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嬌是必要的
撒嬌不是賣弄,和發嗲不同,不是存心取悅於誰,而是自然流露。要自然流露,最重要的必須要有很美、很羅曼蒂克的心態……
撒嬌,是一種動、靜兼併,極可貴、可愛的情致,也是一味調劑生活、增進情感的上上柔軟品。
可惜的是,真正懂得它的人甚少,知道運用、受用、享受它的男人女人不多,更可歎的是,長久以來,這麼好的一份潤滑劑,卻被蒙上一層晦澀的陰影。撒嬌,遂成為「次等人」賣弄、討好的手段,正常的一等人,是不屑於此,只有小女孩,或是一些「特殊職業」的女子,施狐媚、弄姿色的「惑術」,普通女人,豈可如此,更何況用之於夫妻之間?別說做太太的不敢,就是一般大男人也無福消受。反正都做了夫妻,又何必來那一套?
問題就出在這裡,反正都做了夫妻,一切都免了,於是,丈夫變成早出晚歸工作賺錢,妻子則沉默地操持家務。孩子小的時候,還以孩子為重心,容易產生話題,有共同目標,等孩子一天天長大,彼此的維繫力便日益薄弱,各自在對方眼中,逐漸變成視而不見,就像擺在屋裡的一張桌子、板凳。於是,丈夫感歎於自己的寂寞、勞苦,妻子自憐於青春不再,兩人都對家感到失望,都覺得自己付出太多,所得不過是一片空虛,於是,便有所謂的「婚姻倦怠期」出現,於是,稍一不慎,便會接納另一份新的情感,於是,無盡的痛苦、煩惱便接踵而至,於是……
如果,在一開始,兩人都能了解相處之道,除了「相敬如賓」外,還得添加很多調味品,如撒嬌、幽默、調侃等等。如果一個丈夫有欣賞妻子撒嬌的雅興,並間接地予以鼓勵,如果一個妻子懂得在適當的時候,運用一下屬於女子的「嬌」來化解丈夫的「僵」,那麼,不僅僅自己愉快,更能使得夫妻間的關係更美好、更甜蜜。
只是,和許多其他能力一樣,撒嬌也需要學習,需要幾分智慧加以運用的,否則「東施捧心,徒增其醜,鄉人不忍視之」。
首先,在觀念上必須正確,撒嬌不是賣弄,和發嗲不同,更不能用之於達到某種目的的手段,再者,撒嬌並不是存心取悅於誰,而是自然流露,要自然流露,最重要的必須要有很美、很羅曼蒂克的心態。一個女人,儘管年齡再老、再成熟,能力再強,但保有一顆童稚之心,和一份少女情懷,是必要的。這並不表示要在言行舉止上裝出嬌滴滴的樣子,而是指在心態上要有一個角落裡,讓它永遠柔軟,永遠充滿了感性,當妳面對丈夫時,用那一小方溫柔來包容,來做為交會的聚點。
同樣的,撒嬌不是女人的專利,一個聰明的丈夫,應該會向太太撒個嬌,當然不是忸怩作態、擠眉弄眼,或許是一句話、一個要求,往往會比妻子撒嬌的效果大得多呢。
撒嬌,一點都不丟臉,運用得當,絲毫不覺肉麻。樂府詩裡裡有一首〈丹陽孟珠歌〉:「望歡四五年,實情將懊惱,願得無人處,回身與郎抱。」堪稱撒嬌的典範。
「願得無人處,回身與郎抱」,多少嬌、多少情、多可愛?
擦在臉上的是─希望
在那一剎那間,我忽然明白,化妝品帶給女人的,不是有形的實效,而是一份無形的─希望啊!
