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音樂
--清晨琵琶湖畔散步
古樂器巨大如夢
群鷗追逐著紅色划船少年
啊揚起的槳,胸膛陡然擴張
島嶼的音箱內
是什麼和大氣共鳴
天漸明而不欲雪
欲起霧,感覺自胸口升起
重重落下:在湖中央,
遠流之落葉,落葉脈搏深處
時間正擊節隱隱
而旅人面色蕭索
大衣飄蕩,彷彿是遠飛的
鷗群就要自腋下竄出
鐵橋上,電車切風疾走
隆隆一似暴躁的樂手
左近的異邦草木
有家鄉之綠……,水底
響起不曾存在的音樂
2003/1/14
愛默生
秘密地,多年以來
你仍為我保護所有靈感
沙漠旅途偶遇
便如一名善者,眼神悲憫
傾心以滌洗我的髮膚
多跋涉的一次分別--
倏忽,都已被織入秋色之中
霜浮於葉,萬里之外
你在哪一棵樹上?
時間的震央
朝滅而暮又生
所以我們從未交談
怕肺腑,怕摧折
怕前生曾發盟約為讖
是落花斑斕,越境成為真實
這次你背我遠行
天地如廢簷,風雨自來去
只為我又前來
支取那未及發生的身世
淡水二
――參加詩歌節聞見北原政吉〈淡水河〉詩中,「你和我 / 像默默流走的 / 淡水河的流水那樣」有感,稍改,遂延而另成一詩
像默默流走的淡水河的
淡水那樣,夕陽
比隔著老紗窗看見的夕陽更舊
船隻馱著臥觀音
有些載不動
無非是等候太久而假裝
不再等候,無非,是忘卻湧來的
水,漸冷漸淡漸挫
拉下了鐵門,街道上還粘著
時間的紙屑――聽,
那散去的風,別過臉去的星辰
岸上行走著無非
是幽靈
渡輪打起水花,有些污濁
黑白照式的浪漫
在晚潮一次次的擦拭裡
小蟹泥篆橫行,竟如同一封
寫不完且心有不甘的長信
20040912
金風玉露
靜此夜無人在線上
有花幽獨,獨與時間相望
怎樣我又回到當年旅途上
按捺不讓絲綢敞開
一種陷溺的心跳
你早已經是老去了的
老去的不再寫信的人
研究室裡,歪斜的書架底部
平金織錦小盒裡
信束與相片,琥珀中的骸骨
有一天也許你再也不想工作了,不想看
電腦螢幕上反射著衰憊
啊自我的臉
有一天,也許你不再是那個
最寂寞的人,總是開電視聲音到最大
在逼耳聒噪中沉沉睡去
那時你將會試著設想
某處,有新瓦疊著舊瓦,新的
惱恨疊著舊的
濱線前侵尺許,我們約會之處
如今是在海底了。在你從未來過而我
居住著的淺巷,汽車掠過
垂籐與貓鬚,地底捷運如矢如砥
歸人即是過客
雨聲已遙遠得像不再回來
2005 / 6 / 13
花樣年華,金風玉露
文/唐捐(詩人,東吳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錘鍊,作為詩歌創作古老而核心的技術,在最新世代詩人當中,似有失傳之勢。獨有楊佳嫻,居然著魔一樣,迷戀著漢字的精魄與骸骨,時時展現錘字結響的工夫。並非僅止於此,在《屏息的文明》裡,我們看到更多可能--譬如其中不乏肆意潑灑的成分。而現在,她終於選定其一,抑斂其餘,集中發展一種謹慎、細緻而優雅的說話方式,有來歷,有分寸,有質感,講究聲響的亢墜洪細,辭藻的明暗濃淡,簡直就像「文章」一樣。
這一種詩,很尊重字。字的身世背景,字的形質構造,字的綰結網絡。總體而言,經常偏向於優美而古雅的字辭與句式:
冊葉綿捲/舊氣如熏──〈午讀〉
天地如廢簷,風雨自來去──〈愛默生〉
橫渡草泉,月繫於髮──〈大安〉
這類近乎「仿文言」的白話,固然與中國古典詩文的大傳統有關,更接續了周余鄭楊以來的一脈小傳統。它們質地較硬,因此前後文常會有較活脫的語字與之搭配,換句話說,這其實就是一種自我調節的技法,而為台灣現代詩獨傳之祕。方其得心應手,佳妙頗多,一則可以救濟口語的散漫疲軟,二則可以推拓語碼的文化縱深,三則可以取得淵雅堅實的美感。
