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一把通透天地之心的鑰匙
人應該忘些什麼?忘生忘死?還是相忘而化於大道之中?終生與石為伍的篆刻大師、一身技藝無人傳承的木匠、命運捉弄下於鄉野自吟詩的伯公、受困殘缺軀體中的修錶匠、小小三合院前懷抱南管文化的老人...這些老去的人事、凋零的技藝,都在傷逝中,明亮復黯淡,以一種動人的溫度,吟嘯於時間手橫吹縱綻間,化斷腸事於清輕歌嘆喟中。
本書彷若是作者的自問自答,從道家相濡以沫的依存,轉向「相忘於江湖」的曠達,流離的人物,流離的技藝,既蕭索又生意盎然,悵惘中又透著一份豁達,試圖為脆弱的生命尋找某種答案。
本書共分為三輯,第一輯寫人物的老去、技藝的凋零、文化的消失等,悲逝水而帖喪亂,喚起現代人對於傳統技藝、老匠師、文化藝術的重新認識、省察,並通過人物的老去、凋零、消逝,進而探討圓融無礙的生死觀;第二輯記牟宗三、毓鋆等諸國學大師;輯三誌遊旅,藉空間的開拓來稀釋或消解面對時間之流的悲懷。
書名《相忘於江湖》出自《莊子‧大宗師》:「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從道家相濡以沫的依存,轉向「相忘於江湖」的曠達。魚之樂不在困窘的生命狀態中顯現,而在江湖兩忘,既忘水也忘一己之形軀。魚換成了人,人應該忘些什麼?忘生忘死?還是不僅止於忘?還要相忘而化於大道之中?但是又該如何化於大道呢?真正大道的境界又是怎樣呢?作者張輝誠自問自答,解決生命的困惑,尋找某種答案。
作者簡介:
張輝誠
一九七三年生於雲林縣,原籍江西黎川。從小於雲林鄉間長大,虎尾高中畢業後,資賦優異保送台灣師大國文學系,後又就讀國研所,目前為博士班研究生,同時亦任教於台北市立中山女高。作品曾獲時報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全國學生文學獎等,著有散文集《離別賦》(時報)。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推薦序〉與道相忘於江湖 /龔鵬程
文人有許多類型,一種叫做「放膽文章拚命酒,無弦曲子斷腸詩」,是放縱揮灑其才情的。燃燒著自己的生命,唱著自己的歌,歌聲從不期望合乎誰的節拍,文章也只表現著不羈的生命正在自我折磨的過程。明燭自煎,杜鵑啼血。
輝誠恰好不是這一型。依我看,他似乎也恰好應補充一下這種生命情調,讓生命更不羈、更浪蕩、更頹廢、更飛揚,或更無可奈何些,讓文章更橫斜槎枒、不中腔拍些。但目前這樣,卻也很好。生命沒什麼匱乏,生活沒什麼遺憾,文章稱情而出,發而應機,條理中節,故有溫潤雋永之美,亦是足堪欣賞的。
這不是說他生命中無激擾,而是說他善於條理之,斷腸之事遂若見諸輕歌嘆喟之間。他少年老成,又遭逢耆宿,多賭人物典型及傳統文化的宮室之美,故對那個美好的舊世界竟逐漸消逝於如今物慾橫流之現代化社會,自有常人所無的悲感。他又鴻飛四宇,見中東非洲仍困於風霧之中,也不免多有感嘆。這種歷史感以及由此而生的道德文化態度,或大世界視野,乃是當代青年乃至文化人都較欠缺的。輝誠不幸有之,其生命焉得無所激擾,焉得平靜如常?只不過,他並不因而椎心吶喊,或批判諷譏之,他的調子是緬念與感嘆,彷彿古人之嘆逝。
本書分為三輯,第一輯寫的全是人物的老去、技藝的凋零、文化的消失等,悲逝水而帖喪亂。第二輯情況也差不多,記牟宗三、毓鋆諸老,其實亦與輯一同調。唯輯三誌遊旅,情趣略異,似是想藉空間的開拓來稀釋或消解面對時間之流的悲懷。但旅中抒感,依然不免慨歎於典型之漸失或文明之斷裂。因此,他的筆調雖然斂抑,情緒雖然靜定,善讀者依舊會在此中見到滿紙秋聲而為之不懽。
本來,嘆逝就是最難寫的。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嘆逝之主題,其實就是時間。但時間太抽象了,故僅能藉具體的物象與人事來描摹之。而寫人寫事寫物,卻又會變成對這具體物事之消逝不恆的感傷。此所以兩難。輝誠的寫法,大抵是由某人某事關聯於或象徵到一個美好歷史文化世代的消亡,言近旨遠,特具一種惆悵之感。
其惆悵之所以不太強烈,不似義山詩所說那般「只是當時已惘然」,乃是因那個美好的世代或人物畢竟未曾走遠,仍與作者的生命相牽繫著。例如牟先生雖已云亡,其精神意態尚存具於王邦雄先生等人身上,不難復見。故彷彿已逝者未必便逝,縱或真已逝去,作者仍要在精神上時時鉤聯之,令其不逝。如此便不會真正嘆逝,反而是要挽頹波或揮戈返日似的,有點擔當文化舊業的豪壯感呢!
