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精準的洞察力,探究時間的奇特本質,以新穎的視角揭露人類與時間的關係。
*作者從感性的個人時間經驗抒發,並將枯燥乏味的實驗室科學語言,轉化為生動、饒富趣味的叙述,探索時間如何飛逝、為何飛逝。
*解開時間扭曲的祕密。我們的大腦和心靈就如同時光機,擅長把時間感加速減速,標準的時間都是相似的,個人的時間各有各的標準。同理心、極地永晝如何扭曲時間?
*解開時間同步的祕密。大自然時鐘、生理時鐘還是社會時鐘出現時差時,會產生什麼亂象?
*時間猶如語言,了解時間,等於了解人與人、人與自然彼此之間的關係。時間對我們之所重要,因為不管有多長,時間總會有盡頭。
*2016年《出版人週刊》(Publisher Weekly)編輯選書
2017年史密森尼(Smithsonian)線上雜誌十大最佳科學書籍
40歲時總覺得日子過得比20歲時快,看到別人傷心自己也感覺時間變漫長⋯⋯
社會擁抱同步、劃一的標準時間,但我們卻是時間的叛徒,
遵循自己的內在時鐘去衡量、去理解世界。
人際關係百百款,到底人與時間的關係是什麼?
連蜂鳥都懂得把握時間採蜜,為什麼我們戴了手表還會遲到?同理心如何扭曲時間?為什麼年紀愈大會覺得時間過得愈快?
本書談時間的本質,我們的生理、心理和社會時鐘如何影響我們對時間的感知。作者柏狄克化身為時光旅人,展開一段段時間之旅,探索時差、氣候改變、藍菌、同步翻譯、候鳥遷徙⋯⋯等等,由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交織出的時間之網。
時
時間是社會建構而成。人類尋求劃一標準時間,任何能連上網路的計時工具都在跟全世界的時鐘比較、相互交流溝通,跟上彼此的步調。然而,世界標準時間好像一個未來名詞,完全同步的時間永遠處於一種「即將成為」的狀態。
日
關不掉的生理時鐘。在極地時間變得失去意義,夏季無異於漫長的一日。晝日的光照方式如何影響生物的新陳代謝,微生物和浮游植物的週期?在不見天日與人隔絕的洞穴裡生存,時間不只變慢,連記憶也彷彿消失了。
當下
時間的順序。奧古斯丁主張當下即一切,未來與過去不存在。科學家則說「現在」是一段可量化的時間長度,我們看到的、聽到的、觸碰到的感覺都以不同的速度抵達,要求大腦依循正確的時間順序進行處理。大腦不斷校準,在我們切換活動、轉換環境時,努力針對現實提出流暢的解讀。
時間飛逝
時間是具有感染力的語言。我們彼此交談,相互體諒時,等於跨進又跨出了彼此的經驗,包括了別人對時間長度的感覺。我們長大成人有個關鍵的面向,就是要懂得如何扭曲自己的時間,跟別人的時間保持一致。
時間這件事沒有真相可言,有時它把我們逼瘋,有時為我們開拓機會,有時讓我們又哭又笑……你跟時間的關係又如何?
作者簡介:
亞倫.柏狄克(Alan Burdick)
《紐約客》雜誌專職撰稿人,曾任《時代》雜誌、《發現》雜誌編輯。文章亦散見於GQ和《哈潑時尚》等雜誌。其第一部科普作品《回不去的伊甸園》(Out Of Eden)出版後即入圍國家圖書獎與國家戶外書籍決選。
譯者簡介:
姚怡平
台灣苗栗縣人,政大英語系畢業,蒙特瑞國際研究院筆譯碩士,現為自由譯者。主要從事書籍翻譯與軟體在地化,譯作近三十本,包括:《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權力遊戲的極限生存法則》等。
章節試閱
【前言】
夜裡入睡後,床邊時鐘的聲音有時會吵醒我,近來被吵醒的次數更是多不勝數,令人不快。臥室漆黑一片,朦朧難辨。黑暗的臥室頓時顯得開闊,我猶如置身戶外,在無垠空茫的天空下;又猶如身處地下,在巨大的洞穴裡。也許,我是在太空中無止境地墜落;也許,我是在做夢;也許,我已離開人間。唯有時鐘仍在運作,規律滴答響著,不慌也不忙。此時,心裡總是興起一種最清晰不過、最不寒而慄的體悟—— 時間只往一個方向前行。
在一切的開端,抑或是早在一切開始之前,沒有時間存在。根據宇宙學者的說法,約一百四十億年前,宇宙在「大爆炸」中誕生,轉瞬膨脹到接近目前的大小。如今,宇宙還是繼續膨脹,膨脹的速度比光速還要快。然而,在宇宙誕生之前,什麼都沒有,沒有質量,沒有物質,沒有能量,沒有重力,沒有動作,沒有變化,沒有時間。
也許你可以想見那種情況,我卻是無從理解。我的腦袋不願接受那種概念,執意問道:「宇宙的起源在何方?怎麼會有東西從空無之中誕生?」為了方便討論,我暫且認同宇宙在大爆炸前並不存在,可是宇宙應該是在某個東西裡頭爆炸的,對吧?那個東西是什麼呢?在一切的開端之前,在那裡的究竟是什麼?
