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民主化的發展,「政治」一詞已是國人所熟悉的詞彙。但人們對政治的態度,可說又愛又恨。愛的是,人們喜歡談政治、看政論節目、關心國家大事等;恨的是,人們對於政治的權力鬥爭、社會對立等黑暗面,卻又有所顧忌。不過,不管是愛也好,恨也好,或不愛也不恨,只要住在人類社會,只要不離群索居,人們就離不開政治活動。因為,如美國政治學者伊士頓所言,政治涉及的就是生活中「社會價值權威分配」的問題。
在社會資源有限的前提下,並非人人都能獲取其所欲之「社會價值」,如財富、權力、意志的遂行等。因而,勢必有些人能得到他所想要的東西,有些人則得不到,箇中奧妙如另一位政治學者拉斯威爾所言,政治就是:「誰得到什麼?如何得到?」
政治學即是探究「社會價值分配」的一門學問。不過,什麼是「社會價值」?使用抽象的概念來指稱具體的事物,是社會科學領域學者常見的作風,政治學者尤然。一方面有其周延定義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其也具有隱晦不明避免得罪人的作用。有時候,這也可能是學者欲彰顯其獨特性的策略。問題是,玄之又玄的抽象概念,對於涉世未深,人生經歷尚淺的年輕學子是否適合?他們能否有效理解箇中奧妙?依據我的經驗與觀察,答案是否定的。
基於讓年輕學子看得懂為原則,本書定位為政治學的入門書籍,因此作者並沒有像一般的政治學學術論著一樣,做引經據典的長篇論述。
本書主要的訴求對象是政治學的初學者,包含政治系本系生,與外系或修讀通識課程之非本科生。因此,作者嘗試以通俗的口吻撰寫,目的是要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幫助學子認識政治學的基本知識。當然,作者也希望本書除了能讓學子獲得一些知識的累積之外,也能有系統地建構出政治學的大致樣貌,並培養出其對政治議題具批判思考的能力。
國內政治學相關書籍不少,不過普遍存有兩個問題。首先,國內學者的著作較少,也過於老舊。許多著作都是成書或醞釀於1990年代以前,而當時的威權政治環境迫使學者們對政治的運作與內涵隱晦其詞,或僅以國外為案例,讓國內學子無法依據己身的背景經驗認識政治。其次,國外學者的翻譯書頗多,其中雖然不乏知名學者的著作,其對政治的剖析也深入淺出,然而其書寫背景畢竟是以其自己的國家為背景(例如美國),對於缺乏背景知識的人不見得適合。
基於上述理由,本書的寫作試圖解決此問題。全書分成九章,第一章詳述政治的意義、政治運作的場域與政治分析的層面等,作為貫穿全書的主軸。在政治涉及「誰得到什麼?如何得到?」之意義下,本書除了涵蓋常見的政治學議題外,例如國家、政黨、選舉、政府等,更進一步探討政治之「誰」、「什麼」、「如何」等層面的議題。因此,本書特別納入了民主政治、族群政治、政治權力的工具等章。此外,為了讓學子有更清楚的背景知識作為了解政治的基礎,作者也以相當大的篇幅來介紹臺灣的選舉、政黨政治、政府組織等,並引用國人於報章媒體常見的政治新聞、國際新聞等為案例來輔助說明。
本書構思於作者課堂的教學,包括政治學、民主與政治、政治時事解讀等課程。而作者的政治學知識之型塑,則源自於臺大政治系所的基礎訓練,而後加上在美國所受的社會學訓練。因此,如果要誌謝,臺大政治系的師長們當然要特別感謝一番,包括我的碩士論文指導老師莊錦農教授,大一政治學啟蒙導師任德厚教授,以及其他曾經授業於我的諸多師長們。學思歷程的型塑是持續而動態的,除了臺大政治系外,我也要特別感謝近幾年來在臺灣國際研究學會的學習經驗,包含論文的發表以及與政治學界前輩們的互動,如施正鋒教授、紀舜傑教授、范盛保教授、陳俐甫教授等。
從社會學再度看政治學,或許增添了一點距離感,卻能幫助作者釐清當局者迷的可能謬誤。這方面,我得感謝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社會系的師長們,包括我的博士論文指導教授Michael Lichter,以及Michael Farrell、Tai Kang、Jorge Arditi、Mark Gottdiener、Christopher Mele等教授。他們對我的社會學訓練,猶如學習新的武功般,迫使我必須先忘記政治學的招式,但最後結果卻是將政治學與社會學融合在一起,成為混合政治與社會的媒地絲。
本書的完成我也得好好地感謝我的家人,沒有他們的支持與體諒,本書絕對沒辦法順利完成。再者,我要感洪葉文化的同仁們,若非王建惇經理的提案與支持,與其他同仁的協助,即使本書的撰寫構想已經醞釀數年,安於逸樂的惰性恐怕會讓此書的出版遙遙無期。政治學是一門有趣但也包含廣泛的學問,雖然力求周延完善,但由於作者才疏學淺,或恐內容的涵蓋與立論上仍有疏漏與謬誤之處,尚祈學者先進不吝指正。
謝國斌
2011年7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