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為您介紹拙著《是毒還是藥──醫生沒說的毒與藥的祕密》。毒與藥?這兩者不是完全相反嗎?請不要這麼說。其實,毒與藥這兩種東西是一體兩面的。
藥吃太多,就會變成毒。以前有相當多人利用瓦斯或安眠藥自殺。安眠藥如果按照2顆或3顆這種正常劑量服用,就可以發揮催眠效果。但如果一次吞下50顆或100顆,就會超越藥本身的功能。水也是一樣,只要喝太多,就會引起水中毒而失去生命。這不是在開玩笑,因為在2007年時,美國就曾發生過這樣的事。
換句話說,從化學的角度來看,毒與藥的分子構造是完全相同的。如果服用少量,就會發揮藥效,但如果吃太多,就會變成一種毒。
我們身邊充斥著各種毒物。烏頭(Aconitum)、豹斑鵝膏(Amanita pantherina;蕈類)、河豚、水銀等,除了典型的毒之外,還有馬鈴薯芽、墨汁鬼傘(Coprinus atramentarius;蕈類)、日本絢鸚嘴魚(Calotomus japonicus)、焊料等種種出人意料的毒。
以墨汁鬼傘來說,如果是健康的人照正常的方式吃,就不會出事,但如果和酒一起吃,就會出現嚴重的宿醉,甚至可能有生命危險。日本絢鸚嘴魚平常沒有什麼特別的問題,但會像貝毒一樣,突然在某些季節出現毒性。焊料含有許多鉛,最近建議用鉍(Bismuth)來取代鉛,但還是有人指出鉍也具有毒性。
對我們來說,我們的生活是離不開毒的。因此,我們能做的就只有多加注意,讓毒物遠離我們的身邊。如果狀況許可的話,最好是將毒物斬草除根。
我們之所以會說這些話,是因為人類的歷史還不夠久,還沒有累積豐碩的收穫。話雖如此,人類也還不至於到弱小無助的程度,也並非毫無智慧。事實上,我們的祖先很早就知道如何馴養毒、如何讓毒聽話、並讓毒成為人類最強的伙伴。這和豢養兇暴的狼,將其當成狗、或者改良野牛品種,使其成為荷蘭牛(Holstein)是一樣的。
毒在人類的馴養下,成為人類的伙伴,名字也從毒改成「藥」。就某種意義來說,藥是人類最強的伙伴。當傷口疼痛而痛苦呻吟時,一顆鎮痛劑是多麼值得感謝,這對沒有經驗的人來說,是不會懂的;當發燒出現囈語時,對退燒藥所懷抱的感謝之意也是如此。
如果沒有藥,我們經歷的一生應該會和現在大相逕庭吧。而這不僅止於日常生活而已,人類的人生觀應該也會比現在更悲觀、更具悲劇性吧。就這層意義來說,藥可以說是具有更新人類歷史背景的意義。
我們的四周依然充斥著各種可以成為毒,也可以成為藥的物質,而那些物質至今依然很難界定究竟是毒還是藥。沙利竇邁(Thalidomide)在剛上市時,是很有效的安眠藥,但在不久之後,世人即看清它會造成海豹肢症(Phocomelia),具有惡魔的一面。但是,到了最近,沙利竇邁又再度以有效的抗癌藥、痲瘋病(Hansen's disease)治療藥的身份露出天使的笑容。
整腸藥奎諾仿(Chinoform)會引起亞急性脊髓視神經病(SMON病),已經造成許多人的不幸。但是,現在也已經將奎諾仿重新定位為SMON病的特效藥。
像這樣,藥經常在尋找成為毒的機會,而毒也一直期待能成為藥,以挽回名譽。因此,我們能做的是不要因為是藥就安心,也不需因為是毒就過度恐懼,只要持續擁有健全的知識,抱持中庸的態度即可。如果想達到這個目標,最重要的就是要學習正確的毒與藥的相關知識。
希望本書的讀者能在享受閱讀之樂的同時,學到毒與藥的相關知識,這將會是筆者莫大的喜悅。
最後,藉此版面向本書撰寫時的參考文獻的作者與出版社致上十二萬分的謝意。另外,也要感謝為本書出版付出特別努力的「Science Eye」編輯部的石周子先生與為本書畫出許多適當且有趣插圖的保田正和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