楊佳嫻之著迷於品文味字,還使她練就一種「以字生字,由辭造辭,因詩得詩」的增殖術。較明顯者如:從德語詩人的舊題化出〈你的聲音充滿時間〉;從日本小說的一段話獲取〈去遙遠的地方〉的靈思;見北原政吉詩句有感,遂延伸而另成一詩。聽林泠的蒙古經驗,則衍生一篇想像之旅。較細微者如:〈愛默生〉似乎暗用了譯名的衍義,巧妙聯想;〈水中音樂〉則充分運用「琵琶湖」的專名,渲染成篇。再如「渡厄」、「噫氣」、「飄蓬」、「神迷」、「春望」這類舊語的新生或轉換。還有許多隱隱約約,遺形而得神者,雖或難以詳加指陳,但偶有意會,總要讚歎其掌握文字之敏銳與高明。
進一步說,耽美,崇古,尚雅,這些傾向也許不僅是修辭策略而已,更涉及一種精神狀態與價值判斷,我們很容易想起現代詩抒情美學的系譜,以及居於其核心的楊牧範式,特別是中後期以後的風格。這可能叫人感到惶惑,會不會,老成了一點。老成真不錯,但是否早了一點。可是我又再三地發現,這個故作老成的靈魂,其實寄寓在一座狂野尖新的身體。在詩行推進的過程中,靈魂提倡著一種古典的理念,身體則綻放著一種現代的感性。兩者彷彿形成悖論,相互拉扯而形成一種特殊風格。值得慶幸的是,在二者相角的過程中,靈魂並非常勝。有時我們彷彿悄悄聽到一股非理性的身體力量說,我在這裡。
因為卸下衣飾
穿上感官
遂真正地裸裎
像一個未曾紀錄的神話──〈溫泉釅然〉
古典裡面,不免積澱著大量他人說話與感知的痕跡。有時候它們具有良好的輔助功能,但有時候卻是無謂的干擾,像父親的旨意。說話者,既然不能自己發明一套話,則行其「所說」之際,必然要接受「能説」(語言文字)的制約,或者反過來,利用「能說」的特性。楊佳嫻在這一方面,像個跳級升學的資優生,展現了極高的能耐。但詩人另有一種力量,足以突破「能說/所說」的一般關聯與固定限制,植入自己的聲音、感性、體驗。所以當她有時擺落那套文化語碼的衣飾,穿上感官,自定文法,則又展現了「鬬尖新」的絕技,使人驚奇讚歎,目不暇給。
寒意正在擴散
那幽隱傷痛覆蓋
心臟遂遍佈著粗大的羽毛──〈峨頂之目〉
黃昏了,雨是停了,公寓
與公寓之間,天空不能轉身──〈旅行排練〉
你的視線從時間中湧出
蜂螫一樣地穿透
痛而且醉──〈禦寒〉
我在這裡。多麼任縱有力,放棄了偉大傳統的雅正與矜持。這種聲音也許才是朋友們熟知的,那一個「剛剛自音韻學課堂脫逃/那站在窗下,鼓青春之勇/大聲呼叫你的少女」(〈人間〉)。但楊佳嫻可能覺得這一股任縱之氣對她是容易的,所以居然勤加修葺,使其不致漫衍太過。同時刻意求典入範,把她的天資放入功力的爐裡錘鍊,使先天的尖新與後天的老成相互配合。於是我們屢屢讀到這樣的片段:
遠流之落葉,落葉脈搏深處
時間正擊節隱隱
而旅人面色蕭索
大衣飄蕩,彷彿是遠飛的
鷗群就要自腋下竄出──〈水中音樂〉
前面三行看起來比較典雅,語言傾向於內聚,後面兩行就更俊逸一些,語言傾向於外放。文白相濟,自我調節,這是楊佳嫻極為純熟的技術。其間還有一種跌宕成姿的音樂性,也是悟得錘鍊之祕的報償。尤其像這樣的句法,非常令人羡慕:
靜此夜無人在線上
有花幽獨,獨與時間相望
怎樣我又回到當年旅途上
按捺不讓絲綢敞開
一種陷溺的心跳──〈金風玉露〉
