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江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劉增泉
法國古代稱為「高盧」,法語高盧(Gaul)與公雞(cod)語音接近,因而「公雞」與「高盧」乃至以後的「法國」劃上等號。
高盧人居住在今天的大部分法國境內,甚至包括英格蘭地區。公元前四世紀,高盧人曾經大舉南侵義大利半島,並占領了俗稱為「內高盧」的波河平原,而波河平原以阿爾卑斯山以北的地區,則被稱為「外高盧」。
高盧人不是野蠻人,至少今天的法國人認為是如此。他們擁有自己的文化,無論在冶金工業、農作物栽種、木業以及軍事戰術、武器的製造方面,都有顯著的成就。然而,對於羅馬人而言,所謂「異邦人」即是野蠻人,因而「高盧蠻族」這個名稱是羅馬人給它戴上的一個大帽子。
公元前58年,凱撒征服了高盧,其實是凱撒強暴了高盧。雖然高盧領袖——
韋辛格托里克斯(Vercingetorix)率領高盧人反抗暴政,但最後還是功虧一簣,高盧人也被屠殺了上百萬人,至此,高盧乃成為羅馬的一個省分,再過不久,她卻成為最羅馬化的地方。今天我們走在法國南部的尼姆地區,仍可以看到比義大利羅馬城更為完整的羅馬遺蹟。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此時各蠻族興起,其中一支法蘭克的領袖克洛維(Clovis)獲得教皇的支持,成為法蘭克國王,此即所謂的法蘭克王國「墨洛溫王朝」。我們在談中世紀的法國歷史時,必須先瞭解法蘭克王國的歷史,它不僅是法國史的一部分,而且也是今天德國、荷、比、盧、瑞士、義大利歷史的一部分。換言之,在中世紀,它們都隸屬於法蘭克王國。
歷史轉到了法蘭克王國的新朝代——加洛林王朝,這個王朝的盛世是在查理曼時期,但到了他的孫子時期,帝國乃一分為三,分別為「東法蘭克王國」由日耳曼路易統治;「中法蘭克王國」由羅泰爾統治;「西法蘭克王國」由禿頭查理統治。而西法蘭克王國其所擁有的土地包括今天法國的五分之三面積,實際上,它就是今天的法國雛形。當時的統治者仍是查理曼王室的血統,但到了公元982年時期,西法蘭克王國的歷史有了一個大轉變,此時巴黎卡佩家族興起,最後取而代之。因而公元982年是法國正式誕生的日子,而卡佩家族也統治了法國八百年的時間。
法藍西王國分為三個朝代,首先是卡佩王朝,其次是普洛瓦王朝,最後是波旁王朝。雖然有三個王朝,但他們都是正統的卡佩王室血統,直到公元1789年,法國大革命之後,這個家族統治才被推翻。但隨之在路易十八、查理十世、路易菲利又復辟統治法國三十多年時間。卡佩王朝在法國統治的時間不可謂不長,而今這個王朝早已被歷史掃進灰燼裡去了。
十五世紀是法國由中世紀走向近古、再由近古走向近代、現代的一個關鍵時期,何以如是說呢?因為,此時法國出現了一個強勁的競爭對手,這個對手不但要跟法國徵王位爭土地,甚至還想消滅法國,法國所遭受的屈辱真是罄竹難書。到底是什麼樣的對手讓法國寢食難安呢?它就是「英國」。競爭的對手,如同一面鏡子,它照耀著自己美麗的一面,但也照耀著缺失一面。法國在這種競爭中,也終於能甩掉英國,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
此時,英國的諾曼底與安茹王朝都是由來自法國的領主所統治,而偏偏他們在法國就還擁有一大片的領土,這是一種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加上兩國之間的王室婚姻關係,王位的繼承也發生了一些爭執。公元1328年,法國國王查理四世去世,但他沒有留下子嗣,因此,英國國王愛德華三世就以他是法國國王的外甥名義,要求繼承法國王位,此時法國大臣們卻搬出法蘭克王國時代的「薩利克法典」,據此拒絕了愛德華三世的王位繼承權。該「法典」開宗明義指出女人不能繼承王位,雖然愛德華三世的母親是法國公主,但這項法令已經把她排除在外了,更何況是其兒子愛德華三世。公元1337年,愛德華三世不顧法國的反對,自兼法國國王,並且率兵直攻法國,於是英法兩國的王位之爭掀起了一場長達百年的「英法百年戰爭」。