同理,他的壯遊,也不是莊子式的。蒙莊以世沉濁不可與莊語,故其遊也天遊,對人世自有其棄絕的氣力與風姿。輝誠之遊,殆如列子御風,雖去以七日,但對此世亦仍是不捨的。因此他離而不離,精采處反而在於他對旅遊各地的觀察與采風。
這是輝誠自己的型態。藉此型態,他欲自忘於江湖又自期與道相忘於江湖,這是他的自許,我祝福他!
丁亥立秋寫於台北龍坡里雲起樓
名人推薦:〈推薦序〉與道相忘於江湖 /龔鵬程
文人有許多類型,一種叫做「放膽文章拚命酒,無弦曲子斷腸詩」,是放縱揮灑其才情的。燃燒著自己的生命,唱著自己的歌,歌聲從不期望合乎誰的節拍,文章也只表現著不羈的生命正在自我折磨的過程。明燭自煎,杜鵑啼血。
輝誠恰好不是這一型。依我看,他似乎也恰好應補充一下這種生命情調,讓生命更不羈、更浪蕩、更頹廢、更飛揚,或更無可奈何些,讓文章更橫斜槎枒、不中腔拍些。但目前這樣,卻也很好。生命沒什麼匱乏,生活沒什麼遺憾,文章稱情而出,發而應機,條理中節,故有溫潤雋永之...
章節試閱
輯一 齊物論
蝸角
我爸常說:「能同你段叔叔學篆刻,算你上輩子造化!」
我十歲上開始學書法,啟蒙老師是父親。他老人家教書法,剛提筆就得練懸腕,搦一管羊毫筆在宣紙上反覆劃寫等粗直線、曲線和圓圈,這是給開筆寫篆書、隸書預作準備的。無視我麻顫不已的手臂,父親斜睨著歪七扭八、大小不一的線條邊搖頭邊說道:「基礎沒打好,寫什麼都是空的。要知道,你段叔叔小時候吃多少苦,才能有今天這般局面。」段叔叔能有什麼局面?不就整天穿著一襲深藍長袍,捻著長髯,笑嘻嘻地在社區裡頭閒蕩嘛?
