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經洞,指敦煌莫高窟第17號窟,原來是唐代河西僧洪英和尚的禪窟。
一百年前英國人斯坦因來到了中國,他發現了敦煌石窟和藏經洞,以研究之名,對看守的道士誘導巧取,掠走了其中的珍貴寶物。本書紀錄了他當時從中國運往他處的過程和後來對被掠文物的研究發現。書中附錄的圖片使我們間接看到部分被掠文物的圖貌面容。出版這本書,是為了追尋已經逝去的敦煌歷史文明並使之延續下去。
本書特色
20世紀最偉大的文化發現之一
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有 4 項符合
發現藏經洞的圖書 |
圖書選購 |
型式 | 價格 | 供應商 | 所屬目錄 | $ 246 |
TAAZE 讀冊生活 |
中文書 |
$ 246 |
iRead灰熊愛讀書 |
人類 |
$ 252 |
三民網路書店 |
社會人文 |
$ 269 |
五南文化廣場網路書店 |
台灣書房 |
---|
圖書館借閱 |
國家圖書館 | 全國圖書書目資訊網 |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 電子書服務平台 | MetaCat 跨館整合查詢 |
臺北市立圖書館 | 新北市立圖書館 | 基隆市公共圖書館 | 桃園市立圖書館 | 新竹縣公共圖書館 |
苗栗縣立圖書館 | 臺中市立圖書館 | 彰化縣公共圖書館 | 南投縣文化局 | 雲林縣公共圖書館 |
嘉義縣圖書館 | 臺南市立圖書館 | 高雄市立圖書館 | 屏東縣公共圖書館 | 宜蘭縣公共圖書館 |
花蓮縣文化局 | 臺東縣文化處 |
|
藏經洞,指敦煌莫高窟第17號窟,原來是唐代河西僧洪英和尚的禪窟。
一百年前英國人斯坦因來到了中國,他發現了敦煌石窟和藏經洞,以研究之名,對看守的道士誘導巧取,掠走了其中的珍貴寶物。本書紀錄了他當時從中國運往他處的過程和後來對被掠文物的研究發現。書中附錄的圖片使我們間接看到部分被掠文物的圖貌面容。出版這本書,是為了追尋已經逝去的敦煌歷史文明並使之延續下去。
本書特色
20世紀最偉大的文化發現之一
前言 孟凡人
第一章 千佛洞 ?001
第一節 遺址概述 ?001
第二節 千佛洞的碑刻 ?024
第三節 王道士和他的藏經洞 ?027
第二章 藏經洞的發現 ?035
第一節 密室的開啟 ?035
第二節 藏經洞裡的多種語言文書 ?047
第三節 密室藏經和藝術品的獲取 ?057
第四節 後來對藏經洞的調查 ?066
第三章 在千佛洞石室發現的繪畫 ?073
第一節 繪畫的發現和研究過程 ?073
第二節 繪畫的時間和環境 ?081
第三節 畫的結構、材料和工藝 ?093
第四節 佛傳故事幢幡 ?104
第五節 佛和菩薩 ?115
第六節 天王與金剛 ?134
第七節 成組的神祇 ?142
第八節 佛教淨土畫 ?149
第四章 千佛洞的織物和寫卷 ?161
第一節 裝飾性織物:起源、用途和工藝 ?161
第二節 織物中的中國風格圖案 ?174
第三節 薩珊風格的圖案及其仿製品 ?184
第四節 藏經洞中發現的婆羅謎文和漢文寫卷 ?192
第五節 藏文、粟特文、突厥文寫卷 ?200
第六節 一些千佛洞石窟的裝飾藝術 ?208
前言
《發現藏經洞》係出自《西域考古圖記》一書。《西域考古圖記》是一部綜合性的學術性專著。為便於一般讀者更多地了解敦煌千佛洞、藏經洞的發掘情況以及從洞窟中發現的文物,編輯對原書做了一些技術性處理:刪除了一些專業性特別強的內容,給一些難懂的專有名詞加上註釋,將插圖進行適當調整並重新編序等。此外,為便於讀者了解《西域考古圖記》全貌,我們附上了節選的原書中文版前言。