就當時的局勢而言,法國無論國力、土地面積、人口等方面都優於英國,然而英國在此時發明了一種長弓,其射程可達360米,其速度可達60米,這長弓利箭在戰場上發揮了很大的作用,而法國大敗也是因為「它」真是無堅不摧之故。
「騎士」在中世紀有其光榮的歷史,然而殘酷的事實是法國軍隊的「騎士」精神,卻敵不過英國人的「長弓」,即使波希米亞國王來助陣,結果還是全軍覆沒。波希米亞國王最後還被俘虜,愛德華三世稱之為:「今朝騎士斷纓」,由此可知,騎士至此已經走向末路。
正當愛德華三世躊躇滿志的時候,公元1348年,歐洲卻發生了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黑死病,當時歐洲死掉了大約二千多萬人口,英法兩國元氣大傷。在法國,有三分之一的人口都死於瘟疫,英國方面也是一樣損失慘重。好不容易瘟疫過後,戰亂又讓人們民不聊生,而當時的景象有如下的敘述:「葡萄園荒蕪了,田地沒有人播種,也沒有人耕作…..。往昔的綠色牧場,金黃色的田野,如今到處是荒草叢生。」
天災人禍的不斷,讓法國陷於苦難之中,但一位少女的出現卻讓法國燃起了一道希望之燈。貞德最後被犧牲了,但卻奇蹟似的讓法國人恢復其民族自信心,貞德成為凝聚法國力量的象徵,雖然在貞德事件之後,法國的「歷史」還是在顛波中行進,然而法國的自尊和自信也從此在每一位國民的內心深處建立起來,此也塑造出法國的真正民族觀。
公元1572年8月24日(聖巴托羅繆節),法國歷史上發生一件慘案,一夜之間有將近五千人被屠殺,此乃天主教與新教之間的衝突所致。如果說宗教是勸人為善的,那麼這一場宗教大屠殺更是法國天主教會的最大敗筆,尤其當時的教皇特許天主教徒大肆屠殺基督徒,此更可證實天主教會醜陋的一面,這場新舊教之間的衝突持續了三十多年的時間,直到亨利四世時期才有所改善。亨利四世也是新教徒,但在大局考量之下,他只好妥協,他說:「為了巴黎而做彌撒是值得的。」他認知人民已經厭倦了戰爭,法國需要和平的到來。公元1610年,亨利四世在巴黎遇刺,從此法國進入一個首相當權的時代。
亨利四世死後,繼位者路易十三才九歲,國家大權落入母后羅倫斯麥第奇家族手裡。公元1624年,紅衣主教黎希留擔任路易十三的首相,此人性情剛烈,冷酷無情,他的鐵腕手段讓法國人感到震驚,路易十三似乎對其建言全盤接受,因而在其十八年的政治生涯中,他是法國實際的主政者。他的名言:「我的第一個目的是使國王崇高,我的第二個目的是使王國走向榮耀。」他是一位國家主義者,為了促進國家的福祉,「用盡一切的手段都是合法的」。這種高壓統治也激起了人民的反抗,但起義者也隨之被平定下來。在黎希留的鐵腕政策下,他進一步的把法國推向君主專制制度,也為路易十四的時代奠定了獨裁君主專制的基礎。
路易十四曾經在童年跟隨他的母親度過了一段艱難的歲月,路易十四知道了什麼叫做窮困。而路易十四真正掌握大權的時期,卻要在老謀深算的首相馬扎然去世之後,這一年是公元1661年。一直到1715年之間,他統治法國五十多年。法國人民在經歷了黎希留的獨裁,投石黨人的混亂、馬扎然的搜刮之後,深深懂著集中的王權對於秩序與安全的重要性,因為那至少不會回到人為的對立與廝殺中去。
路易十四認為國家的榮耀也是他的榮譽,因為朕即國家。此外,他重用重商主義的柯爾伯,使得法國在經濟方面開始迅速發展。他更是一位勤政愛民的君主,每天工作八小時,每週工作六天。他說:「我賜臣民不分貴賤,他們可以在任何時候親自或書面向我進言。」然而,他進行多次的對外戰爭,也使得法國財政負擔加重,種下了路易十四上斷頭臺的因子。
中世紀的法國,人們的思想似乎被禁錮在宗教的教條和傳統的愚昧中,但啟蒙運動卻開啟了一扇窗,人們認識到人本主義思想的重要性,笛卡爾是啟蒙運動的先驅,他的名言是:「我思故我在。」他主張以理性來衡量知識。而另一位啟蒙思想的代表人物是伏爾泰,由於他對於路易十五十期的驕奢淫華冷嘲熱諷,因而幾度的被當局所流放,甚至被關進監獄。其實伏爾泰極力推崇「開明君主專制」,但並沒有獲得路易十五的回應,反而歐洲其他國家的君主對其主張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他對人權的主張,對舊制度的痛恨,尤其對教會的不滿,使得他時時處於風暴之中,但無論如何,在十八世紀,伏爾泰的思想盛行於全法國,而他的思想最後也變成了行動。