六七年過去了,我爸教會我囫圇吞棗篆隸草行楷各式書體,依樣畫葫蘆,寫得有模有樣,人人稱讚,他老人家頗為得意,才敢把我推薦給段叔叔。至於功力如何,套句段叔叔後來給我的評價:「縱橫正有凌雲筆,俯仰隨人亦可憐。」這話說得含蓄,話裡褒貶參半,褒的是我小小年紀就有翰墨志向(段叔叔誤會了,這是我爸逼的),貶的是徒有形似罷了。
段叔叔跟我爸不同,他也不叫拿刀,就在房裡給我講故事,講上一段便打發我到附近的故宮去看書法展品。故宮院長和段叔叔是相熟的,我每回去都佩帶貴賓證,還有專人講解,想偷懶都不行。後來段叔叔問我最喜歡哪幅?我答說蘇東坡〈寒食帖〉。他問為什麼?我說寫得那麼醜都還能進故宮,我看我以後機會蠻大的。段叔叔追問難道沒人給我講解?我說講是講了,還不因為他是蘇東坡,要換成別人還能這樣推崇嗎?段叔叔登時笑咧了嘴,直呼「後生可畏!後生可畏!」
段叔叔其實蠻會講故事的。有陣子我正在讀《小人國歷險記》,他也講了一個類似的:說蝸牛角上兩根長鬚,裡面各有一個國家,左邊的叫觸氏,右邊的叫蠻氏,兩國經常為了爭地而大動干戈,鬧得不可開交。我聽得入神,段叔叔話鋒一轉,說道:「學篆刻,也要能小中見大,大中見小才行。」
段叔叔有個常用章,印文是「刀筆吏」。這話一點不誇張,段叔叔和別人不同,他寫日記是用刻印載事,比如說當天心情愉快,他就刻一方「暫得於己快然自足」;某些時日湧起鄉愁,就刻幾枚「舊江山渾是新愁」、「春愁如雪不能消」;閒來讀書,就鍥若干「讀書但觀大意」、「肚裡曾藏八千卷」;往陽明山遊山玩水回來後,便窾刻幾枚「獨於山水不能廉」、「自嫌野性與人疏」;當然,更多印是談刻鍥心得的,比如說「筆圓如錐」、「奪造化靈氣」、「刻劃始信天有工」等等。不過這些印,一旦我在《刀筆吏印譜》用完印,段嬸嬸便立刻接收拿去轉賣換錢。
段叔叔刻印極快,他能左右開弓,右手寫書法,左手刻印。別人篆刻是先描印框,在紙上寫印文然後反貼印面,呈現倒反書體再下手開刻。他身手俐落多了,右手拾起石頭,端詳了一下印面,底稿也不打,左手直接取刀刻劃,一時間刀走龍蛇,山崩雲亂,驚濤裂岸,氣象森嚴。起筆收勢,轉折鉤劃,如行雲流水,行於所當行,止於所不可不止,各自恰到好處。那刻劃好的石頭好似甦醒過來一般,睜起水汪汪的眼睛逕在石臉上好奇地探望,顰笑之間逐漸有了千姿百態。
我爸後來得知我同段叔叔學刻印一年多,居然沒刻過半顆印,大為光火,怒斥道:「你要曉得,你段叔叔是不收弟子的,多少人千託萬請、程門立雪,哪一回他不婉拒到底?要不看在你大陸上的爺爺,曾救活過你段叔叔父親的面上,你小子哪來這等福分?再說你段叔叔從小就是金石世家子弟,家學淵源,書藝精湛,清初乾嘉學派寫《說文解字注》的段玉裁,你是曉得的,那是你段叔叔的上六代祖先啊!這等因緣,居然給你這小子辜負了。」
我把父親的話轉述給段叔叔聽,他笑我爸性子太躁,欲益反損。於是他又給我講了個故事。說南方有位帝王叫儵,北方帝王叫忽,中央也有個帝王叫渾沌,儵和忽兩位帝王作客於渾沌之所,渾沌招待周到,賓主盡歡。兩帝圖思報答,便說:「凡人都有眼耳鼻口七竅用以視聽食息,唯獨渾沌兄沒有,請讓我們試著幫你鑿開七竅吧。」於是每天幫渾沌鑿通一竅,好不容易七天鑿完,誰知七竅鑿成,渾沌竟一命嗚呼。段叔叔見我沒領悟過來,接著又說:「篆刻過程不也像為渾沌鑿竅嗎?大多印家注重筆劃講究,眉目清楚,看似鑿成七竅,實則喪盡元神。好的篆刻,必須就渾沌而渾沌,順石性而保其情,看似已鑿而實未鑿,鍥出的印文只是把石性石情顯揚出來而已,而不是斲傷。」段叔叔說完後,便從身旁拿起一枚圓石,逕自刻劃起來,刻完後交給我,說:「送你!回去交差。」我喜孜孜地端詳著上頭的印文,小篆白筆,寫著「篆愁君」,大概是說我為篆刻而愁的心事。
