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與精神的交會 陳景聰
很小的時候,我好喜歡跟著長輩拿香拜拜,因為長輩說這樣神明就會保佑我,而且拜完還能吃到豐盛的供品。
在那物質貧乏,科學落後的年代,長輩經常告誡我們:「不可暴殄天物,否則會得到報應,遭天打雷劈。」「舉頭三尺有神明,做壞事將來會下地獄。」「亂罵髒話,會下地獄被割舌頭。」我記得當時自己是多麼敬天畏神,看見神像猶如遇見老師一般,必定恭恭敬敬的合掌拜拜。
就讀小學以後,由於政府大力倡導「破除迷信」,我開始懂得「迷信」違反科學,是不好的。然而長輩們依舊在隨處可見的大廟小廟拜拜,甚至教我們不可迷信的老師也是廟裡的信徒。他們告訴我:「這是宗教信仰,不是迷信。」於是,我迷惑了!既然神明不保佑我們事事如意,無災無病,為什麼還要拜拜呢?這個疑團擺在我心房的角落,一直沒有解開。
長大後,新聞媒體經常播報神明遶境的盛況,讓我見識到「宗教信仰」的強大凝聚力,一再刺激著我思索:迷信和宗教信仰的差別在哪裡?神、鬼是否存在?科學可以破除迷信,在科學興盛的現代,宗教信仰的力量會不會受到科學壓抑?
後來我當了小學老師。有一回,一位四年級的老師在教室丟了不少錢。他為了找出偷錢的學生,不動聲色,暗中觀察,發現到有一位同學經常在放學後揮霍金錢,就找他來問。那位同學無法說明金錢的來源,卻矢口否認偷錢,甚至還跟著老師到學校附近的土地公廟,對著神明發誓他沒偷錢。
然而事實勝於強辯,他到頭來還是承認自己偷了老師的錢。
老師相當驚訝的問他:「你當初為什麼不承認,還敢欺騙神明?」
小朋友不假思索便回答:「因為老師會處罰我,可是神明不會處罰我。」
這件事,在我的心湖激起一圈圈的漣漪:小小年紀的他,為何這樣思考?我們教育小朋友不可迷信,年幼天真的他們,會不會連宗教信仰也一併否定了呢?
科學發達的今天,我們不必依賴神明保佑就能豐衣足食。但是科學能帶給我們豐富的物質生活,卻不能豐富我們的精神生活,有些人因而迷失在科技的魅力當中,嗑藥、飆車、泡網咖……。科學能幫人快速累積財富,解決難題,卻無法加速增長我們的想像力、美感、情操和品德。科學能幫我們搭高樓、建華廈,卻不能幫我們的心靈找到歸宿。科學雖然發達,還是無法證明神、鬼是否存在……。或許,這就是宗教信仰依然盛行,宗教力量仍舊不容忽視的原因。
如今,科學都這麼進步了,總統就職卻還要「宣誓」,這有什麼意義呢?我想,就跟宗教信仰一樣,完全是發自內心。因為人心是一種精神,不是物質,無法採用科學方法去測量,只好透過「宣誓」來表達為民服務,為國效忠的決心。
民間信奉的神明,很多都曾經是「古代人」。祂們有的為民犧牲奉獻,有的是忠孝節義的典範,有的是改過向善的榜樣……,種種善良品德不一而足。絕對沒有生前為惡的神明--因為勸人向善,正是宗教信仰的意義之一。
《神仙也瘋狂》是幻想的童話,《小廟公生活週記》是生活的故事,兩種不同的文類交錯排列,目的在刺激小讀者的思考,讓讀者除了樂趣之外,還有額外的收穫。當然,您也可以先一口氣把神仙的故事讀完,再讀小廟公的故事;更可以先認識小廟公,再看神仙扮演故事。
童年對宗教信仰的疑惑,促使我寫成這本書。但願這樣的故事和形式能夠獲得您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