「靜」字領句,聲音自動延展,完全不必依靠分行斷句之術。「靜此夜」這種古雅句式下接「無人在線上」的現代情境,奇險而美好。有花一行,是其專擅的仿古,渾然天成。而且下一行是鍛鍊過的口語,流動而自在,足以與前句相調濟。但結在「上」字太滑易,似乎可以避開。後面兩行,特別精采,愈按捺而愈見其激昂,「絲綢」與「心跳」以一種奇妙的句法串連起來,其對比結構正如前文徵引過的「衣飾」和「感官」。
我覺得詩的魅力與句法有密切的關聯,美好的意象、情思、聲色,都要依賴詩人自己獨特的句法布置開來。楊佳嫻詩裡的關鍵詞,有一個是「青春」;她另有一種句法,或可稱為「老而媚」:
(……)。在你從未來過而我
居住著的淺巷,汽車掠過
垂籐與貓鬚,地底捷運如矢如砥──〈金風玉露〉
「汽車掠過/垂籐與貓鬚」這一句話經過跳接,非常神奇。與「地底捷運如矢如砥」這個堅實的句法相接,好像做了高難度的翻滾之後,居然又能穩定落地。而兩者之間又有小大、曲直、靜動等多層對比,卻被寫得如此天機盎然。
詩人敏銳的神經,感應天地,就像「垂籐與貓鬚」一樣,此所謂天機。但詩又依賴錘鍊與醞釀的工夫,此則又有人機可說。楊佳嫻的詩,天機精警,人機深刻,造老成而鬬尖新。她在大好華年裡,再三呼喊時間時間時間,也許是過慮了,但終於提早取得「金風玉露」的境界。依照她詩裡所曾經到達的疆域,我相信,還有更多其他的境界將會逐一浮現。(2006年6月,寫於台北龍淵里)
原本不在的節慶
文/伊格言(新世代小說家)
以現代主義觀點而言,在多數時候,相較於某些僅僅只是單純或淺層的「有趣」或「創意」,要求「深沉」可能是衡量一件藝術作品更重要的指標(當然,並非任何「有趣」或「創意」皆是單純淺層之事;而是當我們面對此類藝術作品之時,必須更進一步去細察,於「有趣」此一「表面之逸樂」中,是否真有深沉之處)。而對於諸如我此類自視為所謂「現代主義者」的創作者或閱讀者而言,關於「深沉」此一藝術標準的實踐,其實更多時候,只是在眾多缺乏品味的簡評、臆想、刻板印象,以及三流作家或讀者廣為拓傳的俗見之中,努力辨別出浪得虛名者與真正的珠玉而已。對於我個人而言,這件事情算不上艱難,但依舊必須審慎為之。
在這點上,佳嫻的詩集其實正是「深沉」的直接體現;其豐美者,如〈海德堡晴中讀陳映真〉、如〈一截失去(然後補上)的幻想曲〉、如〈銀河渡〉、如〈你的聲音充滿時間〉、如〈海神岸上踟躕〉等等。關於此事,我曾記得佳嫻提及董啟章於《東京•豐饒之海•奧多摩》一書所述某事感懷,謂董啟章參觀美術館,見弱智孩童對單一音符、旋律、光影色澤等不同藝術元素之反應,慨嘆「現代小說」此一藝術型態對一般大眾而言實在太過艱難,莫怪社會對此反應冷淡云云。當時我讀及此段,不免心有悽悽;私下揣想,大文豪如符傲思(John Fowles)者,所著之偉大小說如《魔法師》(The Magus),其細膩深邃之哲思、其狂野富麗之想像,對一般讀者(甚至是多數學院或文壇中之平庸者)而言,其困難不言可喻。事實上,比起符傲思另一部長篇名作《法國中尉的女人》(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魔法師》的領先不可以道里計(相比之下,《法國中尉的女人》真像是一本少年習作);但眾口鑠金,人云亦云;不知為何,也不見有人出來「說出真話」。
這是優秀的現代小說,或說是現代主義的宿命了。在這方面,某些深沉的現代詩其實和現代小說分享了類似的社會病理結構——對這個世界而言,現代詩很難,而真正拔萃的現代詩當然更難。例如:
然而,神話的途徑
如同人間海岸線
一分,一寸……蝕缺後退。
無人早晨,袒開棉衫
無限懷念地凝視
脅下的鰭鱗
或者在高溫夏日
留心每一名街路上清涼男子
以為那可能是同族的
