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 高雄榮民總醫院 黃榮慶 院長。
家庭醫學部杜明勳主任自民國七十九年十月份本院開幕以來就在醫院服務,是位資深同仁。他所主管的社區醫學與安寧緩和醫療照顧,對本院有重要的貢獻,特別是醫院的社會責任方面。除了一般社區民眾的衛生教育、健康促進和疾病篩檢外,由於他謙和的性格和公共衛生的學養,及與地方衛生機構和院內各單位同仁的密切合作,醫院有關災難救援的後續醫療照顧,都交由他執行,例如民國八十八年南投縣的九二一集集大地震,和民國九十八年高雄縣八八莫拉克風災。他用心的規劃和執行,服務成效卓越並且受到災區民眾的好評。
除了社區的健康照顧服務,杜主任另一項特別的貢獻就是募集社會善款,籌設本院的安寧病房。十幾年前,當時全國安寧病房嚴重不足,本院就率先成立了南部地區最具規模的安寧病房,提供以病人和家屬為導向的優質服務。安寧病房照顧病人的理念就是全人、全程、全隊、全家的四全照顧,除了身體疾病症狀的控制外,也必須兼顧到病人和家屬的心靈需求,這明顯有別於其他專科以身體疾病治療為主的服務。
如今杜主任即將又有另外一項成績,就是本書的出版,和大家一起探索心中的幸福。他能在照顧病人同時,深入瞭解病人和家屬的心理和痛苦,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許多臨床故事,探討生命和人生的意義。這是很多宗教教化人心的內容,也類似人類追尋真理的軌跡,但他從人性的關懷開始,由心理學人類求生的基本需求切入,再談到宗教和靈性的內涵,和人類的思想及偏見等等,這又和一般宗教教導的方式明顯不同。其內容鞭辟入裡,強調每個人應該從自我的認識和覺醒開始,最後如何解脫並且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圓滿完成這輩子的人生使命,不要像很多末期病人最後仍然有所遺憾。他的看法頗具啟發性,不只對醫療相關人員具有教育意義,對一般民眾也很有參考價值。比如,他書中提到:
「沒有經歷過的人,無法體會病人的痛苦」。也許醫師們曾經彼此練習打針和插鼻胃管,以體驗一下病人身體上所承受到的疼痛,但是他們的感受可能不及病人的千百分之一。
因為病人面對無法治癒、可能殘缺和可能死亡的心理恐懼,不是醫護人員可以體會的,更何況他們通常是身體的痛和心理的苦兩者同時並存的苦難。
醫學如果沒有專業的素養,也只是個謀生賺錢的工具而已,不是個高尚的職業。
人是為了幸福而活的。人生憂喜參半,但感覺卻是不如意占了十之八九,因為生命追求幸福的本能讓我們對於痛苦的感受特別敏銳。
挫折和苦難是生活的常態,苦難帶來生命的思索。
思想造成偏見,決定行為,影響情緒。思想是力量,也是痛苦的來源。
人的情緒和行為正是你內在思想的表現,然而靈性更是你的思想和價值觀的結合。
再長的假期也有收假的一天,再長的壽命也有結束的時候。生命看似很長,但你永遠只生活在此時此刻,只有當下,甚至不包含你的上一個或下一個呼吸。
人類追求生活的品質是自在,自我,自由,和自然;然而生命的品質卻是感動,惜福,知足,和感恩。人們經常為了追求生活的品質,而遺忘了生命的價值。
由於杜主任長期對於病人心理和家庭互動多所關注,因此當年在醫策會推動醫學教育改革時,他就擔任本院第一屆的醫學倫理委員會教育組組長,推動全院性全人照顧教育,傳遞全人照顧的重要性。如今,他將再上層樓,即將出書,書名「從安寧病房談幸福 ~ 一位臨床醫師的人生體悟」,以醫者的心情表達多年來他對於生命的體會和人性的關懷。這也算是生命教育課程的推展,可喜可賀。個人很高興能在此為他寫序推薦,並且祝福這本書可以受到廣泛的重視,有益大家的心靈成長,讓我們可以更瞭解自己,保握每個當下,並且懂得惜緣惜福和善待周遭的人們。
