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均可追求夢想人生
人,最老能活到幾歲?
根據人體氧化程度測試結果,目前最高齡是不超過一百二十歲。
事實上,一九九七年去世的法國婦女詹妮路易卡門,卻活到一百二十二歲五個月之久,而且沒有失智症狀,因此生前頗受醫學界注目,主要原因在於即使壽命是有限的,它終究能被超越,因而促使專家學者們針對壽命的極限,再接再厲地深入研究,調查究竟能活多久。
根據瑞典國立統計研究所的調查,到一九七○年為止,瑞典每二十年平均壽命會延長一歲,一九七○年以後變成每十年壽命增加一歲,其增加的速度居然加倍!如果最多活一百二十歲是極限,照理說歲數越大,其增加的速度應該會變慢,然而由瑞典的例子看來,壽命延長的速度反而是變快了。
這是個傑出的發現,因為不管任何事,只要聽到「有限」,人難免有被局限的閉塞感。當然,生命不可能無止境,不過光知道壽命的極限是可以延伸,就足以帶來希望。
恐怕你我都很難活到一百二十歲,就算能活到,並「確定」會在一百二十歲零一天這天離開人間,在這麼長的人生中,真的就能平心過日嗎?或許人是因為不知道自己的壽命,才能如此安然度日。
以往認為腦細胞在人出生後就不會增加,而且過了二十歲,每天約有十萬個腦細胞死去,請讀者試想一下,就在你閱讀此書時,每分鐘大約有七十個腦細胞逐漸消滅。
可喜的是,近年的研究發現,即使過了七十歲,仍可令腦細胞增加。許多研究結果顯示,想增加腦細胞,運動、具刺激性的環境和鍛練很重要。尤其是運動和訓練,更能增加記憶的入口海馬體的腦細胞。這麼說來,人人不論年齡都可藉著運
動和鍛練來增加腦細胞。當然,人的記憶力和腦力也能跟著變好。
這的確是個令人振奮的發現!
人類醫學史上有許多偉大的發明,例如盤尼西林、鏈黴素的發現,小兒麻痺疫苗的研究開發,以及腎臟移植等再生醫學的進步等,對維持健康以及治療疾病上有莫大貢獻。然而相比之下,沒有比腦細胞能增加,和壽命可能沒有極限這兩項發現更有意義,因為它帶給人無限的希望。而且依個人做法不同,效果也不同。有些人不但能防止老化,甚至能促進腦功能,擁有更健康快樂的人生。
筆者寫此書的目的,就是想告訴更多人這項事實,讓讀者們能擁有希望和追求夢想的人生。如果讀者讀了此書後對於人生的看法有所改變,這對筆者而言,是無與倫比的欣慰。
第一章 推翻「老化」的常識
65%的百歲人瑞並不失智
人老了絕對會失智嗎?上了年紀的人,心臟和肝臟機能降低,是否容易罹患動脈硬化或者糖尿病呢?我們能否幸運地保有清醒的頭腦、避免大病纏身,擁有穩健的晚年呢?