在伏爾泰之後,18世紀另一位最具影響力的作家和思想家是盧梭,他的著作中,以「社會契約論」最為重要。此外,他還主張「主權在民」和「天賦人權」,這種思想開闢了現代政治哲學的先河。
而孟德斯鳩提出要以三權分立方式保障公民權利,狄德羅編撰的「百科全書」,書中極力讚揚科學。對於人類歷史而言,啟蒙運動是衝破重重黑暗的一束亮光,打破了神學思想的枷鎖,並將世界帶入科學和理性的時代。
法國大革命,把路易十六送上了斷頭臺,法國的歷史從此進入了共和時代,隨之拿破崙取而代之,法國又進入帝國時期。不久,拿破崙在滑鐵盧戰敗,法國再一次的施行共和體制,但它的果實最後卻被拿破崙姪子——路易拿破崙所取得,而法國人民竟投票贊成他施行帝制,然而色當一役讓法國慘敗,此時普魯士不過是一個小國家,對法國而言,除了割地賠款之外,還有民族自尊心的打擊,此也顯示法國需要做全面的改革。
綜觀前一時期法國政治的演變,它實在浪費太多的時間,因而工業的發展也比較緩慢。到了1914年,法國第三共和趨於穩定發展,國家實力也增強,但不幸的是歐戰的爆發,法國經濟又再度受到打擊,但還好這次是以戰勝國的姿態出現,法國收回了普法戰爭時期割讓的亞爾薩斯和洛林兩省。法國似乎又再度的站起來了,然而卻還有一個更大的災難在等著呢!
1940年6月14日,巴黎淪陷,新成立的貝當政府向德國投降。此時,戴高樂在倫敦通過英國廣播公司向法國人民莊嚴宣告:「無論發生什麼事,法國抵抗火焰都不能熄滅,也絕不會熄滅。」在他的帶領之下,自由法國終於走出戰敗的陰影,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成為真正的世界大國。戴高樂堅決抵制第三共和那種反復無常的議會制。他主張,國家實權應該在元首和政府的手裡,國家命運不應當由紛爭不息的議會來決定。戴高樂的主張被視為獨裁,在選舉中也處於下風。而後他雖然出任總理,但隨之又突然宣布辭職。因為他的主張不能實踐,寧願告退,也不願留在政府裡。換言之,1947年第四共和的成立,僅僅是換個名字而已。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民族解放運動方興未哀,第四共和一再出兵鎮壓殖民地人民的獨立運動,法國政局動蕩不安。法國當局似乎看不清世界的潮流,唯獨戴高樂的高瞻遠矚,和平解決了殖民地問題。1959年9月,再次復出的戴高樂宣布,接受北非的阿爾及利亞民族自決,旋即阿爾及利亞完全獨立,但它也同時解決了令法國最為頭疼的阿爾及利亞問題。1958年9月28日,他主張的總統制代替議會制的新憲法誕生,法國第五共和正式成立。
戴高樂重新執政後,將法德和解推向全面的合作之路。法國雖有強烈的大國意識,但經濟實力不足,而德國經濟實力雖然雄厚,但因為歷史因素在政治和軍事方面受到壓制,因此只有雙方的合作才能成為歐洲一體化的發動機,並共同擔負起歐洲的責任。
法國從第一共和到第五共和,這是世界史上所僅有的,而她的曲折命運也由此可見一斑。第五共和到現在也將屆五十年了,從戴高樂到現在的席哈克總統,基本上歷任總統的政策都是跟隨戴高樂的腳步,對外政策維持高度的獨立自主,且絕不受英美等國的影響。法國也成為名副其實真正的民主國家,雖然她曾經為此付出相當的代價,但也因為法國思想家們的啟蒙,以及親身的實驗,使法國在民主思潮上一直獨領風騷。
法國不僅在文化上是大國,在政治與經濟上也是大國,雖然她的土地面積並不大,但在世界歷史舞台上,若少了一個法國,那麼這個世界將變得不協調了。今天的法國縱使有千頭萬緒的問題要解決,但法蘭西人民的智慧適足以應付這些事務。德國人說:「現在的法國是小孩玩大車。」其實法國是一條猛龍,目前只是在沉潛罷了。法蘭西的起起落落乃屬一般之常事,法國終會以她的獨特思考、自由思想,進一步的影響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