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思考令孩子更有力量 文 / 大穎文化總編輯 Carol謝
我們家不上安親班、不寫評量試卷的荳芽在剛剛上小一沒多久,便表現出對數學的畏懼與厭惡。有一天,她很委曲的問我:「為什麼我同學他們考數學好像想都不用想就可以寫出答案,我卻還要想老半天才算得出答案呢?」
我告訴她,演算數學本來就需要思考。當然,我也明白那些不用想就可以寫得出答案的孩子其實是寫多了評量、對各式題目已經熟悉,看到考題便可以很機械化的寫出答案,不需思考。
為了消除荳芽對數學的恐懼,我介紹她去上人本教育基金會辦的「數學想想」課程。
有一天,荳芽上完數學想想課,一臉興味昂然的問我:「媽媽,老師今天在課堂上問了我們一個問題,要我們想一想、說說自己的答案,我是第一個說答案的,老師說我很棒。妳要不要猜一猜我的答案是什麼?」
我很好奇,當然想試試呀!
題目是──
4*1=4 4*5=20 4*6=24
4*2=8 4*7=28
4*3=12 4*8=32
4*4=16 4*9=36
老師問:「這幾個算式為何要這樣排列?請說出和數學有關的意義……」
唉呀!原本數學就不太好的我一看就頭暈了!「這樣排列好看嘛!」我胡亂謅,自己都覺得心虛。
荳芽聽了哈哈大笑,「不行!不行!要有數學意義呀……」
我很快就投降了。放棄!想不出來!告訴我答案吧!
荳芽很得意的公佈她在課堂上說的答案──
她說:「第一列的每一個數加上中間的20,答案都會是跟它對應的第三列那個數。比如左邊的4乘1得4,用4加上中間的20,就會得到右邊的24;再來都一樣,左邊的8加上中間的20,就是右邊的28……」
好厲害喔!我還真是沒想到咧!
荳芽還說也有同學的答案是反著回來的,用右邊的24減去中間的20,就得到左邊的4,依此類推下去……
老師說這樣也對。
「數學想想」用這樣開放的、討論的方式引導孩子思考數學題,也讓孩子理解到「答案不一定只有一個,只要透過合乎邏輯的思考、推演,是可以找出各種不同的可能的」。
因為思考,產生了趣味,荳芽因而有了對應數學的力量,不再畏懼。這樣的能力讓荳芽見識到「思考」的力量,於是激勵她以這樣的策略嘗試著去面對生活上、學習上所碰到的各種困境。
思考,令一個孩子更有力量。
台灣教育對我來說,最感遺憾的便是「缺乏思考的引導」。我自己小時候唸書總是被要求「背誦」,背了一堆自己不感興趣也不理解的死知識,過程既痛苦、考後更是立刻忘光光,花了一番心力時間背下來的東西竟然就這麼船過水無痕的不留一點餘韻,想來還真是令人洩氣!現在,經過了幾十年,我的荳芽還是一樣面對這樣的教育方式,顯然台灣的教育並沒有因為時代的變遷而改變(長進)。自己經歷過那樣無聊又無趣的學習方式的苦,我是怎麼樣都不肯再讓荳芽重蹈我的覆轍。所以,我總是千方百計的設法引導荳芽思考,不管她面對的是任何難題…….
為了這樣的理由,今年,我們家大穎文化開闢了一個新的繪本系列──【想想系列】。在這個系列裡,我所選擇的書都是足以激勵孩子思考(想想)的題材。第一批推出的兩本書──【可不可以不要上學?】、【沒有大腦,會發生什麼事?】都是跟孩子的生活息息相關的議題。
每個孩子都不喜歡上學,我想讓孩子們自己想一想:如果不上學,對自己的成長會有什麼影響?生活又會變得如何呢?與其逼迫孩子要好好用功唸書,我倒寧願讓孩子用他們的方式去理解上學這件事對自己的意義…….
孩子們時常有機會聽到大人們用「你沒大腦!」來責罵人。究竟什麼叫沒大腦哪?一個人如果真的沒了大腦,到底會發生什麼事呢?這也是個激發思考的好問題……
上不上學?有沒有大腦?這些對我們大人來說,可能早已失去思考追究意義的議題,恰好是孩子們很感興趣的切身問題。任何一個在孩提時候沒有機會思考這些問題的大人們,都可以利用陪伴孩子思索問題時、重新回望自己的成長過程。給自己一個機會,體會,思考所可能帶來的轉變生活及價值觀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