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憶讓我們看見女性的感情能呈現那樣的複瓣層次,為感情付諸行動時又滋生多少煩惱;隨著她小說中人物在空間或時間維度的旅程開展,領會與啟蒙的地平線又將延伸到多麼遠──她們的獨立之路,不論像是〈冷土〉裡走不出來的處境,〈蜀道難〉的終究走得不見了影兒,或是〈烏托邦詩篇〉的終於走了過來,還能歡樂向前,都是再不能回頭的了。
在〈冷土〉中,一心想要出鄉入城的年輕女性主動追求愛情(並將之等同於婚姻,等同於穿帶著文明的虛榮),終歸徒勞一場;到了〈蜀道難〉,一對私奔男女沿江溯遊的放逐旅程,卻愈行愈證明兩人間對於捨得與擁有的默契天差地遠,宛如翳隔著遠方江崖邊終年鬱積的濃重雲團;而在虛構與紀實敘述撲朔迷離的〈烏托邦詩篇〉,小說人物/作者「王安憶」藉由召喚對一島嶼上的革命者、她精神偶像的懷念,告白曾遭遇的思想危機、寫作困境,以及獲得救贖的渴望,也承載她多年來對現實的凝視。
要言之,本書的小說風景則如施淑教授於本書導讀中所指出的:
在綿延二十多年的寫作裡,因為性別的緣故,女性議題、女性的故事,不可避免地要在王安憶的小說世界占據前景的位置。這些似乎天生自然,而且幾乎脫離不了愛情的故事,固不乏女性主義指認的女性獨特的自我意識、自我知覺,也足可構成作者本人的精神自傳,但即便是這樣的精神傳記,王安憶的視角,她的看世界的方法,仍帶有性別規定之外的東西。
收在本集的〈冷土〉、〈蜀道難〉是它的表演實例,〈烏托邦詩篇〉則可能是解釋這一問題的鎖鑰。
──施淑,〈看!這個人〉
作者簡介:
王安憶
當代最重要華文女作家,1954年3月生於南京,1955年遷居上海。文革時期曾至安徽插隊落戶。曾任演奏員、編輯。1976年開始發表作品。1985年調入上海作協分會任專業作家。
著有長篇小說《啟蒙時代》、《米尼》、《上種紅菱下種藕》、《富萍》、《妹頭》、《長恨歌》、《紀實與虛構》、《流水三十章》等;中短篇小說集《化妝間》、《冷土》、《閣樓》、《流逝》、《現代生活》、《海上繁華夢》、《剃度》、《逐鹿中街》、《雨,沙沙沙》等;散文集《小說家的讀書密碼》、《尋找上海》、《獨語》等;演講集《小說家的13堂課》等。現專事寫作。作品曾多次獲中國大陸乃至亞洲地區各大重要文學獎。為當代最重要的華文小說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