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千年萬載,遵成違敗
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燦爛文明,給後人留下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精神財富。韜光養晦,可謂是其中最具特色、最有價值的一處亮點。從它的內涵到它的外延,皆是博大精深。韜光養晦,指隱藏才能,不露鋒芒,待機而動,發展自己。他既是自然界物競天擇、優勝劣汰的普遍制勝規律,又是人類謀生存、求發展、圖強大的醒世、警世?言,更是千年萬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一大法寶。歷史上,因為成功運用韜光養晦的謀略而勝,因為不懂韜光養晦的道理而敗的事例比比皆是,不勝枚舉。
物競天擇的定律,優勝劣汰的守則
人類社會脫胎於自然界,人類社會本身有許多東西今天仍得益於自然的教化。我們從自然界中學到了許多技術、戰術甚至戰略性的東西。
我們從各種動物身上學會了使用某種東西:比如某些草藥的發現就得益於蛇、大象等;我們從各種動物身上學到了拳術:猴拳、貓拳、蛇拳、鷹拳、螳螂拳;我們從各種動物身上學會了技術:從蜻蜓身上學會了造直升飛機、從變色龍身上學會了隱身術……
其實,韜光養晦也不是人類社會本身獨有的發明,在自然界的發展史上,也一直顯現著韜光養晦的魅力。
我們先從植物說起。每當嚴冬來到之時,許多植物就捨棄莖葉,把養分儲存於地下莖、鱗莖、塊莖之中,以待來春萌發。而且,植物都有生命,為了保持物種的延續,它們把自己的生命資訊縮隱到了種子之中。雖然從種子身上我們看不到葉子的濃綠、看不到花朵的美麗、看不到莖幹的茂盛,但是,種子卻包含了成年植物的一切資訊。而且,凡是種子,都有外殼,外殼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對種子萌芽不利,但它對種子的保護作用更重要。比如,當種子被動物吃掉時,有的由於外殼堅硬而使動物無法消化,從而能把生命保留下來。再如,有的“松塔”特別結實,它對松子進行了嚴嚴實實的包裹,只有在高溫下“松塔”才會綻放,釋放出種子。每當春天來臨時,別的種子就會發芽,但是,松子卻因又厚又硬的“松塔”而錯過了一個又一個春天。但是,如果森林?發生一場火災,當松樹和其他樹木被燒成了灰燼,其他植物的種子也已被燒毀時,松子的“松塔”被燒掉了,松子又因堅固的種皮保護而渡過了危機。這時的土地因為鋪了厚厚一層的植物灰而營養非常豐富,再加上空間大,日光足,非常適宜種子萌發。再一個春天來臨時,松子終於破土而出,這時,滿山遍野就全是它的天下了。而且,有的種子的忍耐力還讓人不由得頓生佩服感慨之心,1952年中國科學家在遼寧省新金縣泡子屯地下泥炭層中發現了一些古蓮子,用同位素碳14地質年齡方法測算,這些種子誕生於西元835–1095年之間,然而,這些在次年被種在了位於香山腳下的北京植物園中的種子,它們的發芽率居然高達90%以上。有的沙漠植物的堅韌能力更是讓人稱奇,沙漠?極旱缺水,這些植物便以種子的形式在耐心等待機會,一旦雨水來臨,它們便能在下雨過後的短短幾天之內就完成一次生命全程。