天文物理學者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曾經表示,提出這種問題,就有如身在南極卻問南方在哪。霍金說:「更早的時間無從解釋。」或許,霍金的話是為了寬慰人心。他話裡的意思似乎是指人類的語言有其侷限。每當我們(或者起碼是霍金以外的人)思考起宇宙,這般的界限即橫亙於眼前。我們透過類比和暗喻來想像宇宙的樣貌,宇宙這個怪異又廣闊的東西,有如我們熟悉的某樣小東西。宇宙好比是一座大教堂,一個發條裝置,一顆蛋。然而,前述的比擬物終究跟宇宙有所分別;能稱作蛋的,就只有蛋了。前述的類比之所以吸引人,正是因為這些比擬物都是宇宙裡的實體元素。它們作為名詞,確實自我完備——可是內容物畢竟無法容納容器。
時間也是同樣的道理。每當我們談論時間,都是以某種不如時間的物品來比擬。時間有如一串鑰匙,我們會找出時間,失去時間。時間有如金錢,我們會省下時間,花掉時間。時間會緩慢移動,會匍匐前進,會飛翔,會逃離,會流動,會站立不動。時間有時充裕,有時不足。時間沉沉地壓在我們身上。鳴鐘「長」時間或「短」時間響著聲音,這般的形容彷彿鐘聲能用尺規測量似的。童年時光逐漸淡去,截止期限日益逼近。當代哲學家喬治.雷可夫(George Lakoff)與馬克.強生(Mark Johnson)提出一項假想實驗,要人花點時間試著只用時間本身的措辭來稱呼時間,而且什麼暗喻都不能用。此時,你兩手空空,無計可施。雷可夫與強生思考著:「假使我們無法浪費時間,也無法節省時間,那麼對我們而言,時間還是時間嗎?我們認為答案是否定的。」
聖經所說的太初有道,即是指上帝的話語造出開端,奧古斯丁依循這樣的脈絡,以下面的話鼓勵讀者:「你一出口,就能成事。你的話語能造物。」
時值三九七年,奧古斯丁四十三歲,羅馬帝國已然傾頹,他落腳於北非的港口城希波(Hippo),擔任主教已長達半生,著作已有數十本,有布道選集、譴責反對者的神學書,當時更是著手撰寫《懺悔錄》,這本傑作奇妙又精彩,要耗時四年方告完成。《懺悔錄》共有十三卷,頭九卷講述重要的人生瑣事,始於幼年時期(他盡力回想揣測),終結在三八六年正式信奉基督教、三八七年母親離世為止。他羅列自己的罪行,有偷竊(他偷摘鄰居的西洋梨)、婚外性行為、占星術、算命、迷信、對戲劇的愛好,還有更多的性事(其實,他一生多半謹守一夫一妻制,先是有伴侶長久相伴,後來聽從長輩的安排娶妻,婚後就忠於妻子一人)。
其餘四卷的內容截然不同,奧古斯丁以深遠的思想,逐一探討記憶、時間、永恆、天地萬物。他曾經輕忽神聖與自然秩序,堅持不懈追尋神光,對此也坦承不諱。他的推論與內省法影響了後續數百年的哲學家,例如笛卡兒(R. Descartes,他的「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直接呼應奧古斯丁的「我疑故我在」〔dubito ergo sum〕)、海德格(M. Heidegger)、維根斯坦(L. Wittgenstein)等。奧古斯丁設法闡述創始之初:「提問者若如此問道:『上帝創造天地以前做了什麼?』那麼我會著手回答。可是,對方若以揶揄的語氣說:『祂正在打造地獄,誰要是好奇探問深奧事物,就要關進地獄裡。』這種玩笑話,恕不回應。」
大家有時會說奧古斯丁的《懺悔錄》是世上第一本真實自傳,也就是說,作者本人親自闡述自己如何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成長改變。我認為《懺悔錄》有如一本閃躲回憶錄。在前面幾卷,上帝敲了門,奧古斯丁卻不願回應。他先是有了私生子;在羅馬研讀修辭學,結交了一群煽動民心的朋友,他把他們稱為「破壞者」;他任性度日,信仰虔誠的母親為此煩心不已。後來,奧古斯丁說這段日子「不過是引人憂心的消遣罷了」。《懺悔錄》證實了我們能把疏疏落落的過去改造成有意義的現在,這是一種非常現代的觀念,凡是熟悉心理治療的人都很清楚。你的回憶是屬於你的,你可以經由回憶,為自己塑造出嶄新的敘事,用以啟發自己、確立自己。奧古斯丁寫道:「從散亂的往日,我收拾起自己,認同感由此而生。」這本自傳有如心靈勵志書籍。《懺悔錄》無所不談,尤其側重於言語,還有語言穿越時間的彌補能力。