即使現在仍年輕的你,應該也曾在心底想過這個問題。看著自己的父母以及親朋好友,尤其是目睹自己所愛的家人逐漸衰老時,更讓人深思。如果你已年過五十,老化便是切身的問題,不可不去想它。
很多人應該都有過類似的經驗,過了四十歲後在和人聊天時,會聊了一半突然忘了講到哪兒。或者有時在路上遇見熟人,突然想不起對方的名字;又或者講話講到一半說不出想要說的那句專有名詞,只好支支吾吾地用代名詞「就是那個……那個人……他就是那個……」。
據美國的統計資料,在一九○○年約有五千名百歲以上的人瑞,到了一九九八年,增加到五萬人左右,預測今後仍會持續增加,估計在二○五○年將超過八十萬名。
平均壽命延長的主因,是初生兒罹患傳染病的情況降低。更深入調查統計,得到一個令人出乎意料的結果。能活到四十五歲的人,平均壽命是八十二歲。換句話說,現在四十五歲的人,大概會活到八十四歲。
雖然前面的統計數字指出百歲以上的人口增加,但是英年早逝的人也不少。不論醫學多麼進步,也無法斷言所有人都能比一百年前長壽。目前僅知,長壽的人,壽命有漸漸增長的現象。
美國哈佛大學的波爾教授,曾針對居住於波士頓地區的百歲以上人瑞,調查他們的健康、生活狀況,以及智能狀態並將研究結果寫成《活到一百歲││盡己所能、發揮最大潛力的人生信條》。
根據此書,百分之十五的人瑞獨自獨立生活,百分之三十五的人瑞和家人同住,但不需要人看護。百分之五十的人瑞居住於療養院,而這之中有四分之一絲毫沒有失智症狀,四分之三的人有程度不同的失智症狀。換言之,百分之六十五的百歲人瑞沒有失智症。
壽命的紀錄不斷被打破
讀了以上的研究結果,各位有何感想?幾乎沒有人會規劃一百歲時的人生,不過今後,如果能活到近百歲、不生大病、又沒有變失智,為百歲人生做規劃應該不算稀奇。
你是否認為,人活到了一百歲肯定是半失智,沒有看護照顧活不了,身體衰老到不像樣呢? 倘若如此,讀到此是否感到寬心些呢?事實上,能這麼想的你,已經開始延伸你的壽命了。
做完調查的波爾教授還提出以下的說明:
以往,四分鐘內跑完一英里(約一.六公里),在醫學上是不可能的,但一九五四年英國的羅傑.班尼斯特打破了這項紀錄,如今這樣的速度是家常便飯,甚至有很多高中生都能跑得更快。 壽命也是,眼看身旁日漸增多的老年人不但活得好好的,也沒有變失智,光是這樣,就能有效增加健康高齡者的人數。
沒有信心能活得久又不失智的消極心理,讓人容易受疾病侵害,智力也會低落。倘若周遭有有智慧、身體健康、每天充實度日的老年人,精神上會得到鼓舞,希望自己將來能有這樣的老年期。如此的想法是中老年人的精神支柱,可以幫助人達到長壽的夢想。
越想長壽的人越不失智
過去醫學界認為,人的腦會隨著年齡而老化,罹患阿茲海默症的人也會越來越多。 遺傳性的阿茲海默症約四十歲便會發病,一般人擔心的失智則在六十五歲以後才會有症狀出現。依據各種統計,八十五歲以上的老人有百分之三十到四十的人患有阿茲海默症。不過最近的研究發現,阿茲海默症患者的數目並沒有增加的趨勢,特別是一百歲以上的患者更是少數。
波爾教授曾調查波士頓地區十三位人瑞的腦部,結果其中九位絲毫沒有阿茲海默症的症狀。例如享年一百零一歲女性安娜.摩爾科尼。她去世前七個月接受檢查時,智力和記憶力完全沒有任何異常。那麼,她去世後的腦部狀態究竟如何呢? 波爾教授將之與另一位因阿茲海默症死亡的五十二歲人的腦做比較後發現,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腦內神經細胞零星散布,摩爾科尼女士的腦神經細胞卻充滿細長的突觸!
