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夏陽》為作家張大春的中國傳奇筆記材料小說集「春、夏、秋(一葉秋)、冬(島國之冬)」系列的第二本。延續前作《春燈公子》中嫻熟之極卻不失當代感的書場敘事技藝,小說家將關注的視角從廣袤幽邃的江湖林野、眾聲喧嘩的市井書肆進一步聚焦到廟堂之上,講的笑的皆是古代官場與科場的怪狀與醜態,也呈現了近代中國知識階層流動升降的複雜光譜──同時拋出一個問題:小說家與史家,究竟何者是對方的倒錯?
作者簡介:
關於作者:鎔鑄古典與現代的小說大師-- 張大春
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碩士。曾任教輔大、文化等大學、亦曾製作主持電視讀書節目,現任電台主持人。曾獲聯合報小說獎、時報文學獎、吳三連文藝獎等。著有《春燈公子》、《聆聽父親》、《城邦暴力團》、《最初》、《公寓導遊》、《四喜憂國》、《雞翎圖》、《大說謊家》、《張大春的文學意見》、《歡喜賊》、《少年大頭春的生活週記》、《我妹妹》、《野孩子》、《沒人寫信給上校》、《撒謊的信徒》、《尋人啟事》、《小說稗類》(卷一、卷二)、《本事》等。
關於繪者:黃百箬
學土木工程,又學商業設計;從販賣創意的設計到啟發兒童的教育到服務大眾的書店乃至於溝通情感的書寫。一個住在台灣超過三十年的女子,近年開始在她陳舊印象中的對岸鐵幕展開新生活──她不是台商,不是眷屬,不是高科技人才,也不是留學生,在那麼的多的「不是」裡,她正以自己的步調學習重新認識自己「是」什麼。曾著有圖文札記《對面:台北.上海.面對面》一書。
章節試閱
科名還是要的好──迎合考場價值的傳奇故事
宋代十分著名的筆記──范公偁所著的《過庭錄》──裡頭有這麼一條:「吳人孫山,滑稽才子也。赴舉他郡,鄉人託以子偕往。鄉人子失意,山綴榜末,先歸。鄉人問其子得失,山曰:『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這是個近千年以前的小故事,沒有甚麼動人的情節,也沒有甚麼深刻的情感;可它竟真地流傳了上千年。「名落孫山」還成了各個時代童子老媼都能解會其義的四字成語。為什麼呢?
因為科考是社會階級唯一的流通機制,人人都想著這活兒──連不讀書的人也想。
●剝奪這人、授與那人
《清稗類鈔‧門閥類》裡有一則記載:灌陽唐景嵩、唐景崇、唐景崶三兄弟先後在同治年間考取了進士,也都在殿試中成績斐然,點中了翰林,算是功名難得了。可是三兄弟的父親唐懋功是個舉人出身,從來沒有通過禮部的會試、更上層樓。老頭兒每試一場,就要發一頓脾氣。聽人誇讚他有子「跨灶」,更會認為人家有意譏諷,怒急攻心之下,還會動手。每到考期將至,唐懋功都要搬張椅子坐在大門口,攔阻兒子們應聘去閱卷;他怕他們去了,這一科作父親的就得迴避,就失去一次應考的機會了──遷延一次,再等大比之期,又得三年,老頭兒可是等不及的。
殊不料人算未若天算,忽然有一年,上諭下來,封了唐懋功的官誥──這當然都是因為三個兒子任官稱職所致。可是,按照大清律例:凡是榮膺誥命的人,就不得再參加鄉試、會試之類的國家考試。贏得一副官誥──在唐懋功而言──反而是徹底斷送他老人家掙一身功名的機會。此老盛怒之下,抄起門閂,見了兒子就打,嚇得三位翰林竄入鄰宅躲避,久久不敢回家。可見中國人的「功名觀」不祇是得到甚麼樣的榮華富貴就滿足了,這一套行之既久的考試制度也不會因為某一種考銓的方法改變了,就有了革新甚或革命的機會。
唐宣宗喜歡用進士出身的人做官,對明經出身的則總是睞以白眼。每於接見朝臣之際殷殷垂詢:「登第否?」如果回奏是進士及第,宣宗還會很高興地追問其人:當初考官是誰?考題如何?應考者又是怎麼答的卷子?有的臣子不是進士出身,皇帝就會歎息良久,好像這臣子犯了甚麼不大得體的錯似的。有個知名的文士田詢有一次代替僕射鄭光寫奏疏,宣宗看了大表讚賞,想封他做翰林學士,可當朝一問,發現田詢沒有科名,皇帝又歎起氣來,終田詢一生,沒放著一個像樣的官職。