而對於動物來說,他們要成活生長、延年益壽,也多採取了韜光養晦之策。在動物之間的鬥爭中,除了少量百獸之王,大多數動物都處在生物鏈的中間位置。即使是百獸之王,它們也會和其他動物一樣,遭受到大自然的威脅。對所有的動物而言,如果要活命,就必須躲避天敵,躲避惡劣的自然條件,這就需要忍耐,甚至巨大的忍耐。如果事事不忍,那麼,它們要麼早就葬身敵腹,要麼早就魂歸大地。比如,西瓜蟲在遇到刺激時便縮成一團,好似一個小黑球,讓敵人以為它根本不是個能吃的東西;變色龍在不同的環境下變成與環境近似的顏色,讓其他動物看不清楚;刺蝟在遇到強敵時會用刺把自己包起來,而不會張牙舞爪與敵人拼個你死我活;老鼠在遇到對手時會裝死,然後尋機逃之夭夭;羚羊在遇到危險時先飛快地跑開,直到安全地帶;烏賊遇到攻擊時便排出墨汁,趁機趕快溜掉。所以,為了活命,動物們普遍學會了韜光養晦。
然而,當動物們要向敵人下手時,多採取了先不打草驚蛇,等較有把握時再猛然攻擊的辦法,這也是韜光養晦。在電視片《動物世界》和其他有關自然的科教片中,我們常常能夠看到食肉動物覓食的鏡頭。貓捉老鼠時往往要到靠近時才猛然追趕,有時還靜靜在老鼠洞口等上半天時間。鱷魚在吃岸上動物時,並不先顯身,而是先在水下悄悄靠近岸上的動物,當它認為距離足夠近時,便猛然一躍,牙關緊咬住岸上動物的脖頸,而且,在這時,它並不急於一決雌雄,而是把動物拖向更利於它戰鬥的水中,這樣,基本上就能夠吃到一頓美餐了。獅子在追鹿或羊或其他小動物時也常常採取這個辦法,因為這些小動物根本不是獅子的對手,但他們跑得非常快,所以獅子往往不敢在很遠就發起衝鋒,而是漸漸靠近,等非常接近或者無法再藏身時才進行衝鋒。蛇在吃飛鳥時採取的也是這個戰術,遠遠地,蛇發現了小鳥,但他不露身,而是悄悄竄到小鳥跟前,再猛衝過去,咬住小鳥不放。從這個角度看,蛇也知道不打草驚鳥的道理。而“呆若木雞”這成語出處也告訴我們,要想把雞訓練成鬥士,必然培養他們不急不躁、鎮靜專注的品格,這樣的雞看上去雖然像木頭雞一樣,但其他雞一看到它後就嚇得趕快跑掉,不敢與它決鬥,這雞也就成了只會韜光養晦的雞了。俗話還說:“咬人的狗不叫。”這也說明咬人的狗懂得韜光養晦。
當然,從人的自然性這個角度講,人類在幼年時期也就懂得了在與大自然相處時需要韜光養晦。人雖然能夠改造自然,但在自然面前,人們必須學會尊重自然,這樣才能利用好自然資源,真正實現人類的最大利益。比如我國古代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的父親鯀治水時,採用的是與自然直接對抗即只堵不疏的辦法,結果,治水九年而水患不息,自己也被舜治罪致死。禹治水時,吸取了其父的教訓,順應自然規律,採用以疏為主的辦法,結果最終治好了水患。如今,隨著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生產力飛速進步,人們越來越意識到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急功近利地過度開發自然資源,污染環境,到頭來必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落個得不償失的下場。吃過虧後,今天的發達國家都特別注意環保。直至如今,在大的自然災難面前,人們還是採取了躲避而不是強鬥的辦法。比如,我們很小的時候,大人和書本以及媒體就告訴我們,打雷的時候不要在樹底下避雨,因為我們鬥不過雷電。高大建築物都裝有避雷針,也是用來躲避而不是迎戰的。同樣的道理,當地震、海嘯發生的時候,我們也主要用躲避的辦法。還有一些像火災、水災等大的災難,在它們面前,人類雖然要與它們鬥爭,但還有一條原則就是,抗洪救火時要學會保護自己。
