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序
我與精神障礙者(全書簡稱精障者)的緣份始於童年時期,一位鄰居玩伴的母親據說患有精神疾病,她深居簡出,看到她時多半是披著油膩的頭髮,無神地坐在床邊,有時則聽到她淒厲的叫聲穿越寂靜的夜空。當年我對她充滿好奇和憐憫,不知她何以受困,如此不快樂。往後實習、工作到國外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參與研究,精神障礙一直是我的選擇。返台任教後亦持續投入此領域之教學和研究,由精神醫療到精神復健,由精障者到家庭照顧者。三十餘年來,我理應成為此一領域的專家,但是精神疾病和精障者於我仍然如同謎團,儘管有這麼多關於身、心、社會成因的探究,我們或許僅撥開此謎團的一部分。
大學在一家醫院的急性病房實習,任務是與他們會談,其實是陪他們聊天、下棋和打桌球,在症狀穩定下他們看來既無傷且真誠,和正常人沒有兩樣。十幾年前執行一份精障者復元者經驗和歷程探究之研究,訪問一位未再服藥已八年的復元者,他提到過去即使在症狀干擾下,他那強烈地想考大學的意念從未間斷過,他很有信心「我的病一定會好,我的生命一定有意義!」其完全復元和堅強的意志力,讓我讚嘆!他的信念從哪裡來?我不禁思索著……
2000年初在某精神科專科醫院所執行一項研究案時,發生了一件讓我印象深刻的事。一位住在醫院附設的康復之家的學員在外兼職就業已有一段時間,有天傍晚專業人員未見他返回,那天是發薪水的日子,久等之後,他們猜想他可能搭火車回新竹家了,之前他總是念著想回家。於是他們通知家屬,學員可能會回家。當此學員千辛萬苦規劃回家這件事,到了家門口,老父親卻不讓他進家門,要他再回去康復之家,此乃因過去該學員的總總干擾的行為令家人害怕。於是他黯然獨自到台北尋友流浪一陣子,最後無奈返回康復之家。醫師們判斷他又發病了,於是他被轉到急性病房,重頭開始醫療體系的線性進程。這是一個悲劇,而這個悲劇如何可以因著不同的介入服務或方法,轉為喜劇,他的想望可以達成……
無論患有何種疾病,我們都是「人」,都有著相同的基本需求和做為一個人的自尊和愛的渴望,享有身為人的基本權利,以及為自己的生命做決定的主體性,這些不因精神疾病的難以理解而有所不同。在西方,復健服務和復元願景之開展已有二、三十年的歷史,我們知道復元取向的服務原則,了解單靠服藥無法讓精障者復元;翻開書籍和網站,有如此多的精神復健的服務項目、內容和方法,自我照顧的安康計畫模式、同儕服務、活泉之家、就業服務……。我們已經擁有相當多的知識和方法,等待專業人員汲取和運用。我想若我們能更積極地思考和運用知識及方法,我們或許可以激發更多堅定的希望和意志,陪伴更多在復元中的人,找到回家或進入社區生活的道路。
優勢觀點個案管理(全書簡稱優點個管)即是其中一個被驗證為有效的促進復元的模式,在西方用於精障者已有二十五年。筆者和團隊成員在台灣推動此模式促進復元已十一年,由遭受婚姻暴力婦女開啟序幕,接著在高風險家庭關懷輔導、青少年、弱勢家庭、心智障礙者等,屢見服務對象的復元事蹟。2010至2012年之間,我與施教裕老師和徐淑婷醫師合作,在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的經費補助下開始有系統地運用於精障者。我們期盼跳脫病理,以優勢為焦點和策略,陪伴學員進入一個正向的循環,邁向復元的道路。那麼,我們是否提供了不同以往的服務?專業人員是否內化了優點個管模式?學員的生活和生命有何不同?組織又產生了什麼變化?
這本書是理論、實務、和研究成果三者的結合,展現了實踐理論的過程議題和結果。我期盼透過如此的實踐對於參與其中的學員的生命有點助益,在精神復健領域帶入一種新的取向,漸進改變整體專業的思維模式和實務方法。此過程並非容易,有許多人參與其中,包括陳俊銘主任、個管員們、和學員們。因著他們貢獻實施場域以及分享生命或工作的經驗,這本書才有本土、豐富且生動的素材得以分析、整理、和分享予大家。整個計畫的執行更要感謝施教裕老師和徐淑婷醫師的陪伴,共同努力、討論和參與寫作,使這本書更加多元而豐富。
而今,我們已知道復元是那顆北極星,優勢觀點是可以帶領我們到達的一個模式。凡尋求必能尋見!甚盼這本書能夠提供專業人員指引,找到陪伴精障者尋求的方法,或許精障者不會再枯坐床頭、無家可回、無望可盼,而是用堅定的語氣說:「我的生命一定有意義,我可以活得更好!」
宋麗玉
2015.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