有好長一段時間,我竭盡全力迴避時間。比如說,我剛成年的那段時期,多半不願戴手表。至於我是怎麼決定不戴表的,我並不是很清楚,只依稀記得小野洋子從不戴表,因為她一想到要把時間綁在手腕上就覺得討厭。有道理。當時的我覺得時間是外在的現象,不但強加於人,又令人倍感沉重,於是我主動做出選擇,去除本人身上的時間,把時間拋在後頭。
這種想法最初讓我深感愉快,輕鬆不少,猶如反抗往往會帶來的效用。此外,這也就表示我前往某處,跟某人見面時,並未處於時間之外,反倒是被時間給拋在後頭了。我遲到了。我逃避時間的成效斐然,等到過了好長一段時間,才明白自己其實是在逃避時間。有了這層體悟之後,另一層體悟隨之而來:「我之所以逃避時間,是因為我背地裡恐懼時間。」我把時間視為外在的現象,彷彿時間是我可以走進又走出的溪流,彷彿時間是我可以迴避的路燈柱,藉此獲得掌控時間的感覺。然而,在內心深處,我察覺到真相——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時間就存在於我的心底,存在於我們的心底。從我醒來的那一刻,到我入睡的那一刻,時間都在。時間遍布於空氣,浸透我們的身心。在人體細胞之間,在每一個活著的片刻之中,時間緩行而過。即便時間早已拋下全部的細胞,就此離去,也還是持續前行不怠。當時的我覺得自己患了病,卻說不出時間來自何方,更說不出時間去向何方。時間繼續前進,不斷流逝。時間好比是人類懼怕的諸般事物,實際的樣貌總是叫我摸不清,而我那善於逃避時間的技巧,卻領得我離真正的答案越來越遠。
於是有一天(真不願承認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我踏上了時間領域的旅程,為的是了解時間,為的是探索奧古斯丁曾經提出的疑問:「時間來自何方?時間經過何物?時間去向何方?」純粹的物理層面與數學層面,向來有宇宙學專家持續不懈地深入探討。至於我有興趣得知的層面,以及科學剛開始揭露的層面,則在於時間如何顯現在活著的生物上,也就是說:細胞與亞細胞的機制如何詮釋時間、訴說時間,而那樣的訴說如何向上滲入我們人類的神經生物學、心理學、意識當中。當我踏進研究時間的領域,訪問諸多學者專家,試圖解答那些長久盤據在我心頭的問題—— 或許也是你心裡長久的疑問,比如說:「小時候的時間好像過得比較慢,為什麼?」「發生車禍時,體驗到的時間真的會變慢嗎?」「事情太多做不完,比較有生產力;時間很多,反倒一事無成。為什麼?」「電腦裡的時鐘會計算秒、時、日,人體內是不是也有個時鐘像那樣?」「如果人體內有那樣的時鐘,它的彈性有多高?」「我能不能讓時間加速、減緩、停止、倒轉?」「時間如何飛逝?為何飛逝?」
我說不清自己在追尋什麼,也許求的是心靈上的平靜,也許求的是多少想要了解妻子蘇珊(Susan)說的話,她說我是「刻意否認時間的消逝」。在奧古斯丁的眼裡,時間有如一扇窗口,可望見靈魂。現代科學著眼於探究意識的架構與紋理,這概念的困難度只比時間概念稍低一點(美國哲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認為,意識只不過是「無用之物的名稱……純粹的回聲,消失的『靈魂』在哲學的空氣中留下的微弱傳言」)。然而,無論我們是怎麼稱呼意識,我們都對意識的含義有粗淺的認識,都知道意識猶如一股持久不散的自我感,在一片由多個自我構成的大海中移動,依賴他者卻又如此孤獨;意識就是察覺到我多少是屬於我們,我們又屬於某個更宏大、更難理解的事物,而這樣的想法或許也可說是一種深切又普遍的希望;意識是一種反覆出現的想法,在安全過馬路及完成待辦事項的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就漠視意識的存在,遑論要對抗這世上的真實危機——我的時間(我們的時間)很重要,是因為時間會結束。