人類在早年捕獲獵物時,像其他食肉動物一樣,也學會了韜光養晦的辦法。直至今天,小孩子在抓知了、捉青蛙時用的是這個路子;人們打蒼蠅、打蚊子、打蟑螂、打老鼠時用的也是這個辦法。
當然,人與人之間的打鬥也是如此。在打鬥時,聰明的一方往往不會橫衝直撞,而是躲避強勢,耗敵實力,蓄勢待機,突然發力,擊敗對手,這就是韜光養晦。《水滸傳》第九回“林沖棒打洪教頭”的例子說明戰略退卻的重要性:“誰人不知,兩個拳師放對,聰明的拳師往往退讓一步,而蠢人則氣勢洶洶,劈頭就使出全副本領,結果卻往往被退讓者打倒。《水滸傳》上的洪教頭,在柴進家中要打林沖,連喚幾個‘來’‘來’‘來’,結果是退讓的林沖看出洪教頭的破綻,一腳踢翻了洪教頭。”
所以,千萬年的歷史告訴我們,凡是在自然界的鬥爭中生存下來的物種,都是經過物競天擇、優勝劣汰留下來的勝利者,它們都“懂得”韜光養晦、適應環境的道理,並非常善於運用韜光養晦的策略。韜光養晦是物競天擇的定律,韜光養晦是優勝劣汰的守則。
立身處世的絕招,治國經邦的妙策
人是社會的人,人要在社會上立足、生活、做事業,這一切,皆離不開韜光養晦。
如果不會韜光養晦,在與人相處時,你任何策略也不講究,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其他一概不管,只憑自己隨心所欲、為所欲為,那麼,你將處處碰壁、處處為難,你會變成孤家寡人,無人理睬。人們通常講的相處的藝術,就是這個道理。比如,你對張三有意見,你要提,那麼需要一定的方法,採取委婉的方式等等,這樣才能達到你善意的目的。現實中,很多人都知道用委婉的辦法更容易達到目的,人們也都在自覺或不自覺地使用它。這就是韜光養晦的作用。
在處理生活中的事情時,也必須學會韜光養晦。比如,求愛就是這樣。男孩如何追一個你喜歡的女孩,女孩又如何追一位你鍾情的男孩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做法。但是,你絕不能要求見你第一面的女孩當天就做你的新娘,不能在時機不成熟時就貿然求愛,那樣結果往往適得其反。比如,馬克思向燕妮求婚是這樣的:當馬克思和燕妮感情非常好時,一天,馬克思告訴燕妮:我要和一位姑娘結婚了,你想不想看看她的照片?燕妮深愛著馬克思,她聽到馬克思這樣說,感到非常傷心,但還是強忍悲痛地對馬克思說“祝你幸福”,並願意看看馬克思愛上的到底是一位什麼樣的姑娘。當馬克思給了燕妮一個盒子並說照片就在盒子?面時,燕妮接過盒子就跑開了。當燕妮非常傷心、非常好奇地打開盒子時,發現?面只有一面鏡子。這時,她笑了,原來,馬克思說的那個姑娘的照片就是鏡子?的燕妮。馬克思求愛的方式一直被人們傳為佳話。而列寧向克魯普斯卡婭求婚時是這樣的:當列寧與克魯普斯卡婭的感情已經到了非常成熟的時候,列寧是這樣求愛的:“克魯普斯卡婭,嫁給我吧。”而克魯普斯卡婭則回應道:“那我有什麼辦法呢!”列寧這樣的求愛方式也很好。這些求愛方式或者委婉含蓄,欲擒故縱;或者瓜熟蒂落,水到渠成,都很好。但是,你絕不能像魯迅筆下的阿Q那樣,當阿Q感到他應該有個女人時,對正在和他聊天的吳媽說:“我和你困覺!我和你困覺!”你如果這樣,其結果可能比阿Q的下場還要糟。
如果你要幹一番大事業,那麼,你也必須學會韜光養晦。事業的成功需要很多因素。它需要你潛下心來學習、工作,需要奮鬥;它需要你能夠處理好人際關係;它需要你有一定的策略。比如,你要成為科學家,那麼,你必須通過學習、思考、工作才能走向成功。事實上,有許多科學家一生都是默默無聞的。如果過早居功自傲,總是認為自己已經功成名就,將來即使不努力也會有出息的,那麼,這樣的人往往會真的一事無成。我國古代有名的《傷仲永》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再如,人的精力總是有限的,因此,你不能貪圖在每一方面都有成就,那樣,就有可能因分散了精力而最後一事無成,人們講的“有所為,有所不為”就是這個道理。所以,要想事業有成,必須韜光養晦。