女人究竟從什麼時候開始使用化妝品,由於此乃不足掛齒之細微瑣事,故歷史上並無明確記載,亦無史料可查。
但是,女人倚重化妝品的情況,由古至今,似從未間歇。到今天,全世界婦女,百分之九十八以上,都有使用化妝品的習慣,且有越演越烈,入迷上癮的傾向。
化妝品通常分兩大類,一是所謂的保養系列,一是用來上妝彩繪添姿的化妝系列。
據市場調查顯示,東方婦女喜歡購買保養系列的化妝品,如面霜、冷霜、乳液、化妝水、晚霜、眼霜及各種漂白系列產品,也就是說,東方女性對皮膚的好壞保養看得重些,尤其是中國的女性朋友,莫不以擁有白皙柔細的皮膚為榮,這可能與中國人的審美觀有直接關係。
中國從古至今,由南到北,各地皆以皮膚白皙為美女第一主要條件,山東俗諺說:「燈影裡相媳婦,一白遮十醜。」在金瓶梅詞話第二十九回裡,說西門慶喜白皙女子有如下描述:「潘金蓮因前日西門慶誇獎李瓶兒身上白淨,就暗暗將茉莉花蕊兒攪酥油、定粉,把身上都擦遍了,擦得白膩光滑、異香可掬,使西門慶見了愛她,以奪其寵。」由於女性以膚白為美,所以白粉一直是婦女妝奩中不可或缺的化妝品之一。
中國人偏愛白皙柔嫩的女性,主要是認為擁有這類皮膚的女子,意味著生在富裕家庭,不須拋頭露面在驕陽下工作,把皮膚曬黑;換言之,中國人的審美觀中,加進了幾分虛榮及門第觀念。白象徵著富貴、高貴、優裕與美麗。
時至今日,這些因素或已去除,但根植於國人心中美的標準,仍舊以白白嫩嫩的皮膚為衡量標準的。也因此,使得幾千年來的中國婦女對自己皮膚的要求與重視,一直相當熱烈。這和今日歐美婦女,以擁有小麥色皮膚為健美的驕傲,真是天壤之別。
儘管在服裝方面,國人以巴黎馬首是瞻,但在膚色、裝扮上,仍擺脫不了固有的「中國美」。於是,大多數中國婦女,莫不以如何使自己的皮膚變白變細為最大課題,為達到此一目的,當然是努力嘗試各類化妝品,漂白的、去斑的、光滑的、除皺的,各式各樣製品,一樣樣上了梳妝台,一瓶瓶試用。花去了大把鈔票,但真正是否有效,誰也不敢保證。這些,看在不明就裡的男人眼底,自是十分無知、好笑,簡直莫名其妙。
以前,我也不大明白究竟是什麼力量促使女人如此盲從,如此輕信廣告宣傳而不斷的擦、不停地試,總以為是為了愛美。但就在最近,當我以高價購得一瓶據說能使皮膚再生的油脂,打開它,滴在手掌上,細細揉開,輕輕地擦在臉上時,心中竟萌生無限憧憬與欣喜,彷彿塗在臉上的那些東西,將使我的青春再現,皮膚變成自己渴望的那樣,啊!在那一剎那間,我忽然明白,化妝品帶給女人的,不是有形的實效,而是一份無形的─希望啊!
我當然知道,任何化妝品的效用絕不如宣傳那般神奇,我也明白「腹有詩書氣自華」的道理。到了我這般年紀,還有什麼看不透的?但是,對化妝品卻仍有某種程度的依賴,除了愛美、虛榮之外,主要是,掌握住一份希望哪!那天,我突然明白了這個道理:女人愛化妝、愛使用化妝品,因為,她們擦在臉上的是─希望!是希望─使自己變得更美麗的希望哪!
穿在身上的是─自信
信心來自手中的武器和對自己的信任。服裝對女人而言,往往不僅僅是蔽體的東西,而是在不同情況下,會產生不同意義的一種動力……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
「女人的衣櫥裡,永遠少一件衣服。」
現代婦女,當她們走在街上或經過百貨公司的玻璃櫥窗,面對那些漂亮的展示品時,不禁喟歎,家裡的衣櫃,又豈止少一件衣服而已?根本是沒有衣服呀!
根本沒衣服!
沒有衣服穿!