這個結果告訴我們,人老了並不代表神經細胞就會毀壞,腦也不一定會逐漸萎縮。 接著仍然就這十三位人瑞為調查對象,讓我們考量腦的重量。這些人瑞的腦部重量介於九百二十到一千三百十四公克之間,屬於正常範圍。有趣的是其中一位老婦人的腦,雖然只有九百二十公克,但她生前沒有失智症狀。這點證明了即使腦萎縮變小,只要腦機能正常作用,就不會有任何問題。
鍛練肌肉
長壽且不變失智的祕訣是什麼呢?首先,簡單介紹三個重點。
眾所周知,臥床不起的人會提早變失智。
事實上,老年人死亡原因中,最主要的是跌倒受傷。因為身體在受傷後無法自由活動,腦部機能會衰退,因而促進失智的進行,如此一來,便會縮短壽命。
小心留意不要跌倒受傷當然重要,除此之外,還要鍛練肌肉。尤其是年紀越大更應該要鍛練身體,最好能訓練出肌肉。
在美國,成植物人狀態的老年人比率約只有日本的十分之一,美國人仍致力於將這個數字降低到現有的一半。
跌倒骨折後,雖會對骨折部分加以治療,但還要訓練病人儘快能不依靠他人自行步行。這段期間,看護要儘量不介入,不管多困難,都要讓病人自己使用輔助器具站起來,並練習走路,久而久之便能自己出門。
在肌肉訓練和步行輔助技術還沒有確立之前,受傷後的老年人只有接受植物人的生活,日子一久,在缺乏生活樂趣的情況下,頭腦變得失智,生命也跟著縮減。即使在遺傳上擁有長壽的體質,也無法活得長久。
人們到了老年,會很自然地告訴自己要小心,由於周圍的人也會對老年人特別照顧,因此老年人也儘量不添加太多負擔在年輕人身上。然而,有時候這種顧慮,反而讓他們壽命減短。
放棄粗食
許多人認為上了年紀後要吃簡單的粗食,儘量攝取低熱量的食品。其實,這種想法並不正確。
日本在一九九八年的自殺人數超過三萬四千人。雖然女性自殺人數日漸增加,不過,其中以四十到五十歲的男性居多。
自殺多半由某種憂鬱狀態引起。曾經有過自殺念頭的人,恐怕有自殺人數的十倍以上。
此外,一些失去幹勁、容易疲勞的人,更是憂鬱症的潛在族群,據推測,人數是憂鬱症患者數的十倍之多。這樣算下來,大約有三百萬以上的人受困於某種型態的憂鬱症。
憂鬱狀態若一直持續,就算能活得長久,每天也會被憂慮煩惱折磨得度日如年。不僅本人難熬,家人們多少會受影響,周圍的人也跟著不快樂。不難想見,長壽但不快樂的人生是毫無意義的。
此外,有些憂鬱狀態起因於營養不均衡。
假設日本社會安定,而且經濟成長穩定,在這樣的時期鼓勵人們盡可能注意飲食,限制所吸收的營養,避免肥胖產生,應該不會造成太大壓力,勸人吃粗食也不會有問題。
但是,當人處於有壓力的環境時,腦必須去承受這股壓力,在這種狀況下,營養是絕對必要的。關於這點的詳細內容,後續會再做說明。總之,請先記得,最好不要隨隨便便就減肥或限制所吸收的熱量。
不輕言放棄
古羅馬時代的哲學家西塞羅曾說:「人老後也要保持身體健康,這是做人的義務。」如果身體或心理有病,不但家人跟著憂心,社會的輔助和支出也少不了。就如西塞羅所說,盡己所能擁有健康的老年期是做人的義務也不為過。
如先前所提到的,隨著年齡增長,身體和腦的機能都會衰退,這是自然的現象。不過,每個人衰退的速度和方法不一。
讓我們舉記憶力的例子來做說明。
每個人多少都會擔心將來記憶力減退,究竟隨著年齡的增長,記憶力會如何逐漸衰退呢?
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戈登教授的研究調查,記憶力的衰退因人而異。有的人的記憶力即使到了九十歲,仍然很好,但是也有人減退到只有二十歲時的四分之一。 一般人都希望記憶力能永遠保持在最佳狀態,但如同資料顯示,「到了九十歲記憶力會降低到只有二十歲時的一半」,即使我們再怎麼努力,不也是徒勞無功?
以跑一百公尺為例,不可否認地,九十歲的人大概得花二十歲人五倍的時間,即使鼓勵九十歲的人「加加油,你也能跑得和二十歲的人一樣快」,誰都不會相信吧!
