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敏老弟告訴我,他又集了十來篇我所寫的文章,關於現代建築者,交「典藏」出版。他已幫我集過三本書由「典藏」出版,銷售似乎都不太好。看樣子「漢寶德」三個字放在書名上並不能保證有人買書,要看內容是否引起讀者的興趣。「現代建築」是否有此吸引力呢?我不敢說,所以我很感激「典藏」仍然願意出我的「硬」書。
當健敏向我提到此事時,我以為他會集些報紙副刊文章之談論建築者,也就是比較軟性,帶有點文藝味道的作品。在過去三十年間,我在副刊上發表的文章,多少都與建築有些牽連,但早年寫的遊記中雖常提到建築,卻以感懷為多,已收到藝文性集子中,但近年來也有一些是直接以建築為題的遊記,以輕鬆的口吻討論些當代建築的觀念,希望引起讀者興趣者。這類文章其實也可供專業者參考。
沒有想到他處理這個集子仍然是很嚴肅的。他所指的「現代建築」,是自現代到當代建築,跨越半個世紀的時間距離。我很佩服他居然不憚其煩的從我年輕時的論評開始搜尋,一直到最近為雜誌所寫的建築賞析。這十一篇文章幾乎是我一生建築寫作的縱斷面,也代表了我對近半世紀來世界建築大勢之觀察。只是有些文章行文生硬,讀者們讀起來可能感覺有些緊牙,尚祈原諒。
這些文章最早的來自六○年代,成大時期的「百葉窗」。其次是回國之後,七○年代初的「境與象」雙月刊。其中有三篇是十年前建築或美術雜誌的約稿,都是為辦建築展所寫的文章。有五篇是為大眾所寫的建築介紹,刊載在報紙副刊上。可讀性自然是以後面的較軟性的文章好些。健敏的編序沒有按寫作的先後順序,相信是因為要軟硬相間,比較容易使讀者讀完全文。
我做為自己文章的讀者,也不免有時空之隔。有時不免驚訝當年這個板起臉來讀建築的年輕人,為甚麼如此認真的寫些很少人看的文章。建築思想是思想界少有人留意的領域,建築是一種藝術界不太重視的藝術。社會大眾更把建築視為物質生活的必需品,從沒有留意它的精神價值。當年的這個年輕人不去談戀愛,寫新詩,尋找生命的燦爛,卻在既無師長指導,又無光明前途可預期的境域下,埋首寫些生硬的建築評論,究竟是為甚麼呢?
回想起來,我真是一個呆子型的讀書人。在讀書的時候,大家都花工夫在圖板上,贏得老師們的讚賞,我卻笨笨的讀書、寫文章,發表議論給自己看。從大學四年級開始,同學看我家境清寒,為我介紹家教,賺點生活費。有了這點錢,沒有想為父母減少向親友借貸的負擔,卻拿去出版一個十幾頁的「百葉窗」,以便把這些幼稚的議論印出來。今天想想,實在好笑!可是我的師長沒有勸阻我,反而鼓勵我,使我這種癡呆的癖好一直延續到中年,又辦了幾個刊物,才覺悟到文章是要有人讀才有價值的!今天我會以老年人的身份訓斥這個年輕人,要多在專業上磨練自己,年紀輕輕,不要學著老氣?秋的評頭論足的教訓人!
健敏選了這些文章,也虧他用圖片與註解增加了這些文章的可讀性。經由他的編輯,我衷心希望可以多一些愛好建築的朋友們閱讀。
在這十一篇文章中,自二十世紀初的高第,經由現代建築大師萊特與柯比意,及現代後期的路易士.康、史特靈、烏戎,到當代前衛建築,幾乎概括了二十世紀的建築發展,讀者可以自其中對現代建築的大要得到一個輪廓。可是近半世紀間所寫的文章,讀者不能希望有前後一貫的觀點。為了存真,我沒有改動原文,以便呈現寫作時之背景與心情。
比如說,在半世紀前,殼形建築是很前衛的造型,因此才有討論的動機,介紹其相關的理論,到今天,高科技時代來臨,再看這 篇文章,就有讀歷史的感覺。希望讀者們以追溯歷史的心情來看這一個文集,才比較有興味。又比如在十年前所寫高第一文,雖是以二十世紀初的建築為對象,卻是在我已年老時所寫,自然反映我晚年對建築的看法。若在早年,我對他的作品未必有很高的評價。因此這個集子也記錄了我個人的建築觀的演變過程,所以與以前出版的幾個集子最大的不同處,是在文前列出了每篇文章的寫作年代。
最後我再次感謝健敏與典藏的朋友們,使這些代表我心路歷程的文章以書本的形式再次出現在讀者面前。也感謝未來有心閱讀這本書的讀者們,我會以「老兵不死」的精神繼續寫作,報答大家的恩情。
漢寶德
於空間文化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