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動物好好玩 I:
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如果你以為我會回答「無解」,那你就錯了。答案是先有蛋。多數科學家認為,地球上的生命皆是逐漸演化而來的。演化是生命緩慢發展以適應環境的過程。就拿生活在土裡的蚯蚓來說吧,因為泥土裡頭根本無啥好「看」,所以牠們不太需要視覺(眼睛);一代代繁殖下去,有眼睛的蚯蚓便越來越少,最後只剩下沒有眼睛的蚯蚓。
演化的意義是:雖然既有生命無法立刻改變,但卻可以透過子代完成;當生命逐漸演化,生物一點一滴慢慢改變。你看過人類祖先——原始人的想像圖嗎?大大的前額、毛多、上臂很長、駝背……等等,那時我們還不算是真正的「人類」,人類是經過漫長的演化才漸漸變成現在這副模樣的。雞也是這樣來的。翻開生物進化史,你會發現,今天被我們稱作「雞」的動物跟牠們的祖先長得很不一樣。例如,雞的祖先腳上有蹼,走起路來很不方便;然後有一天,有隻雞生下一顆蛋,孵出的小雞竟然沒有蹼——就跟現在的雞一樣。這就是演化。不過這一切都得有子代(蛋)才行,所以先有蛋後有雞。
有人告訴我,牛會上樓梯,可是不會下樓梯。這是真的嗎?沒錯,是真的。牛的膝蓋骨排列方式跟人類不一樣,上樓梯時,牠們的膝蓋可以正常彎曲,但下樓梯時就不行了。既然提到牛,或許你會有興趣再多了解一點動物常識:成年的熊可以跑得跟馬一樣快、馬不會嘔吐、食火雞不會倒退走、鴨子呱呱的叫聲不會產生回音——沒有人知道為什麼。
(譯註:有科學家證明鴨子呱呱叫會產生回聲,只是回聲太弱、產生回音的環境條件比較嚴苛。)
大象是唯一一種有四個膝蓋的動物嗎?不是。大象是唯一有「八」個膝蓋的動物,因為牠每隻腳都有兩塊膝蓋骨。但這樣的回答究竟正不正確,端看你如何定義「膝蓋」。
柯林斯字典對「膝蓋」一詞的解釋如下:連結人體腿部脛骨、腓骨與股骨的關節。其他脊椎動物亦有對應或類似的部位。因此,「膝蓋」只局限於動物的後肢嗎?難道前肢就不算?若真如此,所有四隻腳的脊椎動物(包括大象)應該都只有兩個膝蓋。假如前後肢都可用「膝蓋」指稱相對應的部分,那麼所有四隻腳脊椎動物(不只大象)都有四個膝蓋囉?這個問題之所以如此複雜,全是因為我們把適用於兩隻腳動物的詞彙套用在四隻腳動物上。說到這兒,你知道嗎?大象是唯一一種四肢關節(你也可以用「膝蓋」這個字)都朝同一方向彎曲的動物喔!這比大象有幾副膝蓋更有趣吧?
企鵝有膝蓋骨嗎?是的,企鵝有膝蓋骨。事實上,企鵝的骨架跟人類極為相似,只不過,牠們的膝蓋被厚厚的皮毛包起來了(老人家一定很羨慕企鵝,因為牠們的膝蓋絕對不會受寒!)。
大家都以為企鵝只有直挺挺的腿骨,其實才不是呢!只是牠們的膝蓋非常靠近髖關節罷了。
企鵝的壽命有多長?目前已知最長壽的企鵝得年約20歲,不過多數企鵝都沒法兒活到那麼久。企鵝寶寶出生後,不到一半能順利度過一週歲,每年約有一成的成年企鵝會死亡。企鵝的平均年齡大約是6至7歲。
為什麼企鵝都是黑白色的?為了生存。企鵝在海裡游泳時,黑色的背使牠們不容易被岸上的海豹或其他獵食者發現;假如從海裡往海面看,因為背光,白色的腹部也具有保護效果,海豹、鯊魚或虎鯨幾乎很難看見或捉住牠們。此外,企鵝也會用皮毛的顏色來調節體溫。如果覺得熱,就把白肚皮朝上,反射陽光和熱能;如果覺得冷,就把黑色的背朝上,吸熱保溫。
企鵝走路為何都呈一列縱隊?假如是一群人走在雪地上,大概也會走成一直線吧。理由是第一個人(或企鵝)可以把雪踩得緊實些,讓後面的同伴比較好走,也走得安心一點;況且,假若前面的人並未突然消失,陷進雪地裡,那麼你的運氣應該也不會太差。這種行為表現多少有點「擋風玻璃」的味道,只是苦了那第一隻企鵝囉。
假如企鵝向後躺倒,牠們有辦法自己站起來嗎?那有什麼困難!企鵝身材肥嘟嘟又圓滾滾的,好處之一是牠們輕而易舉就能從仰躺轉為俯臥(滾半圈),很快就能站起來啦。事實上,企鵝俯臥時還挺舒服的,因為這是牠們最自然的滑雪姿勢喔!