推薦序二 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 暨 台灣安寧緩和醫學醫學會 理事長 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 邱泰源 主任
高雄榮民總醫院家庭醫學部杜明勳主任和我是同一時期的道友,也一直是我學習切磋的對象,我們先後投入家庭醫學和安寧緩和醫學的領域,只是他長期都在南部發展,而我一直在北部。我們經常在醫學會的教育會議和理監事會議上碰面,每個月也定期透過安寧視訊方式和全國各安寧病房的夥伴們交換病人照顧的意見。印象中,他一直是一個低調而踏實的人,熱心助人和服務病患。認識他那麼多年,不知道他也有那麼感性的一面,曾經因為聯考失意而消沈,找尋生命的意義,甚至曾經有自殺的念頭。更難得的是,他可以從自己感受的痛苦中,關注到病人和家屬的困境,發揮視病猶親,人溺己溺的情懷,到後來發起高雄榮總安寧病房的募款義賣會和籌建工作。高雄榮總家庭醫學部在杜主任帶領下,長期協助學會推展家庭醫學及安寧緩和醫學的教育和宣導工作,不遺餘力,多年來持續受到肯定。身兼這兩個醫學會理事長的我,在此也要感謝杜主任的付出和協助。
杜主任這本大作,《從安寧病房談幸福》,主要描述他自己從自身的經歷和照顧病人的體會中,特別是安寧病房的經驗,探討生命的意義,並找尋人生的方向。他文章的主要議題,由覺醒到覺悟,再由覺悟到解脫束縛,做好自己,聽來就饒富禪味和哲學感;同時他以知名哲學家,如亞里斯多德和蘇格拉底等智慧名言為引,由心理學巨擘馬斯洛先生的人類基本需求切入,從人類行為的基本心理學探討到思想和偏見,情緒和動機,再進一步進入靈性的成長,這正是安寧照顧中所謂身心靈全人照顧的理想,也是家庭醫學教育生物心理社會模式的實踐。此外,他也同時融合了不同宗教的生命觀,例如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等等對生命的看法,這是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本書中杜主任提到很多病人照顧中,觀察得到的現象和體悟,蠻值得體會的,比如:
生命不是最重要的東西,信仰超越生命;
「希望病人知道病情」但又「擔心病人得知壞消息後可能受不了」而消沈惡化;
人際間的語言溝通,會因為彼此成見而變得遲滯無效;但是情感的溝通,會因為感動共鳴而直接搖撼心靈深處;人生因為有死亡,才突顯生命的意義;而人類和死亡的距離有多近,可能就在你身邊;人類追求生活的品質,卻遺忘了生命的價值;人都習慣以自己的觀點來愛對方,但卻不懂得尊重對方;世上很多巧合和意外不是人能夠掌控的,只能歸諸命定的天意。
本書中有很多這一類的洞察非常值得我們醫療人員,甚至一般民眾的警惕,學習去愛和寬恕,並且好好把握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個片刻。最後,知道杜主任的大作即將出版,除了為他感到高興外,也很榮幸能為他推薦寫序,也祝福他的大作可以受到大眾的肯定,並且幫助有需要的人們找到自己的幸福。
自序 杜明勳醫師
有人說,醫師當久了看多了生老病死,會逐漸麻木,並且淡化醫師對於生離死別的感觸,甚至喪失了對於人生的好奇和探索。然而,三十年來行醫的生涯,讓我對於人生的價值,乃至於生命的本身產生更深層的思考:人終將一死,而活著的時候,人生的痛苦又遠多於快樂,眾生何苦多此一舉來此一遭?數十年執醫的歲月裡,原本就有不少動人的畫面烙印心底,病人和家屬以他們自身的病痛和掙扎,甚至以生命來教導我們,他們的想法、行為、和許多互相的感動為我帶來人生價值和生命意義的省思。特別是十幾年前,個人開始參與安寧照顧的機緣下,這種感受更加深刻。在面對可以預見生命時間有限的壓力下,不論是飽經歷練的社會達人,或者是天真的小小病人,他們對待人生的態度和對於生命的詮釋,都豐富了個人的內心世界。
