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文化」的研究是一個跨海的研究,研究的途徑當然是與陸地的研究不同。陸地的研究只要蒐集當地的、或是某個區塊的資料就可以;但跨海的研究是超越空間的,所以在採集資料上要特別花費時間,而且還有語言工具的問題。臺灣地區對於「海洋文化」的研究,自1987年政府宣佈解嚴之後,如雨後春筍般的興起。前輩先進的努力成果,更受到日本學界的稱讚與認同。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文化研究所自2007年成立以來,除不時舉辦國際性研討會或論壇,廣邀國內外專家學者相互研討,提升研究成果之外,對學生的培育更是不遺餘力。為能提攜後進,砥礪向上,於2016年與楊蓮福社長所主持的博揚文化事業公司合作,經審核後收錄10位碩士生論文,出版《海洋文化研究專輯》,內容頗受各界好評。
博揚文化事業公司有鑒於海洋文化研究的重要性,且前次出版之議題與內容,廣受各界肯定。並深感教育是百年大計,為能培育更多海洋文化的研究人才,於是再次出版第2套《海洋文化研究專輯》。此次為能提升學術水平,特邀集國內外學者專家共襄盛舉,增添更豐富的研究內容。經編輯團隊審查後共選定12篇優異論文集結成此套書,提供讀者瞭解臺灣過去至現代海洋歷史發展的脈絡與特色。研究內容包括移民、航運、海流、宗教、商貿、建築、走私、礦業、祭典等各類海洋相關議題,完整的呈現出人與海洋之間密不可分的「海洋文化」全貌。
由於上述各研究專輯,對於臺灣或是臺灣周邊各地的產業與海洋文化之議題,有相當深入的論述,因此極適合對此議題有興趣的讀者參閱。"
作者序
"東亞海域自十五世紀以來,受到歐洲重商主義思潮的影響,文化與經貿的交流活動日漸頻繁的情況下,臺灣周遭因此產生極大的衝擊,但同時也將臺灣沖上了世界的舞臺,歐洲開始認識臺灣。
1864年(康熙23 年)清朝將臺灣納入版圖之後,海峽兩岸之間的貿易,透過帆船航運,使得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人口流動與航海活動,更趨熱絡。1895 年臺灣因甲午戰爭失敗被迫割讓日本,此時期的臺灣,結合臺灣昔日的海洋文化作為基礎,更進一步建立具有計畫性的海洋文化規模。其中港務建設與船運的發展等的建設更具成效,同時也帶動各項產業之發展,讓臺灣產生極大的變化。
1945年臺灣光復以後,雖然受到國共戰爭影響,對外發展受到阻礙,海洋相關議題無法充分展現。但1989 年政府宣佈解嚴後,與海洋有關之活動與產業逐步開放,臺灣在有限的資源下,卻能在航運、漁業、外匯存底等,呈現出耀眼的成績,並再次奠下海洋文化的基礎。2001 年政府首次公布《海洋白皮書》,宣示我國為「海洋國家」、以「海洋立國」,從此探討海洋相關之議題開始多元化,讓我們更瞭解到臺灣海洋文化的內涵。"
"東亞海域自十五世紀以來,受到歐洲重商主義思潮的影響,文化與經貿的交流活動日漸頻繁的情況下,臺灣周遭因此產生極大的衝擊,但同時也將臺灣沖上了世界的舞臺,歐洲開始認識臺灣。
1864年(康熙23 年)清朝將臺灣納入版圖之後,海峽兩岸之間的貿易,透過帆船航運,使得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人口流動與航海活動,更趨熱絡。1895 年臺灣因甲午戰爭失敗被迫割讓日本,此時期的臺灣,結合臺灣昔日的海洋文化作為基礎,更進一步建立具有計畫性的海洋文化規模。其中港務建設與船運的發展等的建設更具成效,同時也帶動各項產業之發展,讓臺灣產生...
目錄
"第一冊 近代臺灣與東亞海域船舶航運史之研究
第二冊 海流與移民:從黑潮流域圈觀點檢視東亞海域世界歷史
第三冊 萬華洪家的發展與貢獻:以洪騰雲、洪以南、洪長庚為中心探討(1824-1895)
第四冊 清代臺中地區漢人移民的聚落拓殖
第五冊 日治時期基隆的地方菁英與移民宗教之研究
第六冊 論清末以來基隆獅球嶺古道之興衰與再利用
第七冊 煤業發展與地方社會-以基隆暖暖區為例(1860-1990)
第八冊 日本殖民體制下的政商關係:以星製藥會社為中心探討
第九冊 海洋文化的傳統與創新:鷄籠中元祭的發展與願景
第十冊 傳統建築裝飾藝術之研究-以金門山后聚落為例
第十一冊 走私與緝捕:臺灣地區漁船走私及防制策略之探討
第十二冊 中日臺王船祭的展示研究—海洋文化的展示和意義"
"第一冊 近代臺灣與東亞海域船舶航運史之研究
第二冊 海流與移民:從黑潮流域圈觀點檢視東亞海域世界歷史
第三冊 萬華洪家的發展與貢獻:以洪騰雲、洪以南、洪長庚為中心探討(1824-1895)
第四冊 清代臺中地區漢人移民的聚落拓殖
第五冊 日治時期基隆的地方菁英與移民宗教之研究
第六冊 論清末以來基隆獅球嶺古道之興衰與再利用
第七冊 煤業發展與地方社會-以基隆暖暖區為例(1860-1990)
第八冊 日本殖民體制下的政商關係:以星製藥會社為中心探討
第九冊 海洋文化的傳統與創新:鷄籠中元祭的發展與願景
第十冊 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