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推薦1〕重溫舊夢與深入台灣醫學教育的愉悅旅程 ?賴其萬
〔專文推薦2〕醫學與人文之間的成功對話? 張秀蓉
〔作者序〕走進醫學是一種緣份與承諾? 吳寬墩?
第1章:為什麼是醫科?
曾幾何時,「我想幫助人」已經成了所有醫學系學生唸醫的唯一答案!究竟,這句話的真實成分有多少?他們能了解成為一位醫師是怎麼一回事嗎?
第2章:我還不是醫師
我們穿著白色長袍的衣服,上面口袋繡著綠色名字,照說穿了這件工作服應該很神氣,但看著一臉稚氣的我們,任誰也不相信我們是醫師……
第3章:從一本書認識「謝博仔」
從這本書,我逐漸學會如何整合病人的資料,找出問題,解釋臨床表現。然後「謝博生」,大家口中的傳奇人物「謝博仔」,開始伴著我的醫學生涯。
第4章:本地生、僑生、日本學生、老師
聯考進來的本地生有七十名,另外三十多位是僑居地學生考進來的。我和他們的互動剛開始是一種複雜的心態,造成這樣的結果是驕傲、失落、漠視和語言隔閡的產物。
第5章:第一,內科
輪到我時,內外科都有名額,我看了外科那一欄,拿起粉筆的手往內科欄填上名字…..。有人過來低聲問,不是很想當外科醫師嗎,我沒回答,只是笑笑……
第6章:研究
每次在腎臟醫學會,對我提出的研究成果報告感興趣的聽眾越來越少,我開始懷疑腎臟科的同仁,是不是當我是腎臟科醫師。
第7章:權威醫師
「吳醫師,我們因為看了你的書來找你,你是這方面的權威。」我不喜歡這個名稱,它意味著永遠不會錯的傲慢。
第8章:永遠的二號館
沒有了二號館,台大醫學院一百年的歷史就失去了見證,以後學生也許知道台大醫學院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但會懷疑,證據在哪裡?
第9章:醫學教育改革之路(一)
小班教學是一種新變革的教學方式,開始不少老師質疑這樣的教學成效,也有人認為我們在醫院教學生就是小班教學。我知道其實還是有少數雜音……
第10章:醫學教育改革之路(二)
當後生晚輩重新檢視醫學教育改革的歷史時,或許認為這只是水到渠成的結果,無法其背後,隱藏著謝教授的使命感和堅決的勇氣。
第11章:社區醫學
走出白色象牙塔,不是說要醫學中心的醫師到社區醫院服務或下鄉開診所,而是要了解社會和醫療間的問題。
第12章:一般醫學訓練
醫療人員逃避SARS疫情,除了人格養成不足外,其實也是由於缺乏一般醫學知識。醫師過度專科化的結果,認為SARS的診治是感染科和胸腔科醫師的責任。
第13章:台灣醫學會
台灣醫學會的第一任會長是高木友枝,當時稱為會頭,聽起來有一點江湖味,也顯示這個職務的權威性。
第14章:基金會
「我也是這樣被照顧過的。」陳萬裕教授的大同基金,謝教授的國範基金,我們都由這些基金資助過研究或是出國開會。
第15章:派別與派系
台大醫學院或台大醫院的每個單位,都有派系問題,這很難避免。在學術研究的領域,競爭是件好事。我認為這樣的競爭是派別之爭。
第16章:我的旅行
旅行所遇見的,大多是短暫的,但卻可能對旅行者產生令人驚艷或是奇妙的感受。旅行帶來最大的成就,也就是這種稍縱即逝的靈感啟發。
第17章:重建台灣醫界的人文精神
不只對病人關懷,還要愛這塊土地,不只是投入研究,也要教導下一代的學生,傳授的知識不只是醫學的,也應包括人格的培養。
第18章:傳承
我從未面對這麼多前輩老師演講,他們望著我,似乎想著:這個「年輕人」會怎麼開始這個傳承講座的引言?
第19章:重視緩效知識,迎向未來
大部分的速效知識都是為了解決問題,但是運用的結果,卻產生了另一個問題,而又利用另一個新的知識去解決產生的問題,所發的經費和人力更為龐大。
[特別收錄]連結與延續? 謝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