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自從2011年3月11日,東日本大地震造成福島核能電廠產生輻射危機後,連月來,電視節目上不斷談論相關核能電廠的議題,我看到週遭的親朋好友,心中無不緊張恐懼,市場上也一再出現海帶缺貨的情況;這使我更想知道,國立清華大學第一任原科系主任,為當年主導台灣核能電廠政策之一,一輩子研究核能的蘇青森教授,他對這些問題有什麼看法。
曾任原子能委員會副主委、清大原子科學院院長的蘇教授,今年八十歲才從清大兼任教授退休,他的好體力,常讓年輕學生佩服不已。當年他在原子能委員會任公職時,曾住進台北市長沙街的輻射屋、在蘭嶼貯放核廢料之地,和家人吃那裡的魚鮮,及為了研究,在研究室裡放了輻射射源做實驗等作為,讓當年我們這些媒體記者聽了,大呼不可思議,不禁問說:「你怎麼不怕輻射呢」?「因為我懂啊!我知道什麼樣的輻射可以不影響人體的健康」蘇教授回答說。
十年多前蘇教授離開公職時曾說了:「以後核能輻射的事我不管了」,堅持不肯出回憶錄的他,看到近來許多談核能、輻射等問題的節目內容,他用「張冠李戴」「扭曲事實」「危言聳聽」來表達心中的感受,但是,基於現今的政治、媒體生態,他認為是「有理說不清的」,所以,他不願意出面把心中的感受表達出來,只強調:「讓民眾怕到那個樣子就是不對。」
因為蘇教授始終認為,做研究要和生活連結起來,所以,他願意就「我們長年接觸輻射的人」,如何在生活、飲食上,所做的保養和原則,與讀者們分享。和蘇教授聊天很有趣,他很習慣用「我有一個理論」,來歸納生活中的事;以飲食和健康來說,他的理論是:「以你現在的健康情況,就可判斷你這一生所吃的食物對不對」?
從自己的身體狀況來檢驗所吃的食物,過著健康老年生活的蘇教授,所分享的養生之道,相信必有許多可貴、值得學習之處。
正確的知識最重要:關於輻射與保健的2大觀念
1.輻射的可怕來自於「量」
一般人沒辦法正確判斷身處環境中的輻射含量,我多年前曾經住過輻射屋,不只是逞強,而是我能判斷,輻射恐怖,但是要看量多少,不必莫名恐慌,政府的相關規定,是安全係數最大,不用過度緊張!
輻射可以大分為兩種:
(1)自然界的天然輻射
太空中的輻射,海拔越高,輻射越強。
所處環境中的土壤岩石也有輻射物質。
(2)人為輻射
電視、手機等。
醫療輻射:X光、電腦斷層等。
核能發電或是核爆產生的輻射。
核分裂產生輻射的物質也有兩種:
(1)氣體:會隨著空氣擴散、隨距離濃度降低。
(2)固體:落塵與微粒,微粒會隨著風向飄散、落塵沿途降落,均隨距離濃度降低,在一定的範圍會對人體會產生危害與影響。
輻射的確有其危險與可怕之處,但是輻射是否會馬上對人體造成負面影響,端看輻射物質的成分與濃度數值,也就是人離輻射源的距離越近,對人體所造成的影響越大。放射性物質均有半衰期,半衰期指的是放射線物質強度降至初始強度1/2所需的時間,放射性物質不同半衰期數值也不同。所以短半衰期的放射性物質會很快就消失了。
我們做輻射的人有個原則,沒有必要就不要去接觸,例如醫療的X光攝影、X光斷層掃描等,當然,如果沒有辦法避免,因為不是長期接觸,也不必緊張。
2.正確的觀念才有正確的選擇
吃含「碘」食物真的可以抗輻射嗎?又該如何吃?
含「碘」的食物
所謂含「碘」食物,指的是食物吸收環境中「碘」的能力。以海藻類食物為主,海藻類食物善於吸收海中的碘,故此含碘量較高,蔬菜類中則以茼蒿和菠菜吸收輻射塵的能力最好,所以也會吸收放射性碘。
(1)為何抗輻射要吃含「碘」食物?
事先吃碘,人體會儲存在甲狀腺中,之後空氣中若有放射性碘,因為人體甲狀腺已經有碘含量,身體的機制會反應出不需要再吸收碘的訊息,這樣一來放射性碘不會為人體吸收,而是排出體外,降低放射性碘對於身體不好的影響。但是碘並非有益無害,因此不能過量攝取以免過量碘囤積體內。
(2)何時吃?如何吃?