我爸把印握在手心來回摩挲,笑得合不攏嘴,直說:「傻人傻福,居然給你得了一枚好印,這『篆愁君』端得渾然天成,無懈可擊。」父親另一手翻開桌上擱放的《南張北溥書畫集》,繼續說道:「你看,這張大千畫裡的用印『大千居士』和溥儒的閒章『乾坤一腐儒』,都是託你段叔叔刻的,好生氣派,常人是刻不來的。好畫配好印,相得益彰。」
等我真正刻第一枚印已是三年後的事。期間段叔叔不曉得給我講過多少故事,最後都和篆刻道理有所相關。比如說,開刻當天,我正瞪大著眼盯著一顆石頭猛瞧,腦海直響起父親的聲音:「有一種石頭,渾身溫潤透明,勻布血絲,光彩映人,乃石中豪傑,叫做雞血石。」段叔叔看出我的心思,拿起雞血石說道:「石頭與人一般,並無貴賤之分,只有剛柔之別。剛石如狂者,宜用尖刀使之含柔;軟石如狷者,宜取鈍刀使之能堅。因石制宜,要皆展現各自風采面貌而已。」然後他就取刀在雞血石腰身刻了幾個字:「落筆灑篆文,崩雲使人驚」。要我也拿一顆來試試。
我下刀時光想反書便遲疑許久,刻成的印文粗細不一,還有好幾處崩筆,段叔叔在一旁指導說:「石情神氣最重要,崩就崩,山崩亂雲,原是石頭本色,犯不著介意。」
我同段叔叔學印第五年,他眼力漸退,終至全盲。段嬸見不濟事,便離家出走,再沒回來過,還是我爸僱了個菲傭才照料好他日常起居。
我爸嘆息著說:「好端端一個人,這樣用眼過度,後半輩子就報銷了。」
可只有我知道,段叔叔還能刻,他吩咐我不要張揚,說:「這樣反倒省事。」如今他刻印不似往常神速,顯得淡泊許多。還是左手持刀,右手握印,只是食指會不斷撫摸印面,確定鍥刻位置,才一刀刀刻劃。就在這個時候他又給我講了個故事,說有個叫庖丁的廚師,十九年來,解牛不下數千頭,刀刃卻始終毫髮無傷,彷彿剛新磨好似的。段叔叔停下來問我為什麼?我知道一定又和篆刻道理有關,想了想,便答說:因為他知道牛的骨骸結構。
段叔叔開心地說:「對!庖丁以薄刃優游關節裡的空隙,所以能刀刃無傷。更重要的是熟練精巧之後,可用神遇而不以目視,所有感官退居其次,全讓精神展現。所以,你段叔叔我啊!目盲心明,越來越能體會石頭的喜怒哀樂、滄桑變化,越來越能和石頭渾然合一,也就越能把石頭的性情刻出來。」又說:「印有陰陽,朱文為陽,白筆為陰;目也有陰陽,明為陽,盲為陰。當然,生命也是有陰陽的。」
後來有一天,菲傭焦急地跑來找我爸,說段叔叔喚不醒了。那時我正在金門當兵,聽父親說段叔叔臨終時,手裡頭還緊握著一顆印,上頭刻著:「終生與石為伍」。
那陣子,我正巧在金防部軍事圖書館當差,意外翻到一本清朝善本書《事物異名錄》,裡頭「昆蟲類,蝸」一條這樣記載:「《清異錄》:『李善寧之子貧,家壁詩末云:「拖涎來藻飾,惟有篆愁君。」我才恍然段叔叔刻送給我的「篆愁君」,指的是「蝸牛」而不是為篆刻而愁的我,而這蝸牛不就是他給我講的蠻觸兩國的故事嗎?這時我忽然聯想起白居易的〈對酒〉詩來:「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隨富隨貧且歡樂,不開口笑是癡人。」然後,段叔叔彷彿又活過來似的,拿著一把刀,一枚印章在我身旁開懷地笑出聲來。
輯一 齊物論
蝸角
我爸常說:「能同你段叔叔學篆刻,算你上輩子造化!」
我十歲上開始學書法,啟蒙老師是父親。他老人家教書法,剛提筆就得練懸腕,搦一管羊毫筆在宣紙上反覆劃寫等粗直線、曲線和圓圈,這是給開筆寫篆書、隸書預作準備的。無視我麻顫不已的手臂,父親斜睨著歪七扭八、大小不一的線條邊搖頭邊說道:「基礎沒打好,寫什麼都是空的。要知道,你段叔叔小時候吃多少苦,才能有今天這般局面。」段叔叔能有什麼局面?不就整天穿著一襲深藍長袍,捻著長髯,笑嘻嘻地在社區裡頭閒蕩嘛?