幾乎是現代女性的兩大煩惱。如果你以為,你信這是實情,進而誤認該女士經濟拮据,無力治裝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
今天的婦女真正「沒衣服可穿」的比例極低,相反的,是衣服太多,多到不知道該穿哪一件好。那麼,為什麼會有「根本沒衣服」的感歎?這便牽扯到心理、虛榮、面子和經濟能力多方因素了。
對著滿櫃子衣服而大歎沒有衣服穿,這時衣服的定義,便不在有無之間,也不是多寡的問題,重點在於「新」、「舊」的差異。
通常女人說她根本沒有衣服穿,意思是說她沒有一件「新」衣服。對多數女人而言,凡是穿過一次的衣服,統統不是新衣服。照這種論點推進,當然是永遠少一件衣服。
不過,我個人倒認為,只要保養得好,要保持衣服的新,並不難,真正的障礙,是在自己對那件衣服的看法和感覺,如果你覺得這件衣服像新的,而且乾淨明亮,質感不錯,那麼,穿上身時,便有穿新衣的喜悅,有了這一份喜悅,你便更能欣賞身上的服裝,發覺它的好處,使衣服的價值相對地提高,而當一個女人已對自己的服裝、打扮滿意時,便不自覺地萌生一份自信,握著這一份自信,走出去,不論在辦公室或與人約會,接洽事務,都會顯得從容優雅,大方自然。無形中,使許多接觸變得順利,使別人對你產生合宜得體的好印象。
穿著得體,適度的修飾,不僅僅是愛美,而是一種自尊與禮貌,比如你去參加一個宴會,理應穿著適合場地氣氛的服裝,妥貼地打扮自己,這樣當你走進會場時,才不致因服裝不對而受窘、而手足無措;合宜的穿著打扮,另一層意義,是顯示出你對這次邀宴的重視,也透露出對主人的尊重。
女人愛穿新衣服,喜歡把自己裝扮得美麗,愛美固然是主因,卻不是全部原因。
通常在選擇衣服、試穿、買下來之間,便已經品嘗到過程的快樂,回家後不一定馬上就穿上身,或穿出去亮相才開心,就讓它掛在衣櫥裡,知道它在,便覺滿足,因為我已擁有了它,它已屬於我,知道隨時需要它,便可使用它,那便是一種快樂。
然後,有一天、有一個場合,你需要一件得體的衣服,穿上它,配上適度的化妝、配件,將自己整個地打點妥當,走出門時,必是昂首闊步,信心十足,一如一個配備著精良武器的戰士走向戰場一樣。信心來自手中的武器和對自己的信任。服裝對女人而言,往往不僅僅是蔽體的東西,而是在不同情況下,會產生不同意義的一種動力,有時候,常常穿在身上的是自信、是快樂、是滿足,是?……
甜言蜜語
甜言蜜語,說,可說,不可多說。甜言蜜語,聽,可聽,不可認真。它是人生的調味料,卻不是主食,不是副食。有,會使味道多變化,沒有,又何妨?