社會是由人組成的,社會如同人生,如何能把一個團體帶領好,如何能把一個國家治理好,這是作為領導者必須具備的能力,當然了,同樣也離不開韜光養晦。
無論是多麼大的一個組織,如果要想有所發展,那麼,這個團體的成員必須具備勤勞、團結等基本的素質,而這是輕浮淺薄的人做不到的。小到家庭的致富,中到企業的成功、事業單位的高效,大到國家的強盛,莫能離開韜光養晦。
在商業競爭中,無論是國內的行業競爭,還是國際貿易的競爭,也都需要一定的謀略。比如在商業談判中,你絕對不能把底線透露給別人,如果沒有韜光養晦的修養,你很難做好。
政治鬥爭最講策略,如何戰勝政敵,凝聚人心,這是每一位從政者應該具備的素質。在國內要實行改革,那必須首先做好宣傳,讓人民大眾有個接受過程。要與外國談判,那也必須講究談判的藝術,不能讓步的絕不讓步,但在一定條件下,該讓步的還要讓步。毛澤東提出的“有理有利有節”的原則也體現了韜光養晦的精神。
為了治安,國家的警察機關需要與犯罪分子進行鬥爭。那麼,抓捕罪犯就必須講究韜光養晦的策略。雖然警笛能給人以震懾,但是,如果抓任何罪犯時都大張旗鼓地進行,那麼,不難想像,罪犯早就跑了,與其說是抓罪犯,還不如說是給罪犯通風報信。當然,沒有一個公安機關會這樣幹。不但如此,員警還常常身著便裝,甚至更進一步派人當臥底。再如,解救人質時,也多採用軟辦法。這些都是韜光養晦。
在軍事鬥爭中,更要講究韜光養晦。軍事上講究“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這千日的養兵、平時的流汗便是典型的韜光養晦。戰時的休整為什麼那麼重要,也是在韜光養晦。在每一次開戰前,攻方都企圖造成突然性,那麼,突然性絕離不開韜光養晦。二戰中日軍襲擊珍珠港,德軍閃擊波蘭、攻打蘇聯,雖然當時的日本和德國是反動的,但因為他們運用了韜光養晦,所以開始時,都取得了驕人的戰績。當然,其他許許多多小戰鬥也是如此。而如果都像宋襄公那樣,擺好了陣勢非要等敵人過河來之後才開戰,那便必敗無疑。孫子說:“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等等。總而言之,從一定意義上說,軍事鬥爭其實就是如何正確運用韜光養晦的一門學問。
弱者崛起的法寶,強者不衰的秘訣
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自從誕生了生命之後,鬥爭就一直進行並從未間斷過,弱肉強食的規律直至如今也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變。從現在已有的情況判斷,這一規律在我們能夠想像的未來時間範圍內可能還將得到持續。所以,對於人類來說,無論從個體還是從團體還是從整體的角度講,我們都希望自己不是弱者,而是強者。
很簡單的道理,弱者既不會自然而然地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成為強者,強者也不會因為曾經強大就永遠強大。所以,弱者要依靠自己的奮鬥崛起而成為強者,強者要保持自己強盛的地位不衰,都需要不斷地努力才行。剖析一下自古以來強弱對比發展變化的原因,你就會發現,無論是弱者奮起強大,還是強者昌盛不敗,都需要韜光養晦。