正確補充「碘」的時間,應該遵守專業機關發布空氣中輻射碘濃度將會過高的訊息,事先預防即可,多吃或是不恰當的時間吃並不會幫助對抗輻射反而過量攝取碘有害身體。
(3)確保高含「碘」食物的食物來源之安全性-
因為海藻類與波菜等善於吸收環境中的「碘」,需要非常確定這些食物的來源無輻射碘的疑慮,以免反而吃進過多的輻射碘。被輻射污染的海水中的海菜應盡量避免。
用對方法,養生保健不花力氣
-蘇教授達到保健效果的3大簡單秘訣:
我已經80歲,但是看到我的人常常驚訝於我的外表與活動力,直說我看起來至少比實際年齡少上20歲。不久前,我不小心跌了一大跤,嘴巴部分縫了七針,整個都腫起來,但是,就是只有一些外擦傷,骨頭都沒傷到,醫生非常驚訝,我竟然是個八十歲的老人。
我在美國唸書的時候,養成了喜歡吃天然未加工的核果類食物習慣,在繁忙的研究工作中,放在罐子裡的核果是我想吃就隨時可以拿來吃的方便食物。學成回到台灣之後,我逐漸遠離油膩的美國食物,因為不喜歡油脂和肉類的皮,久而久之也越來越少吃肉類;個人口味因素,我也很少吃甜食,可能是因為這樣,朋友們覺得我比一般人重養生。
我太太很重視食物的挑選與健康的烹調方式,讓我們飲食雖然看來單調,卻是可以吃到食物的原味,同時透過飲食保持健康與活力,讓我們在美國的小孩無後顧之憂,不必為我們的身體健康擔心煩惱。
我認為退休是另外一個人生的開始,可以保持良好身體狀況,不僅可以有良好的退休生活,也不勞孩輩擔憂。這次受到出版社邀請,將這些年的保健心得做個整理,分享給各位讀者。
1.吃對食物:
(1)健康五穀與核果:吃進去的食物是很重要的,我的早餐是以五穀類如燕麥片為主,配上些我喜愛的核果,方便簡單,營養不失美味。
(2)視水果如命:我很愛吃水果,每天早餐都吃水果,餐餐吃水果之外,太太常將水果洗好放在餐桌或是客廳,讓我隨時想吃就可以隨手拿到,充份攝取水果中的營養,此外,我盡量吃水果取代果汁,充分攝取水果的原味與營養。
(3)喝茶養生:我每天喝茶,最愛的是道地台灣茶,烏龍是我的最愛,喝茶是一種習慣,更有養生的效果,好處多多。除此之外我不喝其他飲料。
2.正確的烹調:
(1)食物的來源最重要
我和太太很重視食物的來源,盡量確保吃下肚的食物都是新鮮無化學殘留的食物。現在年紀大了不方便開車外出購物,選擇上網買可信任商家的蔬果運貨到家,方便又健康。
(2)烹調前的關鍵:認真洗菜 ~ 一葉一葉慢慢洗
除了挑選對的健康食物之外,烹調前的準備功夫也不可少,我太太很重視蔬果的清潔,烹煮前必定仔仔細細的將每一片菜葉清洗乾淨,雖然要多花些時間,卻是保持健康的不二法則。
(3)簡單烹煮,不吃過飽
食物的原味只有透過簡單的烹調方式才吃的出來。我們家的食物,烹調都很簡單,盡量都用汆燙、清蒸、或是簡單快炒,滷食物也不放過多的醬油和鹽,絕對不添加味精等化學調味品,這次編輯前來採訪,蘇太太簡單的弄個便菜,手工水餃的美味卻讓編輯驚訝,健康也有好食物,只要用對方法,養生美味是可以同是兼顧的。我也不吃過飽,以免身體負擔過大,但是也不需要刻意節食,飲食與生活的自然、平衡,對我來說就是最好的養生之道。
3.規律的生活作息:
我每天早睡早起,早睡早起是一種習慣,也是保持自己精神的最佳生活方式。不熬夜、不賴床,每天規律的睡眠,讓我整天活力充沛,日間可以做些自己想做的事情,看書、做點想做的小研究、受邀到學校兼課和學生互動,運動散步,生活簡單卻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