恐龍這個字是誰發明的?英文「dinosaur」意指「恐怖的蜥蜴」。
物種的名稱(多半是希臘文或拉丁文)大多數由發現它的科學家命名,還有一些則依其特徵命名。例如,有位名叫比爾.沃克的人發現了一種恐龍,其特徵是一對利爪,所以牠被命名為「沃克氏堅爪龍」。
另外,像「迅猛龍」的拉丁文原意為「敏捷的獵人」,而「暴龍」則為「爬蟲類之王」。
恐龍為何滅絕?恐龍滅絕的確切原因不明,但是在白堊紀末,牠們和許多植物、海洋爬蟲類一起消失,只有哺乳類和兩棲類幾乎毫髮無傷存活下來。恐龍的消失一直是個耐人尋味的問題。目前較普遍的解釋是「小行星撞擊理論」。
美國科學家華特與阿佛瑞茲認為,小行星(或隕石)撞上地球後迸裂成數不清的碎石,瀰漫散布於大氣層,使地球陷入長達數個月(或更久)的黑暗時期。由於陽光無法穿透當時的雲層,導致光合作用停止、植物死亡,食物鏈因而瓦解。某些以植物為食的小型動物首先滅絕。沒有小動物可吃,部分大型動物也隨之消失。然而這只是恐龍消失的諸多理論之一。有人認為大規模火山爆發(或者一座超大火山爆發),也可能造成與小行星撞地球類似的環境效應。在決定哪一種理論比較貼近事實之前,我們得先確定小行星撞擊究竟會使恐龍逐漸滅絕,還是更悲慘的瞬間滅絕;但無論是哪一項,證據依舊渾沌不明。即使地球曾經發生足以毀滅多數動物的大事件,最後也未必會在地殼上留下那麼大的記號(隕石坑)。
因此,恐龍和其他動物究竟為何、如何滅絕,答案必定極為複雜,光是可能的理論就落落長了。
我們真的有辦法用古時留下來 D N A做出一隻恐龍嗎?呃,《侏羅紀公園》之謎?在真實的世界裡,我們從未萃取出任何一隻恐龍的 D N A。過去曾有人聲稱他們發現了恐龍的 D N A,事後證實只是檢體污染。恐龍滅絕至今已有6,600萬年,就算我們發現疑為恐龍的 D N A,經過這麼久的時間,恐怕也分解得差不多了。若想重製任何一種生物,我們必須取得完整的基因組。高等生物的基因組大多由數十億鹼基對依序組成,更何況,想從遠古 D N A中萃取超過幾百個、甚至幾十個鹼基對更是難如登天;就算我們有辦法找到一大堆 D N A,它們也很有可能只是一堆「垃圾」(高等生物有90%以上的基因組是非編碼的 D N A,即不直接組成基因的部分)。
由此可知,我們幾乎不可能讓恐龍起死回生。電影《侏羅紀公園》中,科學家從一隻保存在琥珀內的蚊子體內取得恐龍 D N A,這個主意很聰明,也很有想像力。然而,藏有生物藍圖的 D N A分子實在太長太複雜,我們想從冰凍了6,600萬年的動物身上找出幾縷可用的 D N A片段,其機率可說是微乎其微。
恐龍有多聰明?為了概略了解恐龍究竟有多聰明,芝加哥的霍普森博士綜合目前所知的各項科學證據及變因,著手測量恐龍的腦容量。他比較恐龍與其他動物的腦容量,歸結得知恐龍的平均智商大約與爬蟲類相當;因此,恐龍既不特別聰明,也不特別笨。不過呢,劍龍的腦袋只有核桃般大小,因此牠可能是最笨的恐龍。另外,有些體型較小的恐龍身手特別靈活,牠們的腦似乎比預期得要大一點,恰恰符合牠們機靈、活躍的獵食方式。