莎翁名劇哈姆雷特中,御前大臣波洛與其女兒奧菲利婭有這樣一段對話:
「父親,他(指哈姆雷特)差不多用盡一切指天誓日的神聖盟約,證實他的言語。」
「嗯,這些都是捕捉愚蠢的山鷸的圈套。我知道在熱情燃燒的時候,一個人是無論什麼盟誓都會說出口來;這些火焰,女兒、是光多於熱的,剛剛說出口就會光銷焰滅,妳不能把它們當作真火看待。」
同樣的,在激情的衝盪之下,一個人很容易說出連自己都不相信的甜言蜜語。說的人,可能是一時熱情氾濫,而聽的人,卻大為受用,甚至牢牢記住,視為愛的保證,情的許諾,藏在心底,如獲至寶。奇怪的是,平日父母、師長、朋友說過多少金玉良言,都有如過耳輕風,全然不往心裡去,可是對男、女朋友的一句話,卻聽入了心,終生不忘。殊不知這類的言語多半像春日的鮮花,雨後的彩虹,最禁不起時間的篩濾,只因為它動聽、悅耳,最能滿足人們的虛榮心,又因為它最容易入耳,最能挑起人們內在情弦,人們,尤其戀愛中的男女,便寧可採信它帶來的快慰、甜蜜,而忽略到它的真實性與可信性。
這麼說,並不是講所有好聽的話全是空的、假的、不必要的;主要是在強調兩個觀念,第一是學習控制自己。除非真有所感,太過於「甜蜜」的話還是少講,要知道,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掉進蜜缸中便不再有甜的感覺,在適當的時候,嘗一點點甜,比大杯大口地吃糖要甜得多。第二是學習認識輕重。相信除非是存心欺騙的人,多數人在講甜言蜜語時都是真有此意,但是,請注意!那「真」和「意」是有時間性的,只管用於一時,可不能通用於永久,更不能將之視為愛的證言。感情的事,永遠沒法開保單,誰也不能給誰任何保證。中國易經早已闡明「易」、「動」之理,天地、宇宙、萬事萬物都在更新、替換,人亦如此,今天的我全然不同於昨日的我,昨日的熱情,今已平復,前日吃進胃底的食物,早已消化殆盡,那麼,一星期前講的一句話,當然也應消化溶解,何必死抓著不放,非要一而再地逼對方實踐,要別人重複?
愛聽甜言蜜語是女人的弱點,就如同男人愛戴高帽子一樣,同屬虛榮族類。也因為如此,它經常反成為戕傷自己的致命傷,很多女人沉溺其中難以自拔,旁人怎麼拉都使不上勁,硬是認定「一語定終生」,一句「我愛你」便至死不渝式的「死硬派」。事實上可完全不是那麼回事。
甜言蜜語,說,可說,不可多說。
甜言蜜語,聽,可聽,不可認真。
它是人生的調味料,卻不是主食、不是副食。有,會使味道多變化,沒有,又何妨?
喜新厭舊不可怕
每個人時時都有新的一面,處處都有新的成長,舊的可能是外表,但屬於內在的心靈世界,永遠要讓它更新、更進步。
有人說,喜新厭舊是人之常情、是人性中不可愛的一部分、是一種具有殺傷力的情緒。
也有人以為,喜新厭舊代表著一份更新、一種轉換、一種取捨。
更有人覺得,喜新厭舊意味著人類不斷追求更上層樓、更進步的動力。因為人有這種感覺,才會不停地求發展,提升生活、文化的品質;也就是說,若是人類一直安於舊而不求更新,那麼,整個人類可能還停留在茹毛飲血的階段。
每當聽到旁人對喜新厭舊做詮釋時,總覺得聽來有理,但若進一步做深入探索,較客觀地再度去思考,便會發現,每種說法雖有其可信點,卻也各有其不夠周全的破綻。
形成這種不完美的主因,乃在於論點上的偏差,和觀點上的單一性,未能先定好主力點,再做剖析,僅局限在某種特定的範疇內來看,自會產生有限的結果。
基本上,喜新厭舊和許多事物一樣,本身並不具任何色彩,之所以會帶給人們不同的反應與批判,端看人們在面對它、遭遇它時所呈現的心態,以及因它而產生的後果。
簡而言之,我們可將這四個字的理念分為兩方面來看,一是唯物的論點,一是唯心的角度。
先談談唯物這方面。
人們之所以會喜「新」而厭「舊」,可能是基於一種供需、價值上的調適。
首先我們看看,新的東西所具備的特質,鮮亮、明麗、吸引人、常給人滿足感和許多以前沒有的感覺,予人快樂,給人方便,使操作過程更快、更好……
講實際些,我們買一件新衣服,它必定有某些舊衣服所沒有的優點,必然較能令我們開心。於是,我們喜歡這件新衣服,而忘記了原有的舊衣裳,那些舊衣服,也曾經給予我們相同的快樂、雀躍,也曾得到我們的珍愛,只是那些情緒已淡褪,一如衣服的色澤。在使用價值上講,它已經發揮了效用,也就是說,對持有人而言,不算是一種浪費,我們不再喜歡舊衣服,因為它對人們已不再有任何意義與存在的價值。這是一種汰舊換新,重點著力在價值觀上。
其他器物、工具亦然,一枝新鋼筆,我們愛不釋手,在使用一段時間後,筆尖分叉、斷裂了,不能再用,自然得換枝新的;或許基於一份惜物之情,我們將之保存留念,但在實用方面,它是完全地失去功用。
因此,人對物的喜新乃在於它的本身功用;厭舊,實際上是一種淘汰。撇開感情不談,這種情緒不正是推助人類發展、進步的力量之一嗎?