六七年過去了,我爸教會我囫圇吞...
作者序
〈自序〉張輝誠
《莊子‧秋水》篇有則著名寓言,說的是莊子和惠施兩人在濠梁之上,爭辯到底莊子知不知道魚在水中從容出遊的快樂,這則寓言許多讀者或研究者喜歡從主觀/客觀、情意/分析、知識/直覺等方面切入討論,我自己卻寧願搭配著莊子另一則寓言相互參看,那是《莊子‧大宗師》: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與,皆物之情也。彼特以天為父,而身猶愛之,而況其卓乎!人特以有君為愈乎己,而身猶死之,而況其真乎!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
先容我簡單翻譯一下:「生和死是天命所定,如同白天黑夜變換一樣,乃自然之理。人無法改變、不得干預,這原就是萬物的情態。人以為天是給自己生命的父親,而終身愛之,不知還有獨立超絕的道呢?人以為國君比自己高貴,而捨身報君,不知還有那真君主宰呢?」接下來便是這則寓言了:「泉水乾涸,魚困在陸地上,喘著氣相互濕潤,吐著涎沫相互濡濕,倒不如在江湖中快活地彼此忘懷。與其稱讚堯而毀謗桀,不如兩者都忘記而化於大道之中。」
這樣看來,莊子或許是真知道魚之樂的,魚之樂本不在困窘的生命狀態中顯現,而在江湖兩忘,既忘水也忘一己之形軀。或許順著莊子的話再引申一下,魚換成了人,人應該忘些什麼?忘生忘死?還是不僅止於忘?還要相忘而化於大道之中?但是又該如何化於大道呢?真正大道的境界又是怎樣呢?
我寫這本書,想的都是這些問題,一直以來,不斷藉由自問自答來解決自己生命的困惑,尋找某種答案。
〈自序〉張輝誠
《莊子‧秋水》篇有則著名寓言,說的是莊子和惠施兩人在濠梁之上,爭辯到底莊子知不知道魚在水中從容出遊的快樂,這則寓言許多讀者或研究者喜歡從主觀/客觀、情意/分析、知識/直覺等方面切入討論,我自己卻寧願搭配著莊子另一則寓言相互參看,那是《莊子‧大宗師》: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與,皆物之情也。彼特以天為父,而身猶愛之,而況其卓乎!人特以有君為愈乎己,而身猶死之,而況其真乎!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
目錄
《相忘於江湖》目錄
與道相忘於江湖 /龔鵬程
自 序
【輯一】齊物論
蝸角/阿匠師/吟嘯/時間手/橫吹縱綻/傷逝/回憶郭子究/今也則亡/格野櫻/喪亂帖
【輯二】大宗師
牟先生一瞥/毓老真精神
【輯三】也擬逍遙遊
尋常滋味/神木/福和橋下/布農天籟/自成大俠/重返金門/京滬漫行瑣記/江西十日記/佩特拉騎驢記/中東劄記/扶桑幾度偶記/在非洲
【附錄】貴人與我
《相忘於江湖》目錄
與道相忘於江湖 /龔鵬程
自 序
【輯一】齊物論
蝸角/阿匠師/吟嘯/時間手/橫吹縱綻/傷逝/回憶郭子究/今也則亡/格野櫻/喪亂帖
【輯二】大宗師
牟先生一瞥/毓老真精神
【輯三】也擬逍遙遊
尋常滋味/神木/福和橋下/布農天籟/自成大俠/重返金門/京滬漫行瑣記/江西十日記/佩特拉騎驢記/中東劄記/扶桑幾度偶記/在非洲
【附錄】貴人與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