現在世界上還有恐龍嗎?目前確實有恐龍繼續活在世界上,但是我們叫牠——鳥,比較正確的稱呼是「鳥龍」,有羽毛的恐龍,至少這是目前最普遍的說法。二十世紀初,丹麥醫師吉哈德.海曼發現鳥類與食肉恐龍的骨架有諸多相似之處,旋即於1916年出版《鳥類起源》一書。六○年代,耶魯大學繼續研究前述兩類動物的骨架,最後發現兩者相似處多達22項;同時,除了鳥類以外,沒有任何動物的骨架與食肉恐龍如此相似。這多少證明了兩者在分類學上的關係。
恐龍和原始人活在同一個時代嗎?地球上最後一隻恐龍大約在6,600萬年前死亡,而最早出現的原始人大約可追溯至20萬年前(譯註:最新研究上修至70萬年前,發現於北歐),因此恐龍與原始人生存的年代相去甚遠。倘若我們將原始人的定義擴及至最早在非洲發現的「類人類」——「猿人」,那麼人類出現的時間即可再向前推移至350萬年前。即便如此,從恐龍消失那一刻算起,至少得再經過6,200萬年,人類才會出現在地球上。誰能告訴我恐龍的大便長什麼樣子嗎?我猜當時的地球一定到處都是大如乾草堆的恐龍便便。嗯,我相信對「恐龍便便」很有興趣的人一定很多。事實上,有些恐龍便便已經變成化石保存下來,稱為「糞化石」。
不過,由於糞便組織極為鬆軟,故保存不易、數量稀少,甚至比恐龍化石更為罕見。糞化石是科學家研究恐龍行為的重要參考依據。比如說,若我們仔細分析糞化石的成分,即可得知糞化石的主人茹素、吃葷,還是葷素不忌?決定糞化石是否能順利保存的主要因素有四,分別是:有機成分含量、水含量、棄置的地點與掩埋方式。舉例來說,肉食恐龍的糞便保存機率遠高於草食恐龍,因為牠們可以從獵物的骨骼中獲取大量礦物質,降低有機成分比例。另外,掩埋的地點也很重要,像河川的沖積平原就是保存糞化石的絕佳地點。棄置在這兒的糞便,有較充裕的時間稍微脫水曬乾,然後才被河川沖積物掩埋保存。目前已鑑定完成的恐龍糞化石,大多屬於「蜥腳亞目」。
牠們是體型最大的恐龍,脖子和尾巴都很長,四腳著地行走。
動物會自殺嗎?有些人認為海豚會自殺,因為曾有人目睹一隻海豚跟隨牠的同伴連續衝撞岩石至死。然而在自然界,為同伴犧牲生命的狀況時有所見:蜜蜂為了保護蜂房而死,母獅子為了顧全幼獅也常犧牲自己,有些蜘蛛會慷慨捐軀——將自己的身體供幼齡蜘蛛食用。為了照顧下一代,章魚會不吃不喝,甚至因此餓死。雄蜂在交配過程中被蜂后撕碎,公螳螂也會被母螳螂吃掉。另外,有些寄生蟲會誘發宿主的自殺行為,比方說:大黃蜂被某種寄生蟲寄生時,選擇潛入水中(溺死);淡水蝦也會因寄生蟲寄生而聚集於水面,等待被獵食。
狗為什麼只看得見黑色和白色?大家都以為狗的世界是黑白的,但事實並非如此。狗也能辨別色彩,不過牠們的狀況比較接近人類的紅綠色盲。狗只有兩種錐狀細胞(錐狀細胞是視網膜上的感色細胞,人有三種),只能分辨藍色與黃色(偵測黃色的細胞可同時偵測紅色),無法辨別綠色;因此狗狗能分辨黃色與藍色,卻無法分辨紅色與綠色。然而,狗的眼睛對移動的物體特別敏感,原因是牠們的視網膜分布著大量柱狀細胞(辨別黑白)。
對獵食動物來說,這種偵測物體移動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