浪蕩者
這是〈海神岸上踟躕〉,收於本書「你仍為我保護所有的靈感」卷中。當然是一首情詩——昔日戀情、昔日記憶,沉睡在過往的戀人胸懷之中的,被保護的靈感;以及那些「懼怕遺忘」的,對真愛之物的恐懼情緒。但我以為,此詩中「海神上岸」的意象,其實更隱喻著所有懷抱藝術憧憬的族類之孤寂。個人觀點,我以為此詩稍嫌簡短,或更有可發展處;但其摧折之力也是深沉美麗的。另又如〈銀河渡〉:
所有的憂慮不是為了告別
冬季已至,芒花
洶湧一如舊年大雪
河岸走過便隱藏於霧中
孤燈在手,丘壑浮現表情
歡會是古典的奢侈
我以為此詩所言,或可以羅大佑歌詞作喻:「你曾經對我說,你永遠愛著我;愛情這東西我明白,但永遠是什麼。」羅大佑的歌詞簡潔而深刻,而〈銀河渡〉的意象則迷離傷感——霧中風景,關於情感的缺口,溫暖的愛,冰冷的謎;行走過的河岸,愛的路徑。這樣的感喟之下,「永遠是什麼」的點題出現在〈銀河渡〉的末段:
城中車馬流星,覆蓋足印
飛鳥和機械
也將和我們的眼神錯綜
捷運通往時間
天使佇立如地標
遠遠地相互覆誦旅行細節
彷彿那就是永生的暗號
歷史的本身
這是一篇凝鍊的短詩示範,全詩僅僅芥子十九行,讀來卻如須彌壓頂,如宇宙洪荒。事實上,若以較高標準觀之,或可說字面未見及明顯之警句佳言(僅有細碎閃光),全賴場景流轉的謀篇之力。以整體表現而言,我以為如此荒疏之境,於本書之中,其實更勝於以下佳句:
窗外雪是我飄落時看著你
看你睡著了,便徹夜徘徊
留下一串細碎的
費解的標點
這是〈禦寒〉之末段,設想精奇美麗,但謀篇之力未若〈銀河渡〉般精準動人。當然,也是一首情詩。在第一本詩集《屏息的文明》中,佳嫻的詩多數可以情詩解,而情詩也確實表現傑出。於本書《你的聲音充滿時間》之中,情詩仍佔相當比重;但我認為,在非情詩的表現上亦令人驚豔,甚至可能超越情詩——比如「尋訪最靠近月亮處」與「輕輕轉過鋒芒」二卷中的部分寫景;又比如在〈海德堡晴中讀陳映真〉之中為我們所示範的,無以名狀的情思高度:
沒有鈴璫花與騎樓的小城
蟲翅乾燥地飛散
窗下正孜孜敲打鍵盤
寫一份中國政治的報告
不耐歐洲天氣的仙人掌委柔如髮
垂下來也盯著我手上的書
關於小島的過去,在異國文字中濃縮
一名疲倦與鬍子等長的思想犯
鞋緣微裂,積存著多日的砂泥
忽然就打斷孩童們的旅程
而甚至我也能感覺
那名潛逃者的飢餓與顫抖了
孩童們唱過他教導的
抗戰字眼的歌曲
鈴璫開花在曠原,淡紅且真純
什麼鈍重地刮著心膛
又是什麼,憮然地
留下一處幽寂
像山岩鏤空,野草廢而壯,咻咻
吹響時間之籟
日光完全佔據街道了
長排車頂上,有雲沿途駐足,與自己對望
野玫瑰們帶刺,像滿懷嫉恨的女人
暗示一種鮮豔,但並不倉皇的死……
全然不同於書中那人
憂愁,星殞般的眼睛
一邊是午雨驟至俄止的,晴日的海德堡——鮮豔,但並不倉皇的死;另一邊則是老左派逃犯的鬍渣與愁容、漫天星殞般的眼睛。兩相對比交錯的結果,忽然就簡潔地濃縮了時代的崩壞,以及崩壞之中理想主義者的落寞身影。革命的激情、革命在現實中的潦落、中產階級在異國街道無所事事的下午,讀之不禁令人「心臟遂遍布著粗大的羽毛」了。
這是關於政治理想的。而在更為常見的主題「親情」裡,於〈一截失去(然後補上)的幻想曲〉中,佳嫻如此敘述沉默而長期缺席的父親:
那時候,您會從哪一條埂上
遠遠地走過來嗎
假如,從未曾到城市去
而終於在綠了又黃
無窮的季節當中度過
青春期,嗟嘆勞動的中年
乃至老去,並發現自己
終於擁有一具和您的父親相同
黧黑皸裂的身體
「聽,頭前溪的水聲……」
父親,我記得的,曾經