《西域考古圖記》一書,是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1906 ~ 1908年在中國新疆和甘肅西部地區進行考古調查和發掘的全部成果的詳細報告,也是斯坦因1900 ~ 1901年第一次新疆考古調查和發掘後所出《古代和田》報告的續編。《西域考古圖記》一書涉及的地域十分廣闊,從西向東包括了今和田地區、阿克蘇地區、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吐魯番地區、哈密地區和河西走廊一帶。在這些地區調查和發掘的重要遺址有阿克鐵熱克、喀達里克、麻札塔格、尼雅、安迪爾等遺址,米蘭佛寺遺址和吐蕃城堡遺址,樓蘭古城及其附近遺址,焉耆明屋及其附近的石窟寺和遺址,甘肅西部漢長城和烽隧遺址,敦煌千佛洞和藏經洞等。斯坦因在這些遺址所發現遺物的主要類別有雕塑,繪畫,簡牘文書(包括漢文、梵文、佉盧文、和田文、龜玆文、吐蕃文、突厥文、粟特文和回鶻文等),織物(絲、毛、麻、棉等),錢幣,碑刻,佛經殘卷,以及大量的陶、木、石、金屬(金、銀、銅、鐵等)玻璃、料器等質料的生活用品、生產工具、裝飾品和兵器等。書中還配有大量遺跡插圖,遺址平、剖面圖,還有一卷遺物圖版和一卷調查地區的地圖。全書以考古學為核心,並基本上涵蓋了前述諸多學術領域,內容十分豐富。
期坦因《西域考古圖記》一書有許多突出的特點,比如:1.資料性強,可利用率較高。斯坦因對所調查和發掘的遺址,均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對遺跡和遺物作了詳細記錄,並進行綜合分析,整理後刊於本書中,比較系統和準確,便於利用。2.地理學與考古學結合。……他除對某些地區進行單獨的地理學考察外,還對所到遺址的地貌、河流、氣候等自然條件的變遷及其與遺址的興廢關係進行考察。3.涉及的領域廣、學科多、訊息量大。除考古學外,凡與遺跡和遺物有關的學術領域和學科都程度不等地涉及到了,並進行了綜合分析研究。此外,他還將所發掘的遺跡、遺物與中亞、犍陀羅和印度、西亞乃至西方的資料進行對比研究,引用了很多西方的研究成果;對遺跡、遺物的淵源關係,遺物的生產技術與製造工藝也進行了較深入的探討,訊息量很大。……4.濃縮了斯坦因三次考察相關部分的主要成果。書中凡涉及他第一、三次考察的相關都分,多相互進行比較和印證,並對考察情況進行綜合分析研究,因而濃縮了他三次考察的主要成果。5.集眾求之長,研究水準高。本書不僅在資料整理方面集中了眾多專業技術人員和高水準的專家,在研究方面更是名家薈萃。因此,《西域考古圖記》一書的研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集體智慧的結晶,代表了20世紀20年代以前在這一領域中的最高研究水準。
斯坦因《西域考古圖記》一書,學術價值很高,影響深遠。該書所刊布的資料至今仍是各有關領域的基礎資料,有的甚至是惟一的資料。今新疆地區(也包括河西走廊)由於是古代東西交通的大動脈,又是絲綢之路的中樞地段,因此成為古代東西方經濟、文化、藝術和多種宗教的交匯融合之地,從而創造出了獨具特色的燦爛的物質文化。斯坦因在《西域考古圖記》一書中,對這種研究難度很大的物質文化進行了開創性的研究。他提出了許多獨到的見解,指出了這種物質文化在古代人類文明史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其研究成果的影響至今猶存。有關這方面的問題,限於篇幅,玆不詳述,請讀者參閱原著。下面僅從資料的角度略舉幾例,簡要說明其重要的學術價值。1.……。2.米蘭佛寺遺址和吐蕃城堡遺址。