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獎紀錄:
新聞局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台北市深耕閱讀入選書、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年度優良健康讀物、中和市國小校園「閱讀十大好書」票選top10
名人推薦:
【推薦序】別誤會,這可是本提倡性別平等的好書啊!小兵出版社總編輯可白光看書名,您可能會以為這只是一篇描述臺灣民間習俗的鬼故事;但閱讀之後,你將會發現作者在有趣的靈異題材中,處處探討性別平等議題。可以說,這更是一本檢討傳統男女不平等的書。中國自古以來便認為,人死為鬼,但自家的鬼稱為祖先,祖先受到子孫的祭拜,就會保佑他們。如果人死之後無人祭拜,便會變成孤魂野鬼,到處漂流。沒長大就夭折的男孩子沒有子孫祭拜,通常家人會將那男生的同姓兄弟之子,過繼給他來祭拜他;如果是女生夭折,就不能進入祠堂,必須嫁出去,「依附」夫家祠堂。不止如此,在傳統婚俗中,也有許多活動是壓制或歧視女性的,新娘上禮車之後,要丟下象徵「脾氣」的扇子,意味著不可把在娘家的大小姐脾氣帶到夫家去。媽媽在禮車開動之後,對著車尾潑一盆水,含意是「嫁出去的女兒就像潑出去的水」,一去不回,從此切斷與原生家庭的關係。還有,鬼媒婆捧著米斗進夫家之後,過了象徵「興旺」的火爐之後,要踩破一片瓦片,象徵著新娘是處女之身。這些看似期望或宣示,其實背後代表著許許多多對女性的要求與壓制。這篇小說中對種種既存的現象,沒有加以批判,因為阿彬也好,維維也好,也都和一般人一樣將這些看作理所當然,習以為常。然而,藉由「娘娘腔」遭受歧視為引火點,我們回頭去檢視這些民俗現象,循著情節引線的牽引,這些問題便一個一個成了隨時會引爆的大炸彈。此外,與「冥婚」一樣屬於超現實部分的「牽亡」,也是臺灣民俗中常見的一種活動。我們如果去研究這些習俗的成因,就會了解,他們的目的只是在慰藉生者對於亡故親人的心疼不捨、彌補歉疚或思念之苦,具有心理學上所謂安慰、鎮定、與解憂的作用。讀者可以在其中體會那種心情,因而珍惜親人相處的時光,珍視生命的可貴。用很通俗的故事包裝嚴肅的性別與生命主題,是高難度的挑戰。作者鄭宗弦是少年小說老將,他讓這個故事「俗」得很深刻,小說的結構和情節安排也頗具巧思與趣味,是一本十足「本土味」的好書。對好奇的孩子來說,他們閱讀的是一本懸疑刺激的「冥婚」故事,絕對有吸引力;對家長和老師來說,本書的內容為深入探討性別平等的素材。討論之後,不論你是男是女,是娘娘腔或是男人婆,都能有所省思,因而肯定自己,也學會尊重別人。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