蹲在那卵石磊磊的河岸
您抽菸打發下午,而我撈起
洋裝的裙子,小心地
在波淺之處同光影嬉戲
白霧徐徐吐出,一支憂鬱的
號角,我所不能感知的音樂
黑色貨運火車自頭頂倥傯而過
大蟻正爬上我膝頭
那時候,是否,您一身歪斜的
卡其初中制服,遠遠走來
褲袋裡揣著彈珠,手汗中冰涼滾動
如同我從小說裡得到的景象──
父親,我從不知道您
如何度過青春期,不知道
黑暗房間裡,啊困蹇的中年
獨自滌淨的工作制服吊掛窗外
這城市久處而陌生
心上阡陌,幼弱的防風籬
您仍舊黧黑皸裂,彷彿家鄉
那每一張疲憊的,兄弟們的臉
父親,「聽,頭前溪的水聲……」
大風吹遍稻葉,而田地
一年一年地縮小了,您已經
離開,而菸味如漂魄
這是一首感人的詩,尤其精巧地點出了在長期缺席與疏離的情狀下,詩人必須透過什麼樣的「方法」去「模擬」父親——疲憊的臉,困蹇蹎躓的中年;然而那卻不盡然是真實的,有一大部分可能來自小說中讀到的,「別人的父親」之形象。那樣的「方法」本身即令人動容,而那樣的揣想令人讀之淚下,並為之心上縱橫如阡陌。這首詩極其有情,意象簡潔不復華麗,但正是本詩所必須。
而不知是否巧合,在這本佳嫻的新詩集中,最令我擊節讚賞的篇章似乎常屬於篇幅較大者。若與前作《屏息的文明》相較,佳嫻駕馭長篇幅詩章之能力顯然更為精進,更能以較為龐巨之結構擬造情感或哲思之流轉。
原本受邀下筆,心想難得為好友寫序,總該提些諸如彼此如何認識之類的故事吧。但我一向拙於或羞於訴說自己的情感,反而習於以小說之虛構形式表達。我想起去年在《印刻文學生活誌》中與佳嫻合作同寫的一個專欄;我們每期選定同一主題,而後各自為文,通常她寫的是她的「情書」,而我寫的多半是小說。有一回我們選了電影《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作為主題。在我的小說中,我擬想了一個不存在之境:設若格瓦拉並未死去,而僅是在游擊隊解散之後,隱姓埋名地蟄居在荒僻的山村之中;卻在將近暮年的七十歲時,意外接到了二十四歲時的「摩托車旅伴」阿爾貝托的來信,遂因而進城趕赴一場黃昏之約。在那場風燭殘年的,二人的孤寂盛會之前,七十歲的老人格瓦拉逛進了熱鬧的電影街市集,狠下心腸一路拒絕了沿路賣零嘴或家什雜物小販的推銷;因為他知道他快遲到了:
離開的時候他差點迎面撞上一個拖著鼻涕的小女孩。小女孩仆倒在他腳前,愣了愣便坐在地上哭了起來。他看見身後擺攤的少年走過來抱起她,像是隨口應付著什麼一般哄著:「乖,不哭,爸爸帶你回家哦……不哭了……」
他遲疑了一下。但也僅僅只是那麼一下而已。他繼續往前走,沒有再回頭看他們。他知道,沿著這條市街他會遠離城市的鬧區,再沒有多久,越過貧民窟之後就是碼頭。他沒有死在三十九歲,有另一部電影他還趕得及。那時,夏日午後的風會吹乾他的頰,他要穿上這件T恤(雖然以他的年紀,他已經不適合這樣穿了)去迎接阿爾貝托——阿爾貝托,七十六歲,正要從另一個他不知道的角落,穿越整片夢想中的大南美國來看他。
那未曾存在的大南美國。那閃耀在遙遠的黎明鑲鑽般的地平線上,夢一般的南美大陸。僅僅存在於擬造想像之中的,超越緜亙於一切之上的美好友情。自我認識佳嫻與她的詩以來,倏忽也過了好些年;我有幸得見那斑斕的文明不再屏息,並為之欣喜。我期待在未來能看見更多的色彩、更新鮮的場景、不同的異地花園、爛醉的語言;那許許多多,原本不曾存在的節慶……
謹為序。
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