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文字最有趣的地方,就在於它那豐沛的生命力!沒錯,語言文字往往呼應時代的需求,隨著不同對象、不同需要而伸展變化,它看似沿襲舊俗,在設定的邏輯中拉鋸著,不過傳統字、辭典僅提供往昔的經驗,在現實中,趨勢總是沿著「大眾習慣的渠道」汩汩而流。曾有不少專家學者試圖結合外在力量去「引導」語文的發展,不過實際效果有限,一般人拿筆寫字或開口講話,並不依賴政令及字典的指導,新的語言文字無時無刻不在舊的身體裡蛻變、分裂,並在「通俗用法」的面前屈服。目前這樣的趨勢更加明顯,年輕一代為了形塑風格,屢屢出現「創意掛帥」的體驗版,前些年慣用的「山海『觀』」、「夏『木』漱石」、「有『戒』有『環』」、「危『雞』四伏」、「『禽』況嚴重」、「『毒』『散』其身」……這類雙關語和類疊修辭似乎提升等級了,E世代的流行用語簡直包羅萬象,比如濃縮版和數字版有:「醬」–「這樣」、「釀」–「那樣」、「賢慧」–「閒閒在家什麼都不會」、「天才」–「天上掉下來的蠢才」、「184」–「一輩子」、「286」–「落伍」(電腦淘汰機種)、「530」–「我想你」、「0837」–「你別生氣」、「5201314」–「我愛你一生一世」……等。更有台語版、「英翻台」版:「好野人」–「有錢人」、「加蛋」–「在這裡等」、「AKS」–「會氣死」、「OGS」–「歐吉桑」、「GND」–「很英俊」(以上台語發音)。或者直譯版:「BMW」–「長舌婦」(Big Mouth Wowan)、「LKK」–「老扣扣」、「OIC」–「我了解」(Oh,I see)。連阿拉伯數字也派上用場:「2U」–「To you」、「3Q」–「Thank you」(可以回No Q,表示「不客氣」)、「AV8D」–「Everybody」、「9Home」–「Go home」。會意版則如:「潛水艇」–「沒臉見人」、「Morning Call」–「模擬考」、「三個燈加一個燈」–「登登登……登」(好戲要上場了)。日文版也很流行:「紅豆泥」–「真的嗎」、「卡哇依」–「很可愛」。這是故意在考驗國文老師的「忍」功嗎?筆記本、考卷,外加報章雜誌屢屢出現這些神來之筆,就算再道貌岸然的人,也無法按耐住「抓狂」的衝動吧?真不知該為這種天馬行空的創造力喝采,還是該為下一代失焦的思考力嘆息!網路上一位小學老師曾抱怨,要學生造個「不如」的句子,居然出現了「你不如去死」這種暴力傾向版;要他們寫出跟數字有關的成語,結果有人馬上發明「四蛇五路」的爆笑版;甚至還有「我一旦考好,就會被媽媽打」、「我是小偷,想要偷錢」、「因為小狗很可愛,所以沒人愛」、「有志者『是進城』」之類的「天才」造句……這算哪門子邏輯!你手上的這本書,名叫《字字計較》,作者除了想跟大家分享語詞的原貌與用法,也想傳達中國字其實有超多的「通同字」、「異體字」,「約定俗成」的範例到處可見,很多字並沒有「誰對」、「誰錯」的問題,只有古今習慣不同的差異。就像吃米的人多,我們就認定「米」為該地主食;吃麵的人多,我們就以「麵」為主食。書中以某字為「主」,某字為「俗」的說法,目的只在於提醒讀者建立粗略的概念。工具書雖然不像文學作品般需要感性的抒發,作者也不必刻意置身於某種情境才能夠振筆直書;不過每本書都有它「起心動念」的能源,找到那個出發點,才能打開靈感之窗。在此我要特別感謝報章雜誌及所有的電子媒體,由於你們校對不精、錯字連篇,才讓我發願蒐集資料完成這本書,這樣的「靈感」肯定不會被後世傳為佳話,不過卻足供我埋頭多寫個一、兩本《字字計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