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國人使用玉器有很長的歷史,內蒙古自治區敖漢旗興隆洼新石器文化遺址、遼寧省阜新查海遺址出土的玉器都很精美,是8000年以前製造的,有學者認為,一萬年以前玉器已被普遍使用。
玉文化滲透於中國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有關玉的內容在文學創作、歷史記述、哲學思辨、世俗俚語中多有出現,玉器古來千千萬,除少量泯滅外,大量流傳於世,為今人所藏、所愛、所研究。
古代玉器按其特點可分為新石器時代、商到西周時期、春秋至南北朝、隋以後四個發階段,新石器時代玉器同人們的社會活動關係密切,表現圖騰崇拜、氏族集會、軍事戰事、領袖身份、巫祝活動的玉器佔有很大的比重,玉與神靈的關係表現得非常明顯。
新石器時期的玉器主要有幾何形玉器和動物形玉器,幾何形玉器造型來源於兵器和生產工具,又以方柱形器、鏟形器、環形器、弧形器最為普遍,並以這四種器形為基礎,形成了後來的禮器系統,動物形玉器以佩玉為多。
夏、商、西周時期玉器製作突破了區域性限制,有了較大範圍內的統一風格和使用方式,確定了禮器系統、佩玉系統的基本風格。
春秋以後,玉禮器在玉器中的比重明顯下降,佩玉的比重大增。古代流行的雜佩系統發展到了頂點。古代佩玉產生於新石器時代,漸而流行,商周時期形成了大範圍內的較為統一的佩帶方式,《詩經》及其他古文獻中稱其為雜佩。佩掛於人身的前面,主要有龍形、璜形的珩,用於掛其他玉件,還有環、瑀、琚、衝牙、人獸形墜;人身兩側的佩玉有觿、韘,《禮記》:「左配紛稅刀礪小觿金燧,右佩玦捍管迨大大觿木燧。」周以後又出現了玉具劍、玉印。
人們佩玉的目的是多樣的,在一定的場合,佩玉和執玉能表明身份。《禮記》中說明不同身份的人佩玉和執玉不同。有學者認為,根據這一記載,在這一階段,士以下的階層是不佩玉的。在一定的情況下,佩玉又表明人的情趣和修養,「比德於玉」是人們的一種重要追求。
唐以後,自然與寫實成為玉器的主流風格,玉器的品種也發展到社會生活用具的方面,考古發掘中的大墓多玉現象發生了改變,帝王用玉而士以下不用玉已成為歷史,玉器進入到尋常百姓家。這一時期的玉器充滿了發展的活力,這是一個極其巨大的變化和進步。
在自然、時尚成為玉器追求的同時,古典玉器又以新的仿古玉的面貌出現在世人面前,成為玉器品種的又一組成部分。有學者認為,唐代已出現了仿古玉器,但情況尚不明瞭。宋代是仿古玉器的成熟期,宋代文獻也記載了當時的古玉市場情況。宋代以後古玉市場的發展,為仿古玉器的發展提供了條件,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當代。
清代玉器可分為清早期、乾隆嘉慶時期和清晚期三個階段。清代宮廷玉器是古代玉器發展的最高峰,代表作品為大件玉陳設、玉器皿、玉圖畫、玉佩件。清代宮廷玉器的特點主要表現在玉料的使用、設計和加工等方面,所用白玉、青玉、綠玉、黃玉、墨玉都能體現自身的特點;宮廷畫家參加了玉器設計,提高了作品的藝術性。清代宮廷玉器也為中國古代玉器的發展做了完美的總結。(此文摘錄自本書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