然而,腦功能卻完全不同。譬如畢卡索和中提琴大師卡爾薩斯,他們年紀越大不但不衰退,反而越來越活躍,越來越能發揮創造力。
事實上,腦內的某種機能並不會隨著年齡而衰退,重要的是不輕易放棄。觀察周圍,倘若有高齡但腦仍靈活的人,把這些人當模範,向他們看齊,這樣做絕對能提高自信。
接下來,將針對有科學根據的老化預防方法加以說明,期望讀者們能參考應用。
第2章 年紀越大頭腦越好
記憶力衰退和失智不同
圖哻是針對各種年齡層對「最容易忘記的內容」所做的問卷調查。最容易忘記的是人名;第二是不記得眼鏡、筆、日誌等東西擺在哪;而剛剛才查詢的電話號碼記不來則是第三名。總之,對這些感到心有戚戚焉的讀者大概不在少數。
沒錯,幾乎每個人都有過類似經驗。特別是人名,八成以上的人都曾有過想不起人名的時候,這並不足以為奇。
如同前一章跑一百公尺的例子,我們所能達到的紀錄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退步,雖然是情非所願,卻是無可奈何的現實。
但引起阿茲海默症患者的筋肉衰弱,最後甚至無法步行的原因不明。而腦血管性的失智有時是由於腳部的動脈硬化,形成血栓,導致血流阻塞,無法將氧氣和營養傳送到腳,當然也無法步行。這些和跑一百公尺成績越來越差完全不同。跑得不如以前快,只是速度變慢,和身體出現障礙根本就不同,不能相提並論。
況且,跑不快又不會造成問題。
也許有人認為,若追不上劫走皮包的犯人並不糟糕,但若碰到強盜,想逃卻逃不掉,又被刺傷的話,不是不得了嗎?
當然,在以上的情況下,跑得越快越好。不過,幸好發生的可能性不大,至少筆者並沒有聽過周遭有人碰過這樣不幸的經驗。
比較重要的是保持雙腳健全,就能夠自己步行,不必依賴他人。最理想的狀態是,自己有能力外出。當然,若已先能在家自由行動,那麼日常生活便不會有問題才對。所以只要擁有足夠的肌耐力,不至於跌倒受傷,就已足足有餘。
腳是用來走路的。但要和年輕人走得一樣快,對整體人生來說並不重要。
請看圖哷。這是針對在一個小時前認識的人,在一小時後是否還記得其名字所做的調查。結果顯示比起二十五歲時的記憶,四十歲的人已經有百分之三十以上是記不得。當然到了七十歲,這個比率增加到百分之七十以上。
而這類型的檢查和一百公尺的紀錄其實一樣,代表了我們所擁有的一些能力,會隨著年齡而低下。
在此要再三強調,腳跑不快、記憶比率降低,和無法走路、變得失智是兩種完全不相同的狀態。
上了年紀務必小心腦部創傷
受媒體頻頻報導的影響,很多人開始擔心害怕,年紀大了是不是都會變得失智。 事實上,記憶力的減退,和在電視上看到老年人無法照顧自己,甚至連自己的子女都不認得的狀態,並沒有直接關聯。
阿茲海默症患者中,有一部分是遺傳引起。如果祖父母、父母中有阿茲海默症患者,自己將來可能得此病的機率很高。因為現已知阿茲海默症病因來自遺傳基因的障礙。
血液中有運送脂肪功能的脂蛋白基因(Lipoprotein),如果存在的是特別種類的載脂蛋白E(Apolipoprotein,通稱APOE),患阿茲海默症的機率較高。有這種遺傳基因的人要特別小心。不過,日本以及台灣罕見此類病例,各位讀者可以安心。
事實上,大部分的阿茲海默症病例,並沒有確實的遺傳背景。隨著年齡增加而記憶力減退的個案,所謂的與年齡相關的記憶障礙,和失智毫無關聯。然而,在某種境遇之下,卻也有可能轉變成阿茲海默症。
此處所謂的境遇,指的就是腦部創傷。特別是年紀大了以後的頭部傷害,即使傷口已復原數年,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比率仍會增加。
這個事實提醒我們務必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小心不要傷到腦,這樣至少能減少失智的機率。
輕微的記憶力減退,只要對日常生活或工作沒有大礙,應該不是大問題。但光是記不起人名就擔心自己開始變失智的想法並不正確。
和意氣相投的異性溝通
過去常聽人說,年紀大了,記憶力一定會衰退所以不必在意。但光只是記憶力減退就擔心會變失智,這也是不對的。
事實上,與年齡相關的記憶障礙是可預防的。最近的研究發現,即使上了年紀,還是可以增進腦部機能。
首先,讓我舉個實例。
我認識的A先生原本是個傑出的研究學者。在他退休後不久,由於夫人逝世,讓他突然對所有事物喪失興趣,記憶力也逐漸減退。連昨天的事都想不起來,更不用說人名了。
他的家人非常擔心,便鼓勵他去參加喪偶的老年人聚會。在那裡,他認識了一位喪夫的女性。
A先生原本就對藝術和歷史有興趣,正巧這位女士大學時主修美術史,交談之下,他們發現彼此興趣非常相似。
不久後,除了定期的聚會,他們還相約見面。在這樣的愉快談天之間,A先生的記憶力居然好轉了!