但講到唯心這方面的論點,便有著全然不同的結果與內涵。
所謂「國者人之基,人者心之器」,人之異於禽獸,主要在於人是有思想的動物,人受教育以改變其氣質,提升心靈境界。宇宙間,唯有人類懂得「美」,知道欣賞「美」,並由其中得到快慰。
換言之,一個不會思想,不懂得欣賞美的人,實在不夠資格稱之為人。
進一步說,一個人在與同類相處時,經常出現喜新厭舊情緒的男人、女人,本質上,必定是一個相當膚淺、粗糙、幼稚、無知的人!
人不同於物,人是千變萬化,在不同的時日內有不同的風貌,今天的張三絕不同於昨日的他,而明日的李四,也不可能是前天的他。人最大的優異,乃在於人會不斷成長,也就是說,人的價值是不會因時間而消損;相反地會日益提升、增加,這點是人與物最大的差距,只是通常一般人看不到這些,而慣將眼光聚焦在表相之上,於是有所謂新人勝舊人,產生「但見新人笑,哪聞舊人哭」的殘酷現實。
在以男人為中心的社會中,在長久處於男尊女卑的不平等狀況下,道德規範似乎允許男人擁有一個以上的女人,這種不公平的現象,除了社會問題之外,主要的是,大多數男人目光如豆,不懂得欣賞、了解,人實在是具有不同形態的內涵。或許男人本身缺乏鑑賞力,只看外表的新,新面孔、新感覺,而忽略了用心去體會內在的新、內在的多層次變化;才會產生喜新厭舊,因為,他們本身永遠無法更新,永遠一成不變,不再成長,只有寄情於外在旁人的變化來刺激日益麻木的心智。這類男人,可憐!可悲!
同樣的,女人若是經常喜新厭舊,本質上亦十分粗俗、缺乏慧心。在理論上,這種心態和男人所差無幾,不懂得深入欣賞男人的內在世界,僅能藉由外貌做短程的選擇,久了,自然空洞乏味,萌生厭膩。
我們承認,喜新厭舊是人性中潛在的一部分,但是,它可以透過知識、學習而使它呈現深一層的意義。對新、舊做一番不同的詮釋,或許你會發現,每個人時時都有新的一面,處處都有新的成長,舊的可能是外表,但屬於內在的心靈世界,永遠要讓它更新、更進步。那麼,別人連欣賞、驚訝都來不及了,何舊之有?何厭之能?
人緣.情緣
或許冥冥中自有定數,或許一切都在自轉中迴旋。當一個偶然的際遇撞入你的生命時,何不好好抓住它,圓一個緣。
如果說一個人的命運是天定,那麼,緣便是後成。
命是與生俱來的做人條件,在未來這個世界上已經被決定的;而緣不是天生的,是在成長過程中所碰到所發生的事,那些遭遇會影響我們的一生。所以緣是後天,是不定的。
你不想定卻已經定了的叫命。
你想定但偏偏不定的叫緣。
由於緣本身是個未定之數,因此更增添了它的神祕與難解。
中國人習慣將一些無法解釋的際遇,歸諸於命,將許多巧合與偶然,訴之於緣。
緣字的正確解釋是「因也」、「循也」。然而,因也好、循也罷,它的來處,它的生起,它的消失,卻無一必然依規可循,也就是說,緣起緣滅,緣生緣盡,有緣無緣,都是偶然;於是,它越發使人迷惑不解。佛家語:「一切有為法,皆待緣而起也。」緣為一切事物的起因,那麼,起因又源自何者?
