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名字叫希望
文∕兒童文學作家 周姚萍
一九九九年九月二一日凌晨一點多,我被地震晃醒之後,聽著收音機裡播報著新聞:「南投酒廠爆炸」、「中橫有挖路工人被埋」、「新莊、松山有樓房倒塌」……從不知地震可怕的我,以為只是一次較大的地震,就像每次的地震一樣,總會造成少數的意外。所以,聽著新聞,覺得有些遙遠。
後來,悲慘的消息愈來愈多,愈逼愈近。
再看到電視新聞中傾倒的樓房,崩壞的山頭,罹難者親屬的悲痛的模樣,露宿街頭人們倉皇的臉龐…那些苦、那些痛,簡直就是直直逼迫到眼前、心底,叫人幾乎無法承受。
地震後的第六天,接到小魯文化沙永玲總編輯的電話,希望我寫一個關於臺灣兒童在地震災害遭遇的故事。她說,小魯的成長小說,原本就是希望孩子透過閱讀,對生活中所遭遇或可能遭遇的事,有更廣的感受與思考,並因此得到成長。我答應要想想;心緒還太混亂,我得再想想。
看報紙、看電視,收集著材料,一邊構思,我覺得這場災難,逼得我太近,讓我擔憂自己不知道能不能抽身而出,思考得夠清楚;而這場災難,其實又離我很遙遠,我所能憑藉的,就是電視與報紙的報導,因此,沒把握能有足夠的投入,並在描寫上不失真。
我把憂慮告訴沙總編,她說,她並不認為,不是受災者就寫不出好作品。她說,文化工作者不提供鋼材,也不提供發電機,提供的卻是人生的樑架,與心靈的發電機。
而我注意著報導的同時,傷痛之外,其實也看到了希望!
外國救難隊志願前來。那是希望!
慈善團體、軍方總動員救災。那是希望!
許多人丟下工作,開著車運送物資到中部,或是自掏腰包,為災民煮飯。那是希望!
雖然房子倒塌,受災的人還提供大片土地興建組合屋。那是希望!
孩子們住在帳棚裡,天真的大聲說著他們不怕地震。那也是希望!
那些希望傳遞到我這裡,讓我篤定下來,更想把希望傳遞得更廣、更久、更遠,就用我的寫故事的筆!
經過思索,開始動筆,然後修改,這個以文學形式呈現的報導性小說,終於完成了,它以裡面小主角的角度取了書名﹛「我的名字叫希望」。我想,天真善良的孩子,他們的希望最為燦爛;也許有人會認為他們幼稚、不懂世事,然而,我卻感覺到那裡面有著「無懼的希望」,就算黑暗降臨,大人感到困頓,覺得無法再多走一步時,孩子無懼的希望之光卻持續閃爍著,讓世界仍然有光亮。
「我的名字叫希望」!希望,每一地、每一個人,都能點起希望之光,彼此照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