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故事以一個城市的兇殺案為背景,用幾近紀實的?事手法將這個城市的市長、教授、商人、記者、農民、兇手和各色男女拉到讀者的面前,並抽絲剝繭般將他們的外裝和面具剝離,一寸一寸地逼近這些人愛恨情仇的心理成因:內在恐懼。
為了拯救和自救,小說的主人公們採取了說出心中的真相,與社會和他人達成了和解、寬恕和原諒,從而擺脫了心中的不安、焦慮和恐懼的種種心理負擔,使生命從灰暗扭曲中矯正過來,呈現出和諧平安的健康狀態。由於小說在人性扭曲的成因和性格形成的多緯度的描寫中,細膩準確而又冷峻嚴謹,幾乎涵蓋了所有的社群,以及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社會矛盾和衝突,因而本書具備好讀而又耐讀的品質。
作者簡介
北村
本名康洪。1965年生於福建長汀。大學畢業後任職福建省文聯《福建文學》編輯。
1986年,發表小說處女作《黑馬群》,選載《作品與爭鳴》,作品因寫法新穎產生爭議。1987年,小說《諧振》刊於《人民文學》。從1988年開始,發表《逃亡者說》等「者說」糸列小說,包括:《劫持者說》、《披甲者說》、《陳守存冗長的一天》、《歸鄉者說》、《聒噪者說》。此糸列小說使北村躋身於中國先鋒小說家的行列,被譽為中國先鋒文學的代表作家之一。
1992年北村個人創作轉型,從先鋒小說創作轉向關注人的靈魂、人性和終極價值的探索,發表了第二糸列的小說高潮,包括小說《施洗的河》、《武則天》、《瑪卓的愛情》、《孫權的故事》、《水土不服》、《最後的藝術家》、《傷逝》等。在文壇引起強烈迴響,以「神性寫作」成為小說界的一個獨特現象。
從1999年開始,北村進入第三個階段的寫作,即描繪人在追求終極價值時的心靈過程和人性困難。長篇小說《老木的琴》獲得該年度中國小說排行榜上榜小說。小說《周漁的喊叫》引起關注,被拍攝為電影《周漁的火車》,成為當年的中國影壇大片。
從2003年開始,北村進入第四個階段的寫作,其作品開始以理想主義和正面價值為創作目標,計有長篇小說《望著你》、《玻璃》、《憤怒》和《發燒》等,至此,北村的創作以長篇小說為主,進入真正的黃金期,創作量大大超越往年。
北村曾入選中國小說五十強(1978—2000)優秀作家。他的作品被譯成英文日文德文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