因此,若一定要解釋這個緣字,還是說它是一種「不經意的巧合」,恰當些。它可能是一個開始,也可以是一次偶然的接觸,至於日後會演發出什麼樣的結果,發展成何種狀況,都不是人力個人意願所能控制左右的。在宇宙中有太多太多的外在撞擊和意外會影響我們,使偶然成為必然,或使必然成為偶然。
或許冥冥中自有定數,或許一切都在自轉中迴旋,誰知道呢?
有句話說:「有緣千里能相會,無緣對面不相識。」有緣分的人才會相識、相知、相愛;能結成夫妻的男女,我們喜歡用「姻緣天定」來祝福,天定是抽象說法,進一步講,就是兩人有夫妻緣,因為有緣才結成夫妻,在前因後果中,便互相糾纏,互為因果,究竟是有緣而成夫妻,抑或是因夫妻而生緣,便又是一番迷惑了。
男女相見是緣,這是偶然,但兩人覺得這樣的偶然相當愉悅,於是便想使它延續,讓它由偶然轉為必然,這種由偶然的短接觸到必然的久持續,便是緣起、緣生、緣續,這中間的轉化進展,和入了人為因素,也就是說,要由緣生而緣定,必然加進主觀和外在的促因。比如在一個普通場合,一對男女經介紹而相識,由陌生到寒暄,這是緣、是相見緣,但很可能聚會結束後各奔東西,那麼,彼此的關係便止於此一面之緣。假若在見面後,經由交談而有所認知,或者被某種奇妙的因子吸引,抑或直覺使你喜歡對方,願意交這個朋友,不論因由為何,總有一些促力使你想讓偶然延續下去,進而產生更多的機緣。只是要使緣定,單方面的努力是不夠的,若彼此緣淺,僅止於見面緣,那麼,個人的傾注,不一定會引發突效,因而,我們說人與人要有緣才能相識,有分才能相知,有情才能相愛,有命才能結為夫妻。
中國古語說:「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一對男女能結為夫妻,同枕共眠,是多麼不容易哪,除了用緣定三生來詮釋外,還有什麼更好的說詞?
想想,全世界有上億人,縮小一點講,全中國有多少人,每天擦肩而過,撞來看去,而你偏偏遇到他,他單單喜歡你,這種奇妙的偶然、特殊的必然,以至於絕對的定然,除了說是緣分,還能怎麼說呢?
然而,並不是所有有緣之人都能結成夫妻,所謂「是前生注定事,莫錯過姻緣」,愛情、緣分或許是前生注定,但姻緣可能會錯過。
只因人是生活在一個變動的社會中,同時又被套在一種極其複雜的人際關係間,許多事常常身不由己,做不了主,因其他緣由,硬使緣分被拆散而空留遺恨,這叫有命無緣。
又有些男女,有情在先,有緣於後,相遇、相知、相愛,甚或結為夫妻,卻因某些細微瑣事,彼此的固執、成見和意氣用事,使得原本相愛的人反目成仇,形同陌路,甚而走上決裂之路,硬使緣趨於盡:然而,存在於彼此心中的那份情,卻依然不滅,這便是緣盡情未了,徒嗟歎息。
佛家勸人不要執著,因為你太執著,便會患得患失,便會痛苦。佛家說要放開是避免傷感最佳途徑,但是,要放開、不執著,是多麼不容易哪!
人性本貪,在今天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中,要謀得一處立足之地,要求得一二知友,不執著,豈能保有?統統放開,只怕一無所有哪。
我們只能學習在必要的時候,該放開時放開,該割捨時割捨,但在內心深處,仍應保持某些不可失的執著,比如理想、對美的追尋,以及心靈的自由、做人的尊嚴等。
不論人緣、情緣、物緣,基本上都是一樣溫馨甜美的心靈交會,擁有它本身便是一種滿足和快樂。人生在世,若能廣結善緣,珍惜情緣,生活將充滿了愉悅,屬於你的世界勢必豐富充實。
那麼,當一個偶然的際遇撞入你的生命時,何不好好抓住它,圓一個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