我沉思,幸運的話,就能解決問題。在此應提及,上一本書花了好久才寫完,比我原先的打算或預想的還要久多了。於是,我對自己發誓:「唯有在絕對能準時寫完書的情況下,而且是在合理時間內完成,我才會著手撰寫新書。」《為何時間不等人》這本時間之書其實是要準時寫完的,結果當然沒準時寫完。原本的時間之旅逐漸演變成一種介於消遣與沉迷之間的樂事,陪著我換工作、小孩出生、上幼稚園、上小學、去海邊度假,截止期限與晚餐約會更是一再取消;拜撰寫本書之賜,我親眼見到世上最精確的時鐘,親身體驗極地的白夜,還從極高之處墜落到地心引力的懷抱裡。我的主題安居於此許久,猶如飢腸轆轆的過夜賓客,魅力十足又啟發人心,極似時間本身。
我才剛動筆,就碰到了一件關於時間的基本事實——時間這件事沒有真相可言。於是,我找了從事各種時間研究的一堆科學家,他們對於自己鑽研的狹窄波段,個個都是侃侃而談,卻也都說不清自己的波段如何構成白光,也說不清白光的樣貌。某位科學家對我說:「你自以為了解當中的狀況,就在這個時候,有另一項實驗改變了一個小層面,突然之間,你又不明白當中的狀況了。」假使科學家能在某件事達成共識,他們肯定會異口同聲表示,沒人能充分了解時間這門課題,可是在人類的生活中,時間無所不在又不可或缺,因此這種知識上的匱乏就顯得出人意料。某位研究人員對我吐露:「我可以想像得到,將來有一天外星人會從外太空來到地球,跟我們說:『其實啊,時間就是這樣那樣。』我們全都點頭稱是,就好像一直以來事情顯然就是如此。」在我看來,時間其實很像天氣,人人都會談論,卻從來什麼也不做。可是我想坐而言,也想起而行。
【前言】
夜裡入睡後,床邊時鐘的聲音有時會吵醒我,近來被吵醒的次數更是多不勝數,令人不快。臥室漆黑一片,朦朧難辨。黑暗的臥室頓時顯得開闊,我猶如置身戶外,在無垠空茫的天空下;又猶如身處地下,在巨大的洞穴裡。也許,我是在太空中無止境地墜落;也許,我是在做夢;也許,我已離開人間。唯有時鐘仍在運作,規律滴答響著,不慌也不忙。此時,心裡總是興起一種最清晰不過、最不寒而慄的體悟—— 時間只往一個方向前行。
在一切的開端,抑或是早在一切開始之前,沒有時間存在。根據宇宙學者的說法,約一百四十億年前,宇宙在「大爆...
目錄
前言
1
時(The Hours)
時間其實是一種社會現象。這種性質並不是時間附帶而來,而是時間的本質。時間猶如互動的引擎,在單個細胞之間是如此,在人類的集合體之間亦是如此。無論明不明顯,無論早晚,單一的時鐘只有參考周遭的時鐘,才能夠運作。
2
日(The Days)
藍菌分裂時,時鐘會一分為二,繼續滴答作響,連一拍也不錯過。兩個細菌變成四個,變成八個、十六個、數百萬個,全部都一模一樣,全部都有著同樣的時鐘,走著同樣的時間,大家都同步了。
3
當下(The Present)
時間是一條川流不息的河流?還是珍珠般的片刻串成的項鍊?當下是一幅開放的畫面,以靜止之姿在流水之上滑動?還是說,在一連串不停歇的現在,當下只是當中的一個現在;在一卷將盡的現在之上,當下只是單一的畫面?
4
時間流逝(Why Time Flies)
最細微的社會交流(例如瞥視、微笑、皺眉)具備的效力高低,來自於我們彼此間有多少能力讓這些交流同步發生。我們扭曲時間,彼此好騰出時間,而我們體驗到的時間失真現象,多半可當成同理心的指標。我越是能想像出你的身心狀態,你越是能想像出我的身心狀態,那麼我們對於危險、盟友、朋友、有需要的人,就越是能分辨得出來。
誌謝
參考書目
前言
1
時(The Hours)
時間其實是一種社會現象。這種性質並不是時間附帶而來,而是時間的本質。時間猶如互動的引擎,在單個細胞之間是如此,在人類的集合體之間亦是如此。無論明不明顯,無論早晚,單一的時鐘只有參考周遭的時鐘,才能夠運作。
2
日(The Days)
藍菌分裂時,時鐘會一分為二,繼續滴答作響,連一拍也不錯過。兩個細菌變成四個,變成八個、十六個、數百萬個,全部都一模一樣,全部都有著同樣的時鐘,走著同樣的時間,大家都同步了。
3
當下(The Present)
時間是一條川流不息的河流?還是珍珠般的片刻串成的項鍊?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