即使因為家庭、親戚、財產等問題讓他們決定不結婚,但仍維持友好關係。最近還經常相偕到國外旅行,享受快樂的老年生活。
像A先生一樣喪偶的人,有很多會因陷入憂鬱,而導致腦部機能發生障礙。A先生是藉著和興趣相投的女性交往,增進荷爾蒙的分泌,進而促進腦部活化。
年紀大也能提高智商
另一位B先生則是退休後沒事做,漸漸變得意志消沉。因此我將最近在美國研究腦的近況和智商有關的研究內容傳達給他。
智商究竟是遺傳的?還是受教育和環境等影響而成?長期以來眾說紛紜。其中以同卵雙胞胎為對象的研究頗為知名。此實驗將剛出生的同卵雙胞胎中的一人交給他人領養,讓他們分別在不同的家庭裡成長。實驗結果發現,整體大約有百分之七十受遺傳因素影響。另外還證實,孩子的智商和親生父母較相似。
不過,很多專家認為,將這項研究結果歸納成通論並不妥當。此論點很難在本書三言兩語道盡,不過,筆者也認為智商並不完全由遺傳得來。
一九九一年康乃爾大學的賽席教授,發表了一篇智商和所受學校教育期間長短關係的報告,他的結論是:教育期越長,智商越高。也就是說,智商相同的高中生畢業後,進入大學接受教育的人的智商,比沒有繼續升學的人來得高。
此外,教育對智商所造成的影響,在戰爭前後尤其明顯。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德國納粹占領荷蘭時,荷蘭人民在德軍壓迫之下,無法接受高等教育。戰爭結束後,調查發現,這個時代的荷蘭人平均智力商數降低七點以上。
最近的研究結果顯示,二十歲的成人只多受一年教育,智力商數居然能提高三點!由此可知,即使長大成人後,頭腦的好壞,也能再加以改善。
以往我們認為,人只有趁年紀小的時候才能培養好的頭腦,長大後提高智商是不可能的。然而,現在我們已有證據相信,這看法是不正確的。甚至連超過七十歲的人都有可能提高智商。
想要頭腦變好,最好能擁有嗜好、享受學習的樂趣,並儘量動腦,令腦細胞增加,也不要有壓力煩惱,以免損害腦細胞。
智商高抵抗力強
想辦法提高智商並不只是希望將來不會失智,而是因為這樣能延長壽命,亦即提高智商有抑止老化的功用。
假設人能讓智商不隨著年齡而衰退,這對人的壽命有什麼影響呢?就最簡單的例子來說明。對老年人而言,摔倒受傷有時會成為致命傷,但頭腦清醒並正常,至少讓人不容易跌倒。
除此之外,腦的活動情況越好,荷爾蒙的分泌會越好,身體的抵抗能力也會增進。不只如此,心臟血管功能也會越好。這是因為心臟跳動由腦控制,會在有需要時送出較多液血,沒有必要時,則加以控制,以讓心臟休息。因此維持腦的正常活動,就等於維持身體的正常活動。
所以有次和B先生見面時,我便向他提到腦的神奇功能,建議他先不管成效,立刻找個可令他動腦的東西來學習。
B先生向來對亞洲很有興趣,早就有意學習亞洲的語言,恰巧電視的教育節目正要開講韓文課,就這樣,他開始學習韓文。
一旦開始學習後才發現,上禮拜學的內容,這個禮拜就忘了!聽B先生這麼說時,我立刻勸他,不要怕記不起來,或覺得健忘是個罪過,即使記不了所有內容,但它的旺盛活動活化了腦細胞。
過了不久,B先生告訴我,學外國語言就像解謎一樣,頭腦會思考到底這麼說是對的,還是要那麼說才對?常常思考造成腦的活動。但半年後再相聚時,他卻說他開始對許多東西感興趣,而且覺得自己的記憶力比以前好。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即使上了年紀,要預防腦和身體的老化,平常多多動腦是很重要的。