生命在不知不覺中度過,兩年前個人開始面對七五制公務人員的退休問題,而同期在醫院服務的大學好友,有人選擇了改變。﹁退休的改變﹂就像人生裡的一道關卡,加上此時連續接獲國外獎項的肯定,再度引起個人對自己生命價值的思考,我是不是應該留下什麼東西給身邊的人,至少這些曾經幫助過我,以及共同打拼過的夥伴們,就算是一種感恩的回饋也好;或者就如此揮揮衣袖,不帶走也未留下一片雲彩。於是,我開始和安寧病房的工作同仁,包含護理人員,社工師和志工們,共同分享個人對生命的觀察,並探討人生的道理和價值。
這是在醫學和護理的服務中,由病人的苦難和生死,追尋人類的意義和價值,進而超越苦難和死亡。這已經超越了單純醫療和護理的身體和心理照顧範疇,但卻是每一個人都可能會遇到生命的困境。在幾個不同回合演講中,因為受到與會者熱情的迴響,也有人提到出書的建議,因而著手本書的問世。
人生的悲歡離合,就像自然界的春夏秋冬,充滿了許多的感動。這些感動是生命在生活現象中表現出來的感應,這個現象是否能夠讓個人的生命也有所成長,則隨個人的感受程度和智慧而異。經常我們須要老師和貴人的帶引才得以進入智慧的殿堂,否則經歷了許多感動之後,只會讓自己感覺到自我的卑微,生命的渺茫和無常;而找不到自己在社會和世界的定位,以及自我存在的功能和價值。也就是喪失了自我。因為多采多姿的世界裡,蘊含著令人眼花撩亂的現象,當智慧不足以辨別真偽是非時,只能謙卑的跟隨他人步伐,以找尋適合自己生命的真理和智慧。其中,最常見的就是藉助宗教的規範和力量。
人生的過程是從生活的經歷中找尋生命的幸福感受。生活只是手段,但是一般人經常迷惘,捨本逐末,以為生活就是目的,忘了生命的幸福才是最終的目的。這就像我們自幼被灌輸的價值觀,找到好的工作,追求財富和聲望 (利和名) 。保有高格調的生活品質成為我們最自然的價值,也是爭取的目標;但諷刺的是,如果你沒有足夠的智慧,名利經常不能為人類帶來快樂,反而是禍害;但世人卻樂此不疲,甚至違法犯紀,搞錯了人生的方向,也造成困擾。我們的週遭不就存在很多這一類的例子嗎?
本書主要記載作者對於生命的觀察,探討生命的真實與虛幻,在歷經半輩子人生之後,回首走過的道路,回想經歷過的人事物,算是對自己生命回顧的同時,提供個人的體悟心得,期待有緣的讀者,共同探索內心深處,找到真實的自我。如果厚顏的說,這本書算得上是個人追尋道理,檢視人生,探討生命本質的記錄。
它也是作者的一個期許,在飄渺空忽的生命中,在充滿意外和感動的人生裡,找到有緣契合的心靈,可能只是隻字片語,在暗夜長空中帶來感應和啟發,就達到本書的目的了。或許你的時機還沒有到臨,但是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情境,當機緣成熟時,時時刻刻都可能引起生命的靈動。對於生命苦難的呼換,如果無法回應對於生死智慧的極致要求,至少期待本書可以為讀者帶來更瞭然的心境和豁達的胸懷。
如果我們將人生的藍圖比喻成一棵樹,作者嘗試從本書不同章節中,逐步描繪出這棵大樹的輪廓,包含它的主幹和主要分支所表達的理念;再配合個人生活上實際案例作為枝葉,讓讀者能夠清楚並瞭解到人生和生命的大致容貌,進一步希望讀者也可以探尋並且觀照自己內心那一棵最真實的樹。讀者心中的樹是不是也可以成長充實,成為枝葉茂密的大樹,就有賴讀者自己和內心不斷地進行反省和對話,並經常給予心靈的養份,如此才可能增枝添葉。
作者也期待每位讀者心中的那棵大樹都能夠根深蒂固並且茁壯成長。在人生的旅途中,對於生命有共同關懷或者是質疑的人們,本書對於生命的觀察和人生的體會,希望能夠提供您不一樣的思維,對您心靈的成長有所助益,也希望能夠獲得各位更多的迴響。最後,祝福各位平安喜樂!