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由漢語、排灣族語共同寫作而成,為族人提供了一本具有深度價值的族語文獻,書中道盡了部落故事與信徒的生命見證,並以詩選呈現神話故事的精髓核心。
內容分成三個部分,分別為部落婦女故事、部落生活故事、教會生活故事等面向,一共有15篇文章,皆是蔡愛蓮過去在日常生活中與會友的交談、個人牧會感受及族語文學獲獎文章等,可以從書中一窺教會婦女的見證、靈修心得與排灣文學;光碟錄製採MP3格式,方便各種數位設備播放。
作者簡介:
Ljumeg Patadalj (原漢名:蔡愛蓮)
台灣原住民--排灣族。
1986年畢業於玉山神學院,2010年畢業於台南神學院。
曾任內獅、加祿國民小學族語教師,並曾三度榮獲教育部原住民文學獎優選。
有「原住民的魯夢歌」之稱。
魯夢歌網誌:http://www.paiwan.com.tw/ljumeg/
繪者簡介
Vais Patadalj (原漢名:蔡愛桂)
在部落裡服務,在部落設立部落教室,讓孩子學習母語及耆老傳唱民謠與教學。
以胚布蠟染繪圖,用布料記錄部落的事務,寫下女人在部落的生活。
作者序
背袋中的寶物
主後1986年6月從玉山神學院畢業後開始,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傳道師身分在排灣族教會,開始我的部落田園耕耘。帶著粗淺的語言鏟子,嘗試種下部落宣教的小苗,每天帶著自己最喜歡的福音背袋走訪耆老,也從部落的得到很多不同生命的寶物放入我的背袋裡。在封立牧師之前,前後曾受派到不同六間教會駐牧過,學習不同村落的民情與教會傳統。最後於1999年派駐到南世教會,兩年後在本會封立本會駐堂牧師,牧會至今進入第15年。在其部落很明顯文化式微,家族名、傳統名字、傳統服飾都不太使用;是百分百排灣族人的部落,但使用語言卻普遍用閩南語或華語。從教會出發,重新找回傳統的文化,建立有自信的排灣族部落,而以「拾回從前」的共識,藉田調建立遷移史、耆老古謠新唱、家庭母語行、製作自己的傳統服…。
累積多年的母語、文化努力,讓七十年前遷村時就已經不再舉行的收穫節,終於在2012年8月24日,全部落達成共識共襄盛舉,成功拾回傳統的小米收穫節,而且全村的族人都決議每一年都要舉辦,建立這份有意義的文化使命。
在排灣族部落牧會前後28年的時間之久,聽過許多長者、耆老的基督徒生命見證,聽過不同教會發展、遷移、建立之神奇妙大能的故事。
因為神的恩典,在台灣教會公報社提共多年寫作的學習與操練,並在耕心週刊或基督教論壇報分享拙文,給於寫作分享的勇氣與信心。特別從2007年後教育部舉辦「原住民族語文學創作」,得到童春發牧師(教授)的提攜與鼓勵,嘗試用自己族語紀錄教會服事及部落故事,也感謝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之「台灣族群母語推行委員會」支持出版。藉此,微僕於南世長老教會設教60週年的今年,將這份猶如背袋中的寶物,屬於部落、教會、婦女的故事,用「背袋中的寶物」部落故事讀本〈排灣語/華語對照〉成為獻禮,願榮耀歸給賜人豐富多彩生命的主。
背袋中的寶物
主後1986年6月從玉山神學院畢業後開始,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傳道師身分在排灣族教會,開始我的部落田園耕耘。帶著粗淺的語言鏟子,嘗試種下部落宣教的小苗,每天帶著自己最喜歡的福音背袋走訪耆老,也從部落的得到很多不同生命的寶物放入我的背袋裡。在封立牧師之前,前後曾受派到不同六間教會駐牧過,學習不同村落的民情與教會傳統。最後於1999年派駐到南世教會,兩年後在本會封立本會駐堂牧師,牧會至今進入第15年。在其部落很明顯文化式微,家族名、傳統名字、傳統服飾都不太使用;是百分百排灣族人的部落,但使用語言卻...
目錄
目錄
序言背袋中的寶物
※部落婦女的故事
1. 孤兒
2. Vuvu的天使朋友
3. 母阿該阿姨
4. 再回首,更勇敢
5. 失去聽力,卻沒有失去神
※部落生活故事
1. 秋谷與卡拉露
2. 拾回從前
3. 海
4. 牆角的春天
5. 蝸牛與龍眼芒果
※教會生活故事
1. 新芽
2. 單純的信
3. 牧會如品茗
4. 媽媽清晨的祈禱
5. 祭品
結語結滿飽滿的穗
目錄
序言背袋中的寶物
※部落婦女的故事
1. 孤兒
2. Vuvu的天使朋友
3. 母阿該阿姨
4. 再回首,更勇敢
5. 失去聽力,卻沒有失去神
※部落生活故事
1. 秋谷與卡拉露
2. 拾回從前
3. 海
4. 牆角的春天
5. 蝸牛與龍眼芒果
※教會生活故事
1. 新芽
2. 單純的信
3. 牧會如品茗
4. 媽媽清晨的祈禱
5. 祭品
結語結滿飽滿的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