不論用甚麼方式揀選甄別出「夠資格進一步受教育的人才」或者是「夠資格在國家機器中任官的人才」,都是巧立名目而已。其本質就是「在剝奪了一部分人某一機會的同時,將這機會授予另外的一部分人」,沒甚麼更了不起的道理。這種剝奪和授予既屬本質,就不會因為人處身封建王朝八股取士的時代、還是民主共和自由競爭的時代而有所差別。考試之所以成立,本來就是為了讓有限的人成為這個社會裡的塔頂、塔尖,── 一個不斷將過剩的人口從得以分配較多社會資源的場域驅逐、淘汰的遊戲。除非我們徹底不要建構一個成天到晚講究發展、進步、競爭力、追求卓越……等夸夸其談之目標的社會,否則根本拋不開、也捨不得拋開那種透過考試而建立的種種生命價值。
身陷於八股制藝之學的老古人對此並非沒有自覺,也正因為覺得人生不應該只有贏得考試的價值,或者不應該將贏得某次、某種考試的價值放得特別重、特別大,才會不斷地在原先的考試基礎上一而再、再而三地作「微調」,廣徵辟、召鴻博、開恩科,到最後還是不免於考出不適任的官、或者是不通書的人。另一方面,彷彿「檢驗學習成果」這件事是自證自明就得以成立的──考,並不是一個手段,而是一個目的。已經通過了考試的既得利益者也會很無奈,一定是他們發明出這樣兩句話的:「先考功名、再做學問。」
科名還是要的好──迎合考場價值的傳奇故事
宋代十分著名的筆記──范公偁所著的《過庭錄》──裡頭有這麼一條:「吳人孫山,滑稽才子也。赴舉他郡,鄉人託以子偕往。鄉人子失意,山綴榜末,先歸。鄉人問其子得失,山曰:『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這是個近千年以前的小故事,沒有甚麼動人的情節,也沒有甚麼深刻的情感;可它竟真地流傳了上千年。「名落孫山」還成了各個時代童子老媼都能解會其義的四字成語。為什麼呢?
因為科考是社會階級唯一的流通機制,人人都想著這活兒──連不讀書的人也想。
●剝奪這人、授與那人...
目錄
序:戰夏陽──司馬子長及其同行的對話
太原錯──張玉姑冤錯之獄始末
(【關鍵詞】:私遁‧屍變‧奉公殺人‧淫婦)
劍仙──埋伏在書院裡的恐怖份子
(【關鍵詞】:黃道周‧崇文書院‧換神智‧開刀)
小毛公與文曲星──毛晉在亂世中發達的知識產業
(【關鍵詞】:僧‧夢‧丐‧知識消費群)
科名還是要的好──迎合考場價值的傳奇故事
(【關鍵詞】:功名‧學問‧投資‧小紅)
四個──從科場到官場的眾生相
(【關鍵詞】:解頤‧天祿‧安人‧盜藪圖)
道學無真,黃金無假──兼及曾國藩、李鴻章的師友扞格
(【關鍵詞】:道學‧儉‧褡褳布‧棺材板‧書箱‧靴子)
寒食與熱中──中國式治術的深層化妝
(【關鍵詞】:資格‧徵君‧熱中‧舍我其誰)
從丑行到諷世──唯鄙言冷笑足以敵惡政
(【關鍵詞】:冷語‧應變‧與執政作對)
薄倖平生唯反覆──從山海關之役看吳三桂
(【關鍵詞】:叛逃‧哪一邊‧賣‧小人)
送別洪昉思──詩人告別乃在悲傷啼泣之外
(【關鍵詞】:國喪‧清歌誤人‧牢落周郎‧沉江)
獵得鯤鵬細寫真──洪邁與異端知識的核心價值
(【關鍵詞】:漁獵、絕命詩、異端知識、遠離權力)
序:戰夏陽──司馬子長及其同行的對話
太原錯──張玉姑冤錯之獄始末
(【關鍵詞】:私遁‧屍變‧奉公殺人‧淫婦)
劍仙──埋伏在書院裡的恐怖份子
(【關鍵詞】:黃道周‧崇文書院‧換神智‧開刀)
小毛公與文曲星──毛晉在亂世中發達的知識產業
(【關鍵詞】:僧‧夢‧丐‧知識消費群)
科名還是要的好──迎合考場價值的傳奇故事
(【關鍵詞】:功名‧學問‧投資‧小紅)
四個──從科場到官場的眾生相
(【關鍵詞】:解頤‧天祿‧安人‧盜藪圖)
道學無真,黃金無假──兼及曾國藩、李鴻章的師友扞格
(【關鍵詞】: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