韓信是古代漢朝重要的開國功臣,是歷史上偉大的軍事家、戰略家、統帥和軍事理論家,他由弱而強,由強而亡的故事很多人耳熟能詳。他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故事令人感慨不已。
韓信出身平民,少年時代非常窮困,他雖有大志,但既未被推選為官吏,又無經商謀生之道,常常依靠別人糊口度日,許多人都討厭他。他在一個亭長家?長期吃閒飯,幾個月後,亭長妻子就不給他飯吃了。被逼無奈的韓信又在城下釣魚,一個沖洗絲絮的老婦見他餓得可憐,就給他飯吃,一連幾十天都是這樣。當韓信向這位老大娘表示:“吾必有以重報母”時,老婦很生氣,斥責韓信:大丈夫不能自食其力,我只是可憐你才給你吃食,難道是希圖報答嗎?韓信有大志,經常身攜刀劍,一天,淮陰屠戶中有個年輕人想侮辱韓信,說:“雖長大,好帶刀劍,怯耳。”並當眾侮辱他說:“能死,刺我;不能,出胯下。”韓信注視了對方良久,慢慢低下身來,從他的胯襠下爬了出去。街上的人都恥笑韓信,認為他是個怯懦之人。由此顯然可以看出,當時的韓信是多麼的弱小。然而,正是這個弱小的韓信,由於懂得韜光養晦的策略,因此,他能忍受寄人籬下之屈,它能忍受胯下之辱。後來,終於在劉邦軍中成就了他的奇功偉業,成就了一代軍事天才。
在劉邦拜韓信為將後,劉邦問韓信有何定國安邦的良策。韓信問:“同您東向而爭天下的不是項羽嗎?那大王自己估計一下,論兵力的英勇、強悍、精良,同項羽比誰高誰下?”劉邦沉默良久,認為不如項王。韓信再拜,贊同地說:“不僅大王,就連我也覺得你不如項王。……”雖說這是談及國家大事,為劉邦出謀劃策,但是,這樣的話讓劉邦感到不舒服。在劉邦聽了韓信的深謀遠略並採納了他的建議後,取得了節節勝利。在韓信平定齊國後,他派人向劉邦上書說:“齊偽詐多變,反復之國也,南邊楚,不為假王以鎮之,其勢不定。願為假齊王便。”當時,項羽正把劉邦緊緊圍困在滎陽,情勢危急,看了韓信上書內容,劉邦十分惱怒,大罵韓信不救滎陽之急竟想自立為王。雖然在張良、陳平暗中踩劉邦的腳提醒後,劉邦改了口,立了韓信為真齊王,但,這件事無疑讓劉邦對韓信更多了一份戒心。劉邦高興時常同韓信閒談將領們才能的高下,劉邦問:“如我能將幾何?”韓信說:“陛下不過能將十萬。”劉邦問:“於君何如?”韓信說:“臣多多而益善耳。”劉邦笑著說:“多多益善,何為為我禽?”韓信說:“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雖然最後一句話已經恭維了劉邦,但韓信的才能更為劉邦所忌。當劉邦親征陳豨時,韓信稱病不隨,終被呂后和蕭何設計斬殺。
所有強弱對比發生變化的歷史故事都告訴我們這樣一個真理:如果你是弱者,要擺脫弱者的地位,那麼,需要韜光養晦,戰勝一切困難,通過奮鬥崛起,變成強者;如果你是強者,要保持強盛不衰的地位,不致敗落衰微,那麼,需要韜光養晦,才會有備無患,保持不衰,求得永恆。所以,從強弱轉換這個角度講,韜光養晦是弱者崛起的法寶,韜光養晦是強者不衰的秘訣。
為了使讀者能夠全面、客觀地理解韜光養晦的內涵,在實踐中更好地運用韜光養晦的策略,本書從韜光養晦的目標、作用、策略、方法、戒律、修養、內功、底線、休止、大成等方面,對韜光養晦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研究和闡述,通過介紹大量歷史上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