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專刊內容
解開新衣的密碼 陳夏生
這本書講述的故事是《國王的新衣》的中國版,內容雖然是虛構的,但是使用了許多中國元素,原作者是西方人,畫出中國古代人物的圖像,圖畫展現了精美的細節,氣氛活潑的全景視野,加上運用五彩加金色和令人驚喜的摺頁,讓這故事吸引讀者進入一個具有神奇魔力的時空。故事隨著一年四季發展,巧妙融入許多富涵中華文化的圖像,?得一讀再讀,細細品味。這些圖畫除了賞心悅目之外,還蘊藏了中國服飾的許多典故。
古人所謂的「衣裳」,上身穿的稱「衣」,例如襯衫、外套、棉襖等;下半身穿的稱「裳」,就是裙子和褲子。有人會問:「長袍算什麼呢?」長袍是到了西元一世紀中期才被認定為正式的服裝;這時候古人又將衣服分成兩類,有上下之分的衣裳就歸納為「弁服」,歷代祭祀場合的正式服裝多屬這類型;而上下通裁成一件式樣的稱為「袍服」,也是歷代官吏所穿的官服或稱為公服的式樣。現在我們就一頁頁來解開書裡中國服飾的密碼。
皇帝所穿的是明代以前最隆重的禮服,稱為「冕服」,在節慶祭祀等正式場合才穿的;一直到清代才由朝服取代,清代的朝服樣式與冕服不同,大家可以在常見的清宮劇中看到。
冕服包括:
冕冠:冠頂前後垂的珠串叫「旒」,最隆重的式樣有12串,每串有12顆珠石,是提醒君王非禮勿視。冕版下方橫插的簪子,是將冕冠固定在?髻上,稱為簪導。耳旁垂繩末端對準耳朵有一個小球叫「纊黈」,規勸君主勿聽信讒言,就是非禮勿聽。
冕服:通常是黑衣紅裙,腰間圍「蔽膝」,蔽膝就像現代的圍裙,是用紅色皮革製成,是最原始的遮下體「衣服」演變而來的。
鞋子:皇帝穿的是有雙層鞋底的正式鞋子稱「?」;單層底的粗鞋叫「屨」。歷代鞋子有多種款式,例如鞋尖裝飾成雲頭狀的「雲頭鞋」、開岔的「歧頭鞋」、鉤狀的「鉤鞋」等不同名稱,長筒的就叫「靴」。
冕服上會有許多紋飾都是用來提醒君王要注意的事情、也是代表他的身分地位,最隆重的冕服上有十二章紋;就像宮女所拿的蔽膝上那樣排列,但通常是繡或畫在上衣及裳裙的前襬,後來又有將這些紋飾中的日月裝飾在左右肩上,星辰排列在背上,表示君王肩挑日月、背負七星,有任重道遠的意思。
圖中的宮女,臉蛋兒和體態都胖胖的,頭頂插一朵蓮花,肩上披著「披帛」,腳穿鞋尖層層上翹的重台鞋,有些像唐與五代時期的仕女;不過那時候的仕女愛好簪的是常用絹帛做成象徵富貴的牡丹花。
其實,歷史上最愛插花的是宋人,宋代不僅婦女愛簪花,皇后妃子也喜歡戴著裝飾龍鳳的花釵冠,宮女也戴著裝飾桃杏、荷、菊和梅花代表一年四季花卉的「一年景」花釵冠;即便是朝廷官員,在特別的節日,例如元旦、立春、皇帝生日,或是中科舉的聞喜宴上,都要將皇帝賜給的花朵插在帽上,就如詩句中形容的:「牡丹芍藥薔薇朵,都向千官帽上開」。
古來將織布縫衣這類工作都稱為「女紅」 其實這些事並非只有女人才做的。他們先要煮蠶繭將絲抽出叫「繅絲」,或將麻劈開接長叫「績麻」,然後將細細的蠶絲和麻絲,搓撚成較粗的線,才能織布。撚線的紡紗機,有手搖的,技術比較熟練的則用腳踏的。織布機也因為織的紋式不同,構造也不一樣,有些特殊織法的織機,是不讓別人看的。織好的錦緞綾羅等絲織品及麻布,就交由裁縫師傅剪裁成衣服。
右下角有一件清代的龍袍,因為袍上共有九條龍,包括前後衣身上各三、雙肩各一,另外一條則是藏在裡面的襟衽上,所以叫九龍袍,有吉祥至尊的意思。
古代的皇帝通常不會隨便走出宮廷,一旦外出,排場很大,除了有文武官員隨行外,還有很繁複的儀仗陣式,由侍衛拿著各種旗幟、傘、蓋、扇、樂器和武器等等,這個陣仗叫鹵簿。
皇帝高高的坐在階梯上面的紅色平台叫丹墀,身後站著大臣;其實古代朝臣是不會站在丹墀之上的,這不合禮制。兩位大臣,衣胸上都有「章補」,這是明清兩朝官服上才有的裝飾,文官飾禽,武官飾獸。左邊大臣是穿飾鶴紋的袍服,說明他是明代的一品文官,但他卻戴著宋代官員才有的長冠翅(或稱冠腳)的朝冠。右邊大臣胸前的花卉章補,不是品官制度中的紋飾,所以不能辨識他的身分(這說明外國作者並不很了解我們古代的服飾制度);他所戴的帽子,古時候稱為「弁」,是僅次於冕的禮帽。
作者將丹墀欄杆的柱子上都裝飾一隻螭吻,據說螭吻是龍的九子之一,也稱為鴟尾,好遠望、好冒險,通常是裝飾在屋脊飛檐上的,可以鎮壓火災。
以下幾張圖的上方小圖呈現了中國年俗,一年四季的活動,敲鑼打鼓和舞獅是新春過年的氣氛;提燈則是農曆正月十五日元宵節的民間活動,這些慶祝活動都有驅除惡運帶來平安的意義。
文中以鳥羽比喻衣服的神奇。其實在中國的確有羽毛衣服的故事,據載南海郡獻給武則天一件「集翠裘」,是一件裝飾著明藍及翠綠色翠鳥羽毛的衣服。武則天把這件珍貴的羽毛衣送給她寵愛的張昌宗,並命令他與宰相狄仁傑下棋,就以「集翠裘」與狄仁傑的紫色朝袍互為賭注;結果狄仁傑贏得「集翠裘」,由於他瞧不起張昌宗的人品,因此棄之如敝屣的賞給了家奴。同時,那時候的婦女還流行用各種鳥羽做成百鳥裙,使得京城附近的飛鳥都被捕殺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