預防老化的生活
前面已經提過,並不是所有人老了都會得阿茲海默症或變得失智。
能聰明地避免腦力減退的人,活得再老都不會失智,如果身旁有這樣的人,應該效法他們的做法。在此簡單介紹其精髓。
哻培養好奇心
首先,儘量對各種事物抱持好奇心。
每個人對自己不感興趣的事物根本不在意,當然也容易忘記,但這是惡性循環。
退休之前,自然會對和自己工作有關的政治或經濟情勢感到興趣,然而一旦離開工作崗位,便感到和社會脫節,逐漸對世間事漠不關心,這樣其實並不好。
也許有人認為,漠不關心可讓頭腦休息,事實正好相反,頭腦若不活化,會影響到血流、荷爾蒙等,進而造成全身老化。
哷丟棄不必要的記憶
儘量忘記過去不愉快的經驗、討厭的事。腦裡存放著這些不必要的東西,反而容易令正常的記憶退化。以電腦為例,那些不好的記憶就像電腦病毒一樣。
哸儘量讓自己背得下、想得出
前文提過頭腦越不使用越容易衰退,而動腦能恢復衰退的腦力。近年來研究發現,即使到了老年,多動腦不但能讓人恢復原有的腦力,而且還能逐漸增強腦力。
人老了之後,記憶不如年輕時,有些事想不起來雖覺力不從心,但若覺得反正老了不中用,也不必在意,這麼一來,反而加速腦部老化。以先前的一百公尺短跑為例,就算年紀越大跑得越慢也無妨,至少是往前邁進,這是最重要的。
每當想不起人名時,儘量努力把它想出來,還要讓自己多學習一些新知,這些在日常生活中所做的種種努力,絕對會有相當的效果。
哠忘掉厭惡的事
憂愁沮喪的情緒會傷害腦細胞,若情況嚴重時,甚至會令細胞壞死。相反地,明快開朗的思考是預防失智的最好方法。因此,我們應該儘量忘掉不愉快的事。
唎攝取充足的營養
腦和其他的臟器相同,必須吸收足夠的氧氣和營養,才能正常操作。
倘若腦無法吸收它所需的物質,人會出現無精打采、沒有幹勁、容易疲勞、記憶減退等症狀。
至於腦所需要的營養,本書將在第十二章有詳細的說明。
唃積極為老年期做好準備
進入老年期,特別是需要人看護時,更需要未雨綢繆。平常就關心相關的常識,為將來做好準備是每個人眼前最重要的課題。千萬不要以為自己絕對沒問題。
不過,也不要誤以為每個人都會像電視上常看到的老人般,無法自力生存,必須依賴看護來照顧日常起居。每個人的情況不同,有些人能夠延緩心理和身體的老化,因此在有生之年都能過著健康光彩的人生。如果一開始就不抱希望,等於自己毀可能的機會。
當我們看到不管年紀多大,頭腦仍然清晰明快的老人時,自然而然會讓人對未來產生信心。
曾任教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著名數學家斯特勒伊克教授,在一九二六年由荷蘭移民到美國,對張量計算理論貢獻卓著,這個理論被認為是後來愛因斯坦發明相對論的基礎。斯特勒伊克教授直到一百零四歲時,仍然從事著演講活動。他逝世於二○○○年,享年一百零六歲。
不過仍然有人看到健康活躍的老年人時,心想:「畢竟每個人不一樣,我絕對做不到。」這樣的想法並不正確。因為並非每個人老了都會變失智。
當然,有備無患是必要的。平常做事盡己所能,不敷衍了事,進入老年以後,每天過著充實的日子。斯特勒伊克教授就是個最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