會的政務倥傯至極,但缺了他序言,不免像文化旅途少一盞明燈。只好厚顏相邀,掄巨椽之筆點睛,實在銘感五內。
最後但非最少的謝忱。內子莊世瑩,向來參與我的創作,樂此不疲。本書因此有她不凡的識見與細膩的校正,免於讓我自曝其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