米蘭佛寺遺址群是研究鄯善佛教與佛教藝術最重要的資料,其塑像、壁畫和佛塔遺址在新疆獨具特色,並與犍陀羅佛教藝術有密切關係。犍陀羅佛教藝術只發現雕塑,故米蘭佛教壁畫便成為研究犍陀羅風格佛教繪畫僅有的依據,在學術界和藝術界都享有很高的聲譽。米蘭佛寺遺址經斯坦因發掘後已遭破壞,所以斯坦因刊布的資料是無法替代的。斯坦因在米蘭吐蕃城堡遺址發掘出大量的吐蕃文簡牘等遺物,還有他在麻札塔格遺址所發現的吐蕃文筒牘和其他遺物,都是研究西元8 ~ 9世紀吐蕃在今新疆地區活動情況,吐蕃建築特點和藝術風格,吐蕃生產技術和生產工藝,吐蕃社會狀況,職官和軍事組織情況,吐蕃文字以及吐蕃與唐朝、西域及周邊地區關係的極為難得的重要資料。3.樓蘭遺址,是斯文?赫定首先發現的,但大量的調查和發掘工作是由斯坦因進行的。斯坦因所刊布的樓蘭遺址(包括其附近地區)的遺跡、遺物,大量的魏晉前涼時期的漢文簡牘文書,以及部分佉盧文簡牘文書具有重要意義。據此可基本復原出魏晉前涼時期西域長史機構的職官系統、屯田概況、社會生活狀況、西域長史機構與鄯善及西域諸國的關係。這些遺跡、遺物對研究樓蘭古城的性質和鄯善國都的方位以及東西方文化藝術交流等方面,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此外,他所發現的漢文簡牘文書不僅可以補史籍之不足,還可彌補中國筒牘史中的缺環,並為木簡向紙文書的過渡提供了實證。斯坦因刊布的這些資料,目前仍是最全面、最具權威性的,影響很大。現在國內外學術研究中的樓蘭熱與此亦有很大關係。4.……。此外,斯坦因還劫掠了敦煌藏經洞的文化寶藏(這是震驚中外的重大事件),這批珍貴文物無與倫比的學術價值是眾所周知的,玆不贅述。總之,斯坦因《西域考古圖記》中收錄的資料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他在此基礎的研究成果及所構築的基本學術框架,對前述的新疆考古學和敦煌學等學科的形成和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這本書的學術價值是不言而喻的。當然,斯坦因《西域考古圖記》一書也有明顯的不足之處。這主要是受當時學術研究總體水準的制約,並與他個人學識的局限性和當時帝國主義列強政治思想對他有較強的影響密切相關。所以對本書的不足之處,我們要用歷史的眼光予以審視和評論。
除上所述,應當指出斯坦因《西域考古圖記》一書所收的遺跡、遺物等全部實物資料,都是通過對新疆和甘肅西部重要遺址的破壞和劫掠而獲取的。他在遺址中剝取壁畫,搬走塑像,凡能拿走的文物均席捲一空。對此,斯坦因在書中亦直言不諱,因而給那段令國人屈辱而心碎的歷史留下了真實的記錄。這些被斯坦因和西方其他列強的學者、探險家們所劫掠的中國古代文物精粹,在國際學術界造成了巨大的轟動,從而引發了當時歐洲和日本東方學研究的大發展。與此同時,中國的學術界也因此受到了強烈的震撼,開始覺醒,奮起抗爭,並積極投身到對這批文物的研究當中去。此後,國內外一批新學科陸續建立,一批大學者相繼出現,填補了許多學術領域研究的空白,取得了劃時代的成就,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凡此都是中國古代珍貴文物本身的價值所致,也是中國古代文化瑰寶對人類文明的偉大貢獻。
如前所述,20世紀初以來,中國古代文化遺產遭受西方列強空前的浩劫。所有遭到這場浩劫的遺址均被破壞了,珍貴的遺物也沒有了,所以斯坦因等人刊布的這些劫掠遺跡、遺物的報告和專著,就成為研究與此相關的各學科僅存的基礎資料。
孟凡人
1998年10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